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哲 彭 志
畫報是近代以來一種新興的媒體,目前已知的近代畫報有120余種。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畫報,包括基礎文獻的爬梳、整理,以及從不同視角切入的理論研究。關于畫報的全集整理主要有《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民國畫報匯編》《舊報新聞——清末民初畫報中的廣東》等;合編本畫報主要有《良友畫報全編:1926—1945》《時事畫報》《北洋畫報》《圖畫日報》等;點校本畫報主要有《點石齋畫報通檢》《點石齋畫報全文校點》等。有關畫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點石齋畫報》《時事畫報》《良友畫報》等著名畫報上。還有一些是從圖像傳播、美術史、文化史等角度切入的宏觀研究,如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鄭建麗《晚清畫報的圖像新聞學研究1884—1912——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吳果中《〈良友〉畫報與上海都市文化》等。從粵港城市書寫的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較為少見。有關粵港地區(qū)的城市書寫研究主要側重于小說、詩詞等傳統(tǒng)文獻中,①如聚焦于小說中的城市書寫與社會變革的主要有鄧大情《近代小說城市書寫的變革及其小說史意義——以上海、廣州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4期)、《廣州與上海:近代小說中的商業(yè)都會》(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廣州都市經(jīng)濟在近代小說中的文學書寫》(《廣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許峰、林琪琪《“原住民”與“新客家”的廣州都市書寫——以梁鳳蓮與黃詠梅的都市小說為例》(《文藝爭鳴》2017年第12期)等。古代文學方面的研究則關注詩詞中的嶺南書寫,如陳恩維《從異物到鄉(xiāng)邦:明代以前的嶺南書寫及其意義》、丘悅《唐代八大詩人的嶺南書寫》等。
有鑒于對近代畫報研究現(xiàn)狀的考察,本文主要以《點石齋畫報》《時事畫報》《賞奇畫報》《圖畫日報》《時事報·圖畫新聞》《平民畫報》等畫報為觀照對象,研究其中關涉粵港地區(qū)的城市風俗民情、物質文明及自然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書寫,力圖展現(xiàn)出粵港城市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tǒng)邁向現(xiàn)代的城市近代化與社會轉型過程。
近代中外畫報既有對番禺、順德、肇慶等地自然人文景觀的描繪,也有對廣州、香港等地都市景觀的書寫,借助對景觀的選擇、呈現(xiàn)、重構與闡釋,達成商業(yè)、文化或政治的目的。
