余顯斌
宋朝國君的帝位,在宋太祖死后,由太宗繼任。此后,帝位一直在太宗一脈流傳著,到了南宋高宗的時候,由于無兒子,因此無人承繼大位。此時,有大臣趁機上奏:“昌陵之后,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望陛下于‘伯字行內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币馑际牵嫠篮?,子孫走向民間,太祖一定很傷心,不保佑我們,因此金人如此肆虐,鐵馬金戈,欺負我們?;实勰銢]兒子,就在太祖后人中,于“伯”字輩選一人吧,此輩分是你侄兒行,可以繼承大位的。
宋高宗于是接受建議,選了一人,名趙伯琮,是太祖的兒子趙德芳的六世孫趙昚,即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宋孝宗。元朝的脫脫在史書中論及道:“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首,可謂難矣哉?!边@話是公允的,選擇,就有著對比性,有著挑選性,就可能選出好帝王。繼承的,保不定就會出現(xiàn)一個庸才,一個無能之輩。
大理國也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和宋朝幾乎一模一樣。
大理國君,始為段思平,到了段思英登基的時候,為段思平弟弟段思良奪去,從此,大理國君一職,就一直在段思良一脈中繼承??墒?,到了段素興的時候,由于他“征斂苛急,民不安生,思亂”,于是,高國相站出來,坐著馬車一路來到鄯闡,“入東都宣詔,削素興帝號,繳國璽,廢興為民,居河陽”,將他帝位剝奪,將他關了禁閉。
可是,國家不能沒有君主啊,即使是傀儡,也應該有一個,做為國家的代表啊。大家于是眼睛一路掃描,最終選擇一個新君,就是段思廉。
1
段思廉不是段思良這一脈的人,他是段思平的后人,平時默默不語,誰知,一夜之間天上落下餡兒餅,大理國君的皇冠,就哐的一聲落在他的頭上。
廢黜段素興的時候,高相國和大臣們其實還想在段思良的后人中選擇國君,可是,大家眨著眼睛,挑選過來挑選過去,都沒有一個中意的,“段思良之后無足嗣位者”,這些人和段素興估計差不多,一個個都是浮浪子弟,吃喝玩樂樣樣都干,就是不成事。于是,大家按照段思平當年的遺言,皇族中無稱職的,就在家族中尋找,家族中再無稱職的,就在天下尋找,務必不讓國君的位子落在一個不肖者的頭上,大家的眼光,就開始瞄向整個段氏家族,最終,選中“思平曾孫知恩之子思廉”。
于是,段思廉就長袍大袖,走上帝座,繼承大理國國君的位子,時為慶歷四年,也就是1044年。
段思廉能擔任國君,是因為他的帥氣俊朗,以及能力過人。其“體貌魁杰,德量過人”,因此,當高國相和大臣們一起,將之推出前臺的時候,大理國臣民們見了,都非常高興,奔走相告道:“此我祖余慶也?!边@是我們祖先保佑的啊,給我們派來這樣一位君主。大家之所以如此歡呼,一方面,是對段素興的胡作非為感到了極端的厭煩,開始唾棄他;另一方面,段思廉的才能,可能很是出眾,讓大家一見,有一種親近感。
于是大家“即推戴立為大理國王”,舞蹈叩拜。
段素興接掌國君的位子,在國家的治理上仍然采取過去的治國方略,仍然是黃老之術,無為而治。這點,和當時的宋朝仁宗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宋仁宗的時候,國家外部有戰(zhàn)事烽煙和殺戮流血,開始是西夏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zhàn),讓宋朝宰相長嘆,“一戰(zhàn)不及一戰(zhàn),可駭也”。西夏降服,隨后是“儂智高反邕州,乘勝掠九郡,以兵圍廣州”,攻城略地,屢克名將。但是,由于仁宗“愛人物之心,在位四十二年,未常一日而忘其誠”,因此,北宋到此,國勢已經達到極盛,說遠追三代美政,可能夸張,說兩宋以此為最,絕無虛言。
仁宗之后是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日不如一日了。
前理國也是這樣的,到了段思廉之后,是段廉義、段壽輝、段正明,也是如此。后面三個國君,由于處在紛亂中,在位時間也不是太長。
因為此時,高國相已經儼然是大理國的實際國主了,開始站在前面指手畫腳了。
段氏國君,慢慢退居幕后,伴著音樂美人,消磨著一個個春花秋月的日子,也消磨著前理的江山社稷。
這時的高相國,歷史上已經出現(xiàn)了名字,不再以“國相”二字代替,他的名字叫高智升,也就是將來大中國的國君高升泰的父親,前面說了,是和曹操有得一拼的梟雄。
在這樣的情況下,段思廉能支撐著大理國,而且讓這個國家在驚濤駭浪中安然度過,不至于傾覆,不至于被人奪走,是很不容易。這樣的情況,用古人的話說,外有強國逼近,內有權臣掣肘,錯一步,將萬劫不復。
尤其在儂智高起兵后,大理國竟然安然端坐,對于儂智高的聯(lián)絡,不聞不問,沒有趁著這個機會,給宋朝背后捅上一刀子,確實是不容易的,也確是算得大宋的生死之交。這些,不只有高智升的功勞,也是有著段思廉的功勞在內的。當時,如果大理國配合儂智高,發(fā)動大軍進攻大宋。那么,儂智高敗后,宋仁宗是不會立即召回狄青的,一定會讓那個“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后發(fā),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饑寒勞苦”的狄青帶著宋軍,向大理國問罪的。
那樣一來,大理國將會深陷刀兵之災里,陷入戰(zhàn)火狼煙中。如果那樣,還會不會有后理,也是未知之數(shù)了。
段思廉主意很穩(wěn),定力很深,面對著即將到手的利益,能從長遠考慮、從大局出發(fā),很是了不起的。
隨著儂智高在邕州大敗,部下大臣名將,被掃蕩殆盡,五千多士兵戰(zhàn)死沙場。儂智高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于是在邕州放一把火,扔下一個燒焦的、酷似自己的尸體,自己呢,“自將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國,欲借兵以攻諸侯”。宋朝當然不會就此撒手,狄青此時回京,宋軍主帥是余靖,接過帥印,馬上發(fā)布命令,讓手下十余人,帶著自己的手諭,命令“諸侯陳充等六州兵襲特磨寨,殺押衙,獲其母、弟、子以歸”。此時,駐扎在大理國邊境的宋軍,竟然多達幾萬人,戈矛如林,盔甲如雪,聲勢強大,鼓聲震天,大理國十分驚慌。
大理國君段思廉坐不住了,也很是擔心,害怕宋軍趁著這次勝利之威,剎不住腳步,沖入大理國,將大理國給滅了,“因遣高護軍至曲靖,以防不測”。
這個高護軍,想來是國相高智升的族人,掌控著軍事,于是,帶著大軍出發(fā),準備去曲靖駐扎,防備大宋進攻。
