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蓮 陳 薔
(贛縣中學,江西贛州 341100)
作為客家人,推廣客家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少年學生是學習和傳播客家文化的重要主體,贛南地區(qū)高中生對客家文化主體性的認識究竟如何?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的含義。樓宇烈先生認為:“所謂文化的主體意識就是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包括對它的尊重、保護、繼承、鑒別和發(fā)展等?!庇纱?,我們以為,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是指客家人認識到客家文化為其所獨有,并自覺地發(fā)揚客家文化的優(yōu)越之處,改進其缺失之處,承認傳統(tǒng)、批判傳統(tǒng),更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只有明確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的含義,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客家人的文化自信。
為了解贛南地區(qū)高中生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的情況,我們抽取贛縣中學高一年級部分班級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在他們中間開展了“客家,你知多少”的問卷調(diào)查。問卷共有20 個問題,涉及客家語言、客家美食、客家建筑、客家民俗、客家服飾、客家名人、客家精神、客家音樂、客家體育等9個方面。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640 份,收回問卷638 份,其中有效問卷633 份。針對調(diào)查結(jié)果,我們采用Excel軟件做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表圖分析。選取贛縣中學作為樣本,一方面是因為贛縣作為客家文化的搖籃,是客家人南遷的第一站,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研究的代表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也指向在客家地區(qū)落實客家文化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贛縣學生的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參差不齊,受客家文化影響有限,我們需要進一步在學生中推廣客家文化的教育工作,落實客家文化的傳承。
通過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客家文化存在了解不全的情況。這一點在客家名人、客家民俗、客家音樂、客家服飾等方面的認知上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首先,客家名人方面。學生最熟悉的是王陽明,占到了整體的69%,見圖1。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家和思想家,其成為高中生最熟悉的客家名人,或許主要得益于語文課和歷史課的教學,以及贛州市與王陽明相關(guān)的人文景觀的影響;至于其他客家名人,如陽孝本、鄭獬和羅牧等,認識的學生不多,分布也較為平均,占比基本在23%~24.5%之間;盧光稠的生平事跡不見于課本,民間故事也不算多,故而未能在學生中產(chǎn)生一定的知名度。
圖1 學生對客家名人的認知情況
其次,客家民俗方面。由圖2可知,受到客家人重視喪葬等風水觀念的影響,了解“慎擇墓穴”的高中生較多,人數(shù)達一半以上;而其他民俗,如筵席后的“打發(fā)”、女性哭嫁、用茶枯洗頭和擇時“過火”等,受到現(xiàn)代化進程和西方文化傳入的沖擊,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出現(xiàn),因此,學生對其的了解情況普遍較差,甚至,有的學生根本沒有聽說過。
再次,客家音樂方面。贛南采茶戲的影響群體主要是老年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高中生的輻射作用日益減弱。由于接觸不多、了解途徑較少,學生們對贛南采茶戲的觀賞情況和喜愛程度普遍不理想(見圖3)。大部分學生雖然看過贛南采茶戲,但是都沒有什么感覺,更不會去認真了解,甚至一些著名戲目都沒有聽說過。歌謠情況與此類似。
圖3 學生對贛南采茶戲的觀賞情況和喜愛程度
最后,客家服飾方面。在進行客家服飾與苗族、傣族服飾的比較選擇時,近一半的學生答錯。這說明學生很少關(guān)注客家服飾,甚至,對客家婦女至今使用的擋風遮日的冬頭帕也“視而不見”。
除了對客家文化了解不全之外,學生們對客家文化還存在認識不深的問題,這在客家美食、客家精神、客家建筑等方面的認知上尤為突出。
第一,客家美食方面。幾乎所有學生都品嘗過客家美食如艾米果和米酒,這些都是市面上仍然可見到的美食。但很少有學生親自做過自己喜歡的客家美食(見圖4),而且有七成以上的學生不了解自己喜歡的客家美食的主要原料(見圖5)。這說明學生對客家美食多是一知半解,這會影響學生對客家美食的傳承。
圖4 學生對客家美食做法的體驗情況
圖5 學生對客家美食做法的了解情況
第二,客家精神方面。由圖6可知,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客家精神包括“精神傳承、凝聚客家”“睦鄰好客、愛國愛鄉(xiāng)”“簡樸正直、崇尚正義”“敬重祖先、提倡孝道”“刻苦耐勞、堅毅剛強”等內(nèi)容,但不到一半的學生認為還包括“開拓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奮進”精神,這說明學生對客家人五次大遷徙的歷史并不熟悉,對客家人團結(jié)奮進、開拓創(chuàng)業(yè)的動人故事并不知曉。顯然,大半學生對客家精神的認知還停留在淺層次,未能深入。
圖6 學生對客家精神的認知情況
第三,客家建筑方面。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知曉圍屋是贛南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建筑。贛縣客家文化城就有一幢圍屋,這是學生們課外參觀學習的好去處,也是最多學生去過的客家文化旅游區(qū)。然而,近八成的學生沒有去過地處贛縣、被譽為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贛派客家建筑——白鷺古村,對古村的相關(guān)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去過五龍客家風情園、郁孤臺和通天巖的同學也不到一半。
基于這些問題,我們接著調(diào)查高中生了解客家文化的途徑(見圖7)。結(jié)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是通過老師、家長、親朋好友介紹來了解客家文化,部分學生通過學校活動了解客家文化,其余的通過旅游參觀和電視、網(wǎng)絡或書籍等渠道。整體來看,高中生課業(yè)繁重,課外活動較少,導致學生的了解途徑較窄,這也是制約學生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深入的重要因素。
