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再論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馱、碩、斗、升

        2021-02-24 00:18:00
        敦煌學(xué)輯刊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漢文藏文吐蕃

        楊 銘

        (西南民族大學(xué)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吐蕃統(tǒng)治敦煌從786年起到848年,共有五六十年的時間。期間除了在政治、軍事制度上有較大的變化以外,在敦煌社會的日常經(jīng)濟生產(chǎn)、生活方面也相應(yīng)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雖然前人已有較多的探討,但仍然有一些論題至今尚未充分的討論。其中,有關(guān)吐蕃時期度量衡的變化就是一個例子。比如量制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敦煌漢、藏文獻中分別出現(xiàn)了“番馱”“漢馱”(rgya khal)“漢碩” (rgya sheg)“蕃升”(bre)等之前不見的計量單位,這些帶有“蕃”“番”“漢”的量制,與之前敦煌使用的量制,孰大孰???是否可以換算?這些都是需要專門探討的。之前已有多位學(xué)者撰文討論過相關(guān)的問題,以下按究竟是“蕃制”大還是“漢制”大的問題歸納,介紹已有的數(shù)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rèn)為“蕃制”比“漢制”大。日本學(xué)者武內(nèi)紹人認(rèn)為,藏文文書中有rgya sheg/shig一詞可譯為“石”或“碩”,同期敦煌漢文文獻中,一名婦女的身價是二十石小麥,即十馱。(1)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Tokyo, 1995, p.29.武內(nèi)紹人所轉(zhuǎn)引的關(guān)于婦女的身價的文獻,實為P.3774《丑年(821)十二月沙州僧龍藏牒——為遺產(chǎn)分割糾紛》,其載:“大兄嫁女二,一氾家,一張家。婦財麥各得廿石,計卌石,并大兄當(dāng)房使用。齊周嫁女二,一張家,一曹家。各得麥廿石,并入大家使用。宣子娶妻,婦財麥廿石。羊七口,花氈一領(lǐng),布一疋,油二斗五升,充婦財。”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2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fù)制中心,1990年,第285頁。言下之意,一馱相當(dāng)于兩石,而一石有十斗。之后,張亞萍等認(rèn)為吐蕃時期的1馱粟=1石稍過(1.44碩),又說1馱=2石。(2)張亞萍、娜閣《唐五代敦煌的計量單位與價格換算》,《敦煌學(xué)輯刊》1996年第2期,第38-42頁。再其后,高啟安撰文討論吐蕃時期的量器及量制變化,認(rèn)為在當(dāng)時的敦煌,漢斗、蕃斗,大馱、小馱,以及“漢石”等曾并行使用了一段時間,而吐蕃的升顯然要比漢升大得多,一升相當(dāng)于十漢升。(3)高啟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敦煌學(xué)輯刊》1999年第1期,第59-71頁。

        第二種觀點認(rèn)為“蕃制”比“漢制”小。如法國學(xué)者謝和耐認(rèn)為敦煌吐蕃文書中的一馱(khal)不足一碩,僅相當(dāng)于0.87碩,而一碩有10斗,那么一馱僅有8.7斗。(4)[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5-10世紀(jì)的寺院經(jīng)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9頁。后來,德國學(xué)者童丕在其著作中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5)[法]童丕著,余欣、陳建偉譯《敦煌的借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zhì)生活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43、85頁。國內(nèi)學(xué)者楊際平早先研究P.2162《左三將納丑年突田歷》,提出吐蕃時期的一馱等于二石,二石等于二十斗。(6)楊際平《吐蕃時期敦煌計口授田考——兼及其時的稅制和戶口制度》,《甘肅社會科學(xué)》1983年第2期,第94-100頁。寧可、郝春文指出馱有蕃馱與漢馱的區(qū)別,此二十斗“是蕃斗而非漢斗”。(7)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首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5年第6期,第32-40頁。所以,楊際平后來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認(rèn)為一番馱等于兩番石,又大體相當(dāng)于一漢石。(8)楊際平《敦煌吐魯番出土雇工契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221頁;楊際平《也談唐宋間敦煌量制“石”、“斗”、“馱”、“秤”》,《敦煌學(xué)輯刊》2000年第2期,第16-21頁。