《點石齋畫報》“延畫師吳君友如博觀約取,繪圖若干幅,圖綴以詩,厘成卷帙,以供好奇者臥游之具”,①黃逢甲:《申江勝景圖序》,《申江勝景圖》,上海:點石齋印書局,1884年;北京:華寶齋書社,1999年影印。將目光投向原本附屬于方志的山川與城市的版刻圖像。中國山水畫中有一類采用組畫形式表現(xiàn)本地實景山水的圖畫,可追溯到宋代畫家宋迪創(chuàng)作的“瀟湘八景”,這類組畫選取當?shù)剌^具特色的山水人文風光,以“地望/城市+景觀數(shù)字”的方式命名,一些名家名作會演變成本地約定俗成的名勝,如“西湖十景”“瀟湘八景”“金陵四十八景”等?!饵c石齋畫報》也繪制有一組廣東地區(qū)的風景圖:《仙塔無影》《越臺懷古》《鶴峰紀勝》《文塔騰光》,與表彰本地風光優(yōu)美的山水勝景不同,畫報選取的風景更帶有“賞奇”意味,如《仙塔無影》所繪惠州龍川縣的一座古塔,“層累九級,矗立千尋,倒插霄漢,雖在日中而無塔影,相傳為仙人所筑”,②《點石齋畫報》1891年第253期。因塔下有村民曝曬稻谷,所以仙人令此塔無影,便不會妨礙曬谷?!段乃v光》所繪廣東鶴山縣坡山海口文塔,“猶清和月某夜,忽有光芒二道,從塔頂斜出,望之如白練,然頃刻上沖霄漢,良久始滅。近處居人見之,目眩神搖,群相猜測。有老名宿曰:非也,方今文運昌明,人文蔚起,國家宏開恩榜,以俾多士觀光;然則此塔之瑞靄宣流,光華發(fā)現(xiàn),度必有偉業(yè)文人高掇巍科、身應其兆者。謂予不信,請拭目俟之”。③《點石齋畫報》1893年第341期。這兩幅圖根據(jù)想象繪制而成,帶有神話傳說的意味,迎合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
《圖畫日報》開辟“大陸之景物”欄目,先后刊登了《廣東廣州城》《廣州高等學堂》《廣東七星岡》《廣州府越秀山》《廣東望海樓》《廣東包龍圖城》《廣東范州漁港》《肇慶蓮花塘河》《廣東南雄州六祖塔》等作品。《圖畫日報》曾創(chuàng)立“上海之建筑”專欄以展現(xiàn)滬上風光,建構出具有城市自覺與消費文化的十里洋場——“上海形象”。與上海的都市風流不同,廣州作為重要的通商口岸,船舶、水系、港口是畫報體現(xiàn)的重點?!稄V東廣州城》(圖1)的構圖以水為界,河中停留著兩三船只,河岸上是星羅棋布的房屋,一座高聳的教堂立于房屋中央——據(jù)形制判斷,應為圣心石室大教堂。其配文云:
自上海外,商埠之大者,恒數(shù)廣州。蓋因通商最早。自明以來,西南洋諸國即以珍異互市,富商大賈,鱗集羽萃,國家設市舶使以司之。本朝道光五口通商,訂立條約,而西來賈舶,廣州首當其沖,因是商務益蒸蒸日上,兼之氣候溫暖,壤地膏腴,土產(chǎn)之豐為各處冠,故游珠江者,無不嘖嘖稱極盛焉。①《圖畫日報》1910年第273號。
圖1 《廣東廣州城》
圖中的水道、船只、教堂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廣州元素,與文字描述中通商口岸的繁華盛景一道,打造了廣州作為港口商埠的城市角色。
《圖畫日報》中《大陸之景物·香港大花園》介紹香港:“發(fā)上海而南,過廈門,抵香港。香港地在廣東灣東口,方三百余里。雖彈丸小島,而為歐洲東來之沖途,番舶云集,市肆環(huán)列,其貿易之盛,為東亞冠?!雹凇秷D畫日報》1910年第354號。香港為一座船舶云集、貿易興盛的港口商埠?!跋愀鄞蠡▓@”以小見大,“其地方之寬廣,道路之平闊,馬車等可以直達。而園中花木繁盛,房室精美,鋪金碎玉,環(huán)翠流紅。入此者胸襟為之一曠,似較滬上諸名園為勝”。③《圖畫日報》1910年第354號。圖畫中一座充滿異域風采的尖塔高聳,奇石嶙峋,假山蜿蜒,嶺南草木茂盛的特點在圖中畢現(xiàn),香港花園與滬上園林相比更恢宏精美,具有嶺南特色和英式風情。
都市風物的圖像表達,歷史上以包羅萬象的長卷居多,如刻繪北宋汴京都城風情的《清明上河圖》、飽覽萬歷年間北京風光的《皇都積勝圖》、映現(xiàn)晚明秦淮風月的《南都繁繪圖》等,這些圖畫“具體制作時兼及審美眼光、地理知識以及旅游趣味”,④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第445頁。為畫報所繼承,然而與長卷“應收盡收”的宏大敘事相比,畫報更著眼于個別的區(qū)域、獨特的一隅進行細部的精致描述,將風景與奇人奇事結合,更具有城市生活史的意味。
