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安
雖然法國民法學者普遍認為,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在契約領(lǐng)域貫徹了意思自治原則,但實際上,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一原則,即便其中的某些法律條款的確含有這一原則的因素。實際上,意思自治原則并不是法國立法者的杰作,它是法國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民法學家的杰作。①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32.民法學者普遍認為,意思自治原則已經(jīng)衰敗,為了找到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根據(jù),法國民法學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不過,他們的新理論并沒有獲得《法國民法典》的支持,因為2016 年之后的《法國民法典》以契約自由原則取代已經(jīng)衰敗的意思自治原則作為契約法的一般原則和理論根據(jù)。
所謂意思自治(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是指人的意志、意圖或者意思所具有的能夠給自己制定法律的權(quán)力。除了在哲學中使用這一術(shù)語之外,人們也在民法中使用這一術(shù)語。民法學者認為,人的意志、意圖或者意思是他們享有的主觀權(quán)利的淵源,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意圖、意志和意思給自己創(chuàng)設(shè)主觀權(quán)利,就像立法者的制定法能夠給人創(chuàng)設(shè)主觀權(quán)利一樣。②E.Gounot,le princip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en droit privé,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individualisme juridique,Paris,Rousseau,1912,p.3;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9.
作為一種學說,意思自治尤其能夠在契約中得以適用,因為契約法規(guī)定,契約之所以能夠在契約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債,契約之所以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約束力并因此讓債權(quán)人對債務(wù)人享有債權(quán),完全是因為契約當事人自愿承擔債務(wù)。他們之所以有建立具有約束力的債的意圖、意志、意思,完全是因為契約當事人有受其契約債約束的意圖、意志、意思,這就是契約法的一個重要原則即意思自治原則(le princip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該種原則也被稱為意思自治理論(théori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換言之,“當人們說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是自治的時,他們實際上是承認,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僅僅對他們之間創(chuàng)設(shè)契約,契約的所有法律效果元源自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雹跦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4.
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契約債權(quán)人享有什么范圍內(nèi)的權(quán)利,契約債務(wù)人承擔什么范圍內(nèi)的義務(wù),完全由契約當事人在自由的基礎(chǔ)上確定。一旦他們在自由的基礎(chǔ)上確定了契約的內(nèi)容、債權(quán)人的權(quán)利和債務(wù)人的義務(wù),則僅僅契約確定的內(nèi)容具有法律效力,僅僅契約所規(guī)定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具有法律效力,超過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的范圍或者權(quán)利義務(wù)范圍,契約對當事人沒有約束力,因為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權(quán)利和義務(wù)是當事人作出同意的,是他們真實意圖、意志、意思的體現(xiàn)。
Carbonnier 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了明確的界定,他指出:“意思自治原則是一種法哲學理論,根據(jù)此種理論,人的意志、意圖(volontéhumaine)就是他們本人的制定法,他們的意圖、意志為自己建立了債:行為人之所以要受法律行為尤其是契約的約束,是因為他們主觀上愿意受這些法律行為尤其是契約的約束。如果說契約是法律生活的源泉(le principe)的話,則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是契約的源泉?!雹躂ean Carbonnier,Droit civil,Les biens les obligations,puf,2004,p1945.
Flour、Aubert 和Savaux 也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了明確界定,他們指出:“意思自治原則所表達的是一種法哲學原則,根據(jù)此種法哲學原則,契約債是完全建立在契約當事人意圖、意志、意思的基礎(chǔ)上: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既是他們享有權(quán)利的淵源,也是他們承擔義務(wù)的淵源,既是他們享有權(quán)利范圍的根據(jù),也是他們承擔義務(wù)范圍的根據(jù),無論是他們享有的權(quán)利還是所承擔的義務(wù)亦或他們享有的權(quán)利和承擔義務(wù)的范圍,均以他們在契約中明確表示的為限。”⑤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2.
Jacques Ghestin、Loiseau Grégoire 和Yves-Marie Serinet 也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了說明,他們指出:“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因為人本質(zhì)上是自由的,因此,他們也僅僅因為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而要對他人承擔債務(wù)。其結(jié)果是,在制定法之外,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成為權(quán)利的唯一、獨立淵源,他們的意圖、意志、意思產(chǎn)生了法律效果并且獨立確定契約的內(nèi)容。這些法律效果之所以存在,僅僅是因為他們有產(chǎn)生這些法律效果的意圖、意志、意思。此外,人們不可能做出與自己利益背道而馳的行為,因此,他們自愿同意承擔的債務(wù)也是公平的。法律的唯一目的是確保自由的人們在締結(jié)契約時是平等的:所有自由的契約均是正義的契約,無論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是什么?!雹轏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147.
雖然意思自治原則被視為1804 年《法國民法典》的基礎(chǔ),但是,意思自治原則并不是民法學家的杰作,至少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是如此。一方面,雖然債法源自羅馬法,但是,羅馬法中不存在意思自治原則,因為羅馬法時期的契約法僅僅承認各種形式意義上的、具體的契約,沒有建立包括意思自治原則在內(nèi)的契約的一般理論。⑦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59-162;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38-40.另一方面,雖然法國17 世紀的著名民法學家Domat 和18 世紀的著名民法學家Pothier 對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但是,他們均沒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承認契約領(lǐng)域的意思自治原則。⑧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162;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40.
實際上,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之前,意思自治原則完全是由非民法學家逐漸確認的。在歷史上,意思自治原則在中世紀的教會法中就已經(jīng)具備了雛形,因為中世紀的教會法尤其是基督教認為,一旦人們作出了任何承諾,他們就應(yīng)當尊重其諾言和實現(xiàn)其諾言,不得隨意違反。即便沒有采取某種正式的形式,當事人之間的契約仍然是有效的,因為這是他們在自由的情況下作出同樣表示的。⑨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147.
17 世紀,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格勞秀斯(1583-1645)和其繼任者開始主張自由理論,他們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因為他們有意圖、意志、意思,他們的意圖、意志、意思在自己的自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诖?,他們對自然人的意思表示瑕疵作出了詳細的討論,尤其是對自然人的意圖、意志、意思進行了解釋。⑩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7-148.
18 世紀,哲學家們開始主張主觀權(quán)利理論,他們認為,人享有各種主觀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在性質(zhì)上屬于自然權(quán)利,除了政府應(yīng)當尊重人們享有的主觀權(quán)利之外,所有可能會限制或者減損個人自由的組織也均應(yīng)當尊重人們享有的主觀權(quán)利,尤其是行業(yè)協(xié)會更是如此。因為他們認為,社會關(guān)系建立在個人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離開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社會關(guān)系無法建立,而個人關(guān)系則是建立在個人自愿的基礎(chǔ)上,也就是建立在契約的基礎(chǔ)上。因為這樣的原因,社會關(guān)系也應(yīng)當建立在契約的基礎(chǔ)上,這就是霍布斯(1588-1679)和盧梭(1712-1778)在政治領(lǐng)域所主張的社會契約論(théorie du contrat social)。?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148.
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對康德(1724-1804)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并因此成就了意思自治這一哲學原則。一方面,“意思自治”這一術(shù)語是由康德最先使用的,在他之前,雖然自然法學家均承認人的意圖、意志和意思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但是,他們均沒有明確使用“意思自治”這一術(shù)語。在1775 年的名著《道德的形而上學根據(jù)》一書中,康德第一次使用了“意思自治”這一術(shù)語,認為意思自治是道德的最高原則和自由的最高原則。?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9.另一方面,康德明確指出,對于個人而言,他們的意圖、意志、意思就是他們自身的法律,構(gòu)成法律上的債的唯一淵源。?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8-149.
康德之所以強調(diào)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是他們自身的法律,其目的在于讓個人能夠通過其自己的行為建立適用于自己的法律,以便反對王權(quán)、皇權(quán)將其制定的法律強加在個人身上。?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1;Jean Carbonnier,Droit civil,Les biens les obligations,puf,p1952;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2 eédition,Dalloz,p220;不僅如此,康德還指出,此種唯一的淵源是正義的淵源?!半m然行為人在為別人作出某種決定時可能存在正義的地方,但是,當行為人在為自己作出決定時,他們的決定不可能存在不正義的地方?!币虼?,康德得出了自己在契約領(lǐng)域的一句格言式的名言:“契約所規(guī)定的就是正義所規(guī)定的?!?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8-149.
在法國,康德的意思自治理論當然對《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被視為個人主義的法典,是個人主義哲學理念的極致體現(xiàn),因為,除了規(guī)定了個人享有的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和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之外,它還對個人享有的一些重要的自由作出了規(guī)定,諸如契約自由、婚姻自由等。?張民安:《法國民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年2 月第1 版,第27-30 頁。不過,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既沒有使用“意思自治”這一術(shù)語,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意思自治這一原則。在19 世紀末期之前,法國民法學者幾乎沒有人承認《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了意思自治原則,因為大多數(shù)民法學者遵循法條注釋法學派的做法,僅僅滿足于對《法國民法典》進行一卷一編、一條一款的注釋。?張民安:《法國民法總論(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年1 月第1 版,第304-342 頁。
1886 年,國際私法學家、第戎大學和巴黎大學教授、海牙國際法院法官AndréWeiss(1858-1928)?AndréWeiss,https://fr.wikipedia.org/André_Weiss.在自己的國際私法專著即《國際私法基礎(chǔ)專論》中首次引入“意思自治”一詞。在討論法律規(guī)范的性質(zhì)時,他認為,雖然法律規(guī)范具有普遍適用的法律效力,但是,法律規(guī)范的一般性也存在例外,其中的一個例外是意思自治,因為意思自治能夠?qū)Ψ墒┘酉拗?。他指出:“在某些民事法律行為當中,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會發(fā)揮非常重大的作用。它成為當事人的唯一制定法,因為此種原因,人們將其稱為獨立的淵源。無論是在遺囑還是在契約中,均是如此。”?AndréWeiss,Traitéélémentair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tome 1,1eédition,Paris,L.Larose et Forcel,1886,p.527;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42-43.
在1890 年出版的第二版《國際私法基礎(chǔ)專論》中,AndréWeiss 重復(fù)了第一版的《國際私法基礎(chǔ)專論》中對意思自治所作出的上述論斷。此時,他仍然像1886 年一樣將意思自治視為法律規(guī)范的一種例外,沒有將其視為法律的一般原則。?AndréWeiss,Traitéélémentair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tome 1,2 eédition,Paris,L.Larose et Forcel,1890,p.527;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3.在1895 年的國際私法教科書《國際私法教程》21AndréWeiss,Manuel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1édition,Paris,L.Larose&L.Tenin,1895,p.200;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3.以及1898 年出版的專著《國際私法理論和實踐專論》22AndréWeiss,Traitéthéorique et pratiqu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Tome III,Paris,L.Larose&Forcel,1898,pp.112-116.一書中,Weiss 除了承認意思自治的存在之外還正式將其稱為“意思自治原則?!?3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3.
