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在中國詩歌闡釋理論發(fā)展史中,詩無達詁說和現(xiàn)代解詩學分別是古代和現(xiàn)代的典型理論,尤其前者產生了長期而重要的影響,探討兩者之間的繼承與嬗變關系,有助于建構中國詩歌闡釋學。目前關于詩無達詁說和現(xiàn)代解詩學的研究主要在各自的領域開掘,有在論述現(xiàn)代解詩學的資源問題時涉及詩無達詁說,也有研究論及兩者與西方闡釋學的相似與差異之處;本文則以梳理中國現(xiàn)代解詩學與傳統(tǒng)的詩無達詁說之間的淵源關系為中心,探討前者對中國傳統(tǒng)詩歌理論批評資源的利用與推進問題。
一
作為文學中的文學,詩歌以其意象性語言和跳躍式表達等特點而比其他文學樣式更需要闡釋。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了詩歌闡釋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獻詩陳志”“賦詩言志”“教詩明志”[1]132-149等,詩歌闡釋不僅表現(xiàn)在諸侯國間的外交活動中,而且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階層的思想交流中,還表現(xiàn)在對貴族青年的教育活動中。正是在此詩歌闡釋活動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詩》無達詁”[2]47說,該說既是對此前詩歌闡釋實踐的理論總結,又為此后超出《詩經》范圍的詩歌闡釋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經過漫長封建時代的傳播和應用,這個理論主要涉及詩歌的多義性、闡釋方法和闡釋指導思想等問題。
在闡釋活動中,認可詩歌的多義性。“《詩》無達詁”的本義正如已有研究所示,詩歌的語言不能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不同的解釋[3]:“既指詩字面的無通釋,也指一首詩語義的無定解”[4];理解《詩三百》不可能只有一個準確的標尺[5];就是說,自闡釋《詩經》擴展至闡釋其他詩歌,每首詩都可以擁有超過一個以上的解釋,或者說,每首詩不可能只有一個標準的解釋。這實質上肯定了詩歌的多義性。關于這一觀點,還可以從其他途徑得到證明,一個顯著的例證是齊、魯、韓、毛四家說詩的出現(xiàn)與流傳,對不同《詩經》闡釋版本的認可,就是對詩歌多義性的認可。另一個例證是歷代詩論家對詩歌多義問題的闡述,如謝榛《四溟詩話》里提出的詩歌解讀規(guī)則:只要不拘泥于詞語的含義即可[6]1;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7]5;《四庫全書總目》曰:“諸經之中,惟《詩》文義易明,亦惟《詩》爭辯最甚。蓋詩無達詁,各隨所主之門戶,均有一說之可通也。”[8]136這些都表明,詩無達詁說的闡釋理念包含對詩歌多義性的肯定。
在闡釋方法方面,最初應用的是斷章取義的方法,即賦詩者根據需要對一首詩進行取舍并闡發(fā)所選部分的意義。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朱自清指出,斷章取義是借用詩句來表達賦詩者的意思,而不理會這首詩上下文的語境[1]148。斷章取義這種拋開詩篇的本義以及詞句間的關聯(lián),僅選用特定部分來闡發(fā)的方法,在今天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在當時卻是通行的[9],這是因為賦詩需配樂表演,所用音樂及其面對面的交流氛圍本身就能傳達一定的意義;況且賦詩者與聽詩者處于同一個情境之中,了解會面的背景,分享談話的主題等,這些都為斷章取義的可行提供了條件;故該現(xiàn)象亦稱“賦詩斷章”[10]668。盡管斷章取義有其被接受的原因,但在詩歌闡釋史中,因其主觀性導致偏離文本原義而遭詬病。
