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1. 可以是啟人深思的客觀事物、自然現(xiàn)象
客觀事物、自然現(xiàn)象中常常隱含人生哲理,以此為“由頭”,能使文意更加直觀而有味。比如寫一篇關(guān)于珍惜時光或關(guān)于倡廉反腐的文章,由頭可以是我們?nèi)粘R姂T的“流水”?!傲魉边@一由頭可謂小也,但是,由流水聯(lián)想到孔子的警句“逝者如斯”與“流水不腐”的自然現(xiàn)象,依據(jù)前者可引申出“時不我待,珍惜秒陰”的道理,根據(jù)后者則可引出“革故鼎新,懲腐倡廉”的觀點。
2. 可以是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一種潮流
從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事件、一種潮流等切入正題,往往可使全篇富于鮮活的時代氣息與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請看時評《行善者最寶貴的品質(zhì)》一文的開頭:
英國人托尼在西安創(chuàng)辦“黃河慈善廚房”,幫助了不少流浪者。他的善行媒體曾多次報道,從西安的《華商報》到廣州的《南方都市報》,相關(guān)報道我都讀過;近日在北京的《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上又讀到《托尼和黃河慈善廚房》。每次都很感動,這次忍不住要說說自己的感想。
正文部分中,作者先作否定——“最令我感動的不是托尼的人生選擇”“不是他的慷慨無私”,順勢推導出“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善良,即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每個人的尊重,真誠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選擇”這一觀點,為文章分析說理確立了“主腦”。圍繞中心論點,作者既展示托尼感人的言行,又從“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普通人的生活常識”兩個角度闡釋了尊重他人人格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還深度剖析了“托尼的態(tài)度在中國當下顯得那么難能可貴”的原因所在。全篇逐層深入,行文中始終凸顯著理性思維與人文情懷。
3. 可以是文藝經(jīng)典中的一個人物、一個片段
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文藝經(jīng)典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經(jīng)典經(jīng)受住時間的淘洗,往往積淀著民族特質(zhì)、生活智慧。如果從經(jīng)典中的一個人物、一個片段寫起,截取獨特角度,容易使筆下文章立論新奇,贏得讀者的贊嘆。如滿分作文《沒有了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所寫話題為“豹尾”),是如此開篇的:
我只是一介書生,所以難免賣點書呆子氣。每每看《西游記》,總覺得既然孫大圣可以日行千里,為何不背著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萬苦,還有這妖那精的惦記著唐僧肉。
這是何永康教授激賞的一個“由頭”。他說:“咱們小時候也曾癡想過,既然孫大圣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題呢?——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雖然‘想了,卻沒有深究,沒有看到這是一個可以引發(fā)許多議論的絕好的‘話頭!這位考生以此為引發(fā),立即生動、形象、不言自明地將好幾個‘大道理‘新穎化了,如:患難見真情,疾風知勁草;嘗盡人間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煉,爐火出精鋼;世上無捷徑,征途即過程,等等。以上列出的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說一通,閱讀者肯定覺得是‘真理的重復,頗感疲勞?!碑斎?,從文藝經(jīng)典落筆,貴在“避熟就生”,需要不走尋常路,用創(chuàng)新思維挖掘經(jīng)典的“另類”價值。
4. 可以是深含內(nèi)蘊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
此種“由頭”的特點是,運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故事,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主題。比如時文《外重者內(nèi)拙》的開頭兩段:
夏王讓神箭手后羿對著一塊大小一平方尺、紅心直徑只有一寸的靶子射箭,并對他說:“射中了,就賞給你萬金;射不中,就剝奪你的千里之邑?!焙篝嗟拿嫔t一陣白一陣,變化不定;呼吸十分急促,就這樣開弓射箭。第一箭,沒中;再射第二箭,又沒中。
夏王問太傅彌仁:“后羿平常射箭百發(fā)百中,可是給他約定了一個賞罰條件,就射不中了,這是為什么呢?”太傅彌仁回答:“是因為患得患失情緒成了他的災害,萬金厚賞成了他的禍患。如果人們能夠無所畏懼,把厚賞重罰完全置之度外,那么普天下的人,個個都能成為善射的能手而無愧于后羿了。”