在其《國際私法理論和實踐專論》一書中,Weiss 明確指出,除了遺囑的法律效力取決于立遺囑人的意志、意圖而非制定法之外,契約的法律效力尤其是取決于當事人雙方的意圖、意志而非制定法。“除了遺囑所產(chǎn)生的債源自立遺囑人的意圖、意志之外,契約產(chǎn)生的債也是源自當事人的意圖、意志,這就是,兩方或者多方當事人意圖的一致在他們之間產(chǎn)生了債,換言之,契約究竟產(chǎn)生什么樣的債,完全由契約當事人自由決斷,立法者所規(guī)定的國內(nèi)制定法無需適用?!?4AndréWeiss,Traitéthéorique et pratiqu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Tome III,Paris,L.Larose&Forcel,1898,p.114.
在討論法律行為中意圖、意志所起到的排除制定法適用的作用時,Weiss 不再滿足于僅僅將意思自治視為制定法所具有的普遍適用的一般規(guī)則的例外,而是將其稱為一項原則,這就是意思自治原則。他指出:“因此,意思自治原則僅僅在當事人的意圖、意志能夠發(fā)揮主宰地位的領(lǐng)域適用,在這些領(lǐng)域,立法者的制定法僅僅能夠?qū)Ξ斒氯说囊鈭D、意志起到補充或者解釋的作用。在自治領(lǐng)域,如果當事人之間存在沖突,則他們之間沖突的解決必須求助于當事人的明示或者默示意圖所規(guī)定的方式,這一點,我們能夠非常完美地、準確地斷言?!?5AndréWeiss,Traitéthéorique et pratiqu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Tome III,Paris,L.Larose&Forcel,1898,p.114.
19 世紀末期,除了在法國得到快速傳播之外,Weiss 所發(fā)明的“意思自治原則”也在國際上得到迅速的傳播并因此獲得了普遍性的承認,除了成為國際私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之外,也成為民法尤其是契約法中的一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原則,因為,除了他的《國際私法教程》和《國際私法理論和實踐專論》在法國得到不斷的再版之外,他的《國際私法教程》也被西班牙和阿根廷教授翻譯成西班牙文并因此在西班牙和阿根廷出版。26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3.
由于受到Weiss 的影響,從1886 年開始一直到1894 年時至,法國國際私法學家普遍接受了這一原則。1894 年,《國際私法雜志》首次將意思自治原則作為一個常用法律詞語編入該雜志中。27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4.1888 年,國際私法學家、國際公法學家、民法學家、普瓦捷大學法學教授Fernand Surville(1853-1922)28Surville,Fernand(1853-1922),https://www.idref.fr/032479336.發(fā)表了自己的文章《意圖在有關(guān)夫妻財產(chǎn)制度方面的沖突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在該文中,他多次使用了意思自治原則一詞,認為該原則既能夠規(guī)范和調(diào)整夫妻之間的約定財產(chǎn)制度,也能夠規(guī)范和調(diào)整夫妻之間的法定財產(chǎn)制度。29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4.
1891 年,Surville 將意思自治原則從夫妻財產(chǎn)制度方面的沖突法及國際私法中拓展到國際契約關(guān)系中,在《論通訊契約尤其是國際關(guān)系中的通訊契約》中,他認為意思自治除了能夠規(guī)范和調(diào)整基于通訊成立的契約之外也能夠規(guī)范和調(diào)整其他的契約,因為意思自治原則是契約法的一般原則。他指出:“我們認為,對于通訊契約而言,就像對于所有其他契約一樣,我們應(yīng)當承認這樣的一個原則:意圖就是當事人之間的制定法,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契約問題時,當事人的意圖才是我們應(yīng)當集中加以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一方當事人所允諾的和對方當事人所接受的內(nèi)容才是對他們之間的契約關(guān)系進行規(guī)范和調(diào)整的制定法。換言之,僅僅在意思自治理論中,人們才能夠發(fā)現(xiàn)真正的解決途徑。”30Fernand Surville,Du contrat par correspondance,notamment dans les rapports internationaux,Journal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1891,p.362;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44.
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大多數(shù)國際私法學家在主張意思自治原則時均不約而同地援引《法國民法典》當中的第1134 條和第1387 條,認為這兩個法律條款是意思自治原則存在的制定法根據(jù)。31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65-69.《法國民法典》第1134 條規(guī)定:對于契約的當事人而言,依照制定法成立的契約等同于他們之間的制定法。除非經(jīng)過雙方的同意或者除非具有制定法授權(quán)的某種原因,否則,契約不得被解除;契約應(yīng)當以善意的方式履行。32Article 1134,https://fr.wikisource.org/wiki/Code_civil_des_Fran?ais_1804/Livre_III,_Titre_III.《法國民法典》第1387 條規(guī)定:對于夫妻之間的財產(chǎn),制定法僅僅在夫妻之間欠缺特殊協(xié)議時才會對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規(guī)范和調(diào)整,除非夫妻之間的協(xié)議違反良好道德,否則,他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協(xié)議對財產(chǎn)進行處理和變更。33Article 1387,https://fr.wikisource.org/wiki/Code_civil_des_Fran?ais_1804/Livre_III,_Titre_V.
相對于國際私法學家而言,意思自治原則一詞的使用和承認要晚得多。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除了個人民法學者之外,幾乎所有民法學者均沒有使用意思自治原則一詞,更沒有將其視為債法甚至整個民法的一般原則。34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76-74.
一方面,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民法學家沒有在債法中使用意思自治一詞,更沒有將意思自治原則視為債法的一般原則。在對《法國民法典》關(guān)于契約債的規(guī)定作出評注時,法國民法學者承認了諸如契約自由原則、契約的相對性原則和契約等同于當事人內(nèi)在的意圖、意志、意思的原則。此外,在對《法國民法典》關(guān)于非契約債的規(guī)定作出分析時,包括對準契約債和侵權(quán)債作出分析時,他們也注重人的意圖、意志所起到的作用。不過,他們的分析到此為止,沒有再進一步,沒有在這些原則或者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同時包含這些原則在內(nèi)的作為一般原則存在的意思自治原則。因此,在19 世紀末期之前,意思自治原則僅僅在債法中處于暗含狀態(tài)。35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71-74.
另一方面,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民法學家沒有在整個民法中使用意思自治一詞,更沒有將意思自治原則視為整個民法的一般原則。在對《法國民法典》作出分析時,除了在債法中討論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所發(fā)揮的作用之外,民法學家也在其他法律中討論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家庭法、繼承法和物權(quán)法,因為他們認為,在這些法律領(lǐng)域,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也能夠產(chǎn)生法律效力。不過,他們也沒有更進一步,沒有將它們結(jié)合在一起并因此形成能夠作為一般原則加以普遍適用的意思自治原則。36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74-75.
總之,在19 世紀末期之前,雖然民法學家普遍從意思自治原則中獲得源源不絕的靈感源泉,但是,他們既沒有使用“意思自治”一詞,更沒有將“意思自治”稱為一般原則。37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80.之所以沒有承認意思自治原則,其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在19世紀末期之前,法國民法領(lǐng)域被法條注釋法學派所占據(jù),民法學者僅僅根據(jù)《法國民法典》的編章結(jié)構(gòu)對其進行一條一款的注釋,以便明確這些法律條款的含義。鑒于《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guī)定意思自治原則,因此,即便《法國民法典》在不同的編章中對意思自治原則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作出了規(guī)定,民法學者也僅僅對這些分散規(guī)定作出評注,他們不會對《法國民法典》的分散規(guī)定予以系統(tǒng)化、體系化并因此形成能夠作為一般原則予以普遍適用的理論。38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77-79;張民安《:法國民法總論(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年1 月第1 版,第304-342 頁。
其二,在19 世紀末期之前,人們不會面臨是否需要借助于意思自治原則來實現(xiàn)承認、捍衛(wèi)和確認個人自由的問題,因為在19 世紀末期之前,人們?nèi)匀幌碛谐浞值膫€人自由,仍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簽訂契約、處分財產(chǎn)或者從事其他的法律行為。但是,19 世紀末期以來,隨著個人自由面臨越來越多的威脅,人們曾經(jīng)享有的不受限制的契約自由、財產(chǎn)處分自由或者其他自由開始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為了捍衛(wèi)契約自由、財產(chǎn)處分自由和其他自由,民法學者不得不主張意思自治原則,將其視為捍衛(wèi)自由、防止曾經(jīng)享有的個人自由消失殆盡的銅墻鐵壁。39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80.
當然,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也有少數(shù)民法學者采用了類似于意思自治一詞的概念,甚至直接使用了“意思自治原則”一詞,主要包括法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民法學家、伯爾尼大學(l'universitéde Berne)和巴黎大學民法教授Emile Acollas(1826-1891)40émile Acollas,https://www.wikiberal.org/wiki/émile_Acollas;émile Acollas(1826-1891),https://data.bnf.fr/fr/12123468/emile_acollas/.和巴黎大學民法教授Charles Beudant(1829-1895)。41Charles Beudant(1829-1895)https://data.bnf.fr/en/12439217/charles_beudant/.
在1866 年的《從民主觀念看我國法典尤其是拿破侖民法典完全重構(gòu)的必要》一文中,Acollas 第一次在民法中使用了“個人自治”(autonomie de l’individu)一詞。此后,他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中均不厭其煩地重復(fù)使用這一術(shù)語,包括:1866 年的《人民的權(quán)利》,42Emile Acollas,libertarien de la République in La République et son droit,1870-1930,Sous la direction de AUDREN Frédéric,STORALAMARRE Annie,HALPéRIN Jean-Louis,AUDREN FrédéricPubliéen,2011,https://spire.sciencespo.fr/hdl:/2441/2sm8heoiqv9e9bbvek82ng0p3m/resources/2011-audren-emile-acollas-libertarien-de-la-republique-vauteur.pdf.1869 年至1879 年的《民法教科書》,1874 年至1875 年的《拿破侖民法典的哲學和批評性評注》,1877 年的《政治學的哲學》,1885 年的《民法總論》以及1886 年的《權(quán)利觀念》。43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80-85.此外,在1876 年的《自然人自治導論》中,他使用了另外一個詞語即“自然人的自治”(autonomie de la personne humaine)。44émile Acollas,Loi générale de l'évolution de l'humanité,introduction au livre de l'Autonomie de la personne humaine,Paris,Garnier frères,1876,pp.I-XV.
Acollas 的個人自治等同于他的自然人的自治,其含義是相同的,均是指個人享有獨立于社會、國家和教會組織的權(quán)利,因為不僅社會、國家或者教會的權(quán)力均源自個人,而且它們的所有權(quán)力均是為了個人。Acollas 指出,人是所有政治科學和社會科學產(chǎn)生的淵源,也是它們結(jié)束的淵源,在民事領(lǐng)域,“個人不僅是自身的教皇,而且還是自身的皇帝”,立法者雖然制定民法典或者其他法律,但是,他們制定法律的目的僅僅在于確認個人所享有的自由和權(quán)利,立法者尤其是要在家庭法、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法和契約法中承認個人的自治和個人自由:在家庭法中,立法者應(yīng)當承認離婚自由,在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領(lǐng)域,立法者應(yīng)當承認所有權(quán)人對其所有物享有的全方面的自由,因為所有權(quán)是個人自由的延長;在契約法中,立法者更應(yīng)當堅持個人自治的原則,因為作為契約當事人的人總是尋求發(fā)展自己的自治,即便是在最極端的情形,亦是如此。45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p.80-83.