曲靖這個地方,是大理國最為肥沃的地方,農耕文明十分發(fā)達,大家按照時節(jié),或栽稻,或種麥。到了農閑季節(jié),就用糧食釀酒,村村酒香彌漫,讓人嗅著口水直流。雪一下,這兒的人就打開酒甕,拿出美酒,請來親戚喝酒消遣。這兒的人對人熱情,喝酒的時候,不喝好,是絕不放下的。他們種地的時候,官府派出官吏督促,“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長丈余,兩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牽牛,一佃人持按犁轅,一佃人秉耒。蠻治山田,殊為精好”。如果有官吏對百姓說,我給你做監(jiān)工,你得請我吃飯。得,一旦被發(fā)現(xiàn),這個官吏回去,就會被官府用木杖活活打死。這兒土地平闊,“每一佃人,佃疆畛連延或三十里”,栽秧時節(jié),一片明亮,一片青綠,蛙聲一片。到了割麥時節(jié),清風吹過,一片金黃。這兒泉源充足,水色白亮,百姓“澆田皆用源泉,水旱無損”,收成很好。
這樣的糧倉之地,當然要看護好,不能輕易丟失。
可是,高護軍到了這兒,不能經過,因為滇東三十七部的磨彌部頭人蒙提十分囂張,“居烏蠻要害地為?!保苡悬c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意味,由此可見,滇東三十七部的自治程度是很高的。高護軍與之講道理,怎么也講不通。于是大怒,派兵攻打,“高護軍因兵力取易陬籠城,令人鎮(zhèn)守其地”。磨彌,就是今天曲靖市的沾益區(qū)。易陬籠城,在今天的沾益古城。這兒,有“入滇第一州”之稱,珠江源就在這兒,水清如目、山色如染、鳥鳴如珠、花紅如火,很是清新秀麗的一處地方。沾益古城已經老了,昔日的木板房,已經陳舊,雕花鏤紋仍在,古老的牌坊,還有門樓仍在,讓人一見,仿佛對著唐朝美女一般,雖韶光不再,但在風簾翠幕的掩映中,那種雍容華貴還在,那種典雅風情還在。一只只燕子,在空中飛過,或者停在屋檐下,剪動著尾巴,嘰嘰喳喳的,仿佛在談論著古城昨日的繁華,以及逝去的歷史。
一切都很靜,靜得人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能夠和自己的靈魂對語。
可是,在遙遠的慶歷年間,在儂智高被打敗后,這兒是充滿著火藥味且很不安靜的一片土地。
宋仁宗聽到大理國在調動兵力的消息,知道他們在擔心什么,所以,當即下令,讓部下第一名將狄青回到朝廷,“還至京師,帝嘉其功,拜樞密使,賜第敦教坊,優(yōu)進諸子官秩”,給狄青升官,還照顧到狄青的兒子。接著,又讓余靖“遷尚書工部侍郎。知廣州,官至工部尚書”,遠遠地調開了他,去了廣州。
仁宗不愧為“仁”,做起事來很仁厚,能替別人著想。
大理國君段思廉聽到消息,也長長吁了一口氣,大概也召回了自己的軍隊吧。宋軍已經如此,我們還防守著干嘛,反而顯得自己太多疑了。
2
在段思廉登基之后,大理國曾經發(fā)生了一次叛亂,就是楊允賢的叛亂。
對于楊允賢家族的來歷,一直以來,史家都爭論不休,大多數(shù)人認為,楊允賢是大義寧國皇帝楊干貞的后人,“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起兵討之”,滅掉了大義寧國,楊干貞雖然死了,楊家很多人雖然被俘了,可是楊家的勢力卻保存了下來,而且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到了段思廉在位的時候,就已經很突出了,于是替先人報仇,豎起叛旗,吹響號角。這種想法,顯然有點想當然,是不合乎歷史實際的。段思平的心胸再怎么開闊,再怎么無所不容,也不會讓被滅國家的勢力留下來,而且留在自己的國家內。這不等于在自己身邊放一個火藥桶嗎,指不定什么時候爆炸,將大理國炸得四分五裂的。更有奇談怪論,說段思平是南詔國國君的妃子所生,應該姓蒙。史書上記載,楊干貞“母名彌彔,有美色,蒙隆舜私焉。有孕,適漁人楊氏,生干貞”。如此說來,段思平和楊干貞是親人,可能還是兄弟,所以就網開一面,沒有趕盡殺絕。
這種說法,不唯可笑,簡直有些惡搞在內。
段思平的先輩,各種史料記載得明明白白的,“其先武威郡北人,世為南詔蒙氏將”,其先人“大軍將段儉魏迎戰(zhàn)於點蒼山及西洱河,兩敗唐兵。以功升儉魏為清平官,賜名忠國,尋拜相”。他的父親也明明白白記載著,“父段保隆為南詔布燮”。南詔國君再荒淫,再無道,再胡作非為,想來也不會將自己手下世代居于布燮或大軍將的大臣妻子占據(jù)吧。再說了,南詔后期幾個君主,在鄭買嗣的監(jiān)視下,生命尚且朝不保夕,又有什么力量去搶奪一個身居高位的大臣的老婆,懷孕之后,又送給這個大臣。
閱讀歷史,可以有新的觀點,但必須是在史書的基礎上得之,隨意捏造,以炫人耳目,以引人眼球,不唯對歷史不負責任,也是對英雄人物的褻瀆,對自己的歷史的褻瀆,是要不得的。
那么,楊氏的力量究竟是從何而來?這,仍然得回顧段思平起兵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一些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身上。
當時,伴著段思平一塊兒出入征塵的,有董伽羅家族,有高方家族,有段思平舅族爨判,有段思良,還有沒有他人?當然有,這就是“通紫宮妙法,習文善武,為思平鐘愛”的楊桂仙。楊桂仙家族,屬于段家后妃一族。以段思英登基后“性暴戾,居喪淫戲無度,多變易文德年制度”來看,以他和叔叔段思良的談話來看,他登基時的年齡不小,絕不會低于八歲。段思平當國君,僅僅八年,此前都是在征戰(zhàn)中度過。楊桂仙是段思英的母親,由此可推出,她和段思平結婚,遠在段思平稱帝之前,甚至是在段思平很為艱難四處逃難前。所以,她絕對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過,也在帳幕中運籌帷幄過。
當年,西南少數(shù)民族女子不像中原女子那般,躲在閨閣中,對鏡梳妝,拈筆描眉,“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將自己裝扮成一個花瓶,讓人呵護著;也不是整日沉浸在相思里,“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將自己憂傷成雨中的一朵丁香花,一見斷魂。
那時,此地的很多女子,是可以持槍騎馬,來往于萬馬軍中,少有對手的。多年后的秦良玉,就是如此,帶著自己的白桿兵,對陣努爾哈赤,大敗張獻忠,在滾滾狼煙中,成為一道不敗的神話,以至于崇禎帝賜詩:“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楊桂仙大概就是這樣的奇女子。