珠江三角洲水系發(fā)達,河涌縱橫,珠江沿岸成為商貿聚集、風月流連的娛樂場所,《燭龍游戲》(圖2)描繪了珠江兩岸的美麗風情:
廣東省河迎米街向南一帶,乃珠江之煙花藪、風月場也。妓船晚泊,黃龍青雀之舟;客舫春游,綠酒紅燈之局。際此陽春召我,煙景怡人,春江花月夜,更有勝于平昔者?!吨榻裰υ~》云:“儂是珠江水上生,今年水比往年清。海珠石畔魚珠左,無數(shù)人來看月明?!币辉伡爸?,可想見其勝概矣?、荨饵c石齋畫報》1891年第261期。
在這幅圖中,珠江水波蕩漾,兩岸碧樹連綿,小橋橫于江面,游人站立橋頭,觀看河船上舞龍場景,近處有嶺南特色的亭臺樓閣,遠處有異國風情的教堂,將珠江三角洲水鄉(xiāng)的清麗風光與娛樂生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圖2 《燭龍游戲》
近代畫報也同樣關注到嶺南地區(qū)的市井風情,通過對豐富多彩的民間節(jié)日、風俗活動的生動再現(xiàn),為讀者打開了一幅幅車水馬龍的世俗生活畫卷。龍舟競渡的風俗在珠江三角洲水鄉(xiāng)最盛,龍舟節(jié),嶺南地區(qū)又稱為“五月節(jié)”,節(jié)日的主題是祀神與禳災。龍舟節(jié)有“扒龍舟”“賽龍舟”“吃龍船飯”等習俗,《珠江競渡紀圖》記錄了珠江沿岸“龍舟節(jié)”的傳統(tǒng)?!洱埓防L制了龍船鳧水的勝景,江岸嶺南民居鱗次櫛比,江中三架龍舟逆流而上,龍舟上有整齊劃一的水手,還有敲鑼打鼓的樂手,“龍船之戲,吾粵最盛,各鄉(xiāng)鎮(zhèn)間常賽會,亦有是舉,而于端陽前后為尤盛焉。龍船有二種,有競快者,有不競快者。鄉(xiāng)鎮(zhèn)之龍船多競快,省城之龍船則惟鼓鑼旗傘,上下梳巡,謂之游河焉已,蓋省河船舶太多,不能飛渡故也”。①《時事畫報》1907年第11期。
除了對嶺南風俗的常規(guī)性報道,與封建迷信有關的習俗活動則更受關注和批判,體現(xiàn)了畫報秉持的進步社會文化觀,也符合其“開啟民智,振聾發(fā)聵”的宗旨。作者借圖畫反映近代廣東社會生活的歷史文化變遷,以文字表達新聞報道中隱含的作者立場。如《有此陋俗》(圖3)描繪了佛山陋俗:
佛山走馬路福寧里,向于九月晦日,連設華光勝醮,張燈結彩。其迷信之猶特別者,則莫如斗大士,謂分衣施食全仗鬼王大士為主宰,遂將神像格外裝飾,輝煌耀目,高與檐齊,約計所值不下千余金。設有巡丁晝夜看守,與通花街各演所長,以為出色。茲已屆期,坊眾之開通者即欲傳集坊人,商議改良,黜華崇儉。后遇反對者,紛紛置議,謂建醮以酬火德,舊例相沿,若過于省約,恐干神怒,難保無祝融之慮,不如照舊辦理云。亦可笑矣。②《時事畫報》1906年第31期。
圖3 《有此陋俗》
《有此陋俗》右上角圖注詳細交代佛山地區(qū)的建醮風氣,包括舉行時間、禮器擺放、儀式步驟,更闡明禮俗由奢侈到省約再復歸浮華的嬗遞過程。再配合畫報中人頭攢動觀看、叩拜神像的細致描摹,佛山的建醮習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被生動還原。而作者按語“逢醮酬神,而神往往作劇。尤可笑者,育賢坊火警,延及華光廟,豈神亦自弄哉?佛山人一看”更是神來之筆,以反諷手法揭示陋俗之鄙,頗具警醒世人的意義。
又如《佛山尚多迷信》:
佛山鶯崗四圣廟于昨年重修落成,諏吉十一月十五日崇升。昨屆周歲之期,該廟值理及坊眾等即于十四、五日張燈結彩,慶賀神庥。鼓樂喧天,極形鬧熱。一般之迷信者,莫不整肅衣冠,詣廟拈香行禮,以祈神佑云。①《時事畫報》1906年第36期。