1891 年,在討論個人和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時,除了明確使用了“自然人自治”(autonomie do la personne humaine)一詞之外,Beudant還使用了“意思自治原則”一詞。在使用“自然人自治”時,他將自然人自治理解為自然人所享有的獨立于制定法的個人權(quán)利(droit individuel),諸如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債權(quán)、家庭權(quán)等,因為這些主觀權(quán)利先于制定法、高于制定法,在制定法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它們源自自然人的性質(zhì),制定法的目的僅僅在于確保這些權(quán)利得到尊重。46Charles Beudant,Le droit individual et l'état:introductionàl'étude du droit,2eédition,Paris,Librairie Nouvelle de Droit et de Jurisprudence Arthur Rousseau,1891,pp.21-22.在使用“意思自治原則”一詞時,他是在Kant 的哲學基礎(chǔ)上使用這一術(shù)語,這就是,鑒于人本身是作為目的存在的,而不僅僅是作為專斷使用自己意圖、意志的手段存在的,因此,人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主人。作為自己思維和行為的主人,他們能夠為自己制定法律規(guī)范。當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行為時,他們享有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行為的權(quán)利。47Charles Beudant,Le droit individual et l'état:introductionàl'étude du droit,2eédition,Paris,Librairie Nouvelle de Droit et de Jurisprudence Arthur Rousseau,1891,p.138.
1891 年,法國民法學者RenéWorms(1869-1926)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作為羅馬法和法國法的債的淵源的單方意圖》,對能夠引起債產(chǎn)生的單方法律行為作出了討論。48RenéWorms,De la volontéunilatérale considérée comme source d'obligations en droit romain et en droit fran?ais,thèse pour le doctorat,Paris A.Giard,1891,pp.11-194.在該論文當中,他沒有使用意思自治或者意思自治原則一詞,雖然他使用了單方意圖和單方意思表示的術(shù)語并且將單方意圖視為債產(chǎn)生的一個“偉大原則。”49RenéWorms,De la volontéunilatérale considérée comme source d'obligations en droit romain et en droit fran?ais,thèse pour le doctorat,Paris A.Giard,1891,pp.11-194.1899 年,法國著名民法學家、科學自由探尋學派(la libre recherche scientifique)的開創(chuàng)者、核心人物、南希大學民法教授Fran?ois Gény(1861-1959)50同前注?,第374-389 頁。出版了自己著名的民法著作《民法的解釋方法和淵源》,在該著作中,他作為民法學家首次在民法著作中使用了“意思自治”一詞。
由于受到國際私法學家的影響,Gény 指出,在法律行為中,“人的意圖、意志、意思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細膩性,它們能夠映襯出不同事實的輪廓,能夠適用形形色色的不同狀況。因此,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自身就能夠產(chǎn)生法律效果,并因此應(yīng)當在原則上具有最大限度的自治性?!?1Francois Gèny,Méthode d'interprétation et sources en droit privépositif,Tome I,Paris,A.Chcvalicr-Marescq et C'°,1899,p.144;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93.不僅如此,他還對“意思自治所保留的范圍”(sphere réservéeà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一詞作出了界定,認為意思自治所保留的范圍是指“意圖、意志、意思是法律行為的鼓動者和主人”。52Francois Gèny,Méthode d'interprétation et sources en droit privépositif,Tome I,Paris,A.Chcvalicr-Marescq et C'°,1899,p.173;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93.
不過,雖然Gény 已經(jīng)在法律行為領(lǐng)域使用了意思自治一詞,但是,他并沒有使用“意思自治原則”一詞。在法國,第二個在民法領(lǐng)域使用“意思自治”一詞、第一個在民法領(lǐng)域使用“意思自治原則”一詞的民法學者是里昂天主教大學法學教授、社會活動家Emmanuel Gounot(1885-1960)。53Emmanuel Gounot(1885-1960),https://data.bnf.fr/fr/12733706/emmanuel_gounot/.1912 年,Gounot 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在該文中,除了將意思自治原則視為契約法的一般原則之外,他也將該原則視為法律行為的一般原則,換言之,他也將該原則視為整個民法的基本原則。54Emmanuel Gounot,Le Princip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en droit privé,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individualisme juridique,Thèse pour le doctorat sciences juridiques,A.Rousseau,1912,pp.1-470.
Gounot 認為,在法律領(lǐng)域,個人意圖、意志、意思擁有真正的創(chuàng)設(shè)權(quán)力,并因此成為我們自身的制定法,這就是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原則不僅在法律行為的成立中適用,而且還在法律行為法律效果的確定中適用。在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欠缺時,法律行為就不會存在。在實在法所確立的范圍內(nèi),不僅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能夠讓法律行為產(chǎn)生,而且人的意圖、意志、意思還能夠產(chǎn)生法律效果。并且以為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不同,它們所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也不同。55Emmanuel Gounot,Le Princip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en droit privé,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individualisme juridique,Thèse pour le doctorat sciences juridiques,A.Rousseau,1912,pp.2 ets.
Gounot 還指出,雖然法律行為的構(gòu)成要件多種多樣,但是,“法律行為的本質(zhì)僅有一個,這就是行為人的意圖、意志、意思,僅行為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才構(gòu)成法律行為的本質(zhì),法律行為的其他構(gòu)成因素均是次要的、偶然的、沒有自身價值的。”56Emmanuel Gounot,Le Princip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en droit privé,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individualisme juridique,Thèse pour le doctorat sciences juridiques,A.Rousseau,1912,p.131.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民法實行兩個基本假設(shè):其一,除非債務(wù)的承擔是人們自愿的,否則,任何人均不得被責令承擔債務(wù);其二,所有自由的債均是正義的。57Emmanuel Gounot,Le Principe 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en droit privé,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individualisme juridique,Thèse pour le doctorat sciences juridiques,A.Rousseau,1912,pp.61-79.
Gounot 的論文引起的反響巨大。一方面,受到他的論文的影響,在20 世紀40 年代之前,大量的民法學者以意思自治原則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博士學位論文并因此讓意思自治原則成為民法學界的新寵。1913 年,Ahmad Maher 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個人的意思自治對契約的限定》,除了對意思自治原則做出了研究之外,他尤其對意思自治原則在契約領(lǐng)域所發(fā)揮的限制契約的作用作出了分析。58Ahmad Maher,De 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individuelle quant aux modifications des contrats,Firmin,1913,pp.1-415.1921年,Robert Ponceau 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法國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契約中的意圖:新構(gòu)造的嘗試》,以意思自治原則作為主線重新構(gòu)造《法國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契約。59Robert Ponceau,La Volontédans le contrat suivant le Code civil:essai d'une construction nouvelle,thèse,Lyon,Paris,Rousseau,1921,1931 年,R.Tison 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法國舊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對法國大革命之前的舊法制度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做出了研究。60R.Tison,Le principe de V autonomie de la volontédans l'ancien droit fran?ais,Paris,Domat-Montchres-tien,1931,pp.1-197.1931 年,Nicolas Coumaros 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意圖在法律行為中的作用:經(jīng)典理論的批評性研究》,對法律行為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做出了全面研究。61Nicolas Coumaros,Le r?le de la volontédans l'acte juridique:étude critique de la conception classique,thèse,Paris,Librairie du Recueil Sirey,1931.
另一方面,在他的論文出版之后,在使用的“意思自治原則”一詞迅速被20 世紀40 年代之前的大牌民法教授所認可并因此成為他們承認的一項重要民法、債法原則。由于受到Gounot 的影響,在1911 年的《私法的基本觀念》中,法國著名民法學家、巴黎大學法學教授RenéDemogue(1872-1938)62張民安《:法國人格權(quán)法(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年1 月第1 版,第343-344 頁。就承認意思自治原則,在討論《法國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自由時,他認為自由從兩個偉大的原則中獲得靈感源泉:尊重別人的活動領(lǐng)域的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在這兩個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民法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根據(jù)該原則,每一個人僅僅在自己愿意的情況下才承擔債務(wù)和在自己愿意的范圍內(nèi)享有權(quán)利。……此種原則適用范圍廣泛,因為它不僅僅能夠確定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和創(chuàng)設(shè)無名契約,而且還能夠基于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規(guī)范契約的成立、債的消滅,諸如清償消滅、抵銷消滅、時效消滅,在一定范圍內(nèi),甚至能夠規(guī)范證明方式?!?3RenéDemogue,Les notions fondamentales du droit privé,Paris,Arthur Rousseau,1911,p.147.
由于受到Gounot 的影響,在1919 年出版的第二版的《民法的解釋方法和淵源》一書中,Gény 明確使用了“意思自治原則”,他指出,民法中存在三項基本原則:其一,意思自治原則;其二,公共秩序原則或者最高利益原則;其三,利益之間的平衡原則,其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在人們能夠自由行為的領(lǐng)域適用。在今時今日,意思自治原則不僅僅是自由公平條件的需要,而且還是所有的社會組織的需要。雖然我們的公法沒有對其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意思自治原則暗含地包含在我們公法的某些法律條款尤其是《1789年權(quán)利宣言》第4 條中。雖然《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一原則,但是,《法國民法典》對這一原則的大多數(shù)具體適用作出了規(guī)定,尤其是對其中的契約自由作出了規(guī)定,包括第1134(1)條和第1156 條以及之后的其他法律條款等。我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說,我國立法者已經(jīng)在《法國民法典》中對法律行為的自由作出了規(guī)定。64Francois Gèny,Méthode d'interprétation et sources en droit privépositif,Tome II,2eédition,Paris,Librairie générale de droit et de jurisprudence,1919.pp.98-99.
1927 年第二版的《民事債當中的道德規(guī)范》一書中,Georges Ripert 也就意思自治原則作出了討論。65Véronique Ranouil,L'autonomie de la volonté:naissance etévolution d'un concept,puf,1980,p.13.經(jīng)過這些民法學者的主張,到了20 世紀30 年代和40 年代,意思自治原則發(fā)展到高潮,因為它不僅被民法學者廣泛承認,而且還被他們視為契約法甚至整個民法的根據(jù),甚至是唯一根據(jù)。66Marjorie Brusorio Aillaud,Droit des obligations,8e,édition,bruylant,2017,p.56.法國民法學者之所以認為意思自治原則是《法國民法典》的原則,是因為他們認為,包括《法國民法典》第1134 條、第1156條、第1387 條等法律條款對這一原則的各種具體適用作出了規(guī)定,包括契約自由、契約的相對性和契約的約束力等,已如前述。Georges Ripert 對意思自治原則的此種制定法根據(jù)作出了說明,他指出:“為了確認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所具有的創(chuàng)設(shè)債的完全能力,《法國民法典》在第1134 條中使用了人們能夠找到的最雄渾有力的表述:對于契約當事人而言,依法成立的契約等同于他們之間的制定法?!?7Georges Ripert,la règles morales dans les obligations civiles,L.G.D.J,2013,p.37.