段思平是如何封賞自己心愛的人的,鑒于她的身份,可能沒有,也不可能封賞什么。那么,為了獎勵,也為了公平,這樣的封賞,很可能就落在了楊家人的頭上。
楊家當時因為屬于后族,大概本著外戚不得干政的原因吧,就沒有擔任朝廷的大官。
到了段思英登基的時候,將父親段思平追謚為圣文武皇帝后,接著開始晉封的是自己的母親,以“母楊氏桂仙娘沒而為神,屢著靈應,封為榆城宣惠圣國母”。這些,都合乎中原皇帝登基的程序,追謚父親,也晉封母親。中原皇帝接著下來,就是給母親的家族晉封爵位。后漢時的馬皇后,是一代賢后,明帝離世,章帝登基,她成為太后。漢章帝接著準備分封馬氏家族,尤其是舅舅黃門侍郎馬防的官爵,遭到馬太后的反對,漢章帝幾乎帶著哀求的口吻道:“漢興,舅氏之封侯,猶皇子之為王也。太后誠存謙虛,奈何令臣獨不加恩三舅乎?且衛(wèi)尉年尊,兩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諱,使臣長抱刻骨之恨。”漢章帝所說的衛(wèi)尉,還有兩校尉,都是馬太后的哥哥,身體都不好,如果現(xiàn)在不封侯,只怕到時出現(xiàn)意外,想封侯也來不及了。
由此可見,在王朝社會,分封太后家族,是一個政治程序,也是孝的具體表現(xiàn)。
馬太后仍不同意,漢章帝很感遺憾。
馬太后這樣賢后品行,不是歷史上所有太后都具有的。很多太后,還為娘家索要封爵官職呢。當然,楊桂仙此時已死,無所謂賢或不賢的了。段思英分封舅家的爵位,一定是免不了的了。
大理國當時的分封,同于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分封哪一個,就賜給他一片地方,讓對方子子孫孫繼承著。
董伽羅是這樣的,高方是這樣的,爨判是這樣的,楊氏也是這樣的。
楊氏的分封,有著戰(zhàn)功在內,楊桂仙跟著段思平,楊家也一定會跟著。但是,他們的分封則很可能是在段思英做國君時完成的。
這樣,楊氏也有了土地,有了軍隊,有了權力,有了自己的地位。
隨著時間的延續(xù),一百多年過去了,楊氏家族和段氏皇族的關系也慢慢疏遠了,不再是當年的樣子了。再加上高氏一直把持著朝政,楊允賢一定很不滿意,也很眼紅,也想學習高家,掌控一次政權,于是就開始起兵。起兵得找個正當?shù)睦碛砂?,他一定是舉著“清君側,誅權臣”的口號,否則,隨意起兵,除非他昏了頭了。
楊允賢馬鞭飛舞,帶著軍隊,兵指大理國都,準備爭奪江山,奠定楊氏基業(yè)。大理國君臣知道后,忙著開始調兵遣將,進行鎮(zhèn)壓?!赌显t野史》說,“仁宗嘉佑八年,命岳侯高智升討楊允賢,克之”,宋代嘉佑八年,是1056年,此時距離儂智高之變,已經過去了十幾年,楊允賢再次給大理國帶來刀兵,帶來災難。
在這次征戰(zhàn)中,大理國的帶軍統(tǒng)領是高智升。
大理國對付起兵的諸侯也有些近似于周朝的方法,也就是將對方打服,然后坐下來談判,要求對方發(fā)誓,以后忠于朝廷國君,不許再隨意點燃狼煙,發(fā)動戰(zhàn)爭。這點,很有后來歐洲各國之間的那種戰(zhàn)爭,打服了,投降了,就不為己甚。這樣也好,少流血,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譬如歐洲聯(lián)軍將拿破侖打敗,流放到孤島上,不久,拿破侖又悄悄坐船回來,再次登基稱帝,發(fā)動戰(zhàn)爭。
總之,楊允賢這次叛亂是失敗了。但是,他受到的損失估計不大。有人想當然地說他被殺了,從后來楊義貞突起可見,這種結局沒有出現(xiàn)。
段思廉的大理朝廷,也付出了代價。
這個代價是多方面的:這次撫平叛亂的高智升,在自己原來的威望中,又上升一個檔次。他再按照這種上升趨勢,實在沒有什么可以封賞的了。再封賞,就只有大理國君的位子了。再者,由于他已經是國相,無什么可封賞的了,為了安撫他,段思廉只有割肉飼鷹,“加智升太保,封德侯,賜白崖茹甸之地,尋晉封鄯闡侯,子孫世襲”。 白崖,是當年南詔初起的時候,細奴邏首先得到的地方,是最為重要的疆土,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兒依山建城,城墻高達十多丈,城外四面水流環(huán)繞,成為天然的防御城壕。整個城池,分新舊兩城,既分開,又合為一個整體,“南隅是舊城,周回二里。東北隅新城,大歷七年閣羅鳳新筑也”。整座城周長四里,防守周密,也非常結實。至于城內,更是精致細巧,“修廊曲廳,廳后院橙枳青翠,俯臨北墉。舊城內有池方三百余步,池中有樓舍,云貯甲仗。川東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這兒地勢很闊大,過去南詔大臣的家,大都在這個地方。至于鄯闡,就是今日的昆明,更為重要,是大理國的東都。段思廉將東都分封給了高智升,算是血本出盡了。他只差都城沒有拿出來。
一個敢給,一個也真的敢接受,竟然毫不猶豫,也毫不推脫。
這說明,高氏權力此時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高家走的,也是中原權臣曹操所走的路。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逼迫漢獻帝下旨,“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冊封他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官。他已經形成了另一個朝廷,只等著交接東漢的權力,自己登基了。
每一次大理國出現(xiàn)亂局,段氏都會遠離權力一步,相反,高家都會接近權力頂峰一步。
我甚至懷疑,楊氏沒有受到過于嚴重的懲罰,或許是高智升有意放其一步,就如當年高駢在對陣黃巢軍時,眼看將要消滅黃巢軍,部下跑來,搖著雙手勸他道:“相公勛業(yè)高矣,妖賊未殄,朝廷已有間言。賊若蕩平,則威望震主,功居不賞,公安稅駕耶?為公良畫,莫若觀釁,自求多福?!蹦闱f別將黃巢滅了,如果滅了,朝廷將不會再重視你了。你還是將黃巢留著,這樣,你的重要性也就顯示出來了。
筆者的這種猜測,不是毫無根據(jù)的。
幾十年之后,高智升的兒子高升泰,正是仗著消滅楊義貞的叛亂,才奪取大理段氏政權,登基稱帝的。當然,那時,段思廉也已經做了和尚了,早已念經多年了。
3
段思廉在位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宋神宗的熙寧八年,即1075年,再次發(fā)生了一個事件。在這次事件中,大理國和大宋,成為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這樣,他們的關系,在儂智高事件的基礎上,再次加快了走近的步伐。
這次事件,是針對交趾的,大宋和大理國明顯是被逼出手的。
