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淑
摘 要:《楓橋夜泊》是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絕唱,作品以唐代詩人張楓的古典詩詞《楓橋夜泊》為題材,由作曲家黎英海運用民族調式結合西方音樂技法編創(chuàng)而成。歌曲意境深遠,宛若一幅寫景山水畫,因此成為音樂愛好者的必唱曲目。但是要正真演繹好藝術歌曲必須將自己的切身感受與詩詞意境相結合。通過對該作品的簡單概述、音樂分析、以及歌唱時的處理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進一步的剖析作品內涵,以便更好的為演唱者演繹該作品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楓橋夜泊》;藝術歌曲;意境
一、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一)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藝術歌曲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中國興起。這一時期從海外留學回來的音樂學者們引進了西方的新的作曲技巧與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他們嘗試用新的西方理念創(chuàng)作中國藝術歌曲(歌曲歌詞是我國的古詩詞,歌曲題材是西方引入的藝術歌曲),在已有素材基礎整合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于是開啟了“中西合璧”的獨特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其中由現(xiàn)代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譜曲二度創(chuàng)作的《楓橋夜泊》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絕佳作品。
(二)作者簡介
1.詞作家張繼
張繼,字懿孫,籍貫襄州,是著名的唐代詩人。他崇尚儒、道的高雅,亦不逢迎權貴,有著非凡的氣節(jié)。在經歷了唐代安史之亂后,他逃難到今江蘇躲避戰(zhàn)亂。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夜泊江上偶經寒山寺,聽到寺廟孤寂的鐘聲,引發(fā)了他遠居他鄉(xiāng)、躊躇滿志的愁苦思緒,因此寫下《楓橋夜泊》這首經典絕句傳唱于世。
2.曲作家黎英海
黎英海,現(xiàn)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的奠基先鋒。黎英海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涉及各種體裁,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他的作品風格獨特,簡單精煉,而且音樂作品展現(xiàn)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中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便達到了他聲樂創(chuàng)作的高峰,曾獲得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比賽的金獎,成為聲樂演唱者音樂會中久唱不衰的經典曲目。
二、《楓橋夜泊》的音樂分析
(一)《楓橋夜泊》調式分析
該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五聲民族調式,并且加入了雅樂與燕樂的色彩,后通過多調式的轉換而作成。音樂豐富多變且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音樂從第一樂句“月落烏啼”由B宮調開始,到“霜滿天”轉至近關系調雅宮調式:第二樂句“江楓漁火”為升F宮調,旋律進行到“對愁眠”時轉為近關系調B雅宮調;第三樂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出現(xiàn)增一度下行,轉至近關系調A雅宮調;第四樂句“夜半鐘聲到客船”旋律進行轉至遠關系調G宮調;隨后第五樂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再次回到樂曲主調B宮系統(tǒng)調。從這些調性的快速轉變可以看出音樂發(fā)展的脈絡與方向,音樂所具有的豐富的色彩變化,使的音樂的發(fā)展更具動力性,從而推動全曲的發(fā)展。
(二)歌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
藝術歌曲《楓橋夜泊》在創(chuàng)作中旋律運用了“魚咬尾”的手法,即一句的結束音與后一句的開頭音相同。它與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作手法“頂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通過“咬”和“扣”的手法讓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兩個不同音樂材料首尾緊密相連,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旋律進行。黎英海先生在《楓橋夜泊》中將“魚咬尾”應用的天衣無縫,其具體分析如下:
該樂曲第一句旋律以升G,長音升A結束。第二句便承接前一句,以減縮了時值的升G、升A開始,后以長音升F結束。第三句以高八度升F開始,后在還原D上結束;第四句以高八度還原D開始的。“魚咬尾”手法的應用使得歌曲旋律由上到下,緊密連接,層層遞進,一氣呵成,給作品帶來的回環(huán)往復、連綿不斷、絲絲入扣的藝術審美體驗,成為《楓橋夜泊》的特色之一。也體現(xiàn)了作曲家準確表達出了詩人所要抒發(fā)的連綿不斷的離愁別緒。
三、《楓橋夜泊》的演唱處理
(一)顫音的處理
藝術歌曲《楓橋夜泊》具有一個獨特的閃光點,就是作曲家在每句旋律末尾模仿古琴的聲音所作的長顫音,它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我國古典詩詞的古樸韻味。演唱者即使是在一首歌中,由于情感需要和作品要求對于每句顫音的處理也是不同的。
在歌曲《楓橋夜泊》中每句的尾音強調拖腔處理,比如歌詞中的“天”、“眠”、“寺”、“船”等字,演唱這幾個字時應由強到弱,極具古典韻味,悠長的顫音中似乎包含了詩人內心的嘆息,仿佛將聽眾帶入到寒夜的江楓漁火之中,體會詩人愁悶的復雜心情。演唱者要身臨其境的把握詩人的情感變換,將顫音強弱長短與情緒相結合,才能使顫音與詩詞、伴奏完美結合,演繹古典詩詞的古香古色韻味。
(二)意境的把握
意境是詩歌的根本,所以深入掘詩歌的意境對于作品更好的呈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歌曲《楓橋夜泊》中,張繼繪聲繪色的勾勒出自己在秋夜中的所見所聞,如“夜半鐘聲”、“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等景色。其中從詩句的細節(jié)描寫“對愁眠”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詩人遠離故鄉(xiāng),無依無靠,躊躇滿志的憂愁情緒。在寫到“夜半鐘聲到客船”時,全詩的愁緒達到了高峰,異鄉(xiāng)的夜半鐘聲敲動著詩人心弦,讓人默默的生出同情之情。其實意境的把握就是要抓住這些細節(jié)。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在演唱作品時“假設情景”,將自己置身于江南夜景圖中,幫助我們更好的把握歌曲情感。
四、結語
從音樂分析及演唱風格處理等方面結合自己的實踐深層次解析作品,我們在演唱作品之前,首先要仔細斟酌詩句深層內涵,把握歌曲的創(chuàng)作意圖,其次認真分析作品的譜子,按照調式的變化和音樂走向靈活轉換情緒。我們在演唱時要站在詩人和作曲家的角度深刻揣摩意境,這樣才能有感而發(fā)演繹好作品。
參考文獻:
[1] ?楊天君.從楓橋夜泊演唱談藝術歌曲的表現(xiàn)[J].藝術教育,2006.
[2] ?秦德祥.吟誦音樂的節(jié)奏形態(tài)及其特征一以六首 楓橋夜泊的吟誦譜為例[J].音樂藝術— ?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
[3] ?曹琳.《黎英海聲樂套曲<唐詩三首>的演唱技術與風格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4] ?[聲樂基礎]從《楓橋夜泊》演唱談藝術歌曲的表現(xiàn),第二頁,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