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剛
“我手寫我心”是寫作者最基本的特質(zhì),是“詩言志”由動力轉(zhuǎn)化為顯現(xiàn)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的過程與結(jié)果。在現(xiàn)實的大背景下,這種表現(xiàn)力就是一個詩人該有的素養(yǎng)。而在崔完生的詩集《所有的可能都叫運移》(以下簡稱《運移》)中,我看到了這樣的素養(yǎng),就是記錄時代、關注生活。
一個文本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一首詩歌可以有多種解讀,但其最核心的,永遠是作者的立場、情感和思想。從文本上講,《運移》作為一部石油題材的詩歌選集,對抽象的工業(yè)術(shù)語、科技名詞、現(xiàn)場存在進行詩意的書寫,意象序列中的設備、器械、技術(shù)、工藝與情感、情懷有機融合,讓物與我在詩行內(nèi)外彼此相關,又彼此相忘。在熟悉與陌生的臨界點上,把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與普通人的日常同軌并線,讓詩歌一次又一次觸摸到地層的溫度和地表的激情。如果說文學是我們思想的化工廠,那么工業(yè)就是現(xiàn)代文明的催化劑,把生活這個原材料加工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必需品。盡管文學質(zhì)涵萬事萬物,但在具體的結(jié)合中,受限于題材、文本、環(huán)境、意象等等因素,尤其是作為文學樣式的詩歌,與工業(yè)的結(jié)合有先天的間隙,甚至帶著些許牽強和空泛,即使刻意溶解中也大多因為形而上而備受質(zhì)疑與白眼。作為一個浸淫詩歌多年的詩人,崔完生并沒有忌諱這些,因為和寫作同齡的,是他在石油工業(yè)中更深的沉入和敏感,他有足夠的火候和功夫,來探索、尋找、駕馭石油工業(yè)和詩歌之間的切口,并從中發(fā)出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穿透力和觀者同吟的感染力。
第一個切口,便是工業(yè)中的人。一百多年的石油開發(fā)歷史,誕生了諸多名留青史的人物,比如《夢溪筆談》的作者、第一個命名石油的沈括。
他知道石油很重要
有一天會“大行于世”
他卻沒有預測到石油以后會成為
大地上巨變的根源
他也沒有預測到
自己僅僅是多看了石油一眼
就成為了戰(zhàn)爭的第一個受害者
盡管那一眼
只有發(fā)現(xiàn)
沒有貪婪
——《沈括》
還有毛澤東曾親筆題詞的陳振夏……但更多的,是那些支撐石油的普通人,比如小媳婦大姑娘組成的女子采油隊,比如井場種菜的人,比如父子或夫妻石油工這樣的特別群體,還有那么多我們身邊的“巨人”趙根、宋杰、米強、雷東虎等等,他們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他們微小的表情和經(jīng)歷,都成為了詩歌的語言和情感,而這些日常的或欣喜或疼痛或純粹或慌亂甚至微不足道的人物,陽春白雪中嵌入下里巴人詩意的光芒,定義里枯燥、干澀的工業(yè)被鮮活的人物在詩歌里解構(gòu)、重組,然后以一體化的方式呈現(xiàn)表達出來。
第二個切口,是工業(yè)中的事。沒有一個個事件,就沒有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石油工業(yè)中那些廣為人知、不為人知的事件,譬如夜晚的井場、油區(qū)的慰問、巡線的工作、想家的女工,還有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的誕生、懷想中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扶貧的故事等等,一件事和時間的化學催化,一群人和一座座山的對話,一個個情景通過文字的詩性再現(xiàn),讓我們感受到時代里石油工業(yè)的變遷、石油人的變遷、與石油相關的我們生活的變遷。詩歌記錄生活反映思想的藝術(shù)追求和文化傳承,也得到了重現(xiàn)。
把時光的電池卸下
讓時間停在1907年的秋天
停在一個名叫延長的縣城邊
……
我來拜謁這地下的火焰
剛剛一低頭
就聽見鐵器的摩擦聲自地心傳來
抬起身子
陽光的雨瀑就刺痛眼底的渴念
這是大河流水的拍岸
還是我追逐浪花的暈眩
我每一次瞻仰后
都要把那塊取出的電池安上
讓最先運動的秒針
去跑著告慰刀耕火種的祖先
——《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第三個切口,是石油工業(yè)的力量。有些東西,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既可能是隔行如隔山的阻礙,也可能是因為深處此山中的迷障,盡管,它們已經(jīng)很深入地融合進了我們的世界。石油,就恰恰擁有這種力量。石油在今天,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我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有它的存在,但大多數(shù)人對它的認知仍然處在概念之中,知其大不知其所以大,而在《運移》中,讀者可以形象化地了解什么是儲集層、滲透率,也可以生活化地理解油藏、勘探,甚至還可以動態(tài)化地明悟巖心、巖石,至于油井、井噴、計量等等詞匯,工牌號、螺絲刀、鉗子這樣的工具和小物件中,都能感受到一種情感和思想在微小處的觸動。
這是又一個人體標本
躺著,活著
在最小的空間,說
讓時光在石頭的中間停下來
等我,等你
九竅閉關
世中世外有誰能還原初心
心若抽空
緣分孽債也不再互相抵近
天堂與地獄不知道有沒有門
其間一定有過渡的廳堂
我們可以停留、可以穿過
卻不能言說
一座火山被熄滅的疼痛
——《儲集層》
一首首詩讀下來,一個個片段流淌過,石油這個行業(yè),石油這種風物,都開始活泛起來,原來啊,這些抽象的事物,居然可以具象成心中的波瀾,而我們走過的歲月,與石油在詩歌里居然有如此的關聯(lián)。
還還有一個切口,是詩中浸透的原鄉(xiāng)情結(jié)。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就是返鄉(xiāng)?!睆钠胀ㄊ凸と说绞蛨缶庉?,從詩歌寫作到石油開發(fā)志、石油史的編纂,多年與石油為伴,詩人與石油、詩歌與石油史、原鄉(xiāng)情感與石油物態(tài)等等,共同構(gòu)成了他心中“摯愛者的大地”。同時,專業(yè)的認知、熟悉的領域給予了石油詩歌寫作豐厚的底蘊和空間。閱讀的過程,能感受到詩人對石油、對與石油相關的事物已臻至“燈下黑”或者說視而不見的境地。石油融入生活、骨脈、精神甚至靈魂之中,詩歌書寫中自然而然地帶著一種不見其形心有其意的觸動,但有風吹草動,便有刻骨銘心、難舍難離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書寫石油,就是他重新界定生活、再返本真的一次歷程,與詩歌、與石油、與自己保持疏離,然后重新認識、熟悉、接納、包容、享受,讓生命在書寫中得到不止于淺層的凝練與升華。
是的,世界是宏大的,但組成世界的,是微小的事物,而串聯(lián)其中的,是自然中微妙的規(guī)律和生物富含的情感?!皻v史是一種假象,鋪陳在地下,一動不動”,詩歌與詩人,就是將歷史、文化,將萬物的演變,以詩歌運移在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中,這其中,有真實之美,有語言之美,有生活之美,更有共鳴之美。
事事關石油,“每一滴都是語言,每一方都是詩篇”,但運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素養(yǎng)。而這種素養(yǎng),既是物理的,也是化學的,變與不變的雙重意象、詩歌與石油的雙重交疊、我與生活的雙重解構(gòu),盡在其中,就像石油的問世,靜則潛移默化、安沉地下,動則石破天驚,噴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