交趾是大宋藩屬,可是,隨著國勢強盛,就開始對宗主國動手,“交趾自李日尊以來,貢職已廢,朝廷闊略不問,邊臣茍慢,防禁益弛。兇惡盜賊,奸蠹之民,諸配徒者,不無逋逃,頗從亡匿。亦有士人頑囂不逞,投身亡命,赴其招進,教之治兵,助其邪計。”李日尊召集大宋犯罪的亡命之徒,或者一些科舉不中的讀書人,幫著其練兵,制定制度,慢慢強大了起來,開始對大宋搞起小動作,或搶奪東西,或殺人越貨。
到了1075年9月,他們覺得小打小鬧不足以凸顯自己的實力,就開始帶領軍隊,大舉侵入,“交趾軍攻占宋古萬寨,交址李乾德陷邕管”。李乾德是李日尊兒子,是交趾李朝的仁宗皇帝,他在位50多年,憑借幾代人幾十年的經營,此時他指揮交趾大軍,四處出擊,擴大疆土,進攻占城,進攻沱江流域牛吼蠻,“擒其洞長魏滂等數(shù)百人而還”,其戰(zhàn)斗力顯得十分強悍。
他部下有一將軍,名李常杰,是宦官出身,十分善戰(zhàn)英武。
對北宋展開進攻的交趾統(tǒng)領,就是李常杰,在進攻邕州的時候,北宋的軍民進行了堅決抵抗。大家用弓箭長矛,甚至徒手,一起對敵,讓交趾軍隊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由于援軍久久不到,最終,邕州城被攻陷,城中百姓“無一人降者”,十分堅決。李常杰大怒,指揮交趾軍,掄動大刀,對邕州官民百姓,進行了一場空前的血洗。歷史記載,至今讀來,讓人仍感到觸目驚心,交趾軍“殺吏卒、士丁、居民五萬余人,以百首為一積,凡五百八十余積,并欽、廉州所殺,無慮十萬余人,并毀其城以填江”。交趾軍隊所過之處,百姓被殺死,或者被搶走,城池被銷毀,村莊化為灰燼,萬姓化為枯骨。
這在大宋而言,是一場極大的浩劫。
交趾軍隊屠殺的數(shù)字,《大越史記全書》里記載的更大、更血腥:“盡屠五萬八千余人,并欽、廉之死亡者幾十余萬人。常杰等俘虜三州人而還”。 《大越史記全書》里的記載,我認為是實寫的。后來,也讀到別人理解這段文字,說是交趾軍殺戮此地軍民幾十萬人,這樣理解,顯然是語氣停頓有誤,“幾十萬”是個概數(shù),是不能帶“余”這個字的。這句的停頓應當是“幾/十余萬”,也就是“幾乎達到十余萬”的意思??梢韵胂耄谒纬臅r候,人口密度很小,當時這一帶的百姓合在一起,估計也沒有這幾十萬。
但是,說這次殺戮是慘絕人寰的,估計不假。
在戰(zhàn)爭中,大理國也受到了交趾軍隊的進攻。
至今,云南馬關縣仍有一個大墳包,在夕陽暮色中,芳草萋萋,暮鴉啼鳴,伴著四圍的空寂,讓人見了有一種鼻酸之感。青山無語,歲月如流,當年一群不屈的百姓,用手里的鋤頭,還有扁擔,在這片土地上,給交趾軍隊以反擊。也是在那場反擊中,他們一個個最終倒在了這片土地上,千年過去,人雖化為一抔黃土,可是,那種挺立不屈的骨骼,那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卻充溢于華夏山川中,記錄在竹青漢簡中,供后來人瞻拜,也供后來人敬仰和學習。這片土地上的人,還有這片土地,總是遭受這樣或者那樣的災難,有自然的,更多的則是人為的外來災難,可是,在這些災難面前,他們從來沒有屈服,沒有彎下腰。也是因為他們,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才得以延續(xù),一直到今天,并一直延伸向未來。他們如果活著,如果有什么國家精神獎,真可以當之無愧了。
這些人,就是當時與交趾軍隊作戰(zhàn)而死的大理國軍民。
至于碑名《宋代難民因公殞命古墓碑》,是因為此碑豎立時是在民國左右,從碑文“昔部落時代,所謂人道主義,識者廖若星辰”可知?!叭说乐髁x”一詞出現(xiàn),在我國,當是在民國后。在民國,大家當然將大理國歸為宋代了。
大理國東南邊,與宋朝的邕州接壤著。當年,儂智高在此地起事,能讓大理國君如此不安,也讓大宋皇帝難以安心,都是因為這樣。
交趾在進攻大宋邕州的時候,馬蹄踐踏,不可能不涉及到大理國的土地。交趾軍隊的戰(zhàn)刀,也不可能不傷及到大理國百姓。
這座古墓堆前所立的碑,清楚地交代了墓中尸體的來歷道:“當有宋之時,吾邑接壤越南,越人開拓邊疆,不時過界滋擾,土人不服,起而反抗,慘遭殺戮者指不勝屈”,由此可見,那次大理國被殺的百姓,也是很多的,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當時,尸體遍地,無人掩埋,以至于鳥兒啄食,狐貍撕咬,蒼蠅飛舞,“人死多屬鳥葬,狐貍叢食,蠅蚋故撮,慘不忍聞,惟此地某酋長獨憐而合葬之”。
在《段氏傳燈錄》里,有這樣一句記載,“思廉又派智升佐宋,伐楊允賢,至此往來密切”,過去,每次讀到這兒,都感到十分疑惑,段思廉派出高智升鎮(zhèn)壓楊允賢,怎么成為了佐宋呢,那和宋朝是毫無關系?。亢髞聿呕腥?,這句話說的是兩個內容,都是記載高智升的功勞的,一方面,他曾經打敗過楊允賢;另一方面,他曾經在宋神宗在位時,帶著大理國軍隊,走出國家,幫助宋軍作戰(zhàn)。
高智升幫助宋神宗作戰(zhàn),唯一的可能,就是對交趾的用兵。因為,神宗年代,西南除此無戰(zhàn)事。
那么,高智升的出兵,就不僅僅是幫助宋朝了,也有為大理國百姓報仇雪恨的目的在內。
這次出兵,大理國是偏師,可能兵力不大,人數(shù)不多,因此,在宋史,還有其它文獻中,都沒有出現(xiàn)。但是,就當時的情形而言,交趾人殺上門來,刀光閃閃,殺向百姓,大理國那些“尚戰(zhàn)死,惡病亡”的勇士,是不可能不出手的,是不可能伸著脖子等死的。
宋朝,也幾乎在同一時間,整頓隊伍,選擇將領,號角一聲,盔甲鏗鏘,浩浩蕩蕩地開拔向了西南。
宋朝反擊交趾的戰(zhàn)爭,于是拉開序幕。
一場戰(zhàn)役,也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4
交趾入侵的消息,傳到宋神宗的耳朵里時,宋朝正處于變法中。王安石變法的實施,使得宋朝無論是經濟上、軍事上,還是國力上,都得到了大力地回升。
神宗當即決定,對交趾的侵略,不能再姑息了,應當進行堅決反擊。這次反擊,在命將出師上,就可以看出宋朝的重視程度。宋神宗所選擇的出征主帥,是過去和狄青并名的將軍郭逵,副將則是另一名將燕達。出發(fā)前,宋神宗特意請來他們,“宴于便殿”,臨離開的時候,神宗還對郭逵格外賞賜,“賜中軍旗章劍甲以示寵”。
郭逵感激不已,為了必勝,提出要求,“請鄜延、河東舊吏士自隨”。這些將士,都是在西夏戰(zhàn)場上打磨出來的,是和西夏的鐵鷂子軍生死搏擊過的,戰(zhàn)斗力處于宋軍的頂尖位置。郭逵估計帶的不多,是做為種子選手,到時撒入反擊部隊中,做為隊伍的精神支柱和尖兵。
對于燕達,宋神宗也很關心地叮囑:“卿名位已重,不必親矢石,第激勉將土可也。”你做為副將,是指揮作戰(zhàn)的,千萬別沖鋒陷陣,那樣很危險。燕達聽了,淚流滿面地表示,自己去,就是要和敵人一決生死,即使死了,又有什么?