民法學者之所以普遍承認意思自治原則,是因為意思自治原則具有兩個方面的根據(jù),這就是意思自治原則的哲學根據(jù)和經(jīng)濟根據(jù)。
民法學者之所以主張意思自治原則,第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受到了18 世紀即啟蒙時期(Lumières)68Lumières(philosophie)https://fr.wikipedia.org/wiki/Lumières_(philosophie).經(jīng)典個人主義理論(la doctrine individualiste classique)的影響,尤其是受到了其中的政治哲學(philosophie politique)理論的影響,也就是受到了個人主義哲學的影響。69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4-5;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82-84;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7-149;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0-271;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33.
自由主義理論認為,個人生來就享有自由,并且一直享有自由,他們的自由是自然的、天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包括國家在內(nèi),任何人均不得侵犯他們享有的自由。70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2.《法國1789 年人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宣言》第1條和第2 條對經(jīng)典個人主義的政治哲學理論作出了規(guī)定,根據(jù)它們的規(guī)定:人在法律上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并且一直是自由的、平等。所有政治組織的目的均是為了保護人的自然權(quán)利、不適用時效的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是自由、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安全權(quán)和反抗壓迫權(quán)。71Art.1er et Art.2,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de 1789,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ntenu/menu/droit-national-envigueur/constitution/declaration-des-droits-de-l-homme-et-du-citoyen-de-1789.
意思自治原則僅僅是18 世紀的學者所主張的政治哲學理論的一個特殊方面,構(gòu)成這一一般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意思自治原則建立在人享有自然自由、天賦自由的基礎(chǔ)上。72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4;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2.根據(jù)自然自由、天賦自由理論,原則上,行為人是不對他人承擔債務(wù)的,因為讓行為人對他人承擔債務(wù)是對行為人的自由所施加的限制。為了實現(xiàn)社會和國家的和諧,行為人可能要對他人承擔某些債務(wù),但是,這僅僅是他們不對他人承擔債務(wù)的一般原則的例外。73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4.
為了確保每一個人所具有的自由不會因為所承擔的債務(wù)而受到限制,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之間的債的關(guān)系的存在必須以這兩個人自愿承擔債務(wù)作為基礎(chǔ)和前提:如果兩個人自愿承擔債務(wù),則他們之間就產(chǎn)生具有約束力的債,如果兩個人或者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人不愿意承擔債務(wù),則他們之間無法產(chǎn)生具有約束力的債。當事人的意圖、意志能夠讓他們承擔債務(wù),并且也只有當事人的意圖、意志能夠讓他們承擔債務(wù),這也是自由的一種表示。人們可以輕易發(fā)現(xiàn),Rousseau 的社會契約論就是建立在此種哲學觀念基礎(chǔ)上的:雖然人在自然中是自由的,但是,社會生活也要求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放棄此種自由。不過,在社會契約所確定的限制和條件下,人的自由的放棄僅僅在他們做出自由同意的情況下才是可以想象的。74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4-5.
換言之,在18 世紀的哲學家的眼中,僅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是他們享有的所有主觀權(quán)利的淵源。個人僅僅通過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而受到債的約束:在契約中,他們直接因為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而受到約束,而在制定法所強加的極端例外債中,他們則間接和默示地受到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的約束,因為制定法僅僅是人們一般意志的表達(l'expression de la volontégénérale)。75Henri et Leon Mazeaud Jean Mazeaud Francois Chabas,Obligations,9 eédition,Montchrestien,1998,p.104.
民法學者之所以主張意思自治原則,第二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受到了18 世紀啟蒙時期經(jīng)濟自由主義理論(Libéralismeéconomique)的影響,尤其是其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濟自由理論(libéraux classiques)的影響。76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4-5;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82-84;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9-150;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0-271;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33-34.
所謂經(jīng)濟自由主義,是指自由主義原則(principes du libéralisme)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適用。根據(jù)這一理論,作為人們享有的自然自由的要求和體現(xiàn),人們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享有各種各樣的自由,諸如:交換自由,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自由(libertéd'entreprendre),從事競爭的自由,消費的選擇自由,以及勞動的自由,等等。就像國家應(yīng)當尊重人在政治領(lǐng)域所享有的諸如自由、平等和其他主觀權(quán)利一樣,國家、政府也應(yīng)當尊重人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所享有的自由,不應(yīng)當干預(yù)人們所自由從事的經(jīng)濟活動。77Libéralismeéconomique,https://fr.wikipedia.org/wiki/Libéralisme_économique.
經(jīng)濟自由主義理論最初出現(xiàn)在英國,在18 世紀,英國的經(jīng)濟自由主義理論傳到美國和法國并且為這兩個國家的學者所主張。78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9-150.他們認為,國家或者政府應(yīng)當對人們的經(jīng)濟活動采取“放任不管、聽之任之”(laissez faire,laissez passer)的態(tài)度,不能夠以任何方式干預(yù)人們所從事的經(jīng)濟活動。國家、政府之所以應(yīng)當對人們的經(jīng)濟活動采取不干預(yù)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應(yīng)當尊重人們所享有的基本經(jīng)濟自由,防止人們在經(jīng)濟利益所享有的自由受到公權(quán)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為,經(jīng)濟自由能夠激發(fā)人們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積極性,除了因此讓人們獲得經(jīng)濟利益之外,經(jīng)濟自由也能夠惠及國家利益、一般利益,因為它能夠達致經(jīng)濟繁榮的一般目的,這就是意思自治原則的經(jīng)濟根據(jù)。79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4.
意思自治原則與經(jīng)濟自由主義之間的關(guān)系甚至要比意思自治原則與政治哲學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因為契約是經(jīng)濟自由主義的手段:契約不僅是人們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必要手段,而且還是人們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最有效、最好的手段。80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270.意思自治原則倡導契約自由,認為當事人享有是否締結(jié)、與什么人締結(jié)和締結(jié)什么契約的自由。通過契約自由的享有,當事人能夠?qū)崿F(xiàn)契約正義的個人目的。如果說人們所強加的債務(wù)是不公平的話,則他們自愿承擔的債務(wù)很難說是不公平的:每一個人均是自己利益的最佳裁判者,當他們反復(fù)權(quán)衡之后決定簽訂契約時,他們之間的契約對彼此而言均是公平合理的,這就是契約在當事人之間所實現(xiàn)的契約正義目的。
換言之,18 世紀的哲學家不僅將人的意圖、意志、意思看作債的淵源,而且還認為人的意圖、意志、意思具有一種道德價值:因為個人在締結(jié)契約時是自由的、平等的,因此,他們自由討價還價所簽訂的契約也是公平的。立法者對契約的任何干預(yù)均損害了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并因此引起了不公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是比立法者的干預(yù)好得多的一種手段。僅在當事人能夠自由簽訂契約、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的情況下,他們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積極性才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人們的商事活動應(yīng)當建立在他們所享有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基礎(chǔ)上,立法者的任何干預(yù)只會帶來經(jīng)濟停滯不前的災(zāi)難性后果。除了能夠鼓勵人們的積極性之外,契約自由還能促進競爭。81Henri et Leon Mazeaud Jean Mazeaud Francois Chabas,Obligations,9 eédition,Montchrestien,1998,p.104.
19 世紀,法國的一位哲學家Alfred Fouillée(1838-1912)就契約正義作出了史詩般的、格言式的闡述,他指出:“契約之所言即為正義之所語(Qui dit contractuel,dit juste)?!?2Alfred Fouillée,https://fr.wikipedia.org//Alfred_Fouillée;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41.Roland 和Boyer 對契約正義作出了說明,他們指出:“人們說,作為意圖、意志的杰作,契約是符合契約當事人的個人利益的。沒有任何人在契約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情況下愿意簽訂契約。康德以最簡略的語言對此作出了闡述。因為這樣的原因,契約導致契約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平衡。”83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5.Flour、Aubert和Savaux 也對契約的正義作出了說明,他們指出:“一旦契約債務(wù)人對契約債權(quán)人承擔債務(wù),則當事人之間所締結(jié)的契約能夠?qū)λ麄兊膫€人利益提供保護。債務(wù)人被強加的債務(wù)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是,理論上,他們自愿接受的債不可能是不公平的?!?4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4.
除了能夠?qū)崿F(xiàn)契約正義的目的之外,意思自治原則還能夠?qū)崿F(xiàn)社會功效(utilitésociale)。所謂意思自治原則的社會功效,是指通過意思自治原則所貫徹的契約自由和競爭自由實現(xiàn)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繁榮。基于個人利益的追求,人們會積極作為,他們會充分利用自己享有的經(jīng)濟自由從事各種各樣的經(jīng)濟活動;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他們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展開充分的、完全的競爭。除了能夠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斷增加之外,他們的經(jīng)濟活動和競爭活動也能夠促進整個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這就是意思自治原則所實現(xiàn)的社會功效。
Roland 和Boyer 對意思自治原則所具有的此種目的作出了說明,他們指出:“人們認為,意思自治是實現(xiàn)經(jīng)濟普遍繁榮的最好手段。個人利益是經(jīng)濟生活的基本動力。為了表示經(jīng)濟自由,尤其是,為了讓經(jīng)濟獲得充分的發(fā)展,人們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意圖、意志應(yīng)當完全免受任何限制。在經(jīng)濟層面,所有的國家約束均是有害的。個人意志的自由能夠確保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最大化、產(chǎn)品價格的最低化并因此確保了自由競爭的展開。這是社會最大的福祉。”85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5.
Flour、Aubert 和Savaux 也對意思自治原則所具有的此種功能作出了說明,他們也指出:“對于意思自治原則的社會功能而言,經(jīng)濟自由主義的學者們認為,個人的自由能夠激發(fā)個人的積極性,而個人積極性的激發(fā)能夠同時確保經(jīng)濟的繁榮和平衡。供需法則的堅守意味著人們之間要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展開競爭,它不僅能夠確保產(chǎn)品的價格能夠與其價值一致,而且還能夠確保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能夠與人們的需要保持協(xié)調(diào)。因此,一般利益僅僅是個人利益的總和。”86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4.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間,法國民法學家均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嚴厲的批判,他們所作出的批評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針對該種理論在《法國民法典》中的法律根據(jù),而第二大類則針對意思自治原則的上述兩個根據(jù)展開。
法國反對意思自治原則的民法學者認為,說《法國民法典》承認意思自治原則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因為除了《法國民法典》沒有對這一原則作出規(guī)定之外,《法國民法典》的立法者不可能承認此種原則。
首先,在制定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時,雖然立法者從羅馬法、Domat 和Pothier 的著作當中吸收大量的靈感源泉,但是,這些靈感源泉中根本不存在意思自治原則。87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86-88;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59-162.其次,雖然《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了契約自由原則,但是,它對這一原則施加了大量的限制,諸如通過第6 條的規(guī)定對其施加了與公共秩序和良好道德有利害關(guān)系的制定法的限制,讓這一原則受到嚴格的限制。8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86-88;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2-163.最后,說《法國民法典》第1134 條是該種原則的間接承認也是不真實的,因為,雖然該條承認契約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法律效力,但是,該條并沒有契約產(chǎn)生的法律效力源自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實際上,除了制定法是債的淵源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東西能夠成為債的淵源,包括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斗▏穹ǖ洹返?134 條也不例外,因為該條規(guī)定,能夠產(chǎn)生債的契約應(yīng)當是“在制定法上成立的契約”。89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86-88;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3-164.
