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潔,周國紅,張利偉,張敏,孫愛民
(1.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yī)院胸部腫瘤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2.合肥京東方醫(yī)院神經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爆發(fā),我國面臨著目前為止覆蓋范圍最廣、患病人口最多的一次嚴重疫情,而護士作為接觸患者的主要人員,為更好地了解疫情期間援漢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2020年2月18日至2020年3月18日,護理領隊特向援助武漢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線護理人員發(fā)放了一份問卷調查,作出如下報道[1]。
本次支援武漢的護士有2.86萬人,本次調查共246名,其中方艙醫(yī)院安徽醫(yī)療隊第三批護士126名,安徽醫(yī)療隊第七批武漢市中心醫(yī)院120名護士,調查時間為2020年2月18日至2020年3月18日,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6例,年齡23~48歲,平均(35.12±4.38)歲。
1.2.1 調查問卷
采用SAS焦慮自評調查表,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及其他20條調查項目[2]:如表1。
1.2.2 調查方法
通過護理領隊把問卷放護士群里,讓符合條件的護士自主填寫,提交后,微信收集,自定義匯總分析。本次調查共發(fā)放246份,收回問卷246分,有效回收率為100%。
全文數據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將數據資料分為兩大類,即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檢驗方式為卡方值(χ2);計量資料用(±s)表示,檢驗方式為t值,最終以P值是否小于0.05判定其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3]。
本組246例援漢護士的心理狀態(tài)相對較佳,但仍稍高于國際常模,其中女性、80后的SAS評分明顯高于男性、90后,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2[4]。
隨著武漢疫情的爆發(fā)與擴散,全國各地數千位醫(yī)護人員支援武漢,堅守在高強度的抗擊疫情第一線,其中護士作為醫(yī)療系統(tǒng)中的重要群體,長期處于高強度工作和人員短缺的狀況,并且每天需要面對多種應激源,身心都承受著不容忽視的壓力[5]。為了解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援漢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需求等,采取匿名線上作答的方式,調查其心理健康狀況[6],結果顯示:本組246例援漢護士的心理狀態(tài)相對較佳,但仍稍高于國際常模,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在于援漢護士每天進行著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容易導致衰弱和疲乏,并且在此狀態(tài)下,可損傷機體健康,引發(fā)偏頭痛[7];另外援漢護士長期處于與外界隔離的環(huán)境,長時間不能回家,工作風險很高,往往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損害和工作績效下降,影響醫(y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8]。另外我們調查發(fā)現,女性、80后援漢護士的SAS評分明顯高于男性、90后(P<0.05)[9]。主要和醫(yī)院對為數不多的男護士營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待遇,并且男性本身具有的性格特質,使其在面對壓力時所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密切關聯(lián)[10],同時也可以看出盡管有些女護士面對新冠肺炎,缺乏足夠有效的應對壓力的方式,導致焦慮狀態(tài)的出現,但勇敢的80后和90后依然挺立在抗疫的前線,用她們的專業(yè)知識和辛勤汗水救助了一批批感染患者,她們是勇于擔當的一代,堪稱時代楷模。
表1 焦慮自評量表(SAS)
表2 援漢護士SAS調查結果
總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援漢護士出現焦慮狀態(tài),可根據護士性別、年齡及從事工作崗位等實際情況,采取相應對策調整其心理狀態(tài),減輕工作壓力,實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增強護士的歸屬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