宋軍同仇敵愾,走向邕管一帶,算是哀軍。
哀軍必勝,是兵家之常。
郭逵進軍很慢,后來,因此受到文官的詬病,也受到歷史的詬病,言外之意,郭逵心生怯意,故意拖延時間,以免和交趾軍隊交鋒,有畏敵情緒。這點,顯然是不知兵者之言。交趾之地,一直山嶺陡峭、溝壑縱橫,枯藤纏繞、荊棘叢生,并且瘴氣彌漫,在古代屬于蠻荒之地。明朝朱棣派出部下大將朱能出征安南(即交趾)的時候,曾經說過,朱能一定能打敗安南,能達到作戰(zhàn)目的,只是怕他會病死在那兒,難以回來。后來,朱能果然戰(zhàn)勝安南,但是自己也病死了。這說明,當時安南條件惡劣,瘴痢肆虐,士兵去了,戰(zhàn)斗不成問題,關鍵是水土不服,有些吃不消。在宋朝時,大概更是如此了。
交趾的李常杰,也就是憑借這點,準備對付宋軍。
對交趾的進攻,當時的策略,要么閃電襲擊,趁著對方不防備,突然出兵,一口氣攻入其都城,讓他防守不及,就已經土崩瓦解了。這個顯然不行,宋軍出發(fā)那么長時間,想達到偷襲,是不現(xiàn)實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扎穩(wěn)打,堡壘前進。交趾地方很小,幾乎沒有戰(zhàn)略縱深,軍隊也缺乏回旋余地。穩(wěn)扎穩(wěn)打,占領一個地方,將之鞏固,籬笆扎牢,接著再攻打下一個地方,再如此。交趾軍隊的地盤就日益縮小,等到縮減到足夠小的時候,其再無回旋余地的時候,兩軍決戰(zhàn),一決高低,一定會一戰(zhàn)而覆其大軍。這就如捉魚,水塘大,自然不容易捕撈,將水吸干,將水塘縮小成一個碗,還有什么魚能逃?慢慢來對宋軍還有一樣好處,大宋經濟實力強大,作戰(zhàn)時間長一點兒不要緊,沒什么捉襟見肘的,交趾則相反,時間長了,無論哪一方面,它都承受不起。
朝廷里,文臣們紛紛上章,彈奏郭逵,進攻緩慢,讓宋軍師老兵疲,銳氣墮盡。郭逵不愧“猶隱然為一時宿將”的人,指揮著宋軍,長槍盾牌,仍然按照既定策略進軍,一路攻打過去,“先遣將復邕、廉;至廣西,討拔廣源州,降守將劉應紀;又拔決里隘,乘勝取桄榔、門州”。在廣源州之戰(zhàn)中,宋軍前鋒奮勇直進,和交趾軍隊展開血戰(zhàn)。此時,宋軍副統(tǒng)帥燕達,帶著軍隊,風馳電掣準備前去援助,有部下出餿主意,讓燕達先為自己安全著想,別急著往前沖。燕達聽后大怒道:“彼戰(zhàn)已危,詎忍為自全計?!毕铝?,再有說這話的,立刻斬首,然后帶著大軍“乃卷甲趨之,士皆自奮,傳呼太尉來,蠻驚潰,即定廣源”。
宋軍在這次反擊作戰(zhàn)中,戰(zhàn)斗力是很強的。
交趾軍隊面對宋軍一路刀光閃耀,鐵血而前,銳氣墮落到了頂點,都變得垂頭喪氣的。李常杰面對此情此景,很是著急,為了振奮士氣,寫詩一首道:“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痹姼璧囊馑际?,交趾的山河,由交趾的國君主宰,大宋為什么要來入侵?。壳鞍刖湔f的沒錯,后半句就顯得很可笑,如果不是交趾軍隊進攻大宋,屠殺大宋百姓,血洗邕管,宋軍會來進攻嗎?會進入交趾土地上嗎?他在侵略大宋時,忘記了各國各有疆土,不得侵略。到了自己被反擊時,才想到這些,提出質問,不是太晚了嗎?
越南史書說,這首詩對交趾士兵恢復斗志,起著很大作用。
可是,那種作用,估計是很有限的。
因為,接著的富良江之戰(zhàn),就是最好的證明。
宋軍到達富良江,做出過江的態(tài)勢。李常杰帶著他最精銳的水軍,排列在富良江的南岸。過去,進攻邕州,他就是以水軍為先鋒的,借風借水,一路飚行的。此次,他顯然拿出自己的王牌部隊,想要扭轉危局。大宋軍隊渡江不得,瞪著眼望著交趾水軍,徒喚奈何。燕達向郭逵建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虛,彼必來戰(zhàn)?!蔽覀円@示我們的虛弱點,引誘對手自己上門,一戰(zhàn)殲滅之。宋軍于是擺出一副紀律混亂的樣子,東倒西歪的。李常杰見了,大喜,帶著水軍殺過江來,宋軍一聲號炮,埋伏的精銳全出,“已而蠻果來,擊之,大敗,乃請降”。
這次,交趾軍隊損失一定很大,不然,不會舉起白旗,請求投降。
在這次大戰(zhàn)中,宋軍勇往直前,“大戰(zhàn)富良江,斬偽王子洪真”。這個李洪真不是王子,是交趾李朝的太子。另外,戰(zhàn)死的還有昭文王子,交趾的左郎將阮根,則是在戰(zhàn)場上被宋軍活捉。
宋軍也已經疲乏不堪了,隔著富良江,再也難以前進。其中原因,仍非交趾軍戰(zhàn)斗力多強,仍是水土不服的原因。
李朝經此一戰(zhàn),再也支撐不住了,“乾德窮蹙,奉表歸命”。
富良江之戰(zhàn),就此結束。
此次戰(zhàn)斗,交趾受到的打擊程度究竟如何,史書缺乏記載,但是,從此之后,交趾再也沒有兵鋒指向大宋了??磥恚瑩p失是不輕的,是受了很重內傷的,因為害怕了,就足以說明這點。
大理國,估計這時也撤軍了。
這一戰(zhàn),替宋朝百姓揚眉吐氣,也捎帶著替大理國被殺百姓報了仇。
5
大概就在富良江之戰(zhàn)前后,大理國和大宋的關系,得到了更迅速地發(fā)展。
在儂智高起兵時,大理國沒有幫助儂智高,這顯然取得了宋仁宗的好感,宋仁宗也表現(xiàn)出親善之舉,讓陳列在大理國邊境的大軍,迅速撤退,向大理國顯示,我并無吞并大理國的意圖。尤其是大理國獻上儂智高的首級,無論是與不是,都讓宋仁宗對國民有了一個交待,也將心腹之憂給消解了,很是高興。
到了富良江之戰(zhàn)前后,在宋神宗的首肯下,段思廉“派官家子弟入學成都、汴梁”,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過去,宋朝雖然承認大理為屬國,但是,也僅僅是口頭上說一聲,絕對不派出使者,如當年唐朝對異牟尋,親自去分封一下,以至于大理國國君一直有一種感覺,宋帝不這樣做,自己的國君之位,總坐得不夠硬氣似的,很是失落。至于交流吧,除了在黎州通商外,其余都是民間來往,和官方無關。至于文化交流,根本沒有。
現(xiàn)在,大理國派出了留學生,一個個青衫飛揚,書卷氣彌漫,到《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世界里去學習,寫詩填詞,繪畫書法,大概都有所涉獵吧。在這兒,他們也一定見過大名鼎鼎的蘇軾、王安石、蘇轍這些文學大家了。
雙方的友誼在增進,雙方的文化在交流。
也就在一片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段思廉決定,自己準備禪位,去寺廟做和尚。其具體時間,是公元1075年,也就是宋神宗的熙寧八年,段思廉在位時間不短,《滇史》記載,“在位三十一年,避為僧”。但是,他當時的年齡并不大,“時思廉四十九歲,出家于無為寺,建云棲禪堂于寺西北雪蘭坪”。四十九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也正是揮斥方遒的歲月,無論政治經驗,還是處事手段,都達到最為圓熟的地步,是最為瀟灑自如的時候。此時,對一個國君來說,應當是黃金歲月,他怎么可能如書中所言,“體力漸衰”?
他是精神衰竭了,失去了做國君的動力了。
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幾乎可以和段素隆相提并論,在前理后期,算得有為之君。
他們都在段氏權力日益衰退時,接掌大理國君的帝位,他們都努力過,想恢復皇權,可是,最終都發(fā)現(xiàn),大勢所趨、回天乏力。段思廉相較段素隆來說,所處的環(huán)境更為艱難不利。因為,他已經處于前理時期最后的輝煌時刻,屬于回光返照的時候。
他們的禪位,可能都受到某種力量暗地的逼迫。
尤其他的繼承人段廉義,史書上說,“廉義柔懦”,他做為一個父親,一定是知道的,為什么在自己正精力旺盛的時候,卻撂挑子不干了,將國君的重任,交給自己的兒子呢?