接下來是以意逆志[11]203的方法,它是新的社會文化條件下的產物。當讀詩取代了賦詩之后,由于脫離了賓主互動的氛圍,在共享語境缺失的情況下,再挑選支離的詩句進行任意發(fā)揮,便將斷章取義游離于原文的弊病暴露無遺,故該方法不再適用,而必須依照上下文來解釋;據此,以意逆志提出了依據詩歌文本進行解讀的原則,實現(xiàn)了主體與客體的交融。換句話說,以意逆志是針對斷章取義的缺陷而出現(xiàn)的新的詩歌闡釋方法?!啊砸饽嬷尽且约阂饧褐就谱髟娭荆欢^‘志’都是獻詩陳志的‘志’,是全篇的意義,不是斷章取義的意義?!灰晕暮o’‘不以辭害志’是反對斷章的話?!盵1]153由于符合詩歌闡釋的規(guī)律,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僅得以承傳,而且在后世的應用中還有所推進,如清代的“意法論”,將字、詞、句及篇章與訓詁、用典相結合來進行闡釋[12]。即便在現(xiàn)代,以意逆志的方法仍有其存在的學術價值。
在闡釋指導思想方面,詩無達詁說注重政治、倫理教化,強調詩歌的社會功用,這是由儒家思想決定的。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視詩歌所具備的社會功能[13],孔孟開其端,后人踵其武,詩言志、思無邪、美刺、溫柔敦厚、以詩證史等觀點,都是以詩歌的社會功用為導向的。由于設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故而在具體的詩歌闡釋中就要引申出政教的意義,這種指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詩歌的闡釋,以至孟子本人也難逃其窠臼,因為要從政教的高度來解釋,所以“還不免用斷章的方法去說詩”[1]153;盡管宋代學者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14]13,但《毛詩序》所秉持的闡釋指導思想卻持續(xù)發(fā)揮著作用,表明其在封建時代的主導地位。
二
“解詩”一詞是朱自清在一篇作于1936年的闡釋兩首現(xiàn)代派詩歌的文章——《解詩》——中首次提出的,因為它直白地說明了詩歌闡釋的本義,故其探討詩歌闡釋問題的理論被稱為現(xiàn)代解詩學(1)。一般認為,現(xiàn)代解詩學受到西方新批評理論的影響,這可從朱自清的游歐經歷以及與外籍同事間的交流得到印證[15]208;不過,既作為新詩作者和新詩批評家,又作為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教授和研究中國古典詩學的學者,其現(xiàn)代解詩學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中國傳統(tǒng)詩歌闡釋理論的反思和推進。這可歸因于兩個緣由:一是現(xiàn)代詩歌藝術的發(fā)展對闡釋指導思想和方法的更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二是認識到詩無達詁說在應用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以下試從不同層面分別探討這兩種詩歌闡釋理論之間的推演關系。
關于詩歌多義性問題,朱自清厘清了過去的籠統(tǒng)觀念,確立了更細致的操作程序。
首先,是肯定詩歌的多義性。一是分析了詩歌多義產生的原因。(1)詩歌表達的非完整性。與散文的完整鋪敘不同,詩歌是通過意象間的跳躍來傳情達意的,因而在短小的篇幅里留下了這樣那樣的空白;那么讀者對空白的填補,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結果,也就構成了詩歌的多義。(2)詩歌藝術手法的非直白性。詩歌作品一般都有明確的主題卻都不明確地說出來,而是采用暗示的手法,以達到審美的藝術效果;對詩歌中暗示意義的理解,也會因人而異,所以會產生不同的解釋。(3)詩歌語言的歧義性。由于詩歌語言有凝練性的要求,通常詩歌創(chuàng)作都遵循以少總多的金科玉律,因此,“用比喻是最經濟的辦法,一個比喻可以表達好幾層意思”[15]341;對喻意的領會不同,便會形成不同的解釋。由此可見,詩歌多義是由其文體特征決定的。二是對詩歌多義性的肯定和闡釋。朱自清說,“詩是最錯綜的,最多義的”[16]191,“可不要死心眼兒,想著每字每句每篇只有一個正解”[15]207;他還通過詩歌闡釋實踐活動來詳細地解說詩歌多義問題:一則是對古詩多義現(xiàn)象的說明,如在《詩多義舉例》中對舊體詩的多義現(xiàn)象一一論列;二則是對新詩多義性的肯定,如《新詩雜話》里的諸多分析,即使闡釋者的解讀與作者的解讀之間存在不一致現(xiàn)象,只要能自圓其說,其多義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細化了詩歌多義性的觀點,劃分了詩歌多義所屬的不同層面。