《佛山尚多迷信》將視角進一步縮小到鶯崗四圣廟,對信眾詣廟拈香行禮的行為,以“不開化”稱之,申明“年來稍有識之士,莫不以神權為當辟。佛山距省不遠,何尚不開化至此,尚望有地方之責者,實力為之開導也可”。于陳述迷信風氣之外,尚建言地方官長開導宣化,有破有立,洵為卓識。
在這些畫報中,佛山街市的空間布局、房屋形制和人物衣貌都得到了細致描摹,而占滿半幅圖卷的人山人海,既是寫實,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出諷喻警示的意味——當讀者向下俯瞰這密密麻麻的人群時,不免更有驚心動魄之感,生出從愚昧中走出來的愿景。
總的來說,畫報中的嶺南山水與市景,有真實的再現(xiàn)與摹寫,有主觀的神化與重構,也有遠距離的想象與建構,使得以穗港為代表的廣東與建筑恢宏、慶典繁復的帝京,城市自覺、消費發(fā)達的上海,歷史悠久、古跡眾多的金陵相區(qū)別。簡言之,山水所凝聚的歷史意識,城闕所體現(xiàn)的口岸特色,街景所表露的市井繁華,共同織就了時人的“粵港想象”。悅目怡人的畫報,以其獨特視角呈現(xiàn)粵港城市的景觀與特質,主導著時人的城市觀。畫報在消費上的成功,與其所代表的城市流行一致,共同凸顯出城市圖景的魅力。
近代畫報中的城市商業(yè)廣告反映出城市的經(jīng)濟風貌,包括醫(yī)藥煙酒、服飾化妝、鐵路交通等,而粵港城市的廣告內容主要集中在醫(yī)藥、煙酒方面。若和一些展示其他城市風情的畫報相對比,粵港城市的廣告并非是香水、脂粉等消費類商品,而以藥品、養(yǎng)生酒、戒煙丸等養(yǎng)生類產(chǎn)品居多,反映出其時廣東生產(chǎn)售賣的商品特點,也體現(xiàn)時人對醫(yī)藥衛(wèi)生的關注、對身體健康的追求。
兩儀軒是專制蛇膽類藥物的藥店,在《時事畫報》《賞奇畫報》中投放了多幅廣告?!稌r事畫報》中《兩儀軒》(圖4)描繪了一群市民在張貼墻前看廣告的場景,張貼墻上貼有三張海報,都是對兩儀軒藥物的介紹和說明,路人在紛紛談論廣告內容,一名帶小孩的婦女和一名男子指著店鋪方向。而在畫面的另一側,兩儀軒的收銀柜前人群聚集,大家爭相購買。在《賞奇畫報》的《兩儀軒》(圖5)中,其構圖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與《時事畫報》中側重描繪廣告墻附近絡繹不絕的人群不同,《賞奇畫報》著重表現(xiàn)兩儀軒店鋪內的情形,兩名店員在舞蛇戲蛇,掌柜在接受眾人的咨詢,店外圍觀的路人也準備進去,一派生意興隆的情景。這種通過刻畫廣告客體以及群像的手法同樣為六合大藥房所使用,《六合大藥房各款甜淡荷蘭水》中排隊的人群在品嘗荷蘭水的場景,營造出現(xiàn)代性的都市消費空間。
圖4 《兩儀軒》(《時事畫報》)
圖5 《兩儀軒》(《賞奇畫報》)
出現(xiàn)大量醫(yī)藥廣告的原因與其時的衛(wèi)生風氣有關,“近日新理日明,衛(wèi)生之術競于講求,故衛(wèi)生藥酒購求者,亦日益眾”。①《存心濟世》,《時事畫報》1907年第21期?!镀矫癞媹蟆分袑TO“廣告”欄發(fā)布藥品、醫(yī)生廣告,1911年第8期刊載了一位信安醫(yī)社的劉偉明女醫(yī)生,她擅長西法接生,能看內外全科,表現(xiàn)出城市中新興的醫(yī)學方式。而兩儀軒滋補酒品類齊全,功效多樣:“海狗腎酒,能興陽而種子”“三蛇藥酒,能祛風以壯陽”“北麋茸酒,能補血氣以長精神”“果子貍酒,能滋陰份以生血脈”“真虎骨酒,能去濕以壯筋骨”“百歲藥酒,能返老弱以還童”“三補酒,能壯陽而不亢陽”“衛(wèi)生藥酒,能養(yǎng)身而不傷身”,②《時事畫報》1907年第8期。畫報以《粵省士紳喜用長壽兩儀軒滋補酒之圖》展現(xiàn)官員會客宴飲食用滋補酒的場景,帶有寫實的性質,“士紳”因其身份地位具有模范作用,更能吸引普通民眾的購買。