大多數(shù)反對意思自治原則的民法學者并不是從意思自治原則的制定法根據(jù)方面攻擊這一原則,而是從意思自治原則的上述兩個根據(jù)方面展開對這一原則的批評,認為這一原則的這兩個根據(jù)是站不住腳的。
1.意思自治原則的哲學根據(jù)不成立:意圖、意志無法成為債的淵源,僅客觀法律才能夠成為契約債的淵源
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基于社會連帶的觀念,社會學派的核心人物、法國憲法學家、公法學家波爾大學教授狄驥(1858-1928)開始對意思自治原則的哲學基礎(chǔ)作出嚴厲的批判。一方面,他認為,雖然私法和公法中均存在客觀法律和主觀權(quán)利,但是,主觀權(quán)利并非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構(gòu)成客觀法律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認為,人的單純意圖、意志、意思是不足以產(chǎn)生債的,因為僅社會才有權(quán)力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債。90Henri et Leon Mazeaud Jean Mazeaud Francois Chabas,Obligations,9 eédition,Montchrestien,1998,p.104;;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4-165;張民安《:法國民法總論(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年1 月第1 版,第467-468 頁;張民安《:法國民法總論(II)》,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年4 月第1 版,序言,第4-9頁。
受到狄驥此種看法的影響,20 世紀初期,奧地利著名法理學家凱爾森(1881–1973)也掄起大棒,砸向被視為意思自治原則基礎(chǔ)的政治哲學。一方面,他認為,除了制定法屬于客觀法律之外,契約和其他法律行為在性質(zhì)上也屬于客觀法律。另一方面,他認為,雖然契約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法律效力,但是,契約的約束力并不是源自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而是源自客觀法律。換言之,他認為,債產(chǎn)生的唯一淵源是客觀法律,在客觀法律之外,債沒有其他淵源。9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5-166.
受到狄驥和凱爾森所主張的此種理論的影響,從二戰(zhàn)開始,民法學家開始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全面的批判,其中包括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對這一原則作出的批判。例如,在1938 年的《契約自由和契約自由的公正限制》中,法國民法學者Emmanuel Gounot(1885-1960)指出,人的意圖、意志本身不能夠成為權(quán)利的淵源,它僅僅是確定債和施行債的一種手段;契約雖然能夠產(chǎn)生約束力,但是契約的約束力并不是源自當事人的意圖、意志,而是源自契約作為一種手段所實現(xiàn)的共同利益。92Emmanuel Gounot,La libertédes contrats et ses justes limites,Semaine Sociale de France,1938,pp.321 et s;Henri et Leon Mazeaud Jean Mazeaud Francois Chabas,Obligations,9 eédition,Montchrestien,1998,pp.117-118.再例如,在1965 年的博士學位論文《契約觀念的批評性研究》中,除了徹底否定這一原則之外,法國民法學者Georges Rouhette 也認為,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不能夠產(chǎn)生債,因為契約債的產(chǎn)生也是建立在客觀法律的基礎(chǔ)上。93Georges Rouhette,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a notion de contrat,Thèse de Doctorat,Paris,1965,pp.1-64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8-172.
這些民法學者認為,人享有自然的自由、天賦自由的看法是沒有根據(jù)的,它違背了人必需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觀念。作為在社會中的人,人們之間是不可能孤立的,基于社會生活的需要,他們之間必須通過債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在債的產(chǎn)生過程中,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能夠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是,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不能夠無視制定法的存在。實際上,雖然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的債的產(chǎn)生中發(fā)揮作用,但是,他們的意圖、意志、意思也僅僅能夠在客觀法律尤其是制定法所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作用。94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3;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7-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8;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4-172.
換言之,意思自治低估了客觀法律尤其是制定法在契約債產(chǎn)生中的作用,將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拔到了高于客觀法律、制定法的地步。如果契約能夠產(chǎn)生債的話,如果契約能夠成為主觀權(quán)利的淵源的話,只有在符合客觀法律、制定法規(guī)定的情況下,它們才能夠產(chǎn)生債。“在債產(chǎn)生的領(lǐng)域,制定法尤其是客觀法律居于支配地位,僅僅在客觀法律承認其存在的情況下,主觀權(quán)利才能夠存在,包括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和債權(quán)等均是如此。同理,僅僅在制定法、客觀法律的范圍內(nèi),契約才能夠存在和發(fā)展?!?5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8.
2.意思自治原則的經(jīng)濟根據(jù)不成立:意思自治原則無法實現(xiàn)契約正義,會引起經(jīng)濟的無序
民法學家認為,意思自治原則無法實現(xiàn)人們所謂的契約正義和社會功效。一方面,意思自治原則無法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由主義所宣稱的契約正義,無法在契約當事人之間實現(xiàn)利益平衡。雖然人們宣稱人與人之間是自由的、平等的,但他們所謂的自由、平等僅僅是自然的自由、自然的平等。而不是社會的自由、社會的平等,僅僅是制定法中的自由、平等,而不是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的自由、平等。在真實的社會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是自由的、平等的,因為社會生活中有強者和弱者,前者如雇主、生產(chǎn)商和經(jīng)銷者等,而后者則如勞動者和消費者等,他們在經(jīng)濟上、社會上的地位懸殊,導致他們在簽訂契約時無法進行充分的討價還價,無法進行契約內(nèi)容的充分協(xié)商、談判。其最終的結(jié)果是,強者借口所謂的自由、平等將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強加給弱者,弱者除了接受強者的意圖、意志、意思之外別無選擇。因為弱肉強食,因此,人們曾經(jīng)主張的契約能夠確保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的看法是毫無可能的、虛幻的,當強者和弱者簽訂契約時,強者會借助于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以犧牲弱者的利益作為代價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他們之間的契約出現(xiàn)不公平、不合理的現(xiàn)象。
為了批駁Alfred Fouillée 的“契約之所言即為正義之所語”的觀點,在《為權(quán)利而斗爭》一書中,德國著名民法學家耶林(1818-1892)認為契約無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xiàn)正義,因為契約實際上是強者獵殺弱者的手段,他指出:“說意思表示合意必然是正義的時候,人們的此種說法無疑是對海盜和強盜頒發(fā)狩獵許可證,讓他們有權(quán)將所有落入自己手中的獵物一網(wǎng)打盡?!?6Rudolph von Jhering,La lutte pour le droit,citée par 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9.法國神學家、傳教士Henri Lacordaire(1802-1861)也認為,契約無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xiàn)正義,因為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導致一方當事人借口意思自治奴役另外一方當事人,他指出:“在弱者和強者之間,自由就是強者對弱者的奴役,是強者和弱者之間在制定法上的自由?!?7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89.
另一方面,意思自治原則無法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由主義所宣稱的社會功效。雖然人們宣稱,意思自治原則能夠造福社會,在給當事人帶來個人利益的同時,它也能夠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但是,此種看法顯然不是真實的,因為,毫無限制的自由和競爭會導致財富的生產(chǎn)和分配無序,當人們以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作為自己的一切行動指南時,除了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并因此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時,他們的行為未必一定會是對社會有利的。為了防止毫無限制的自由和競爭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所造成的無序,人們應(yīng)當放棄政府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所實行的“放任不管、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并且以讓國家、政府對經(jīng)濟活動進行指導的態(tài)度取而代之。98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8-9;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41.
因為民法學者對意思自治原則所持有的反對意見,尤其是,因為社會經(jīng)濟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很少出現(xiàn)的強者和弱者,為了強化契約中弱者的法律保護,除了法官通過司法判例弱化意思自治原則之外,立法者也通過自己的制定法限制意思自治原則,其最終結(jié)果導致了民法學者口中的意思自治原則的衰敗(recul déclin)。99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9-11;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p.24-26;C hristian Larroumet,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 le Contrat,Tome III,1re partie,6eédition,ECONOMICA,2007,pp.97-131;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0-98;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41-44.意思自治原則的衰敗表現(xiàn)在眾多方面,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方面:
1.法官在司法判例中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
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之前,除了會得到立法者的尊重之外,意思自治原則也會得到法官的尊重,因為,一旦契約當事人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簽訂了契約,則他們之間的契約就等同于制定法,除了對契約當事人產(chǎn)生約束力之外,他們之間的契約也對法官產(chǎn)生約束力。此種約束力表現(xiàn)在,法官既不得基于公共秩序、良好道德認定他們之間的契約絕對無效,也不得基于他們之間的契約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法律條款而宣告他們之間的契約相對無效,既不能夠在契約規(guī)定之外強加債務(wù)人以義務(wù),更不能夠借口各種各樣的理由變更當事人之間的契約。民法之所以采取此種規(guī)則,是因為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法官所貫徹的公共秩序是,不惜一切代價維持意思自治原則,讓契約自由原則得出最大限度的維持和適用。100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225;Philippe Malaurie Laurent Aynès Philippe Stoffel-Munck,les,obligations,4eédition DEFRENOIS,20092009,p.325;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3.Le rapport d’Obligation,7eédition,Dalloz,2011,p.258;張民安《:法國民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年2 月第1 版,第352-354 頁;張民安《:法國民法總論(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年1 月第1 版,第576-577 頁。
20 世紀以來,意思自治原則對法官所產(chǎn)生的此類法律效力逐漸被侵蝕,并最終導致了民法學家眼中意思自治原則衰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首先,20 世紀以來,法官不斷借口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規(guī)定違反了公共秩序、良好道德而宣告他們之間的契約絕對無效。其次,20 世紀以來,法官不斷借口當事人之間的契約所規(guī)定的法律條款屬于不公平、不合理的法律條款而宣告他們之間的契約相對無效。再次,20 世紀以來,法官不斷借口公平、慣例、制定法的規(guī)定或者誠實信用而將當事人在契約規(guī)定之外的義務(wù)強加給債務(wù)人,認為債務(wù)人應(yīng)當超越契約約定的債務(wù)范圍對債權(quán)人承擔這些義務(wù)。最后,20 世紀以來,法官不斷借口當事人之間的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含糊不清而對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規(guī)定作出變更,讓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規(guī)定溢出了他們意圖、意志的范圍。101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p.24-26;Christian Larroumet,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 le Contrat,Tome III,1re partie,6eédition,ECONOMICA,2007,pp.120-125;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2-93.
