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數百年來已衍生出名揚海內外的陳、楊、武、吳、孫、和等諸多流派。太極拳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發(fā)源于黃河岸邊的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不斷創(chuàng)新,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多個流派,并在過往的300多年間傳播至中國各地,為各族人民共享和實踐,進而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
歷史淵源
太極拳屬武術一大拳系。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薄疤本褪谴蟮囊馑?,“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并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意即“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太極圖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太極拳一詞,最早見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
發(fā)源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chuàng)編。之后,太極拳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歷了百余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和陳有本時,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chuàng)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zhàn)斗篇》等。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并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于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yè)、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武術特色
太極拳是集技擊、強體、健身、益智和修性為一體的獨特運動方式,其中蘊藏著東方哲學的深刻內涵。它將陰陽、動靜、正反、有無、形神等對立統一的內容融入武術之中,以符合人體運動規(guī)律的演練形式強體健身,體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fā)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fā),隨人則活,由己則滯?!氨宋磩?,己先動”,“后發(fā)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斗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fā)”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fā)力。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肩,有飄然騰云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太極拳很重視練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于化解或合力發(fā)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jié)拿法),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學拳明理”,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循環(huán)、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yǎng)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guī)律的認知;其松柔圓活與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師重道、學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涵養(yǎng)著人們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促進身心健康、推動人與人和諧共處、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太極拳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在中國太極拳健身已成為國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了一張帶有中國特色的獨特名片,太極拳習練人數不斷增加。有趣的是,之前大多是清一色的老年人隊伍,現在逐漸增加了年輕人甚至小朋友的身影,且年輕人的比例在不斷增大,還有不少外國愛好者也加入進來。
文以載道,武以鎮(zhèn)魂。乃文乃武,是為太極。太極拳,是黃河文明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