還是形勢迫人,不得不這樣。
段思廉出家后,法號廣德法師,他四處走訪名山古寺,虔心研習佛法,“每年必返朝,為諸臣講經,國人稱之為老活佛。八十二無疾而終,建舍利塔于玉案山”,如此說來,他禪位后還活了33年。
這期間,大理國發(fā)生過天翻地覆的變化。開始,是大宋富良江之戰(zhàn)的勝利,交趾終于退出戰(zhàn)場,舉起降旗。段思良知道后,一定很高興吧。接著,是一個個噩耗傳來,開始是兒子段廉義被權臣殺死,橫尸殿堂。不久,是另一個皇帝段壽輝被罷黜。最后,是國君段正明被迫禪位于高升泰,前理滅亡。這些,都是在他還活著時完成的。做為大理國的一位有為的國君,面對這些,即使再怎么禪定,再怎么面壁向佛,再怎么“諸行性相,悉皆無?!?,大概心里也會生起波瀾吧。尤其是自己兒子段廉義被殺,可以說,他也有著間接的責任。段廉義是沒有他的那種政治能力的,可是,正是由于他脫去皇袍,穿上僧袍,離開世俗,拋卻責任,才促使段廉義登基的,也因為這樣,段廉義才在六年后死在刀光劍影中,也成為前后大理三百年間唯一被弒殺的國君。
段廉義臨死前,不知埋怨自己的父親沒有。
段思廉在寺廟里,面對著青燈木魚,當聽到自己的兒子被殺時,是淚水流淌、心痛如割,還是心如枯木、一念不動?估計前者更多一些吧。
他真的不應該早早退位,如果他在位,再過六年退位,又會怎么樣呢?
他是否后悔早早的禪位?
他究竟是什么原因禪位的,史書沒說,只是說其“避為僧,后謚孝徳,號興宗”。他在避什么,從而將自己兒子送上了血雨腥風之中,送上了爭權奪利的政治生活中。歷史沒說他為什么避位,但是,透過歷史的縫隙,我們還是能發(fā)現(xiàn)一點蛛絲馬跡的。
在史書上,段思廉和高智升之間的關系,一直都相處得很好,幾乎看不出有矛盾的跡象。而且,段思廉對高家當日推選自己當國君,也是十分感激的。有一個事例,表現(xiàn)得很是突出,就是從前帶著軍隊,攻下磨彌部的高護軍,后來回軍,再不久就生病死了。段思廉十分難受,還專門找了一個叫子云的和尚,為高護軍寫了一篇碑文,名《高國公輔政碑》,特意立在一座華美的高樓前,進行歌頌宣傳,“報其推戴之恩也”。
這個高護軍,顯然是高智升的族人。人已經死了,段思廉尚且如此大動干戈,大力表揚,為的是什么,顯然是表示自己對高家的感激。有時,越是這樣強調,越是說明缺乏這點。
段思廉和高智升的關系,并沒有他們表面上顯現(xiàn)的那么融洽,只是一般人看不出來罷了。做為身在其中者,他們的內心,一定如明鏡一般。
段思廉分封高智升,細想起來,就是一種策略。
他“加智升太保,封德侯,賜白崖茹甸之地,尋晉封鄯闡侯,子孫世襲”,這樣,高智升的國相身份也就沒有了,他就被架空了,大理朝廷的權力,已經和他無任何關系了,他有封地,而且還是東京。
東京,是大理國的陪都。
陪都,過去是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官去鎮(zhèn)守的,這樣才有威儀,才能彈壓住他人。唐代中期,一代名相裴度,出將入相,名揚天下,“以身系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馀年”。唐文宗十分重視他,請他鎮(zhèn)守大唐龍興之地北都太原。裴度推辭,說自己年老體衰,不便于擔此重任,想回家養(yǎng)老。唐文宗急了,哀求道:“卿雖多病,年未甚老,為朕臥鎮(zhèn)北門可也?!比缓螅沙鍪构?jié),來到裴度家,“促令上路,度不獲已,之任”。由此可見,大理國的鄯闡也同樣是需要一個威儀很高的人去鎮(zhèn)守的,去“臥鎮(zhèn)”的。誰去呢?當然是鄯闡侯去最為合適的。因為他是鄯闡侯啊,鄯闡是他的封地,他不去誰去?再者,他是老臣,有威望,也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段思廉希望,高智升就此離開朝廷,如其祖先高升一樣,回到封地,坐鎮(zhèn)鄯闡,悠悠終老。這樣,自己就可以奪回權力。
他成功了,高智升無奈之下,坐著轎子,長嘆一聲,去了鄯闡。
可是,段思廉顯然低估了高家的能量和勢力。高家?guī)状鷩啵笆缊?zhí)政柄,威令盡出其手”,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里,他們有著足夠的時間廣布羽翼,培植私人勢力。也因此,到了段思廉的時候,大理國各階層的官員,幾乎都成為了高智升的心腹了,即如三國時代袁氏一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高智升去了鄯闡,不再發(fā)號施令了,段思廉發(fā)布命令,根本沒人買賬,甚至難出都門了。他這才明白,高智升離開,是以進為退,在將自己的軍。
此時,大宋討伐交趾,戰(zhàn)爭正在激烈進行,其中也牽扯到大理國,更是不能有稍微的差池。他面對此種局面,只有長嘆,只有禪位。他用禪位的方式,承認自己的失敗,承認自己的出局。
他的禪位,是不得已的,是被逼迫的。
6
高智升退居鄯闡,是明顯的奪權策略,他就是要造成段思廉政令難出的局面,逼迫其退位。這樣,未來的國君,就更容易被自己所掌控。
他已經覬覦大理國政權很久了,甚至有些迫不及待了。
大理國百姓信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也因此,很多人想奪取帝位的時候,都會提前以神靈效應,制造輿論,宣揚自己。大天興國的國君趙善政,一個打柴的樵夫,萌發(fā)了當國君的意念,都敢于四處制造輿論,說自己打柴的時候,準備先睡一覺再打,誰知就有神仙告訴他:“柴有矣?!毙褋?,果然“得柴數(shù)十束”。而且,為了證明自己說的不假,還找了一個證人,就是他的母親,說他母親不信這事,悄悄跟在后面去看,果然是真的。反正這些都是他母子倆說出來的,沒有第三個證人,誰知道真假?