上文所引朱自清對以意逆志方法的解釋,亦可看作對詩歌多義來源的劃分,一是“作詩之志”,即作者的意圖。孟子以意逆志之目的就是探求作者的意圖,現(xiàn)代詩歌闡釋中出現(xiàn)的闡釋者與作者意見并存的情況[17]317,也是承認作者意圖的表現(xiàn),這兩種詩歌闡釋現(xiàn)象都表明作者的意圖可作為詩歌多義的一種由來。二是“己意”,指闡釋者所闡釋的詩歌意義,這又是詩歌多義的一種由來。由于不同的讀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會產生不同的解釋;不但不同的闡釋者可能產生不同的闡釋,縱然是同一個闡釋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的闡釋也可能不同。三是詩歌文本的意義,即獨立于作者和闡釋者之外的客觀存在??隙嗽姼枰饬x的客觀性,也就肯定了文本意義的中心地位;不論作者的闡釋還是闡釋者的闡釋,都應以詩歌文本的意義為依憑。將詩歌多義性闡釋歸屬于作者、闡釋者、文本三個不同的層面,有利于辨別詩歌多義的來源。
再次,針對詩歌多義現(xiàn)象提出了不同的處理方案。一是多義共存,就是對多種闡釋意見的認可。包括古詩多義的共存和新詩多義的共存,如在《古詩十九首釋》中保留對同一詩句的多種解釋,再如論析卞之琳的《白螺殼》一詩時對不同解釋的接受。二是在多義中分出主從??隙ㄔ姼璧亩嗔x性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平等地對待各種含義,而主張分出主從。這又分兩種情況:其一是有所取舍,雖然一首詩可以有多種解釋,但是可以不選取所有的解釋,而是有所舍棄;在取舍時,以切合原文并貫通全篇為其標準。其二是主從義并存,這類似上述多義共存的情形,主要的解釋和次要的解釋可以互為補充,以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詩歌[18]。
詩無達詁說所涉及的詩歌多義性問題,指向詩歌闡釋的多元性,亦即接受闡釋的主觀性?,F(xiàn)代解詩學則細化了詩歌多義性問題,爬梳了詩歌多義的分類,其中文本所包含的多義性是客觀存在,且成為闡釋多樣性的來源。
三
在闡釋方法方面,現(xiàn)代解詩學在肯定以意逆志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和具體操作的步驟。
以意逆志的方法在現(xiàn)代解釋學里得到認可,朱自清認為:“我們不能離開字句及全詩的連貫去解釋詩”[15]345,就是對以意逆志原則的遵循;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客觀性,從孟子對“文”“辭”“志”之間遞進關系的說明可知,闡發(fā)出來的“志”是以可把捉的“文”“辭”為根據的,亦即以詩歌字句的客體存在為闡釋的根本,把握了這一點也就抑制了闡釋的隨意性問題;二是整體性,或自單個的詞句至全篇的文意,或自全篇的文意至單個的詞句,其闡釋過程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也就構成文本闡釋的邏輯性,邏輯性帶來闡釋的整體性。
在肯定以意逆志方法的基礎上,現(xiàn)代解詩學還進一步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朱自清明確地指出,語言是可以分析的,不論文言詩還是白話詩,它們的語言都是可以分析且需要分析的[16]191,“……詩的意義怎樣復雜,分析起來怎樣困難,而分析又確是必要的”[17]318。在強調了文本分析的重要性之后,朱自清還設定了操作的步驟:一是還原?;氐皆姼栉谋炯捌湔Z境中去感受,去體味,去設身處地的理解,“這種無私……的同情教他們覺到這些詩的真切”[17]225,這種感同身受是還原到詩歌語境中去的關鍵[19]198。二是按照文本邏輯一步一步地剖析。分析詩歌的含義,需要一層層挨著剝起去[17]316,即依照詩歌文本的構成元素有條理地將解讀劃分為更具體的環(huán)節(jié):(1)字詞句層面的意義,包括詩歌音樂性所要求的音韻之意義,主要是對古詩字句的注釋和對新詩詞句倒置等的梳理、意義的貫通等。(2)修辭手法層面的意義,如典故、比喻、夸張等,解釋“詩中引用的古事和成辭”[16]192以及新詩的遠取譬等現(xiàn)代修辭運用于在詩中的意義。(3)詩歌組織結構層面的意義,如對暗示、象征等布局、構思的分析,將整首詩的結構勾畫出來,將空白處填補起來,旨在闡釋陌生化詩藝所蘊藏的奧妙及其審美意義。這里的文本分析法較前述清代“意法論”更貼近現(xiàn)代詩歌的文本構造,并且提供了可依據的程序(2)。
