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文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一種病因與內耳壺腹脊或半規(guī)管耳石位置變化有關的臨床常見前庭源性疾病[1-3],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病情嚴重時易影響患者生存狀態(tài)及心理健康。該疾病是我國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伴隨頭位變化出現(xiàn)的短暫性眩暈發(fā)作,主要致病因素為橢圓囊中耳石脫落至半規(guī)管所導致,為緩解BPPV患者的臨床癥狀,通常采用慢速體位改變方式輔助進行治療,該方式可在保證治療效果前提下減輕患者眩暈感[4-6]。本文分析慢速體位改變方法在BPPV患者手法復位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云南省建水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BPPV患者98例,按照體位變換速度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男19例,女30例,年齡20~77(57.93±6.62)歲;對照組男18例,女31例,年齡22~75(57.68±6.67)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精神正常,并經過臨床檢查診斷確診為BPPV。排除標準:存在耳蝸損害癥、嚴重頸椎病或腦器質性病變者;有語言、行為、視聽障礙患者。
1.3 方法 2組均行眼震電圖檢查,根據(jù)患者臨床疾病類型作出HC-BPPV診斷,進行平臥側頭誘發(fā)試驗:患者平臥于檢查床上,檢查操作人員手扶患者頭部,以眼震強光對患者雙眼進行快速調整,之后對比2次檢查患者出現(xiàn)的眩昏情況,同時比較患者眼震強度變化。將向地性眼震,眼震強側作為受累側;將產生水平背地性眼震及眼震相對較弱的一側作為受累側。根據(jù)患者疾病進展、臨床分型采取相應治療,應用Barbecue聯(lián)合Epley方法對C-BPPV患者進行治療;應用BarbecueF翻滾法對HC-BPPV患者進行治療;應用Epley手法對PC-BPPV患者進行治療。期間觀察組采用慢速體位改變復位方法,體位變換時長為5~10 s;對照組采用快速體位改變復位方法,體位變換時長<2 s。
1.4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臨床效果。(2)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定,分值0~10分,0分表示無疼痛感覺,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評分量表(MOS SF-36)進行評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3)統(tǒng)計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復發(fā)率。不良反應評分測評參照醫(yī)院自制不良反應評定問卷(分值0~10分),包括眩暈感、惡心及嘔吐等,患者不良反應越嚴重,得分越高。
1.5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效果評定參照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發(fā)布的BPPV相關診斷標準。顯著:治療后患者眩暈癥狀顯著緩解;進步:治療后患者眩暈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眩暈癥狀無變化。總有效率=(顯著+進步)/總例數(shù)×100%。
2.1 臨床效果比較 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例(%)]
2.2 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3 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F-36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進行比較分)
2.4 不良反應評分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評分為(5.03±0.65)分,低于對照組的(7.86±0.8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377,P<0.01)。
2.5 復發(fā)率比較 復位1周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復發(fā)率為2.04%(1/49),低于對照組的16.33%(8/4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95,P<0.05)。
BPPV是患者在翻身、轉動頭部、低頭、仰頭取物、坐起、躺下等特定體位時出現(xiàn)短時間眩暈癥狀的耳鼻喉科常見疾病[7-9]。一般采用手法復位對該疾病進行有效治療,手法復位具有療效較佳、經濟、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10-11]。但由于臨床體位限制,快速體位改變下患者常會相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狀況,加之患者焦躁、緊張、害怕情緒的影響,手法復位治療難以順利開展[12-14]。手法復位治療雖然可以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在實際治療BBPV患者時,多數(shù)醫(yī)師傾向于讓患者盡快變換體位;BBPV發(fā)病與年齡增長相關,主要發(fā)病人群為中老年人,年齡多在60周歲以上。由于老年人認知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多數(shù)患者對于BPPV疾病認知情況不足,眩暈發(fā)作時患者出現(xiàn)焦慮、緊張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此時若要求患者配合治療,治療過程中這些負面情緒將會對其治療造成負面影響;該情況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使其治療效果存在較大差異。BPPV患者行手法復位時,其會出現(xiàn)眩暈情況,也會表現(xiàn)為明顯不舒適感,加劇患者的負面情緒。隨著醫(yī)療理念更新,目前常采用慢速體位改變方法對BPPV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相對緩慢的復位有利于舒緩患者不良情緒,施術者可隨時與患者交流、溝通,有效減輕患者眩暈癥狀,效果顯著[6-8]。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快速體位復位(體位變換時間<2 s),觀察組采取慢速體位復位(體位變換時間5~10 s),結果顯示: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不顯著;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評分為(5.03±0.65)分,低于對照組的(7.86±0.86)分;復位1周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復發(fā)率為2.04%,低于對照組的16.33%。可知慢速體位改變方法在BPPV患者治療中的效用較快速體位改變方法更佳[9-10]。
綜上所述,BPPV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以采用慢速體位改變方法,有利于穩(wěn)定患者心理,提高預后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