圖7 學生了解客家文化的途徑
身為客家人,高中生僅認識和了解客家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傳承客家文化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從客家語言和客家體育方面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可知,學生對客家文化的傳承意識較為淡薄,欠缺對客家文化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客家語言方面。時代的變遷影響到了代際溝通,這在語言上體現(xiàn)得頗為明顯。如今,父母對孩子普通話和英語學習的重視,無形中減少了孩子學習客家話的時間和精力。由圖8 可知,學生用客家話交流的對象主要是祖父、祖母等老一輩人,其次是父母,而在與同學、朋友的日常交流中,基本上不用客家話。
圖8 學生用方言交流的對象
客家體育方面。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很多學生都接觸過客家傳統(tǒng)體育運動,但種類有限,其中,玩過“打沙包”的人數(shù)最多,其次為在農(nóng)村的年節(jié)期間演出而受到歡迎的“鯉魚燈”。整體上,參與客家傳統(tǒng)體育運動的人數(shù)不多,至于如何傳承客家體育,更是未知。
客家地區(qū)的高中生肩負著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因此,我們必須在校內(nèi)、校外兩個層面實施可操作的措施,雙管齊下,保障高中生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的提高。同時,學校、社會和家庭應三位一體,共同助力客家文化的推廣。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學科課程的助力??图椅幕哺诳图胰松姘l(fā)展的歷史長河與現(xiàn)實中,要想讓中學生形成明確的文化認同、強烈的族群歸屬感,必須以有效的教育為基礎(chǔ)。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學生對客家名人、民俗、體育和音樂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強。知識獲取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課堂學習。因此,在語文、歷史、體育和音樂課的教學中,任課教師可以適當?shù)厝谌肟图椅幕?,如講授一些客家名人的相關(guān)知識、科普客家民俗和采茶戲的由來、介紹并進行一些客家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客家文化的熏陶。
2.活動課程的引導。由于遠離學生的生活,客家服飾、客家民俗逐漸淡出了他們的視野。學??梢栽谥苣┡e辦相關(guān)活動,如客家美食廚藝展示大賽、客家民俗運動競技大賽、采茶戲和歌謠演唱比賽等,讓客家文化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另外,學??梢砸龑?nèi)的客家文化研究社團,進行客家文化研究的宣傳工作,讓客家文化在學校生根發(fā)芽。
3.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學生對客家文化的認知水平低,對自身客家民系的認同不均衡,對客家精神的傳承缺乏自覺性。在客家文化的教育現(xiàn)狀中,由于缺乏專門的課程,學生缺乏接受客家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可以將客家建筑、美食、服飾、名人、民俗、體育和音樂等方面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地編進校本教材,這樣,客家文化的推廣就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載體和工具。同時,學校開設(shè)客家文化的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客家文化教育,讓學生系統(tǒng)而全面地學習客家文化,從而強化其客家文化主體性認知,提高高中生傳承、弘揚客家文化的自覺性。
1.大力組織與客家文化有關(guān)的研學活動。高中生對客家文化的了解途徑較窄,是其對客家文化了解不全、認識不深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學校在校內(nèi)積極進行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研發(fā)的同時,在校外組織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研學活動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去客家文化旅游區(qū)、博物館游覽觀賞,給學生系統(tǒng)地介紹客家文化,對學生不熟悉的客家民俗進行現(xiàn)場模擬,并讓學生體驗等,促進學生對客家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
2.加強與校外客家文化研究機構(gòu)的合作。校內(nèi)的客家文化研究比較貼近生活,但要想做到系統(tǒng)、全面、有深度的客家文化教育,學校必須與校外的客家文化研究團體進行合作。例如,學??梢匝埾嚓P(guān)的專家、學者進校園開展客家文化的講座,讓學生感受最新、最全面的客家文化研究成果,讓學校的客家文化教育更有深度和層次感。
3.學校、社會與家庭三位一體,共同推廣客家文化。目前,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宣傳主體、宣傳途徑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作為傳授知識、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學校肩負著學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等重任,故而在宣揚客家文化上存在學生時間精力有限、家長只注重升學率、應試教育的壓力等問題,難免會力不從心。所以,要想全方位地宣傳、推廣客家文化,學校必須與社會和家庭合作。在社會方面,學校要爭取社會的支持,如積極開辦客家文化節(jié)、客家美食節(jié)等,同時呼吁社會保護客家文化的景點、民俗;在家庭方面,學校應鼓勵家長在日常交流中與學生多講方言,平時多做客家美食,多給孩子講解客家民俗等,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客家文化的影響。
客家文化作為贛南地區(qū)的特色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傳統(tǒng)中的一部分。加深對客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民族意識,形成客家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所以,落實客家文化教育,弘揚客家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學校應積極地與家庭、社會合作,共同促進客家文化的宣傳、客家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提高高中生的客家文化主體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