如果說《兩儀軒》廣告采用的是寫實風格,那么《始興公司廣告》的構圖則采用了具有隱喻功能的象征手法繪制,以此來招攬生意,畫報中繪制了七個小人在縫紉機前排隊,身高呈階梯狀,包含老婦、少女、秀才、官員、紳士等不同性別與身份,體現(xiàn)出這家公司能“巧造中西各種服式”、③《時事畫報》1906年第33期。適宜各類人群的特色。繪者顯然使用了夸張的手法,放大或縮小了人物的身形,極具視覺沖擊力,契合市民的獵奇心理。
《英商謀得利有限公司廣告》運用由近及遠的工筆手法建構了一個摩登的性別空間,目力近處,一位男士嫻熟地操作著留聲機,三位身著華裙的英國女性與一位后側站立的侍女專注地聆聽著動人音樂,身后環(huán)立的幾位紳士也被悠揚曲調吸引;以門簾分割的畫面遠處,還有跳著交誼舞的一對對男女。這則廣告是為“各省超等名角唱就新款唱碟”而制作,通過詳細展現(xiàn)西式的生活場景,營造出浪漫自由的男女交際氛圍,引發(fā)人們產(chǎn)生消費和購買樂器、碟片的欲望。廣州中法藥房的《艾羅補腦汁》①《時事畫報》1907年第5期。同樣以一位相貌甜美、身穿蓬蓬裙的卷發(fā)少女為主角,她正給一位男士倒補腦汁,男士微笑著舉起酒杯。這位女子身形裊娜,舉動嫻雅,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與“補腦”的主題相互映照。這類圖像通過塑造時尚摩登的性別空間,來展現(xiàn)消費帶來的美好愉悅之情。
畫報廣告還將筆觸深入到家庭空間中,1911年《平民日報》第8期所刊《泰安藥房放腳衛(wèi)生洗藥水》(圖6)是一種專為纏足放腳后的女性設計的洗腳水,廣告采用四張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了一名纏足婦女纏足之苦、兵燹之慘、洗腳之景、放腳之樂,“但人只知纏足之害,而不知放足之難。因纏足已久,筋骨血絡俱瘀勁于內。一旦放松,反覺苦痛,不能自然”。②《平民畫報》1911年第8期。這幅廣告不僅揭露出纏足對女性的傷害,還提及了纏足女性放腳之后面臨的新問題。廣告中的女性幼時在家中被母親纏足,步入中年后在新文明下得以放足,用藥水泡過腳后方可享受放足之樂,和丈夫一道大步上街走路。廣告通過描摹家庭生活空間的細節(jié),引發(fā)市民的共鳴,這種關注普通女性(尤其是纏足女性)生活日常的廣告內容,提供了另一種解讀城市女性生活的視角。
圖6 《泰安藥房放腳衛(wèi)生洗藥水》
廣告還采用粵語寫作的方式,迎合市民的語言習慣與文化心理,實現(xiàn)影響力的最大化,如《梁培基發(fā)冷丸》(圖7)以一首粵語打油詩作為廣告詞:
發(fā)冷真正弊,凍得甚難抵。有個話柁符,有個話撤鬼,種種都唔靈,冇件系等駛。呢呢呢,手痺痹又至嚟。除摟被,問你有乜偈?有有有,梁培基有的丸仔。一服即全愈,包你冇再制,不嘔又不疴,食后頂開胃。一毛子一盒,勝請先生睇。鋪在廣東西關長樂街,一在城內雙門底,佛山都有間,入豆豉巷就系。更有鄉(xiāng)埠各殷商,許多購售以濟世。最惡無恥輩,影射來作偽,包裝仿一樣,方藥亂咁諦。去錢冇緊要,恐防重有弊,特此以聲明。敬告眾兄弟,買藥宜認真,千祈要仔細。如果非梁培基嘅真藥呀咪制,食入肚?。你話系唔系?你話系唔系?①《時事畫報》1907年第31期。
圖7 《梁培基發(fā)冷丸》
用方言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記誦,畫中人的衣著、帽子及身后的茶壺茶杯,都具有明顯的粵地特色,更易引起本埠市民的共鳴。有的廣告還編有“粵謳”,粵謳是流行于廣東廣州一帶的曲藝,用粵方言演唱,歌唱性強,既可抒情,亦可議敘,便于誦讀,也易于流傳。切合市民心理和傳播模式的方言廣告揭橥消費階層由上至下的轉移,原有的消費主體——即文人士大夫階層逐漸隱退,廣告詞逐漸走向通俗化,城市新興階層與新型消費理念伴隨著商業(yè)廣告一同萌生、勃興。