后來,楊干貞也學習這種辦法,花費很小,見效很快。
段思平也開始效仿,效果奇佳。
這種神靈顯應的故事,竟然成為此后這片土地上爭奪國君者的不二利器,不用則已,用則必成。高智升從中得到啟發(fā),于是,也傳出了一個有關他的靈應之事。
這事就得回溯到幾十年前了,說他剛出生的時候,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父母不欲舉,棄之蒼山下茫涌溪邊”——真理解不了,他父親是國相,不愁養(yǎng)不活他,為啥要將他扔在溪水邊??傊@個剛剛出生的嬰兒處境十分危險,就算不被狼吃,也會餓死。可是,就有奇事發(fā)生了,“山上有石,常滴水如乳。水滴入兒口中,數(shù)日不死。家人驚異,始收養(yǎng)之”。這正是奇事,石上“滴水如乳”,今天看來,應當含有碳酸鈣,會凝固成鐘乳石的,會憋死孩子的??墒?,滴在這個嬰兒的嘴里,竟然如奶汁一般,養(yǎng)活了這個孩子。
這樣奇特的事情,外人當然也不可能看見,和趙善政一樣,也是高智升的家人看見了,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將高智升抱回家,養(yǎng)大成人,做了國相。
高智升沿著過去的那些國君的路,在悄悄靠向自己的權力。
做了國相后的高智升發(fā)現(xiàn),自己扶持的那個段思廉很厲害,很不好對付。他可能很后悔,不該選擇這樣一個精明的人做國君,現(xiàn)在,翅膀硬了,開始在自己手里奪權了。他想,自己得讓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國君知道厲害,自行退位。段思廉架空他,讓他回到鄯闡,如當年大唐裴度一樣,“為朕臥鎮(zhèn)北門可也”。他冷笑一聲走了,去了鄯闡,喝著姜茶,吃著波羅蜜瓜,遙望著羊苴咩城。他知道段思廉將無法指揮大理國官吏將軍,無法命令國民,屆時,會派使者來求助他的。到時,自己揮揮手,告訴使者,自己是接受國君的旨意鎮(zhèn)守鄯闡的,不能違背旨意啊,不能回去,就老死這兒了。
段思廉屆時無奈,也就只有一條路了,禪位。
一切如他所料,段思廉后來無奈,果然禪位,他的兒子段廉義登基??墒牵咧巧源谯逢U,他沒有回到羊苴咩城,估計段廉義也沒有請他。他身為清平官的兒子高升泰,待在羊苴咩城,開始執(zhí)掌朝政。這和東魏的高歡行事如出一轍。東魏時期,權臣高歡坐鎮(zhèn)軍事重鎮(zhèn)并州,至于東魏都城鄴都,派自己兒子高澄“入輔朝政,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略嚴明,事無凝滯,于是朝野振肅”。高升泰大概也是這樣吧,進入羊苴咩城,指顧之間,處理國事,順暢流利,準確公正,從而也贏得了一片掌聲。
在高升泰的任上,大宋大敗交趾,使其投降。毫無疑問,大理國是出了力的。
也是在高升泰任上,他派出使節(jié),到達中原,再次通好。宋神宗為了回應他們的好意,派出大量的文化學者,來到羊苴咩城和鄯闡,對大理國進行文化資助,從而使得大理國的文化,再次得到很大的提高,和中原文化幾乎可以并肩了。
也是在高升泰任上,發(fā)生了一件弒君大事。弒君的當然不是高升泰,是另一個手握權力的人,就是楊義貞。
此事發(fā)生在段廉義當國君的第六年上,即公元1080年,段廉義“為其臣楊義貞所殺”。然后,這個楊義貞,竟然公然篡立,“自號廣安皇帝,凡四月”。段廉義這人登基后,史書無記載,可見也并不殘暴,在位的六年,也沒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國家仍按照原來的軌道發(fā)展。楊義貞這樣做,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時,年邁的高智升,再次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在鄯闡城舉起義旗,“鄯闡侯高智升命子清平官高升泰起東方爨僰兵,討而誅之”,高智升命令自己的兒子高升泰,向滇東三十七部借兵,帶著這些士兵,一路馬蹄騰飛,最后攻入羊苴咩城,抓住楊義貞,一刀斬了。
叛亂平息了,可是,這次叛亂卻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的懸疑。
首先,楊義貞是怎么出現(xiàn)在羊苴咩城的。
楊義貞是楊允賢的兒子,幾乎為所有的史家所承認。他能來到羊苴咩城,殺死段廉義,有兩種可能,一個就是他當年在楊允賢失敗后,被當做人質,送到了羊苴咩城??墒?,短短的六年功夫,他不可能地位飛速發(fā)展,以至于產生弒君奪位的野心。再者,高智升父子把持著朝政,也不可能讓他的地位如此飛速發(fā)展,超過他們,或者和他們相互抗衡。還有一種可能,他一直就在他父親的領地里,楊允賢死后,他掌握了權力,有地盤有權力有軍隊,于是就產生了奪取帝位的想法,就帶著軍隊,殺入羊苴咩城,抓住段廉義,一刀兩斷,自己登基稱帝,自號“廣安皇帝”。可是,他怎么就一路暢通無阻,就殺入了羊苴咩城,中途就沒有軍隊阻止嗎?從他出現(xiàn)得那么突兀來說,好像遇見的很少。
其次,高智升和高升泰父子怎么就那么巧,仿佛約好了似的,不約而同地不在羊苴咩城。須知,高氏要掌控權力,就必須有一人在羊苴咩城啊,否則,宮廷爭斗,瞬息萬變,豈容大意?可是,歷史就這么吊詭,兩人都離開了。只有一個段廉義,傻傻地待在羊苴咩城,做了楊義貞的刀下鬼。
再次,楊義貞怎么就敢如此狂妄大膽,他是不是吃了什么定心丸?才敢于如此有恃無恐。要知道,此時的大理國,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升平,百姓安于耕作,軍士安于防守,炊煙隔岸升起,歌聲一片嘹亮,用中原歷史的話說,這是段氏國君深仁厚澤,及于民間。再說了,中原文化,儒道釋的精髓都深入大理國百姓生活,忠義二字,大概也已經深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了。楊義貞如此做,攪亂一個清平世界,點燃一場亂局烽煙,公然挑戰(zhàn)整個大理國的民心、文化和良心,他憑的是什么?他難道不知道自己這一刀子下去,將會激起一片怒火?他難道不知道,鄯闡還有強大的高智升,在虎視眈眈地望著這兒嗎?他難道忘記了還有滇東三十七部嗎?
他如果不是白癡,就一定是得到了什么定心丸,因此,可以這樣無所顧忌地弒殺段廉義,然后毫不客氣地稱帝登基。
我懷疑,他在起事前,一定曾經聯(lián)絡過高智升,也一定得到過高智升的什么許諾。否則,高升泰不可能那么及時地離開羊苴咩城,逃離生天。
但是,高智升答應了他什么,絕對不是為了支持他,而是憑借他,既為自己再造大理國創(chuàng)造條件,也為加速大理國的權力交接打下基礎,更為了消滅楊家政敵。如此一來,一石三鳥,豈不很好?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是不少見的。
唐朝初年,曾發(fā)生過一件事,就是李唐宗室的廬江王李瑗叛亂。李瑗和李建成關系不錯,等到李建成被殺,朝廷征召他回京時,他非常擔心,怕回去被殺,就和麾下大將王君廓商議。王君廓“欲取瑗以為功,乃說曰:‘大王若入,必無全理。今擁兵為數(shù)萬,奈何受單使之召,自投罔罟乎!”王君廓表示,自己愿意憑借手中刀胯下馬為他效力。李瑗聽了非常高興,就豎起反旗,準備打下一份江山。王君廓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立馬帶著部下,沖入李瑗的王府,大喝一聲,將李瑗抓起來。李瑗這才傻眼,知道自己被人利用,大罵王君廓:“小人賣我,行自及矣!”王君廓將他抓住,勒死,立下大功,“尋以誅瑗功,拜左領軍大將軍,兼幽州都督,以瑗家口賜之,加左光祿大夫,賜物千段,食實封千三百戶”。還有一例,唐朝憲宗時代的節(jié)度使李琦也是這樣的,準備叛亂,找自己外甥裴行立和部將張子良商量,二人極力贊成??墒牵鹊嚼铉褋y,二人馬上帶兵將其捉拿,送交朝廷。裴行立因此擢任沁州刺史,遷衛(wèi)尉少卿,張子良也得到封賞。
高智升是權臣,高升泰屬于梟雄,這種技法,他們一定知道,即使不知道,讀幾篇史書也就明白了,運用起來,更是得心應手。
只是,楊義貞白白地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生命。
更為可惜的是段廉義,糊里糊涂失去生命。他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國君,他最大的悲劇是,在前理國最為艱難的時期,在父親禪位之后,擔當了國君,走上充滿火藥味的地方。
有時,生在帝王家不一定是好事,“愿身不復生帝王家”,是血的教訓得出的。段廉義就是一例。
7
在這里必須要說一句,段廉義并沒有史書上所說的那么性格懦弱,他可能很堅強,很剛硬,在權力斗爭中,可能比自己的父親,甚至前面的幾任國君更為強烈,否則,他大可學著父輩的樣子,袍袖一拂,國君不當了,我禪位,去寺廟做一介僧人,去深山古寺里,面對朝陽夕煙,悠哉游哉。這樣,估計楊義貞也不會殺掉他。因為,楊義貞需要的是國君的位子,不是人命。再說了,頂著一頂弒君的帽子,也不是多么光榮的事情。
再者,從高智升和高升泰父子對付段廉義的手法,也可見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甚至是一個更讓他們頭疼的人。
他如果在登基的第五年,就學著他的父親段思廉,揮手宮廷,走入寺廟,會不會出現(xiàn)弒君一幕,很難說。他如果當時剃去頭發(fā),披上袈裟,是不是也會像他的一些祖先一樣,成為一位高僧,耄耋之年,坐化死去,誰知道呢?歷史的發(fā)展,早已掩埋了千年的歲月塵埃,黃塵古道上,早已荒草萋萋。再加上當時缺乏文字記載,后來的史家,就從他被大臣弒殺一事上,想當然地認為他懦弱,認為他無能。為什么不逆向思維一下,或許,他是最為剛硬的一個君主,一個最有骨氣的君主,因此,才成為大理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弒殺的君主呢?
