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彬,郁 皓△,劉 慧,曹 斐,吳曉霞,殷 媛
(1.江蘇省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214000;2.江蘇省無錫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腫瘤研究所 214062)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世界五大惡性腫瘤之一,為臨床上嚴重威脅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疾病[1-2]。隨著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PLC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3-4]。PLC的侵襲和轉移為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較為嚴重的生物學行為,嚴重影響患者生命的同時,還會限制其治療和預后[5-6]。然而PLC患者的脈管內(nèi)出現(xiàn)癌栓在PLC的侵襲和轉移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即PLC發(fā)生侵襲和轉移時患者的脈管內(nèi)癌栓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7]。微小RNA(microRNAs,miR)為體內(nèi)長度較小的RNA,與機體的多種生物學功能相關[8-10]。其中的miR-377為近年來miR的研究熱點,與腫瘤的關系密切[11-12]。然而miR-377與并發(fā)脈管內(nèi)癌栓的PLC間的關系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觀察PLC患者miR-377的表達水平、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大分子糖蛋白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242和CA724]、轉移侵襲標志物[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2,IGF-2)]的水平,并探討miR-377和并發(fā)脈管內(nèi)癌栓的PLC間的相關性,以期為并發(fā)脈管內(nèi)癌栓的PLC的侵襲和轉移提供更可靠的診斷和治療手段,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收治的100例PLC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并發(fā)脈管內(nèi)癌栓的50例PLC患者作為觀察組,未并發(fā)脈管內(nèi)癌栓的50例PLC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 2017 版》[13]中PLC的診斷標準;(2)患者的意識清楚,生命體征較為穩(wěn)定,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1)合并出血傾向、免疫系統(tǒng)疾病、其他惡性腫瘤、心肺腎功能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嚴重的精神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2)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經(jīng)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記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分期和卡氏(KPS)評分。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患者入院時及治療結束后,于清晨空腹抽取2 mL靜脈血,室溫靜置20 min至凝固,2 800 r/min離心20 min分離血清,儀器使用ELx800全自動酶標儀,利用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試劑盒檢測miR-377、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和PLC轉移侵襲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水平,并使用B超檢測腫瘤直徑。
觀察組年齡45~73歲,KPS評分62.13~72.21分;對照組年齡44~76歲,KPS評分60.35~73.18分;兩組性別、年齡和KP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50)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iR-377水平更高,腫瘤直徑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iR-377水平和腫瘤直徑比較
觀察組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觀察組轉移侵襲的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轉移侵襲標志物水平比較
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顯示,miR-377與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和轉移侵襲的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呈正相關(P<0.05),見表5。
表5 miR-377和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的相關性分析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PLC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而PLC的侵襲和轉移是影響腫瘤惡性程度的關鍵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限制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因此,需要臨床醫(yī)生對PLC的轉移和侵襲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和早干預。然而,最有效的診療體系應將臨床診斷和治療直接有效關聯(lián),即通過更加準確的診斷方法而直接提供相應的治療藥物,更加直接準確地對發(fā)生侵襲和轉移的PLC患者進行治療,方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PLC發(fā)生轉移的診斷指標,以期更加有效地提供治療策略。因此,本研究首次針對PLC患者,觀察miR-377表達水平、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轉移侵襲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的水平,并探討miR-377和并發(fā)脈管內(nèi)癌栓的PLC間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PLC患者的血清miR-377水平升高,且并發(fā)管內(nèi)癌栓的miR-377水平升高更加明顯。
miR是長度為18~24個核苷酸的一組非編碼蛋白質的小RNA,與機體細胞的多種生物學過程相關,包括生長、發(fā)育、分化、衰老和炎癥。此外,還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腫瘤、阿爾茲海默癥和自身免疫病等。miR-377為近年來miR的研究熱點,且過往研究證明其與腫瘤的關系密切,在腫瘤的發(fā)展、演化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可以明顯地抑制胰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細胞的生長發(fā)展變化,還與胰腺癌的腫瘤直徑、有無轉移密切相關[14]。此外,還有研究表明miR-377可抑制肝纖維化的進程[15]。因此,可推斷miR-377在PLC患者體內(nèi)水平升高,且并發(fā)管內(nèi)癌栓時的水平升高更加顯著。因miRNAs具有穩(wěn)定性、組織特異性、易獲得性和高度保守性的特點和優(yōu)勢,可以用來作為一種有效的腫瘤標志物,預測PLC的發(fā)生,還可針對miR-377作為治療的靶點進行精準治療。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PLC轉移侵襲的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水平亦升高,因腫瘤發(fā)生侵襲和轉移需降解和破壞腫瘤表面的細胞外基質,而MMP為水解細胞外基質十分關鍵的蛋白水解酶,MMP-2和MMP-9為其中較為典型的2種因子,可參與細胞外基質的破壞,進而參與腫瘤的浸潤和轉移[16-17]。VEGF則是腫瘤細胞形成的重要促血管形成因子,可參與腫瘤的發(fā)生、侵襲和轉移[18-19]。而IGF-2亦可提高VEGF的水平,進而在腫瘤的增殖分化、侵襲和轉移中發(fā)揮關鍵的促進作用[20]。本研究結果同樣符合過往研究結果,并發(fā)管內(nèi)癌栓的PLC患者轉移侵襲的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的水平明顯升高。
本研究針對PLC患者探討外周血miR-377與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轉移侵襲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miR-377與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轉移侵襲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呈明顯正相關(P<0.05)。即當外周血miR-377水平增高、腫瘤直徑更大時,腫瘤標志物(AFP、CA242和CA724)和轉移侵襲標志物(MMP-2、MMP-9、VEGF和IGF-2)的水平更高。該結論的得出可為并發(fā)管內(nèi)癌栓的PLC診斷提供便捷的方法,通過miR-377的檢測即可了解PLC腫瘤直徑、腫瘤標志物和轉移侵襲標志物的表達情況。
綜上所述,miR-377可逐漸被挖掘為臨床上并發(fā)管內(nèi)癌栓的PLC的診斷依據(jù),亦為進一步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精準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