可見,廣告以適合市民的文化心理、知識觀念和傳播話語樣式,營造了粵港市民的生活空間、消費和審美觀念。廣告客體以及群像營造了現(xiàn)代性的都市空間、家庭生活空間以及摩登的性別空間,同時也映射出粵港地區(qū)的都市化進程。
女性空間指的是被認知、想象,表現(xiàn)為女性的真實或虛構的場所。②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年,第17頁。女性空間與“女性器物”“女性人物”不同,它不僅包含女性圖畫中的人物、器物,同時也包含女性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背景,換言之,“女性空間是一個空間整體——是以山水、花草、建筑、氛圍、氣候、色彩、氣味、光線、聲音和精心選擇的人物及其活動所營造出來的世界”。③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年,第17頁。近代畫報呈現(xiàn)出城市女性空間的多維面相,形塑了“自梳女”“瞽姬”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形象。
近代畫報中城市女性空間的突出表現(xiàn)是女學堂,中國女學在近代產(chǎn)生、發(fā)展乃至興盛,并迅速成為一個公共議題。④秦方:《晚清女學的視覺呈現(xiàn)——以天津畫報為中心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在古代仕女圖中,女性或在閨秀所處的幽閉庭院、樓閣,或以遺世獨立的美人形象立于幽深靜寂的山林,或以藝伎或者侍女的身份出現(xiàn)在文人雅集的宴聚場面,其表現(xiàn)形式相對單一。從內宅步入學堂的女學生,她們來往穿梭于城市之中,成為令人矚目的一道城市風景線,處于整個社會的“凝視”之下。
《女學漸興》(圖8)描畫廣州西關德育女師范學校門口報名讀書的女性,“校長李擷薇苦心經(jīng)營,以故成績卓著,科學完善。聞本學期到填冊者,絡繹不絕云”。⑤《時事畫報》1913年第12期。女性從家中走出,穿過庭院以外的城市公共空間,進入到學??臻g。相較于傳統(tǒng)的私塾,近代女學的變化之一表現(xiàn)為當女性從家庭中走出,閨閣深宅的物理阻隔一旦消弭,女性便成為公眾凝視與解剖的對象?!杜泳瘛罚▓D9)將畫面區(qū)隔成內外兩個空間,學校是一個半封閉的空間,校外的街道則是自由的社會空間,女學生在兩個空間中游走穿行,顯示出新女性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
圖8 《女學漸興》
圖9 《女子精神》
《女學昌明》《教育》《運動會》幾幅畫摹寫了女學生豐富的戶外活動空間?!杜畬W昌明》畫面疏落有致,細筆勾勒了五村五鳳女學堂女學生的戶外活動場景,畫面左側,一著中式傳統(tǒng)服飾的女性與一剃去辮子的男性相立打網(wǎng)球,侍女居中為裁判;畫面右側,兩個年輕女子以豪放的站姿蕩起秋千;畫面中間,則是騎著自行車的女孩,這些運動游戲的情景引來圍觀,被他人“凝視”與“觀看”?!督逃氛故镜氖怯少噳橄蓜?chuàng)辦的女校,女學生們在戶外花園進行著鋼琴和手風琴的演奏,有人識譜,有人指揮,有人聆聽學習,共同構成了一幅師生雙向互動的場景。《運動會》中女子教育學院的女學生均為“迷路女子”“被虐婢尼”“無主妓女”等身份卑微者,卻能夠在戶外的運動場上“扎束停當,聽候命令,哨子一發(fā),競相奔馳”,而且運動場周遭是環(huán)立鼓掌、跳躍的男性,表現(xiàn)出不同既往的女性健美特質和蓬勃生命力?!白叱鋈ァ钡某鞘信酝ㄟ^習得新式技藝獲得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她們所面臨的世界也不再如過去一般僅限于家庭與內宅,而是異彩紛呈、具有不同性質的城市公共空間。