這些,都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謎。
如果說,大理國其他君主,是大理山水的一聲梵唱、一曲長笛的話,他則是歷史深處的一曲悲歌、一曲嗆血的晚唱。
如果說,大理國其他君主,都是一片清露的話,他則是大理國歷史上的一輪蒼茫的夕陽,一抹帶著鐵灰色的晚霞。
我覺得,他在悲愴中,透出一份悲壯,如塞上刁斗,如沙場上一聲悠遠的牛角號。
他死后,高智升才開始行動,“段氏臣岳侯高智升,遣子升太(即高升泰),起東方兵討滅之”,將剛登基不久的“廣安皇帝”殺死,也將一場動亂撫滅。
在這場弒殺中,楊義貞無疑是一個歷史小丑。
我這樣評價他,并非偏見,是因為他的出現(xiàn),打破了當時大理國尚存在的一種表面上的平衡。大理段氏國君,在后來相當于戰(zhàn)國時代的共主周天子,雖已經奄奄一息了,可是,他的存在,可以平衡各種力量,就如一個中心點一樣。當這個點消失,各種力量就開始相互爭奪,誰也不服誰。如果不是楊義貞的出現(xiàn),這種平衡,至少還要保持一段時間,這樣,百姓就能夠再多享受一段安寧平靜,享受一份田園寧謐。
楊義貞打破了這種平衡,可是,他又沒有能力維護這樣的平衡,因此,大理國更亂。
楊義貞是一個認不清自己,也認不清大局的人。他純粹屬于一個破壞者,很難成為一個建設者,因此,他必將被他人掃除,也被歷史掃除。
高升泰帶著軍隊,馬蹄奔騰,征塵遮天,沖向了羊苴咩城。他高擎正義的大旗,誅奸佞,救百姓,扶王室,無論從哪一方面而言,都顯得堂堂正正的,充滿著浩然正氣。
楊義貞死了,他的王朝灰飛煙滅了。
高升泰拄著長劍,滿面微笑,走上了歷史的前臺。
那一刻,他有著一種春風得意的感覺,有著仰天一呼山鳴谷應的心理。
他成為了恢復國家的功臣,蕩平叛亂的英雄,拯救百姓的救星。
隨后,他開始朝廷的重建工作,首先扶立一個國君,登上大理國君寶座。這個國君,就是段廉義的侄兒,名叫段壽輝。
高升泰的父親高智升再也沒有回到都城,他已經很老了,于是退居二線,就待在鄯闡,享受著暮年的安平生活,悠哉游哉的。至于國相的官職,“乃令升泰為相”,兒子代替自己,接過權杖。
高升泰當上相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大理國各地的防守,都交給自己家族人,就如過去“段氏得志,引用族人為其長率,并津要隘,使其戍守,富沃之區(qū),使斂歸庫,期其拱衛(wèi),面無二志,數(shù)代世守,各依地卜居”。這樣,他不只是完成了朝廷權力的交接,也完成了地方權力的交接,《滇史》記載道:“升泰以代父相,又以弟義勝治祿琫,以高福守易門,以高連慶治羅部,以侄泰云守安寧,于楚雄筑外城,號徳江城,以封其侄子量成,而巨橋皆世為高氏有,一門之盛,半于大理矣”。
大理國的國君,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8
段思廉和段廉義時代,大理國仍保持著一種承平氣象,甚至,比過去更好一點兒。在軍事上,協(xié)助大宋,對交趾反擊勝利。這無論對大宋,還是對大理國,都是一件大事。因為,交趾建立后,鑒于大宋精兵,都布防于西北,經常在背后有所行動,“交趾寇思稟、古森、貼浪等峒,掠十九村人畜不可勝數(shù)”,“交趾與甲峒夷人又寇水平寨”。這些行動,因為是在西南邊界出現(xiàn),無疑會波及到大理國,給百姓帶來災難。大宋出兵,大理國也從旁協(xié)助,最終大敗交趾軍,以至于李朝皇帝李乾德腦門兒冒汗,上奏哀求:“乞念臣年幼,召回宣撫招討,休散兵馬。愿依舊入貢,并奏謝過尤,不復更敢侵犯省地?!闭埵ブ骺丛谖夷暧椎姆萆希倩厮诬?,我以后年年進貢,再也不胡來了。
從此,西南邊界,無論大宋的,無論大理國的,都得以安寧。
宋與大理國,借此一戰(zhàn),關系日好,文化來往,日見頻繁。這是大理歷代國君孜孜以求的,現(xiàn)在成為了現(xiàn)實,當然是一件好事。
至于民間,禾苗在野,牛羊在川,很是平和。
但是,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大理國朝廷內部爭斗卻日趨激烈,以至于段思廉年富力強,且政治上也顯得很是成熟時,卻揮手宮廷,走向禪院,表面上仿佛是耽于佛學,厭倦紅塵,煩于政事。實際上,是被高氏逼迫,迫不得已,才撒手權力,走向一個空凈的世界,走向一個只有佛的世界。
段廉義登基,由于性格剛硬,缺乏柔性,缺乏忍讓,因此引發(fā)了一場流血事件。在前理時期的歷代國君中,他是很硬氣的一個國君,不是一個懦弱的人。
段思廉和段廉義執(zhí)政的時間,合在一塊兒,不到40年。在這40年里,盡管朝內明槍暗箭,爭奪權力的大劇越演越烈。但是,國民安康,歌聲繚繞,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段思廉還是段廉義,也無論是高智升還是高升泰,都是對大理國做出了貢獻的人。就此一點來說,他們都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楊允賢父子,毫無疑問,與之相反。這倒并非如史書所說,他們不該不忠于段氏。最主要的是,他們在一個和平世界,冒天下之大不韙,前后兩次,點燃了戰(zhàn)爭的烽煙,險些將大理國再次推向南詔末期那種血雨腥風中,那種分裂和殺戮的格局。
一切將人類的和平、和樂和安康放在首位的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贊頌的。反之,則應該引起大家的蔑視,以及唾棄。
編輯手記:
大理國從開始建國,在相權與皇權之間就埋下了爭斗,到了中期,這一矛盾開始劇烈地顯現(xiàn)出來,大理國上層政治狀態(tài)因此陷入一段紛亂的時期。段廉義做大理國皇帝的第六年,權臣楊義貞弒君,并僭位稱帝。楊義貞之后,大理國又出現(xiàn)權臣與權臣、權臣與皇室之間的爭斗。在這段時期內,國家政權在皇室與權臣之間易手多達四次,這段時間也成為大理國前、后期的歷史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