        第三種觀點認(rèn)為“蕃制”與“漢制”相當(dāng),或雙方的換算關(guān)系不清。比如,王堯、陳踐認(rèn)為藏文文獻中的“克”(khal),在敦煌漢文卷子中又作“番豆斗”,與漢斗相等。(9)王堯、陳踐編著《吐蕃簡牘綜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3頁第32條注釋①。而劉忠提出:蕃制,1馱=20克,1克=20升,為20進制,與漢區(qū)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的十進制不同。馱和克在藏文中皆為Khal,如何區(qū)別難以確定。(10)[英]F.W.托馬斯編著,劉忠、楊銘譯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會歷史文獻(增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第37頁譯者注[2]。

        看來,有關(guān)吐蕃時期敦煌的度量衡制度,尤其是量制的變化,前期雖有文章涉及,但迄今為止尚有若干不同的觀點。故此,筆者不揣淺陋,撰文加以討論,就教于方家。

        一、蕃(番)馱(khal)與漢馱(rgya khal)

        如上所述,對在敦煌吐蕃文書中出現(xiàn)的khal一詞的翻譯,有對應(yīng)漢文文書譯為“馱”的,也有譯為“克”或“番斗”的。筆者翻檢敦煌吐蕃文書,發(fā)現(xiàn)khal一詞之前并沒有用bod來修飾表示“蕃馱”,而只是發(fā)現(xiàn)在出自和田的古藏文文書中有用rgya khal來表示“漢馱”的。換句話講,在古藏文文書中出現(xiàn)的khal一詞,對應(yīng)的就是漢文文書中的“蕃馱”或“馱”;而拼寫成rgya khal的,即在khal之前以rgya“漢”修飾的,對應(yīng)的是漢文文書中的“漢馱”。

        由于古藏文文書記載khal的文書不少,這里就不單獨列出,在后面的討論中將會漸次列出。這里先討論出自敦煌的漢文文書中的“蕃馱”和“番馱”,目前一共找到有三件,以下分別引出:

        S.1475V《卯年(823?)阿骨薩部落百姓馬其鄰便麥契附僧義英便麥契與便麥記錄》后半部分:

        (二)

        3. 見人僧談惠

        4. 三月十四日記

        (三)

        1.又便麥兩石,分付僧神寶 見人道遠(yuǎn)

        2.又便與僧神寶青[麥]兩碩 見人神寂

        3. 四月廿七日

        “番馱”一詞又見于S.6829V《卯年(823?)悉董薩部落百姓張和子預(yù)取造芘蘺價麥契》。開頭文字為:

        1.卯年四月一日悉董薩部落百姓張和和(子)為無種子,

        2.今于永康寺常住處取栛籬價麥壹番馱。斷

        3.造栛籬貳拾扇,長玖尺,闊六尺。其栛籬限四月

        4.廿五日已前造了。(以下略)(14)沙知錄?!抖鼗推跫s文書輯?!?,第107頁。

        又有把“番馱”寫成“蕃馱”的,如S.4192v《未年(839?)張國清便麥契》:

        1.未年四月五日,張國清遂于 處便麥

        2.叁蕃馱。其麥并限至秋八月末還。如不

        3.還,其麥請陪(倍),仍掣奪。如中間身不在,

        4.一仰保人代還??秩藷o信,故立此契。兩共

        5.平章,書指為記。

        6.麥主

        7.便麥人張國清年卌三

        8.保人羅抱玉年五十五

        9.見人李勝

        10.見人高子豐

        11.見人畫允振

        12.報恩窖內(nèi)分付 四月五日記。(15)沙知錄?!抖鼗推跫s文書輯?!?,第150-151頁。

        有關(guān)“漢馱”(rgya khal)的記載,目前不見于敦煌漢文文書,而僅見于一件出自和田的古藏文文書《吐蕃已年(801)秋雇工契》,該文書現(xiàn)藏于斯德哥爾摩民族博物館(弗根斯博物館),編號:Hedin3。漢譯如下:

        1-2、已年秋,質(zhì)邏(ji la)(16)質(zhì)邏(ji la),于闐文作Cira,唐代于闐毗沙都督府屬下十個州之一,即“六城質(zhì)邏州”。六城由“質(zhì)邏”“拔伽”(于闐文Birgamdara,藏文Bergadra)、Pa(于闐文)、skūra(于闐文,藏文Osku)、“潘野”(于闐文Phamya,藏文Phanya)和“杰謝”(Gaysāta)組成,分布在達(dá)瑪溝河沿岸南北走向的狹長的灌溉區(qū)中,地域與今和田地區(qū)策勒(Cira)縣轄境大致相同。朱麗雙《唐代于闐的羈縻州與地理區(qū)劃研究》,《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71-90頁。的于闐人薩雄(li bsar gzhong)和卓那墨多(zho nal mor ldogs)〔…〕;

        2-3、〔…〕報酬是六漢馱(rgya khal)重的一桶葡萄酒?!病衬嘁坏┓祷?,立即支付。

        3-5、如果薩雄試圖抵賴,〔…〕帕薩莫達(dá)(par sha mo dar)將雙倍賠償;

        5-7、見人為拉協(xié)奴(lha bzhe vdo)和貢朗美東(kong nam myes mthong)、〔…〕春(cung)等人,并蓋見證印章,帕薩索達(dá)〔…〕蓋印。

        8a(倒寫:)帕薩索達(dá)〔指印〕。

        8b(兩枚私??;一枚吉祥萬字符印記和姓名:)陰拉奴(im lha vdo)。(17)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271-274;楊銘、楊公衛(wèi)譯《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6-299頁。

        此外,記載有“馱”字樣、未加“蕃”或“漢”修飾的敦煌漢文書較多,不一一例舉。這里只是強調(diào),筆者贊成這樣的一種觀點,認(rèn)為這些沒有在“馱”之前標(biāo)明“蕃”或“漢”字樣的,均系“番馱”。(18)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第32-40頁。

        有關(guān)蕃(番)馱(khal)、漢馱(rgya khal)的文書既見于上,按照武內(nèi)紹人的觀點,以上換算關(guān)系列成公式便是:

        1馱(番、蕃馱)=2漢馱=2漢碩(石)=20斗(漢斗)

        用這個標(biāo)準(zhǔn),再來審視P.2162《左三將納丑年突田歷》、S.5622《楊慶界寅年地子歷》中馱與斗的關(guān)系。楊際平先是認(rèn)為,這兩件文書中的一馱等于二十斗,這實際上就是武內(nèi)紹人的上述換算標(biāo)準(zhǔn),但他后來接受寧可等人的見解,認(rèn)為此處的“斗”應(yīng)為蕃斗。但翻檢吐蕃統(tǒng)治時期的漢、藏文書,目前均未見“蕃斗”一詞,因此,筆者認(rèn)為這兩件文書中的“馱”均是“蕃馱”,前一件文書中的“小馱”相當(dāng)于“漢馱”(19)高啟安認(rèn)為,P.t.1088《吐蕃占領(lǐng)敦煌時期碨課麥粟歷》中的“馱”就是“小馱”,每馱在八斗到一石之間,參見高啟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第59-71頁。,“斗”應(yīng)為漢斗,一馱等于二十斗。

        二、rgya sheg與“漢碩”或“漢石”

        上文說過,蕃制的一馱相當(dāng)于兩漢碩,所以本節(jié)討論藏文文書中的rgya sheg/shig “漢碩”,及其與漢文文書中“漢碩”或“漢石”的關(guān)系。

        藏文文書中的“漢碩”(rgya sheg/shig ),rgya可譯為“漢(人)”或“唐(人)”,sheg/shig就是漢文“碩”或“石”的音譯。如前所述,武內(nèi)紹人較早把rgya sheg/shig譯為“漢碩”或“漢石”。目前,筆者見到記載有rgya sheg/shig的古藏文文書共三件,引出如下:

        第一,P.t.1086《吐蕃亥年(831±)夏王光英購絲棉部落李天昌土地契》:

        1-2、亥年夏,絲棉部落(dar pavi sde)李天昌(li thevi tsheng)兄弟二人的房基,與王光英(wang kvang hing)的〔土地〕毗連;