此外,畫報還展現(xiàn)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自梳女”形象。自梳是華南地區(qū)一種女性不婚的特殊習俗,古時“盤發(fā)梳髻”是婚嫁的象征,狹義的自梳女指那些不愿出嫁的女子自行梳起頭發(fā),以表明終身不嫁的心志。而廣義的自梳行為,包括通過“守清”“不落家”“金蘭契”等方式,名義上締結結婚、實際上保持獨身的生存狀態(tài)?!督鹛m陋俗》與《香閨結契》兩幅畫都描述了“金蘭契”這一自梳行為,“金蘭契”是女性之間結為異姓姐妹的一種結拜情誼。
《香閨結契》(圖10)對金蘭契的結盟形式有詳細的紀錄:
凡人家小女子,自結拜姊妹,以十人為率,結拜之后,誓以守貞不字。即父母奪而嫁之,亦必潛自逃回,俟十人者盡得其所,而后賦“蟲飛”而甘同夢。若有一人不嫁,則九人者誓同寂守,之死靡他。死后同葬一穴,或立一小廟,供十人之位于其中,歲修祭祀,責之各家兄弟之子若孫,夫家不問也。①吳友如繪:《吳友如畫寶》“風俗志圖說上·第十集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20冊,第29幅。
圖10 《香閨結契》
在《香閨結契》這幅畫中,畫面的大幅被堂中十名相互彎腰作揖、行結拜之禮的女子占據(jù),畫面的左上角則是兩位躲藏在門后進行窺視的男子。畫面中心聚焦于堂中女子結契的內部空間,而由男性建構的外部空間偏居一隅,這種遠景與近景的巧妙設置、畫幅的大與小形成極大張力,寓示著結契姐妹在門窗緊閉的封閉空間里的隱秘活動,使得自梳風俗蒙上了一層神秘而禁閉的意味,而門外空間中兩名男子的窺視,象征以男性為代表的外部世界對充滿禁忌感的自梳風俗的好奇與追尋。
有同樣意味的還有《金蘭陋俗》,通過院墻區(qū)隔了院內和院外兩重空間。院外是鱗次櫛比的嶺南民居,典型嶺南特色的人字山墻和鍋耳山墻為頂,院內則是一派怡人的鄉(xiāng)野湖畔風光,而一名男子爬上院墻向院內偷窺,顯示出傳統(tǒng)社會里男性話語體系對于這種由自梳所建構的新性別秩序的焦慮與探尋。畫下的評論云:“貪纏姐妹之花,愿痿雌雄之樹,嘉偶偏成怨偶,親家變作冤家”,②《賞奇畫報》1906年第1期。反映出一個值得深思細味的現(xiàn)象:自梳習俗是建立在底層女性共同的信念和情感基礎之上的,女性所選擇的追求婚姻自由與經(jīng)濟獨立之路,令男性所建立的男女有別與異性婚姻的家庭倫理受到挑戰(zhàn),這其中,沒有文化基礎與話語權的自梳女無法表達自我意志,亦不能左右公共輿論,因而她們的生活空間與自我形象只能由他者建構,她們的自梳行為也只能被他者定義。
與自梳女結伴抱團的主動抗爭不同,一類特殊職業(yè)的女性——瞽姬則只能被動柔弱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瞽姬指晚清至民國前期粵語流行區(qū)的失明彈唱女藝人,俗稱“盲妹”,也稱“師娘”,以廣州人數(shù)最多。瞽姬與近代廣州的城市化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她們將粵語彈唱帶入以茶樓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間,吸引了工、商、醫(yī)、教乃至底層勞工等社會各階層人士,拓展了城市的文化娛樂空間。
《瞽姬度曲》(圖11)記載了一位才藝出眾的瞽姬:
粵東有瞽姬者,女中之師曠也,善度曲,色藝雙絕,座客常盈。有富家子何某艷之,愿出重價,為之脫籍,將姬貯諸金屋數(shù)載,后姬不安于屋,復思別抱琵琶,何大怒,遂揮諸門外。姬于是仍在龍珠里,復理舊業(yè),時雖芳春易度,艷色已衰,而一曲清歌,猶有潯陽余韻,世有白太傅,不更當淚濕青衫耶?、邸饵c石齋畫報》1891年第259期。