作者從寓言“后羿大失水準”入題,進而分析“首先令人想到體育競技活動?!薪?jīng)驗的教練員、心理素質(zhì)好的運動員多善于減輕壓力,關(guān)鍵時刻不去想什么金牌、房子汽車等獎勵”,又進一步拓展到“文化學術(shù)界與體育競技相去較遠,但也有類似的問題,甚至是更復雜,因為使文化工作者‘患得患失的不僅僅是金牌獎品”(以曹禺創(chuàng)作為例),最終得出了“只要喪失獨立思考,或一腦子功利目的,其創(chuàng)作都會偏離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哪怕是頭頂桂冠、獎牌滿胸,也未必就真的登上文化學術(shù)的高峰”的結(jié)論。相對普通的道理,由于有了寓言故事作為“由頭”,就具體可感且極具說服力了。
5. 還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鏡頭、一幅畫面
富于沖擊力的一個鏡頭、一幅畫面,往往能激起強烈的情感,引發(fā)深刻的思考。請看滿分作文《歸去來兮》的開篇:
微信啟動界面是一顆孤獨的藍色星球,龐大的橢球體,微縮成手心里一團彈珠似的藍。它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矛盾,連接起遠隔重山的兩顆鮮活心臟,可它是否也把溫暖——真真切切的陪伴的溫暖兩相傳遞了呢?當虛擬變?yōu)楝F(xiàn)實,屏幕代替了面容,我選擇高呼:歸去來兮。
我們在“虛擬”的迷途中跌跌撞撞,不如歸去來兮。
作者抓取了“微信啟動界面”這幅深具意味的畫面,順理成章發(fā)出疑問“是否也把溫暖——真真切切的陪伴的溫暖兩相傳遞了呢”;據(jù)此亮出觀點,倡導“在‘虛擬的迷途中跌跌撞撞,不如歸去來兮”,強調(diào)了“歸去來兮,真情將蕪胡不歸”。
1.“由頭”選擇有講究
選取什么樣的材料作為“由頭”,是很有講究的。大體說來,應當從以下三個角度斟酌、選定:(1)該例是否能與作文題掛鉤,并引出一個獨特、深刻的觀點?(2)該例是否能深入到社會、文化、人性、人生等層面?(3)寫作者是否熟悉該例,并占有較豐富的相關(guān)材料?比如下面三則材料:
材料一:如今,拆遷之戰(zhàn)已烽火遍地:上海的被拆遷戶女主人潘蓉拿燃燒瓶和拆遷隊對峙;四川唐福珍面對強拆,在屋頂自焚。
材料二:雖然馬拉松式的哥本哈根會議在爭議中結(jié)束,只達成了一些無約束力的協(xié)議,但氣候變化問題卻不容我們回避。
材料三:近年來,各種驚世駭俗的“學術(shù)成果”接連不斷。從“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到“楊貴妃身高164厘米,體重69公斤”,再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婚外情”……
假如要完成作文題“我憂我思”,材料一的指向性比較明確,以此為“由頭”而要分析出新意頗不容易。材料二雖然可以深入到“人與自然”的層面作闡釋,但材料的指向性比較單一,不利于議論的深化。材料三具有作為“由頭”的潛質(zhì),如果作者儲備有相關(guān)的豐富材料,不妨將其定為“由頭”。
2.“由頭”述引有學問
“由頭”的轉(zhuǎn)述、引申,大有學問。至少應注意三點:(1)由頭的敘述須精練;(2)由頭的敘述須緊扣論題;(3)由頭后的入題句要明確議論的方向、區(qū)域。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評議“厚道”這個話題比較好的“由頭”:
埋頭搞經(jīng)濟30年,暴利終于把人變成了鬼。現(xiàn)在人心好像已經(jīng)不是肉長的,人都不厚道了。有一陣,我皮膚生了一點小疾,特意先拜托朋友找醫(yī)生,我自己再贈書簽名,盡管謹慎如此,最后無非被虛假熱情一番,給我開出的還是萬元大處方。我學醫(yī)出身,一看處方就明白,實實痛心:如今怎么連老醫(yī)生做人都不厚道了呢?更有意思的是,后來老醫(yī)生還很委屈,人家還認為是你不厚道!你明知道醫(yī)生只有開大處方才可以多得錢,還不讓醫(yī)生賺一點?
厚道究竟什么意思?糾結(jié)了。人人都知道厚道是美德,然而厚道這種美德發(fā)生了理解與指向的歧義。原本是個人的品性,變成了對他人的要求,無怪乎如今人人都認為他人對自己不夠厚道。
3.“由頭”生發(fā)有技巧
主體部分如何就“由頭”展開分析,是有技巧可循的:(1)善于就由頭展開聯(lián)想,可以朝相似或相反的方向去聯(lián)想;(2)善于對由頭進行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會怎樣”“怎么辦”;(3)能就由頭說開去,也要能收得回來(結(jié)尾處可呼應由頭,體現(xiàn)結(jié)構(gòu)的嚴謹)。
比如2020年江蘇卷滿分佳作《真正的“朋友圈”》,其由頭是:
我讀唐詩,印象深刻的“迷弟”是大詩人杜甫。當時的他,還沒有成為高不可攀的“詩圣”,只是一個初入詩壇的毛頭小伙,然而當他遇到早已在詩壇光芒萬丈的前輩李白,杜少陵心里的詩歌激情被點燃,對李太白的溢美之詞常見于他的詩作。
接下來,文思拓展到唐代其他詩人,談論他們也是在這種志同道合中成就彼此,借以論證了觀點的普遍性;然后直接點扣材料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指出同類存在對個體塑造的正面意義;之后聯(lián)系當下因共同愛好而相聚的“飯圈”,提醒同類聚集應警惕的“圈子”固化、思想狹隘;最后呼應開頭,以“這時,不妨再去研讀一下大唐的朋友圈,當杜甫為李白的詩文感動時,他并沒有亦步亦趨,而是認清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同聲相應的信念中塑造出了一個更好的自我”,來呼吁人們學習大唐詩人如何在“朋友圈”中獲得正面能量,卻不失去自我獨立價值的智慧,使論證更為嚴謹、周密。全篇精于選點,巧于生發(fā),古今對照,構(gòu)思新穎。
綜上所述,以“由頭”開篇,“由頭”必須精彩——一要令人眼前一亮,讓人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二要短小精悍,以最精煉、漂亮的文字敘述最有用的信息。此外,用“由頭”開篇,還要對“由頭”加以分析,找準一個“小”“深”“新”的角度,由此立論,布局全篇;文章主體部分應“放得開”(有所發(fā)散,忌就事論事),文末則應“收得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