2.立法者在制定法中對意思自治原則所施加的限制
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之前,除了得到當事人和法官的尊重之外,意思自治原則也得到了立法者的尊重,一方面,雖然立法者在民法典中對契約作出了規(guī)定,但是,他們關(guān)于契約的規(guī)定在性質(zhì)上幾乎均屬于補充性的、解釋性的規(guī)定,不屬于強制性的、禁止性的規(guī)定,換言之,他們的規(guī)定均屬于私人秩序性質(zhì)的規(guī)定,不屬于公共秩序性質(zhì)的、良好道德性質(zhì)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即便他們在《法國民法典》第6 條當中明確規(guī)定,契約不能夠違反與公共秩序或者良好道德有利害關(guān)系的制定法,102Article 6,Code civil des Fran?ais 1804/Titre Préliminaire,https://fr.wikisource.org/wiki/Code_civil_des_Fran?ais_1804/Titre_Préliminaire.但是,該條的規(guī)定在長達100 年的時間內(nèi)完全處于冬眠狀態(tài),無法在實踐當中得到具體適用,因為在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之前,立法者幾乎沒有制定同公共秩序或者良好道德有關(guān)系的制定法。103同前?,第576-577 頁。
20 世紀以來,立法者制定了大量的強制性的法律,對意思自治原則施加限制,使意思自治原則逐漸被立法者的制定法所侵蝕,并且最終導致了民法學者眼中意思自治原則衰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立法者之所以制定這些法律,其目的在于維護公共秩序,包括政治性質(zhì)的公共秩序和經(jīng)濟性質(zhì)的公共秩序,保護契約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契約違反了這些制定法的規(guī)定,根據(jù)《法國民法典》第6 條的規(guī)定,他們之間的契約會因此無效。104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9-11;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p.24-26;Christian Larroumet,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 le Contrat,Tome III,1re partie,6eédition,ECONOMICA,2007,pp.107-10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0-92;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3-274;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303-305.
首先,立法者的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無論當事人是否愿意,他們均必須按照制定法的規(guī)定簽訂契約,讓是否簽訂契約、與誰簽訂契約的自由受到限制,這就是所謂的強制契約(les contrats imposés)。強制契約分為不同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制定法僅僅規(guī)定,某些人之間必須簽訂契約。例如,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機動車司機必須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契約。再如,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律師、建筑師和公證員必須與委托人簽訂契約。在這些情況下,即便當事人不愿意,他們也必須簽訂契約,當然,在必須簽訂契約的情況下,他們享有自主選擇與什么人簽訂契約的自由。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必須與另外一方當事人簽訂契約,他們無權(quán)選擇契約的當事人,制定法規(guī)定,除非具備某種合法理由,否則,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商或者服務(wù)商不得拒絕與消費者簽訂買賣契約或者服務(wù)契約。105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9-11;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p.24-26;Christian Larroumet,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 le Contrat,Tome III,1re partie,6eédition,ECONOMICA,2007,pp.107-10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0-92;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3-274;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43-44,pp.303-305.
其次,立法者的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的契約必須規(guī)定或者禁止規(guī)定某些法律條款,讓契約內(nèi)容的自由約定的意思自治原則受到限制。一方面,制定法明確要求某些類型的契約必須規(guī)定制定法所要求規(guī)定的內(nèi)容。在法國,立法者在制定某些法律時會對契約作出強制性的規(guī)定,要求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規(guī)定最低限度的內(nèi)容。當事人在簽訂契約時必須遵循制定法的要求,將制定法規(guī)定的這些內(nèi)容規(guī)定在他們之間的契約或者協(xié)議當中。例如,專業(yè)人士與消費者之間的契約必須規(guī)定消費者保護法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再例如,勞動協(xié)議必須規(guī)定勞動法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制定法明確禁止某些類型的契約規(guī)定某些法律條款。在法國,立法者制定的某些法律明確禁止契約當事人在自己的契約中規(guī)定不公平的法律條款(Les clauses abusives)。106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p.9-11;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p.24-26;Christian Larroumet,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 le Contrat,Tome III,1re partie,6eédition,ECONOMICA,2007,pp.107-10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0-92;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3-274;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303-305.例如,《法國消費法典》第L241-1 條規(guī)定:不公平的法律條款被視為沒有規(guī)定。107Article L241-1,Code de la consommation,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section_lc/LEGITEXT000006069565/LEGISCTA000032221769?etatTexte=VIGUEUR&etatTexte=VIGUEUR_DIFF#LEGISCTA000041598808.
再次,立法者的制定法對某些契約的形式作出了強制性的規(guī)定,不僅要求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要采取書面形式,而且還對他們之間的書面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作出規(guī)定,使契約自由原則中的契約形式自由受到限制。例如,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信用契約必須采取書面形式。再例如,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保險契約應(yīng)當采取書面形式。同樣,制定法明確規(guī)定,消費契約應(yīng)當采取書面形式。民法學者將此種現(xiàn)象稱為契約形式主義的復(fù)興。108Henri Roland et Laurent Boyer,Contrat,3eédition,Litec,1989,p.11;Gérard Légier,les obligations,17eédition,Dalloz,2001,p.25.
在法國,由于意思自治原則已經(jīng)走到了死胡同,因此,民法學者紛紛放棄該理論,除了不再將其視為整個民法的一般原則之外,他們尤其不再將其視為契約法的一般原則。在普遍放棄意思自治原則的同時,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以便替代被撤場的意思自治原則,并因此成為整個民法尤其是契約法的新的原則。這就是意思自治原則的替代理論,它們尤其被視為契約法的新理論根據(jù)。這些理論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契約的規(guī)范主義理論(normativisme),契約正義和功效理論(juste et utile),契約連帶主義理論(solidaritécontractuelle),社會意思主義理論(volontarisme social)等。109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5-98;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57-3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5-60;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5-281;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42-62.
在對意思自治原則和契約自由原則作出強烈批評時,法國民法學者提出的第一種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理論是契約連帶主義理論。所謂契約連帶,是指契約當事人之間存在一種高度的社會化和像朋友一樣的債權(quán)債務(wù)關(guān)系,任何一方當事人均應(yīng)當向?qū)Ψ教峁┱x,彼此之間不再存在意思自治原則所主張的個人利益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因為,基于共同利益的追求,他們之間存在合作、忠實、連帶、博愛和互信關(guān)系。110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6-97;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294-312;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57;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52-58.
作為最早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批評并且試圖取代該原則的一種理論,契約連帶理論源自20 世紀初期,最初為20 世紀初期的三大著名民法學家Raymond、Saleilles 和R.Demogue 所主張。在1901 年的《意思表示》中,巴黎大學民法教授Saleilles(1855–1912)在對契約進行解釋時采取了一種新的解釋方法,這就是契約的社會目的解釋方法,他認為這是一種法律連帶的方法,他認為此種方法區(qū)別于另外一種方法,也就是意思自治原則的解釋方法,該種解釋方法認為,契約是一種不平等的方式,因為契約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均關(guān)注自己的個人利益。111Raymond Saleilles,De la déclaration de volonté:contributionàl'etude de l'acte juridique dans le Code civil allemand,Pichon,1901,p.229;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300.
在1923 年的著名債法著作《債法總則專論》中,R.Demogue 也采取社會方法分析契約,并因此承認了契約連帶理論,他指出:“契約的履行是以其他方式進行的。契約當事人之間形成一個微粒體,他們之間是一個小社會,其中的每一方當事人均應(yīng)當共同努力,以便實現(xiàn)某種共同目的,而他們之間的此種共同目的則是每一方當事人所追求的個人利益的集合。無論是在民事社會還是商事社會,這一點均是絕對的?!?12RenéDemogue,Traitédes obligations en général,Tome VI,Paris,Arthur Rousseau,1923,n°3;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301;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58;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52.
在今時今日,此種理論被和Denis Mazeaud、Christophe Jamin 和A.-S.Courdier 等人主張并因此作為契約法的一種新理論根據(jù)。1999 年,巴黎二大的民法教授Denis Mazeaud 發(fā)表了《誠實、連帶和博愛,新的契約格言?》一文,認為在討論契約關(guān)系時,與其將債權(quán)人道德利益與債務(wù)人的利益對立起來,毋寧將他們視為一定的聯(lián)合體,在該種聯(lián)合體中,彼此之間承擔誠實、連帶和博愛義務(wù)。113D.Mazeaud,Loyauté,solidarité,fraternité,la nouvelle devise contractuelle?L'avenir du droit,Mélanges en hommageàF.Terré,Dalloz,1999,pp.603 et s.2002 年,Christophe Jamin 發(fā)表了《為契約連帶主義辯護》一文,除了首次將Raymond Saleilles 和R.Demogue 主張的上述理論稱為契約連帶主義理論之外,他還對該種理論的正當性作出了說明。114Ch.Jamin,Plaidoyer pour le solidarisme contractuel,Le contrat au début du XXIème siècle,Etudes offertesàJ.Ghestin,L.G.D.J.2001,pp.441 ets.
2003 年,Ch.Jamin 和D.Mazeaud 主編出版了《契約的新危機》一書,他們認為,今時今日,契約面臨過去所沒有的新危機,為了解決新的契約危機,人們應(yīng)當采取契約連帶主義理論,這就是,為了解決19 世紀以來的意思自治原則所引起的政治危機和克服該種原則將債權(quán)人與債務(wù)人之間的利益處于對立狀態(tài)所引起的法律危機,人們不應(yīng)當將契約視為契約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利益對立的手段,而應(yīng)當將契約視為當事人在進行服務(wù)的交易時的一種連帶工具。115La nouvelle crise du contrat,sous la direction de Christophe Jamin et Denis Mazeaud,Editeur,Thèmes&commentaires,Dalloz,2003,pp.1-260;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52-53.
2003 年,Mazeaud 發(fā)表了《契約的新秩序》一文,主張“契約連帶主義理論與契約應(yīng)當具有一定的公民責任感的要求是一致的”,這就是,“契約應(yīng)當被視為一種相對平衡的利益結(jié)合體,應(yīng)當被視為一種誠實合作的手段,應(yīng)當被視為相互信賴的杰作?!?16Denis Mazeaud,Le nouvel ordre contractuel,RDC 2003,pp.295-297;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52-53.因為契約是一種利益結(jié)合體,因此,契約應(yīng)當建立在契約的三個新格言的基礎(chǔ)上:忠實、連帶和博愛,換言之,“契約是當事人之間共同利益的熔爐,是當事人之間所建立的神圣結(jié)合體的樞紐……它通過當事人之間所承擔的兩種義務(wù)即合作義務(wù)和克己義務(wù)得以體現(xiàn)。”簡而言之,契約的連帶責任主義理論將“契約視為其他的方面”,也就是視為一種新的契約秩序。117Denis Mazeaud,Le nouvel ordre contractuel,RDC 2003,pp.295-297;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53.
2003 年,Anne-Sylvie Courdier-Cuisinier 出版了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契約連帶主義》。在該文中,他將契約連帶主義視為契約一般理論的新根據(jù),該種理論建立在兩個因素的基礎(chǔ)上:其一,契約當事人之間的連帶關(guān)系,因為該種連帶關(guān)系的存在,因此,他們之間既享有權(quán)利也承擔義務(wù)。其二,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的協(xié)調(diào),也就是契約當事人之間義務(wù)和權(quán)利的公平分擔和分享。除了能夠讓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處于平衡狀態(tài)之外,契約連帶主義還能夠成為一種新工具,讓民法學家憑借它對契約制度和契約法作出新的理解。118Anne-Sylvie Courdier-Cuisinier,Le solidarisme contractuel,Thèse Dijon,2003,http://www.theses.fr/2003DIJOD004.
