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這部短篇小說是二十世紀著名作家海明威所寫。其主要是以一家西班牙咖啡館為背景,通過老年顧客,中年侍者以及年輕侍者等三個人的對話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Х瑞^成為貫穿全文的重要空間意象。通過運用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來對這篇小說中的物理空間,心理空間以及社會空間進行分析,來反映出文章所要表達的“虛無”主題,并且揭示其空間背后隱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關鍵詞:空間理論;咖啡館意象;“虛無”主題
作者簡介:蔣衛(wèi)成(1997-),女,漢族,湖南永州人,南昌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2--02
一.引言
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是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著,收錄在1938年出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說》中。故事發(fā)生在一個西班牙的小咖啡館,圍繞著老年顧客,中年侍者和年輕侍者展開的對話來反映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老年顧客雖然富有,但他年老失聰,孤身一人,對生活沒有一點留戀,自殺未遂,酗酒度日。咖啡館里的中年侍者對生活充滿感悟,體會老人的心情也為自己的未來感到一片迷茫。而與之相反的是年輕侍者,他青春洋溢,十分自信但卻自私自利,對老人極度不耐煩。在這篇小說,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咖啡館這一空間意象的描述。它不單單只是表面上的物理空間,也是一個心理空間,更是一個折射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小型社會空間。通過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理論來揭示咖啡館這一意象所代表的物理空間,心理空間以及社會空間背后社會文化意義,更深刻地揭露海明威所要傳達的“虛無”這一主題思想。
二.空間理論
在傳統(tǒng)觀念中,空間就是固定的,靜態(tài)的,物理的概念。但是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在他的作品《空間的生產(chǎn)》中提出了他對空間的不同看法。與傳統(tǒng)觀念截然不同的是,他認為空間是動態(tài)的,它不僅僅只局限于物理狀態(tài)??臻g可以是隱喻的,也可以是實在的,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在《空間的生產(chǎn)》一書中,列斐伏爾提出了他獨樹一幟的空間理論“空間三元辯證法”理論,所謂的空間三元辯證法,就是空間實踐,空間表征以及表征空間?!翱臻g實踐”指的就是空間性生產(chǎn),它既是人類各種物質實踐活動和行為本身,又包括這種活動和行為的結果。“空間的表征”界定的是概念化的空間,是被構想出來的空間。而“表征空間”是與社會生活隱秘底層相聯(lián)系的空間。[1]在列斐伏爾的理論中,同時存在著三個空間,即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分別對應的就是他所提出的“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表征空間”。在以往的空間二元論中,沒有單獨的社會空間,它僅僅是物質空間和心理空間的簡單融合。而列斐伏爾卻把物質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看作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來加以分析。他的空間三元辯證法理論賦予了空間特殊的意義,為后來的空間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三.物理空間
物理空間是指自然的靜態(tài)實體空間,也指通常意義上的物質空間。文學中所說的物理空間就是人物存在之場所,又稱為景觀空間,是小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包括我們所生活的場所,無論是學校,公園,還是住的房子,這些都屬于我們所說的物理空間的范疇。在《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小說開頭,就描寫了一位老人坐在小咖啡館那樹葉擋住燈光的陰影里,夜晚的咖啡館與白天又不盡相同,十分寂靜,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明亮又干凈。老人就坐在那里獨自喝著悶酒。兩個侍者就坐在“緊靠著餐館大門墻邊的桌旁,眼睛望著平臺,那兒的桌子全都空無一人,只有那個老人坐在隨風輕輕飄拂的樹葉的陰影里。”[2]對于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干凈又明亮的地方,即使他獨自坐在樹葉的陰影里,他目之所及之處也全是光亮。小說中,“樹葉的陰影象征著一種逃離人造的燈光的保護體或者是逃離世俗的事物的保護物?!盵3]老人坐在小咖啡館的陰影處,對他來說這是一種保護,他對生活早已失去了興趣,萬念俱灰,陰影讓他覺得安心,但是同時他又渴望著燈光,因為明亮的燈光象征著希望和光明。這個干凈明亮的小咖啡館讓他流連忘返,知道深夜都久久不肯離去。因為老人知道就算他回到家,他面對的也還是無盡的黑暗和孤獨。對老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空間,也是給予他光明,照亮他心中黑暗的心理空間。
四.心理空間
心理空間是被構想出來的空間,是想象的空間。它是人們在不同的物質空間和社會文化空間中有著不同的心理體驗和感受。這間小咖啡館對于老人顧客,中年侍者以及年輕侍者而言,所代表的心理空間既有相似卻又不盡相同。對于年老的顧客而言,這間咖啡館是個干凈明亮的地方。老年顧客所擁有的巨額財富也無法讓他擺脫空虛,自殺未遂,只好找一個整潔明亮的地方來借酒消愁,逃避虛無。老人想要自殺,這證明他的內心其實是絕望的。但這個小咖啡館于他而言,卻是一個心靈的棲息地,老人就坐在樹葉擋住燈光的陰影里,看著滿室光亮,終究還是得到了一絲心靈的安寧。同樣,對于中年侍者而言,這間咖啡館也讓他的心得到些許安慰。作為一個中年人,他對老者的境況表示同情和理解,他推己及人,能夠感悟到自己還是身似浮萍,他的人生終究還是幾多飄零,有著很多的無可奈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未來有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懼,一個人只能夠孤獨地面對周圍的一切,心里感受到了虛無和迷惘。于是中年侍者不愿回家,因為他有失眠的癥狀。他說:“我是屬于那種在喜歡在店里呆得很晚的人,我同情那種不想睡覺的人,同情那種夜里要有亮光的人?!盵2]中年侍者的心理空間是虛無的,他想要在心靈中找尋準則和生存的意義,保留一塊心中干凈明亮的空間,所以他也遲遲不愿離開這間咖啡館。