文本分析的方法還包括將文本的背景因素納入闡釋的范圍,而非孤立地就文本闡釋文本。一是把修辭與其背景結合起來。如闡釋詩歌里普遍運用的比喻、用典,就需要將其置放于詩歌文本及其使用的歷史之中去考察,掌握比喻、用典的背景可以更準確地闡釋詩歌。二是把傳統(tǒng)的箋注與闡釋結合起來?!皬那霸娢募髯ⅲ嘀恢卦谂e出處,所謂‘事’;但用‘事’的目的,所謂‘義’,也當同樣看重。只重‘事’,便只知找最初的出處,不管與當句當篇切合與否;兼重‘義’才知道要找那些切合的?!盵19]5把傳統(tǒng)箋注所注重的“事”與闡釋所要傳達的“義”聯(lián)系起來,將用事提升至用義的高度,不僅避免了就文本闡釋而闡釋可能導致的片面性問題,而且把文本闡釋納入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的傳統(tǒng)之中,打破了詩歌闡釋所依憑的文本內部研究存在的局限。
正是基于對像清代經學闡釋學注重文本考證[20]357這樣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現(xiàn)代解詩學對以意逆志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才具有重要的中國詩歌闡釋學建構價值:一方面,它不只為詩歌闡釋提供了可憑借的方法和步驟,還與具有實證性的文體學批評相對接;另一方面,它將文本字詞句、修辭、詩歌藝術與文學傳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打通了之前詩歌闡釋中存在的某種阻隔??梢哉f,現(xiàn)代解詩學將闡釋引向客觀化途徑并從理論上擴展了詩歌闡釋的語境。
四
在闡釋指導思想方面,現(xiàn)代解詩學清算了詩無達詁說之儒家闡釋指導思想存在的弊端,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制約著闡釋方法的運用。以意逆志是一種得到肯定的闡釋方法,然而因其受制于闡釋指導思想,使得該方法的運用出現(xiàn)偏頗,例如對“知人論世”的曲解,還有因一味地持守“思無邪”的原則所導致的將說詩變成證史的問題[1]204等,可見指導思想限制著闡釋方法的運用,甚至導致某種程度的操縱。二是制約著闡釋的結論。在以政治、倫理教化為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在詩歌闡釋史中出現(xiàn)了牽強附會乃至子虛烏有的弊病,其案例是屢見不鮮的;這樣的闡釋結果可歸因于指導思想的誘導,以至詩無達詁淪為推行“己意”的托詞。
闡釋指導思想是時代的產物,封建時代詩歌闡釋的主要出發(fā)點是“風教”“美刺”,這是由其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其功用也就存在于這一條件之下。儒家的詩學觀念是當時社會關系的產物,并一度成為理解《詩經》的權威,同時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21]82。不過,這種闡釋指導思想一旦離開其存在的土壤,也就失去了效力。當朱自清提出現(xiàn)代解詩學時,封建時代的詩歌闡釋指導思想自然遭到淘汰,因而確立了新的詩歌闡釋指導思想——“切合原作”[16]192,這是對詩歌文本客觀性的肯定,旨在開掘詩歌的藝術審美價值。比較而言,古代的闡釋立足于詩歌的政教功能,偏于外部闡釋;現(xiàn)代解詩學的成立則標志著回歸詩歌文本自身,立足于作為文學批評的詩歌闡釋,包括語義闡釋、意象闡釋和審美闡釋等,把闡釋從注重詩歌外部因素引導到注重內部因素,以此闡發(fā)詩歌藝術的審美價值。
現(xiàn)代解詩學將詩歌闡釋指導思想自其所負擔的政治、倫理教化等任務中解放出來,還原詩歌闡釋的本來面目,開掘藝術審美的意義,這是現(xiàn)代解詩學的進步。
五