圖11 《瞽姬度曲》
這幅畫展現(xiàn)了茶樓中瞽姬彈唱的情景。清末民初廣州的公共文化娛樂場所主要有廟會、戲院、游藝場、電影院和茶樓等,其中茶樓作為商談生意、呼朋會友的場所受到追捧。普通市民和勞工大眾在勞作之余喜歡去低檔的“二厘館”休閑消遣,瞽姬所活動的廣州茶樓,不似天津茶園,空間相對逼仄,因此無戲臺之設。所謂茶樓歌壇即指在廳內一側垂簾,置一幾兩椅,瞽姬面對茶客,彈奏琵琶,自唱粵曲,規(guī)模稍大者加帶幾位伴奏。茶樓以此為招徠手段,而茶客“以有野食有野聽,果然聞聲而集者,座為之滿。此風一開,各茶樓亦紛紛效尤”,①《廣州民國日報》1925年8月14日。演繹出“米珠薪桂了無驚,裝飾奢華飲食精。絕似歌舞升平日,茶樓處處管弦聲”的都市盛景。
然而,瞽姬的命運是悲慘的,一旦年老色衰,則不免被人拋棄,昔日在茶樓中眾星捧月的瞽姬,老去后不得不從繁華的茶樓流落到街頭?!额С髴B(tài)》中刻繪了一位年近五旬的瞽姬,“面皺而齒禿發(fā)白,兼水發(fā)以結蟠龍髻,滿插鮮花,附脂涂粉,衣飾頗麗。惟不垢浴,臭汗與香花香水相混,成一種惡味,撲鼻令人作三日嘔”。失去商業(yè)價值的她不能再在茶樓中賣唱,只能“坐竹兜子,二人舁之,游行道上,好事者猶爭相圍堵,如蟻之附膻,如蠅之逐臭焉,亦可哂矣!”②《時事畫報》1912年第7期。畫中她在街頭賣唱,路人指指點點,淪落至遭逢窺探玩弄的凄慘境遇。
《放大光明》描述了瞽姬的最終歸宿:
粵省瞽姬,向以度曲為業(yè),且兼作皮肉生涯。登徒者流,每邀其彈唱為樂。其下乘者,則沿街挨戶,零碎賣曲,嘗被途人侮辱,吞聲飲泣,莫可如何。近日警察廳諭各區(qū)所,遇瞽姬未及十一齡以上者,一律帶回區(qū)所,送往芳村明心書院附設之正心學舍收育,俾能自立云。③《時事畫報》1912年第1期。
瞽姬被警察廳收容,進入到芳村明心書院正心學舍學習,顯示出瞽姬由城市文娛空間向教育空間的轉移,瞽姬由“禁”的粗暴管制向“養(yǎng)”“教”結合的人道方式轉變,此種變化與性別解放的路徑若合符契,勾勒出女性在身體解放和知識擁有方面的探索之路,也浮現(xiàn)出城市文明的進步之光。
近代畫報與粵港城市之間具有鮮明的互文性。一方面,粵港地區(qū)的城市化及近代化進程所帶來的開放性、商業(yè)性、包容性、流動性,通過翻譯、出版及附著于新聞媒體傳入的西方科學民主理念,極大地豐富了畫報的題材與內容;另一方面,畫報所展現(xiàn)的城市“浮世繪”鮮活地記錄了粵港城市的社會生活及工業(yè)文明,畫報仿若映照城市的一面鏡子——嶺南形勝與都市風流、市井風物與市民百態(tài),西風東漸引領的新變,都得以用圖畫的形式生動映現(xiàn)。
粵港等沿海城市是社會改良、維新變法、民主革命思想的策源地及試驗場,諸如民主共和、人權自由、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口號得以付諸實現(xiàn)。畫報在社會時局變幻、中西新舊交爭的環(huán)境下,深具報道時事、傳播新知、開啟明智的作用。在近代畫報文圖互文的闡釋下,粵港城市中流露現(xiàn)代文明的都市空間、亦舊亦新的家庭生活空間和棄舊開新的城市女性空間得到了詳盡而豐富的刻畫書寫,涌現(xiàn)出觀念與習俗的新舊交替、中西雜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錯并存、互相滲透的特殊景觀。進而言之,近代畫報的粵港城市書寫不僅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廣東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和民眾心態(tài),亦可從中窺見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