此外,2004 年,Luc Grynbaum 和Marc NicodL 主編出版了《契約連帶主義》一書。119Le solidarisme contractuel,sous la direction de Luc Grynbaum et Marc Nicod,Economica,2004,pp.1-206.2005 年,Jamin 發(fā)表了《契約連帶主義:法國和魁北克的看法》。120Christophe Jamin,Le solidarisme contractuel:un regard franco-québécois,9e Conférence Albert-Mayrandéditions Thémis,Montréal,2005,pp.1-35.在這些著作和文章中,民法學者對契約法的新理論根據(jù)即契約連帶主義作出了詳細的說明。
不過,契約連帶主義理論也遭到眾多民法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該種理論存在眾多的問題。121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6-97;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57-3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8-59;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53-58.首先,此種理論混淆了契約和宗教、道德之間的關(guān)系,將宗教和道德所倡導的博愛、仁慈精神與契約的精神混為一談,是一種回歸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觀念。其次,此種理論建立在錯誤的立論基礎(chǔ)上。因為,此種理論以“契約存在新的危機”作為立論根據(jù),而實際上,在今時今日,“契約存在新的危機”的診斷是錯誤的,是與事實不符的。再次,此種理論會導致法官過分關(guān)注契約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協(xié)調(diào)而忽視當事人的個人利益。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契約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糾紛,法官應(yīng)當關(guān)注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個人利益,而根據(jù)契約連帶主義理論,在當契約發(fā)生時,法官不再關(guān)注契約當事人的個人利益,而是關(guān)注他們之間的利益的協(xié)調(diào),導致當事人的個人利益被犧牲。最后,此種理論混淆了兩類不同的契約,將所有的契約均視為一種以組織運行為目的的契約。在民法領(lǐng)域,雖然契約的類型多種多樣,但是,契約可以分為以交換為目的的契約和以組織運行為目的的契約,其中以交換為目的的契約被稱為交換契約(les contrats-échanges),而以組織運行作為目的的契約則被稱為組織契約(Les contrats d'organisation)。
交換契約與組織契約之間的一個主要差異是,當事人的目的存在差異:交換契約的當事人所追求的目的不同,他們之間不存在共同利益、共同目的,例如,買賣契約屬于交換契約,出賣人與買受人的目的不同,出賣人的目的在于獲得價款,而買受人的目的則在于獲得出賣物。而組織契約的當事人所追求的目的則是相同的,他們之間存在共同利益、共同目的。例如,公司契約屬于組織契約,股東之所以分別出資,其目的在于設(shè)立公司,在公司獲得利潤之后,再獲得投資回報。
當民法學者主張契約連帶主義理論時,他們實際上將所有類型的契約均視為一種組織契約,換言之,他們將所有交換契約也均視為組織契約。今時今日,雖然組織契約的確存在,但是,組織契約相對數(shù)量較少,大多數(shù)契約在性質(zhì)上均屬于交換契約,這些契約的當事人之間并不存在共同利益、共同目的,每一方當事人僅僅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的。因此,契約連帶主義理論無法適用于大多數(shù)契約。
在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強烈批評時,法國民法學者提出的第二種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理論是契約的規(guī)范主義理論。契約的規(guī)范主義理論也被稱為契約性法律規(guī)范(normes juridiques contractuelles)理論、契約的實質(zhì)性理論(théorie positiviste du contrat),是指契約并非是客觀法律之外的一種意思表示行為,它們在性質(zhì)上也屬于一種客觀法律,就像立法者的制定法在性質(zhì)上屬于一種客觀法律一樣,因此,雖然契約當事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在他們之間產(chǎn)生債,但是,他們之間的契約所產(chǎn)生的法律效力并不是源自他們自己的意圖、意志、意思,而是源自他們的意圖、意志、意思所產(chǎn)生的契約性規(guī)范。換言之,根據(jù)此種理論,契約的法律效力完全是由客觀法律所賦予的,不是由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所賦予的。122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95;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4-1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8-59;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p.52-55.
契約的規(guī)范主義理論源自法國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的Duguit 和20 世紀初期奧地利的法理學家Hans Kelsen。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否定主觀權(quán)利和客觀法律的區(qū)分理論,認為行為人實施的法律行為雖然能夠產(chǎn)生主觀權(quán)利,但是,能夠產(chǎn)生主觀權(quán)利的法律行為并不是客觀法律之外的一個獨立因素,它們屬于客觀法律的組成部分,已如前述。在法國,George Rouhette(1933-2010)采取此種理論。在1965 年出版的博士學位論文《契約觀念的批判性研究》中,他對意思自治原則作出強烈批評的同時提出了契約的規(guī)范主義理論。他認為,契約之所以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約束力,其原因不在于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或者意思,而在于客觀法律的賦予:基于制定法的授權(quán),并且也僅僅在制定法的授權(quán)范圍內(nèi),契約才能夠?qū)Ξ斒氯水a(chǎn)生約束力。123Georges Rouhette,Contributionàl'étude critique de la notion de contrat,thèse de doctorat fran?aise,Paris,1965,pp.1-641;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95;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4-1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57;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15 eédition,Dalloz,2017,pp.275-281;Fran?ois Ter.
不過,Rouhette 的契約規(guī)范主義理論幾乎沒有獲得任何民法學者的支持,因為他們普遍認為,契約的規(guī)范主義理論是存在問題的。一方面,它完全否定了人的意圖、意志、意思在契約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這一點是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另一方面,它存在規(guī)范主義理論所存在的普遍問題,這就是,混淆了客觀法律和主觀權(quán)利之間的關(guān)系,將能夠引起主觀權(quán)利發(fā)生的契約視為客觀法律的組成部分,完全否定了主觀權(quán)利存在的獨立性。124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95;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64-1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57.
在對意思自治原則和契約自由原則作出強烈批評時,法國民法學者提出的第三種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理論是契約正義和契約功效理論。它實際上是兩種理論:契約正義理論和契約功效理論。
正義(justice)一詞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在討論正義問題時,亞里士多德區(qū)分分配正義(justice distributive)和交換正義(la justice commutative),其中的交換正義在契約當中會發(fā)揮作用。125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57.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看法,交換正義屬于具體正義(la justice particulière),它根據(jù)算術(shù)平等(l'égalitéarithmétique)原則規(guī)范被視為平等的人之間的交換。126Justice commutative,https://fr.wikipedia.org/wiki/Justice_commutative.在對意思自治原則做出批評時,民法學者試圖以契約正義取代意思自治原則并因此作為契約法的一般原則。
所謂契約正義,是指契約法不應(yīng)當對契約當事人予以歧視,在欠缺良好理由的情況下,人們應(yīng)當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契約當事人;在契約當事人享有的權(quán)利和承擔的義務(wù)方面,人們應(yīng)當以平等的方式對待每一方當事人享有的權(quán)利和承擔的義務(wù),以便實現(xiàn)他們之間的利益平衡。換言之,契約是當事人之間實現(xiàn)財富交換的一種正義方式,除了能夠?qū)ζ跫s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予以指導之外,契約正義還是契約約束力和契約制度的理論根據(jù)。127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5-96;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273-3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7-58.
所謂契約功效,是指契約法應(yīng)當確保當事人之間的契約不會違反公共利益、公共秩序,要確保契約的法律安全。這就是,雖然契約法貫徹契約自由原則,認為契約當事人能夠自由簽訂契約和自由決定其契約的法律效力,但是,契約自由原則也受到功效尤其是公共功效的約束和限制,契約必須符合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要求,不得違反強制性的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定。12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5-96;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273-36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7-58.
在法國,巴黎一大民法教授、著名的債法專家Jacques Ghestin 主張此種理論。在1981 年和1982 年,他發(fā)表了《契約中的功效和正義》一文除了對意思自治原則展開批評并且認定該種原則是一種人為擬制的原則之外,他提出了替代此種原則的兩種原則,這就是契約功效原則和契約正義原則。129Jacques Ghestin,Lutile et le juste dans les contrats,APD,1981,pp.35 et s;Jacques Ghestin,L'utile et le juste dans les contrats,D.1982,chron,pp.1 et s.在2013 年的專著《契約的成立》一書中,他和其他兩位民法學者即Loiseau Grégoire和Yves-Marie Serinet繼續(xù)主張此種理論。
在《契約的成立》一書中,除了認定意思自治原則不能夠再對實在法的當代發(fā)展作出解釋之外,他們還提出了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三種指導原則:契約自由原則,契約功效原則和契約正義原則。根據(jù)他們的看法,契約法當然應(yīng)當貫徹契約自由的原則,不過,契約自由原則也應(yīng)當與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要求保持一致,以便實現(xiàn)契約功效和契約正義。130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144-368.雖然契約法的指導原則有三個,但是,這三項指導原則是能夠協(xié)調(diào)一致并且實現(xiàn)必要平衡的。131Jacques Ghestin Loiseau Grégoire Yves-Marie Serinet,La Formation Du Contrat,Tome 1:Le contrat-Le consentement,4eédition,LGDJ,2013,pp.369-486.
不過,Jacques Ghestin 主張的契約功效原則和契約正義原則同樣遭遇民法學家的批評。首先,雖然Ghestin 主張契約法的這三項指導原則能夠協(xié)調(diào)一致,但是,將它們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標準究竟是什么,人們很難了解。其次,契約正義的概念過分模糊,就像正義的概念含糊不清一樣。最后,他的理論將契約自由、契約功效和契約正義置于同一層面,除了拔高了契約功效、契約正義的重要性之外,也降低了契約自由的重要性,因為,在契約法中,契約自由才是最根本的,契約功效和契約正義僅僅是契約自由的兩種限制手段,如果借口契約的約束力源自契約功效或者契約正義,則除了契約當事人享有的契約自由受到不當限制之外,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契約安全就會遭遇危險。132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5-96;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7-58.
在對意思自治原則和契約自由原則作出強烈批評時,法國民法學者提出的第四種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理論是社會意思理論。
所謂社會意思,是指相對于契約當事人的個人意圖、個人意志的社會意圖、社會意志,實際上是指立法者的制定法,因為立法者的制定法是社會公眾的意圖、意志的體現(xiàn),是一般利益、社會利益的體現(xiàn)。法國《1789 年人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利宣言》第6 條明確規(guī)定:制定法是一般意志的表達。133Art.6,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de 1789,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ntenu/menu/droit-national-en-vigueur/constitution/declaration-des-droits-de-l-homme-et-du-citoyen-de-1789.就像所有試圖替代意思自治原則的契約理論一樣,社會意思理論認為,意思自治原則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它將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視為債產(chǎn)生的獨立淵源,完全忽視了社會意思在債的淵源中所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
社會意思主義理論認為,“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不能夠同時成為權(quán)利產(chǎn)生的獨立力量、最初力量,它僅僅是權(quán)利產(chǎn)生的一種受托力量、受制定法規(guī)范的力量。為了社會利益和確保契約功效和契約正義的實現(xiàn),制定法界定了個人享有的權(quán)力范圍和權(quán)力方式。實際上,權(quán)利的至高無上性的創(chuàng)設(shè)力量源自制定法?!?34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97.在將此種理論應(yīng)用到契約領(lǐng)域時,這些民法學者認為,雖然在債的產(chǎn)生過程中,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能夠發(fā)揮作用,但是,它們的意圖無法發(fā)揮獨立的、最終的作用,而僅僅能夠發(fā)揮最初的作用:是否產(chǎn)生債,由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決定。但是,他們之間的契約是否產(chǎn)生法律效力,則不是由他們的意圖決定的,而是由立法者的制定法決定的。
基于共同利益、社會利益維護的必要,立法者對契約成立和有效的條件作出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社會的意圖、意志和意思,是契約正義和契約功效原則的貫徹和體現(xiàn)。如果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契約符合制定法的要求,則他們的契約產(chǎn)生法律效力,否則,則無法產(chǎn)生法律效力。換言之,根據(jù)社會意思主義理論,是“社會意志”決定契約的法律效力,而不是契約當事人的個人意圖、意志或者意思決定契約的法律效力。135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p.97-9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p.59-60.