對老人、年長侍者和許許多多的夜里需要亮光的人來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客觀物理空間,它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心理空間。[4]干凈明亮象征著光明和溫暖。這個地方的光亮不僅給予老人和中年侍者他們眼前的光明,也照亮了他們的內心世界。與老年顧客和中年侍者恰恰相反的則是年輕的侍者。這個干凈明亮的小咖啡館于他而言卻是厭煩和不屑。因為他正青春年少,所以他對老人的心態(tài)無動于衷,甚至是覺得不可理喻。他心里想著的是早點下班,回家見妻子。年輕的侍者埋怨老人妨礙他早點回家,在倒酒的時候對老人說:“你應該在上星期就自殺了”。[2]他很不理解為什么人們還要去救活這個讓他討厭的老人。年輕的侍者殊不知年老顧客如今所遭遇的一切很可能就是他的明天。青春終究是短暫的,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將慢慢老去,如今引以為傲的一切年輕的資本也會隨著時間消逝。這個干凈明亮的咖啡館與自私冰冷的侍者內心世界發(fā)生沖突。透過年輕的侍者對待老年顧客這種惡劣態(tài)度,粗俗無禮的行為舉止,讓讀者看到了這個年輕侍者內心的冰冷黑暗,也讓人們看到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的精神危機、價值體系的崩潰和道德準則的缺失。
五.社會空間
列斐伏爾認為社會空間是社會的產(chǎn)物,空間首先是自然的空間,人類在其中居住和生活,把空間比喻成容器,但是由于人類的存在,空間才開始具有社會屬性。[5]人的生存環(huán)境總是會受到各種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社會空間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關系中生產(chǎn)出來的。人們所生活的空間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們所處的社會的現(xiàn)狀?!吧鐣臻g是小說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總是要走進社會,同社會進行交流,不同人物在社會交流中形成一部作品的社會空間。”[6]小說主要在以小咖啡館這個空間的背景下描寫了老年顧客,中年侍者以及年輕侍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以小見大反映出整個社會大空間的社會關系。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社會處在混亂和無序之中,當時的人們被稱之為“迷惘的一代”,中老年人對生活感到茫然無措,而年輕人整日貪圖享樂,渾渾噩噩,整個社會的道德準則和價值體系都受到了沖擊。這些可以通過小說中咖啡館里面的三個普通人物關系反映出來。在小咖啡館里,只有三個人,他們分別代表了老年,中年以及青年階層的人們,而故事發(fā)生的小咖啡館則是一個社會空間的縮影,可以折射出人間百態(tài)。老年顧客和中年侍者之間的關系是社會本應有的正常的關系。老年顧客擁有財富地位,卻感到迷??仗?,整日酗酒。中年侍者并沒有對他冷漠厭煩,反而對他的境遇抱有同情,所以在年輕侍者趕走老人時多加維護勸阻。這是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應該有的同理心和正常的道德準則。中年侍者與年輕侍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推進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更是反映了社會空間中存在的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中年侍者青春已逝,沒有自信,但是他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對老人抱有憐憫和理解,但又對社會現(xiàn)實無能為力,自己也陷入了虛無迷惘之中。就在這個干凈明亮的咖啡館里,他才找尋到了內心的平靜和自我存在感。所以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即使深夜也不愿早早打烊離開。但是年輕侍者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迷失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中。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也不認真,敷衍了事,對待客人行為粗魯,言語惡毒,每天想的都是早早下班回家和妻子親熱?!澳贻p侍者與年長侍者是兩種不同的人,他們的關系反映了社會空間里物質為上與精神至上的兩種思想的交鋒與沖突?!盵7]年輕侍者的行為和態(tài)度恰好反映出整個社會空間中人們道德準則的缺失,一戰(zhàn)后的美國社會道德墮落,人情冷漠,人心浮躁的社會狀況。
六.結語
《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這篇短篇小說寫于一戰(zhàn)之后,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美國社會的浮躁與不安,正是因為人們對生活失去希望,感到虛無和迷惘,才賦予了干凈明亮的咖啡館這個物理空間以精神內涵,從而折射出整個社會空間的思想碰撞,以及道德準則破壞。對于那些內心空虛,無所歸依的人們來說,這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子凱.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chǎn)>評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大學,2007,9(5):11.
[2]歐內斯特·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說[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P203.
[3]李曉勁,《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中的四個象征分析[J].讀與寫雜志,2008,5(5):43.
[4]林寶珠,《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心理空間網(wǎng)絡體系構建[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5):116.
[5]曹宇,列斐伏爾空間生產(chǎn)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P24.
[6]趙炎秋,文學批評理論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P426.
[7]蔣江婷,《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的空間批評解讀[J].文藝批評,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