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瑞 胡巖 楊鳳東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 河南鄭州 450052)
鞍結節(jié)腦膜瘤(TSM)屬于顱內腦膜瘤,由鞍結節(jié)或其周邊組織惡變引起,易導致患者視力障礙,嚴重者出現(xiàn)癲癇、頭痛等癥狀,加重患者生理及心理壓力[1]。手術是TSM 患者治療的首選方案,但由于TSM 位于顱腦組織深處,鞍結節(jié)具有復雜的生理解剖,海綿竇、視神經、下丘腦、血管等重要結構分布周圍,加之周圍器官及組織受較大腫瘤易壓迫,縮小手術視野,影響手術進程[2]。因此,為擴大術野,提高腫瘤全切率,在TSM 切除時選擇適宜的手術入路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對我院診治的62 例TSM患者進行分析,探討翼點與額下入路切除鞍結節(jié)腦膜瘤(TSM)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我院診治的62 例TSM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翼點組及額下組,各31 例。翼點組男14 例,女17例;年齡 38~69 歲,平均年齡(51.36±5.74)歲;病程4 個月 ~4 年,平均病程(2.37±1.14)年。額下組男13 例,女 18 例;年齡 33~70 歲,平均年齡(50.83±6.95)歲;病程 5 個月 ~4 年,平均病程(2.25±1.0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知曉本研究并審核通過,知情同意書均自愿由患者及其家屬簽署。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經顱腦CT 及MRI檢查確診者;存在不同程度視神經壓迫者;首次發(fā)病者;無書寫、認知及溝通能力者。(2)排除標準:存在顱腦外傷及手術史者;存在其他嚴重顱腦并發(fā)者;存在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
1.3 手術方法 翼點組:經翼點入路,取仰臥位,頭部后仰10°,并高于胸,向對側旋轉約30°,向對側肩部傾斜約15°,使最高點位于額骨顴突;于耳屏前方做切口,取弧形切口于顴弓上至中線;將骨突就蝶骨嵴磨除,硬膜打開,經顯微鏡將外側裂由遠及近打開,使腦脊液釋放充分,牽引額顳葉,使腫瘤區(qū)域暴露;對靶區(qū)間隙和終板進行探查,將腫瘤從間隙中分離,經腫瘤中心行腫瘤內清除,待其體積縮小后,分離周圍組織,注意避免周圍神經損傷,及時行切口封閉。額下組:經額下入路,取仰臥位,15°后仰頭部;取冠狀切口于雙額發(fā)際內,皮瓣前翻,使前顱窩底平面高于骨窗前緣,于額葉底面,置自動牽開器,將濕腦棉覆蓋于牽拉的腦組織上,保護周圍神經;腫瘤基底分離取電凝刀,阻斷血供,維持清晰術野,行腫瘤內切除,使其塌陷縮小,向瘤空腔內牽引變薄的腫瘤包膜,周圍的重要組織、神經及血管的分離,嚴格依據(jù)蛛網膜界面各個方向;密切注意封閉額竇口,謹防鼻漏、感染。
1.4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腫瘤切除程度,評估方法依據(jù)Simpson 分級法:Ⅰ級為肉眼全切腫瘤,及腫瘤起源的靜脈竇、異常顱骨、附著的硬腦膜;Ⅱ級為肉眼全切腫瘤,及可見的擴展瘤組織,硬腦膜電凝處理;Ⅲ級為硬腦膜內腫瘤全切,不處理硬膜外的浸潤,硬腦膜電凝。(2)分別于術前、術后2 周,記錄兩組患者視力情況。(3)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尿崩、腦挫裂傷、血腫形成、腦水腫、腦疝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選取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以配對樣本t檢驗組內數(shù)據(jù),以非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腫瘤切除程度對比 額下組Ⅰ級切除率為77.42%,高于翼點組的41.9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Ⅱ級及Ⅲ級切除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切除程度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視力改善情況對比 術后,兩組視力均較術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視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視力改善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視力改善情況對比()
組別 n翼點組額下組31 31 20.059 20.812 0.000 0.000 tP術前 術后 t P 0.43±0.11 0.41±0.08 0.819 0.416 1.19±0.18 1.25±0.21 1.208 0.232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額下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13%,略低于翼點組的19.35%,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TSM 多發(fā)于30~60 歲人群,且多見于女性群體,其發(fā)病與細胞染色體突變、內環(huán)境改變等因素有關[3]。因腫瘤位置極為接近視神經,易壓迫視神經,導致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最初為單側視力障礙,隨病情進展惡化,出現(xiàn)雙側視力障礙,同時伴有頭暈、頭痛,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危害其身心健康[4]。因此,需實施有效的手術治療TSM 患者,以最佳顯露瘤體及周圍組織,減少牽拉、損傷顱神經及腦組織,確保手術安全性及有效性,幫助患者早期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相較于翼點組,額下組全切率較高,視力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差異,表明在TSM 切除術中經翼點與額下入路效果相當,可有效改善視力,但額下入路全切率較高。研究發(fā)現(xiàn),鞍結節(jié)區(qū)域的解剖結構較復雜,作為人體重要生理結構,腦膜瘤的發(fā)展易危害其局部環(huán)境,加之較高的手術難度,易損傷腦組織,導致腦水腫、尿崩、腦疝等并發(fā)癥,降低手術安全性,因此,選擇正確的手術入路成為關注重點[5]??羯湘i孔入路、前縱裂入路、翼點入路、額下入路等均屬于TSM 手術常見入路,其中,翼點入路及額下入路是本研究探討重點。TSM 常見的手術入路為翼點入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其通過顱腦脊液的釋放,可使顱內壓降低,進而輕微牽拉腦組織,即可使鞍結節(jié)區(qū)達到;同時可使同側的嗅神經顯露充分,減少損傷,促使嗅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進而減少患者嗅覺完全喪失的風險;另外,不經額竇打開,可有效減少感染及腦脊液漏發(fā)生風險[6]。但翼點入路的手術視野暴露存在局限性,不能充分暴露視交叉下表面及同側視神經,造成腫瘤切除困難大,加之視神經粘連較多TSM,使視神經孔內受腫瘤侵入,導致殘留部分腫瘤,腫瘤的全切率較低[7]。額下入路的路徑包括單側及雙側2 種,其中,單側額下入路優(yōu)勢較少,相較于翼點入路,其手術路徑長,手術視野暴露差,在顯露側頸內動脈下方及視神經的視野局限性大,而強行暴露,易過度牽拉額葉,因此,在腫瘤位置居中,且直徑≤3 cm 的TSM 患者,適用此種路徑;而在雙側額下入路中,其手術視野優(yōu)勢顯著,可充分顯露4 個間隙,利于位于視神經孔內的腫瘤顯露,并進行準確處理,相較于翼點入路,其腫瘤全切率高,優(yōu)勢更加明顯[8~9]。術后視力改善情況可反映手術效果,研究顯示,其不受手術入路影響,與視力情況、病程、腫瘤大小、年齡等術前因素,及術中視神經保護等有關[10]。隨著醫(yī)療技術及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可較好地保護周圍神經,減少過度牽腦組織,有效避免腦水腫、腦挫裂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TSM 切除術中經翼點與額下入路效果相當,可有效改善視力,但額下入路全切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