在法國,契約的社會意思主義理論是由巴黎一大民法教授、法國最高法院法官Jean-Luc Auber(t1939-2008)136Jean-Luc Aubert,https://fr.wikipedia.org/wiki/Jean-Luc_Aubert.提出來的。在2005年的《債法》一書中,他對此種理論作出了首次闡述,他指出:“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仍然是契約約束力的根據(jù),因為,契約當事人的意圖、意志、意思仍然能夠決定與他們的需要保持一致的債的創(chuàng)設(shè)。從這一方面看,個人的意圖仍然是最初的權(quán)力:個人意圖、意志、意思首創(chuàng)了契約關(guān)系。但是,個人意圖、意志、意思不能夠完全讓他們之間的契約產(chǎn)生法律效力:它應(yīng)當尊重制定法所規(guī)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決定著契約的法律效力;它也應(yīng)當符合制定法為了捍衛(wèi)社會和其成員的利益而確立的法律規(guī)范?!?37Jean-Luc Aubert,le contrat,in Droit des obligations,3édition,Dalloz,2005,p.28;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59.
在2012 年的《債法》一書中,F(xiàn)lour、Aubert 和Savaux 也主張此種理論。他們指出:“更準確地說,個人意志僅僅具有最初的權(quán)力,這就是,它能夠決定創(chuàng)設(shè)以滿足契約當事人利益的債。但是,此種權(quán)力并不是獨立的。在組織當事人之間的關(guān)系時,當事人不能夠擺脫體現(xiàn)了社會和其成員的基本利益的法律規(guī)范的束縛?!瓊€人意圖、意志顯然是一種與社會利益的實現(xiàn)連接在一起的手段,這就是契約的個人的意思。不過,此種權(quán)力也受到限制,因為它必然尊重制定法的規(guī)定,而制定法則是社會一般利益的體現(xiàn),這就是契約的社會意思。”138Jacques Flour Jean-Luc Aubertéric Savaux,Les obligations,1.L’acte juridique,15édition,Dalloz,2012,p.98.
雖然契約的社會意思理論是法國民法學者最晚提出來的理論,但是,該理論同樣遭受其他民法學者的批評,他們或者認為,與其說它是一種解釋性理論(thèse explicatif),毋寧說是一種描述性理論(thèse descriptif);此種理論與契約的規(guī)范性理論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與其說是一種獨立的契約理論,毋寧說是契約規(guī)范性理論的組成部分,因此,凡是契約的規(guī)范理論所具有的問題,它也均具有;此種理論與契約的正義理論和功效理論之間的關(guān)系同樣含糊不清,帶有契約正義理論、契約功效理論的印痕,因此,也具有正義理論、功效理論所存在的問題:混淆了法律上的契約和道德當中的契約。139Dimitri Houtcieff,Droit des contrats,Larcier,2 e,édition,2016,p.60.
在法國,對于意思自治原則而言,1997 年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法國憲法法院(Conseil constitutionnel)在3 月20 日的裁判中認定,意思自治原則是沒有憲法價值(une valeur constitutionnelle)的原則,因為它沒有憲法根據(jù)。它指出:“人們所謂的一項憲法原則即意思自治原則既不是源自法國《1789 年人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利宣言》第4 條的規(guī)定,也不是源自任何其他具有憲法價值的規(guī)范?!?40Déc.97-388 DC du 20 mars 1997,https://www.conseil-constitutionnel.fr/decision/1997/97388DC.htm.在2000 年之前,法國憲法法院也認定,契約自由原則同樣是一項沒有憲法價值的原則,例如,1997 年3 月20 日的裁判中,它就采取此種看法。并且它的此種看法是它在這一問題上所采取的一貫態(tài)度的延續(xù)。141Déc.97-388 DC du 20 mars 1997,https://www.conseil-constitutionnel.fr/decision/1997/97388DC.htm.
在2000 年12 月19 日的裁判中,法國憲法法院放棄了它之前的否定態(tài)度,認為契約自由原則是一項具有憲法價值的原則,因為它認為,該種原則具有憲法上的根據(jù),這就是,契約自由原則源自法國《1789年人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利宣言》第4 條的規(guī)定。因為契約自由原則是一項具有憲法價值的原則,因此,當立法者制定有關(guān)契約條件方面的法律時,他們應(yīng)當尊重人們享有的契約自由,并且要限制對人們的契約自由施加限制的哪些公共利益或者公共秩序的范圍。142DéCISION Décision n°2000-437 DC du 19 décembre 2000,https://www.conseil-constitutionnel.fr/decision/2000/2000437DC.htm.
法國憲法法院2000 年12 月19 日的裁判意義重大,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它正式將意思自治原則從契約法的原則中切割掉了,并且以具有憲法價值的原則即契約自由原則取而代之,既實現(xiàn)了將已經(jīng)臭名昭著的原則拋棄的目的,又達成了建立契約法的新原則的意圖。
其二,它填補了《法國民法典》在契約法的原則方面欠缺契約自由原則的漏洞,讓具有憲法價值的契約自由原則同時成為《法國民法典》的原則。在2016 年之前,雖然民法學者普遍承認,作為意思自治原則的有機組成部分,《法國民法典》間接規(guī)定了契約自由原則,但實際上,它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一原則。通過該案的裁判,《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一原則的漏洞被彌補。
其三,它正式宣告契約自由原則的獨立性。在2000 年之前,雖然民法學者普遍承認契約自由原則的存在,但是,他們僅僅將該種原則視為意思自治原則的組成部分,沒有將其視為一種獨立的原則。通過該案,契約自由原則被正式從意思自治原則中解放出來并且形成了新的、獨立的契約法原則。
法國憲法法院所采取的此種方法為2016 年之前的民法學者和法國政府所肯定,因為,在民法學者和法國政府所起草的各種債法或者契約法草案中,他們一方面放棄了意思自治原則,不再將意思自治原則視為契約法的原則,另一方面又采取新的契約法原則,也就是采取了契約自由原則和其他新的契約原則。在2016 年2 月10 日的債法改革法令當中,法國政府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契約法的新原則即契約自由原則(le principe de libertêcontractuelle),這就是現(xiàn)行《法國民法典》新的第1102 條,該條規(guī)定:在制定法所確定的限制范圍內(nèi),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享有簽訂或者不確定契約的自由,享有選擇契約對方當事人的自由,享有絕對契約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自由。契約自由不得違反與公共秩序有利害關(guān)系的法律規(guī)范。143Article 1102,Code civil,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section_lc/LEGITEXT000006070721/LEGISCTA000032006712/#LEGISC TA000032006712.
《法國民法典》新的第1102 條的規(guī)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法國民法典》長達200 多年的歷史中,第1101 條不僅第一次正式規(guī)定了契約自由原則,而且還將其放在契約法所規(guī)定的所有原則中的第一個原則的地位,足見立法者對該原則的重視程度。144Fran?ois TerréPhilippe Simler Yves Lequette Fran?ois Chénedé,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12eédition,Dalloz,2018,p.158.根據(jù)該條的規(guī)定:所謂契約自由,是指當事人所享有的簽訂或者不簽訂契約、與什么人簽訂契約、確定契約內(nèi)容和形式的自由。
契約自由的第一個主要體現(xiàn)是,原則上,當事人享有簽訂契約的自由(libre de contracter)和不簽訂契約的自由(ne pas contracter)。所謂簽訂契約的自由,也稱為積極自由,是指契約當事人享有積極地簽訂某種契約的自由,如果契約當事人主觀上愿意簽訂此種契約,則他們有簽訂該種契約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強迫他們放棄此種契約的簽訂。所謂不簽訂契約的自由,也稱為消極自由,是指契約當事人享有消極地不簽訂某種契約的自由,如果契約當事人主觀上不愿意簽訂此種契約,則他們享有不簽訂此種契約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強迫他們簽訂此種契約。
契約自由的第二個主要體現(xiàn)是,原則上,契約當事人享有選擇契約相對人的自由(libre de de choisir son cocontractant)。所謂契約當事人享有選擇契約相對人的自由,是指契約的一方當事人有權(quán)決定與誰簽訂契約。當他們希望與某一個明確、肯定和清楚的人簽訂契約時,他們有權(quán)與該人簽訂契約,相反,如果他們不希望與該人簽訂契約,則他們有權(quán)不與該人簽訂契約。在契約法上,契約自由的此種體現(xiàn)尤其在以密切的人身關(guān)系作為前提的契約(intuitus personae)中,例如,要求購買字畫的契約。不過,在所有的契約當中,契約當事人均享有此種自由。因為在服務(wù)契約和消費契約中,處于弱勢的一方當事人仍然享有選擇處于強勢地位的另外一方當事人的自由,雖然處于強勢地位的一方當事人沒有選擇處于弱勢地位一方當事人的自由。
契約自由的第三個主要體現(xiàn)是,原則上,契約當事人享有確定契約內(nèi)容的自由(libre de déterminer le contenu du contrat)。所謂契約當事人享有確定契約內(nèi)容的自由,是指當事人享有確定契約所規(guī)定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的自由:在契約中,債權(quán)人享有什么權(quán)利,債務(wù)人承擔什么義務(wù),由當事人自由約定。換言之,契約規(guī)定哪些條款,契約債務(wù)人承擔債務(wù)的性質(zhì)和范圍,由當事人自由約定,包括違約條款和懲罰條款等。雖然立法者在《法國民法典》中對各種有名契約的內(nèi)容作出了規(guī)定,但是,他們對有名契約內(nèi)容作出的規(guī)定僅僅屬于補充性的、解釋性的規(guī)定,不屬于強制性的規(guī)定,在契約當事人的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與立法者的規(guī)定沖突時,當事人的契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仍然有效,已如前述。
契約自由的第四個主要體現(xiàn)是,原則上,契約當事人享有確定契約形式的自由(librede déterminer la forme du contrat)。所謂契約當事人享有確定契約形式的自由,是指當事人享有決定他們之間的契約所采取的形式的自由。根據(jù)合意主義理論,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契約不需要采取任何形式,但是,如果契約當事人對他們之間的契約所采取的形式有某種特別要求,則他們有權(quán)按照自己的約定采取該種形式的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