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慧
袁昌英(1894—1973),字蘭子、蘭紫,筆名楊袁昌英、昌英等,湖南醴陵人。她曾留學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學成回國,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上海澄衷中學、上海吳淞中國公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任教,與凌叔華、蘇雪林并稱為“珞珈三女杰”。袁昌英集學者、作家和翻譯家于一身,有《法國文學》、《山居散墨》、《行年四十》、《孔雀東南飛及其他》、《飲馬長城窟》、《瑪婷;痛苦的靈魂》等著作行世。
袁昌英寫給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這封信,所署時間為“九月二十三日”。寄信人地址為“武昌珞珈山武大二區(qū)十六號”,收信地址為“北京東四區(qū)十二條老君堂十一號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將此信歸檔,收信時間填寫1956年9月27日,可知此信應作于1956年。全文如下:
中國青年出版社負責同志:
頃接你社外國古典文學讀物選題(草案),細心閱讀之后,覺得這個規(guī)劃很好。這樣一批讀物一一出版后,給我們青年對于西歐、東歐、亞洲各國古典文學打下一個相當雄厚基礎,對于將來深入一步讀外國古典文學就有比較廣泛的根柢。
可是我認為法國古典作家那芳滕的寓言(Fables-La Fontaine)應該加入在這個規(guī)劃中。他這個一百多個寓言,不僅故事有趣,藝術高超,而且反映當時社會(法國十七世紀)生活,諷刺意義尖銳,人民性特別強。他這些寓言詩譯成詩體頗不容易,我認為最好譯成簡潔的散文體比較適宜。這個不成熟的意見,請考慮一下,謝謝!此致
敬禮
袁昌英
九月二十三日
從信的內(nèi)容可知,袁昌英閱讀中國青年出版社寄來的關于外國古典文學讀物的選題(草案)后,很是贊賞,便立即寫信提議將法國作家那芳滕(今譯拉封丹)的寓言加入這個計劃,并列舉了多條理由:“不僅故事有趣,藝術高超,而且反映當時社會(法國十七世紀)生活,諷刺意義尖銳,人民性特別強?!彼J為拉封丹的《寓言詩》不容易譯成詩體,建議譯成簡潔的散文體。袁昌英曾在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進修,對法國文學十分熟識,著有《法國文學》、《法蘭西文學》,并翻譯了不少法國作家作品。她對拉封丹《寓言詩》翻譯工作的提議可謂是前瞻性的,既看到《寓言詩》思想、內(nèi)容、藝術上特點,而且對《寓言詩》的翻譯體裁也提出了可行的意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共同商定編輯出版三套叢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外國古典文藝理論叢書》、《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在列,其中沒有拉封丹的《寓言詩》。而1957年,袁昌英在武大積極參加鳴放,被錯劃成“極右分子”,開除教授職務,下放到圖書館勞動。1958年,她又被湖北省高院宣判為“歷史反革命”,開除公職,判處兩年徒刑。袁昌英已不能參與外國古典文學讀物相關工作,而拉封丹的《寓言詩》直到八十年代才被譯成中文。
袁昌英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過影響的早期女作家,無論是文學史還是學術史,都不應該忽視她的文學地位和學術成就。袁昌英之所以長期以來未能引起讀者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很大程度上與她的作品沒有得到全面整理和出版是有很大關系的,而書信是其中重要原始資料,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通過對袁昌英信札的整理,可知她的交際范圍與文事交往,并得以窺見其真誠坦率的文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