綜上所述,自詩無達詁說至現(xiàn)代解詩學,其間的推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詩歌闡釋承擔的任務由多樣轉向單一,闡釋回歸文學藝術領域。在現(xiàn)代之前的兩千多年里,尤其在文學自覺之前,文學批評的功能與政治、倫理、教育等功能共同存在,甚至排在諸種功能之后;詩歌闡釋因承擔著多項任務而須從多種角度展開,其多義性也因之表現(xiàn)在完成各項任務的不同方面;詩無達詁說即由這一緣故而來。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學科劃分越來越精細,不同的任務由不同的學科承擔,政治學承擔政治闡釋的任務,倫理學承擔倫理闡釋的任務,文藝學承擔文學闡釋的任務,文學批評即圍繞該目標運行,詩歌闡釋亦以此為己任。相對于古代的闡釋承擔了文學之外的功能,現(xiàn)代解詩學所從事的是詩歌文本闡釋的工作,文學性、審美性是其核心。
其次,將詩歌闡釋從以作者為中心轉移至以文本中心。在傳統(tǒng)的詩歌闡釋中,作者的意圖更為重要,以意逆志說也是一種探究作者之志的觀點,因此作者的地位就高于作為讀者的闡釋者,文本也因此成為理解作者意圖的依據,從而形成了以作者為中心的特征?,F(xiàn)代解詩學則以文本為依據,無論是作者的闡釋還是讀者的闡釋都是關于文本的闡釋,就此而言,其詩歌闡釋的中心是文本。
再次,現(xiàn)代解詩學提出了文本分析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為詩歌闡釋設立了客觀的依據,突破了詩無達詁說在運用過程中存在的重整體感受而輕邏輯分析的模式。比較而言,傳統(tǒng)的詩歌闡釋多運用感悟式、印象式批評方法,點到為止,缺少按照程序所展開的解讀過程?,F(xiàn)代解詩學則依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文本分析,確定文本的中心地位,以理性的解讀為準則,層層深入地實行闡釋。
最后,現(xiàn)代解詩學整合了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遺產,使古典資源為當下所用。第一,繼承了傳統(tǒng)詩歌闡釋方法。從字面看,現(xiàn)代解詩學的一些術語是從西方引進的,但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詩文評也有相關的方法,如詩歌闡釋所涉及的語義分析,即是中國傳統(tǒng)的訓詁學、考據式批評所包含的內容,或者說,自古就有的詩歌箋注法等亦是從語義分析的角度來闡釋詩歌的。第二,對傳統(tǒng)詩歌闡釋方法進行整合。在古代詩歌闡釋中,箋注、意象批評等方法各行其道,是相對獨立的;現(xiàn)代解詩學則將古代多種批評方法運用于一首詩不同的闡釋層面,使其成為深度闡釋的必要途徑。如朱自清曾對聞一多《唐詩雜論》的類似做法表示贊同,“將欣賞和考據融化得恰到好處”[19]122,肯定其作為該方法之前驅的意義。
注釋:
(1)許霆《解詩:中國現(xiàn)代詩批評方法》,《淮陰師專學報》1992年第1期;《“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徹的了解”——朱自清解詩理論與實踐研究之二》,《常熟高專學報》2003年第5期;《“詩是最多義的,最錯綜的”——朱自清解詩理論與實踐研究之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孫玉石《朱自清現(xiàn)代解詩學思想的理論資源》,《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等。
(2)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貌似現(xiàn)代解詩學借鑒了西方文學理論,包括瑞恰茲的語義分析和新批評的細讀法等,但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的闡釋方法亦為現(xiàn)代解詩學奠定了基礎,比如語義學闡釋所包括的字詞解釋就屬于我國傳統(tǒng)的箋注式批評的內容;再比如象征等理論也是我國古典詩學命題中的應有之義,只不過我們稱之為“興”“味”“象外之象”等。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在于,進入現(xiàn)代以來,在與西方詩學持續(xù)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采用了移譯的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