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
慢性牙周炎的發(fā)生,與機體菌斑或其他微生物含量的增加密切相關;菌斑及其產(chǎn)物會破壞牙齦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病菌滋生至整個牙齦甚至牙齦深部組織,造成局部牙槽骨缺損。基于此,為維持正常咀嚼功能,需采取骨引導再生術修復受損牙齒。為全面改善口腔健康狀況,臨床傾向于配合減輕局部炎性反應的修復治療。研究指出,濃縮生長因子可對局部細胞增殖、血管生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1]。本研究觀察濃縮生長因子對慢性牙周炎治療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三明市第二醫(yī)院接受濃縮生長因子治療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2例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35~58(48.39±8.13)歲;單顆治療24例,雙顆治療7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7~58(48.25±8.20)歲;單顆治療25例,雙顆治療6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僖阎獣匝芯績热莶⒑炇鹬橥鈺?/p>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證實其釉牙骨質界根方有牙周袋形成;(2)經(jīng)X線檢查顯示其牙槽嵴頂存在骨質吸收且吸收長度>根長的1/2,伴隨不同程度的牙周支持組織喪失或附著喪失。排除標準:(1)具有即刻種植修復或其他口腔手術史者;(2)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濃縮生長因子微粒制備:采集2組患者外周靜脈血10~40 ml,3 000 r/min轉速離心12 min,分離為血漿上層清液、纖維蛋白、紅細胞及血小板3層。將濃縮生長因子凝膠分離,然后將凝膠與紅細胞交界區(qū)域一并分離壓縮,切割成1~2 mm微粒,按照1∶1比例與Bio-Oss骨粉[瑞士蓋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08第3461464號,規(guī)格:0.5 g]混合備用。
1.3.2 手術方法:常規(guī)消毒,行術區(qū)局部麻醉,采用Widman翻瓣術充分暴露患者牙周骨缺損部位,將增生肉芽去除并平整根面,修整牙槽骨。修整后首先采用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接著將Bio-Oss骨粉材料與患者自體血漿、注射用液體相混合,于牙槽骨缺損處植入混合液。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單行膠原膜覆蓋,觀察組則先采用制備好的微粒進行覆蓋再行膠原膜覆蓋。覆蓋完成后對齦瓣進行縫合。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于術后1周,使用成都恩普生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所生產(chǎn)的M201酶標分析儀(川械注準20162400078)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2組Wnt信號通路相關配體(Wnt3a)、骨保護素(OPG)、人核因子K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ANKL)等邊緣骨吸收標志物含量。(2)于術后1周,使用酶標分析儀對2組高遷移率族蛋白-1(HMGB1)、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E-選擇素(E-selectin)等炎性因子水平進行檢測。(3)分別于2組術后3個月、6個月時,根據(jù)改良出血指數(shù)(mSBI)、改良菌斑指數(shù)(mPLI)評價標準對其牙周組織菌斑、出血情況進行評估[2]。mSBI:采用探針探查齦緣出血情況,根據(jù)出血程度及出血范圍分別計0~3分,分數(shù)越高則出血情況越嚴重。mPLI:使用濃度為2%的堿性品紅對受檢牙齒進行染色后評估菌斑分布情況,按照牙齦各處菌斑分布程度分別計0~3分,分數(shù)與菌斑分布范圍及嚴重程度呈正比。
2.1 術后邊緣骨吸收標志物含量比較 術后1周,觀察組Wnt3a、OPG含量較對照組高,RANKL含量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邊緣骨吸收標志物含量比較
2.2 術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1周,觀察組HMGB1、ICAM-1、E-selecti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3 牙周健康改善情況 觀察組術后3、6個月的mSBI、mPL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牙周健康改善情況比較分)
慢性牙周炎長期發(fā)展不僅會導致患者牙齒逐漸移位、牙槽骨吸收程度增加,而且還會促使炎性組織不斷擴散并在牙周袋壁內聚集進而形成膿性分泌物。相關手術雖能夠修整牙齦并刮除不健康肉芽組織,但若想全面消除影響牙齦健康的危險因素,則需在手術治療的同時結合一定的菌斑控制措施來重建牙周支持組織[3]。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周,觀察組Wnt3a、OPG含量較對照組高,RANKL含量較對照組低。提示濃縮生長因子可有效減輕慢性牙周炎患者局部炎性反應。HMGB1活性顯著,該因子基因消除后仍可能導致局部細胞組織形態(tài)畸形;機體牙齦受損組織可對HMGB1產(chǎn)生一定的誘導作用,將其釋放至細胞外部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炎性反應。ICAM-1能夠強化白細胞、炎性細胞等與內皮細胞的粘附性,促使以上細胞穿透內皮并持續(xù)擴散。E-selectin廣泛分布于內皮細胞、血小板等多種細胞表面。對以上炎性因子活性進行合理抑制,有助于改善牙周健康狀況。濃縮生長因子可對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活性進行調節(jié),并可通過增加抑炎因子表達來抑制炎性反應活性,減少炎性細胞對內皮細胞的黏附作用,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用下提高內皮細胞功能完整度,減輕局部炎性反應[4]。
結果可見,術后1周,觀察組HMGB1、ICAM-1、E-selecti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此結果說明濃縮生長因子在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齦健康狀況方面的有效性。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齒及周圍組織均存在多處損傷,牙齒整體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其齒齦下菌斑持續(xù)作用于周圍正常牙周組織,導致局部微循環(huán)發(fā)生異常,表現(xiàn)為牙齦出血、局部發(fā)炎等癥狀[5]。引導骨再生術可誘導存在組織再生潛力的牙周膜細胞生長分化,促使局部受損牙骨質、牙槽骨再生。在此術式的修復基礎上,濃縮生長因子可借助纖維網(wǎng)支架發(fā)揮強效促新生作用[6]。濃縮生長因子制備過程中,血小板α顆?;钚缘靡约せ睿渌尫懦龅难“逖苌L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均具有促細胞增殖、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可有效增加血管平滑肌細胞含量,并修復受損內皮細胞,對牙周組織的修復過程起到顯著促進作用[7]。同時,濃縮生長因子可有效控制局部牙周炎性反應,從而提高牙齒抗炎能力,最大程度抑制齒齦內部菌斑生長、擴散,凈化口腔內部環(huán)境,維持口腔微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從而改善牙周健康狀況。
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3、6個月的mSBI、mPL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此結果可印證濃縮生長因子在抑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進程方面的作用。Wnt3a屬于Wnt糖蛋白分泌信號通路家族的代表性信號蛋白,其可在局部骨質流失、骨密度降低等過程中發(fā)揮顯著抑制作用[8-9]。OPG又稱破骨細胞抑制因子,其可與RANKL相結合阻斷破骨細胞的產(chǎn)生過程;RANKL過度表達可強化破骨細胞活性并誘發(fā)一系列骨質疾病[10]。濃縮生長因子富含CD34+等大量轉化生長因子,此類生長因子不僅能夠降低細胞結合特異性,還能夠強化細胞間的黏附作用力,維持細胞間高親和力的作用狀態(tài),促使血管內皮細胞與骨髓血管外基質達成合理黏附,從而有效增殖分化成骨細胞,最終使患者牙周組織再生,阻止破骨細胞對礦化骨質的分解吸收,減少炎性介質對牙周移植體或新生組織的影響,促使骨吸收與生長形成動態(tài)平衡[11-12]。
綜上所述,濃縮生長因子對慢性牙周炎治療效果具有積極影響,可減輕患者牙周局部炎性反應,抑制牙槽骨、牙骨質吸收,全面改善患者牙齒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