        2-3、光英兄弟從天昌兄弟處,以大麥兩漢碩和粟米兩漢碩,共四漢碩,購得〔土地〕。

        3-4、按照原先的約定,已向天昌兄弟全數(shù)納清;

        4-6、天昌一方的立契人,以及見人為白順子(beg shun tshe),梁興子(lyang zhen tshe),劉英奴(livu hing vdo),宋平奴(song beng vdo)等,在契約上蓋印。

        6-7、購房之價錢,由幼弟史國乃(shi kog ne)經(jīng)手,隨附國乃的收訖之印。(20)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165-166;楊銘、楊公衛(wèi)譯《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172-174頁。

        可以看出這是一份契約文書,內(nèi)容涉及房屋和土地價格支付的協(xié)議。然而,文本并沒有按照買賣契約的格式來構(gòu)擬,內(nèi)容更為簡單扼要,清楚表明價款已支付,文書結(jié)束處寫到“隨附國乃的收訖印”,也就是說這是一份收據(jù)。

        第二,P.t.1115《吐蕃巳年(825±)春悉寧宗部落宋德德與王華子伙耕契》:

        1-2、巳年春,悉寧宗部落的宋德德(song tig tig),在康村(kham cung)的籍田一突(dor)半,因無法獨自耕種,與王華子(wang hva tshe)合伙共同耕種,各種一半;

        2-3、種子由華子租借而來,種子計兩漢碩,

        3-4、租子共為四漢碩,秋季償還。其中,兩漢碩由宋德德償還,于秋八月之前如數(shù)交付給華子,不能缺少。

        5-6、兩漢碩的租子在華子手里,如果缺失,將翻倍償還。

        6-7、萬一宋德德不在,或手頭不濟,將由保人薛氏十三娘(ser za shig sam nyang),即借方的妻子負(fù)責(zé)。

        7-8、作為見證,附蔡英(tshevi in)、陰色色(im sevu sevu)等人的印鑒,以及借方和保人的指印。

        9(兩枚私章.其中一枚印文為:)宋德(song tig)

        背面

        1、巳年春天,從悉董薩部落的王華子家門口,宋德德先借大麥兩漢碩。

        2、歸還期限,不晚于今年秋八月末之前〔…〕。(21)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208-211;楊銘、楊公衛(wèi)譯《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222-225頁。

        第三,P.t.1297/1a《吐蕃子年(832±)悉寧宗部落的華折折借麥契》:

        1-3、悉寧宗部落(snying tshoms gyi sde)的華折折(hva dze dze),因缺少種子和糧食,確實無法,從永壽寺(weng shivu si)的佛賬物中,先借大麥和小麥八漢碩。

        3-5、歸還時間,為今年秋八月三十日午,送還到永壽寺掌堂師(dge skos)靈賢和尚(ban de leng hyen)所在的寺廟糧庫中。

        5-8、如不按時償還,或試圖抵賴,將雙倍增加,包括本息。折折(dze dze)家中的財物和屋外牛群,以及衣物、用具等,不管何物,按本契約規(guī)定,即便搶來,也勿有怨言。

        8-10、如果折折(dze dze)不在,其子華科勒(hva khrom legs)應(yīng)按以上規(guī)定負(fù)責(zé)償還。

        10-12、作為見人,加蓋王塔古(wang sta gu)、劉拉勒(livu lha legs) 〔…〕等印鑒,以及折折和擔(dān)保人的私章和簽名。(兩枚圓形朱砂章記)。(22)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196-198;楊銘、楊公衛(wèi)譯《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209-211頁。

        漢文文書中記載的“漢石”目前僅見一例,S.6235《吐蕃子年便麥粟歷》:

        1子年扌玄領(lǐng)負(fù)及官倉如后:昌歸邊便粟兩石,至秋四石。索家倉三馱麥,突田倉

        又于面師

        至于記載“漢碩”的文書,這里只引出那種寫明“漢碩”數(shù)量的。另一類明顯也是漢碩,但往往在文書中的表達(dá)形式是“漢斗”+“多少漢碩”,即在前面用“漢斗”兩字說明是漢制,其后才具體提到多少漢碩,“漢斗”在這里只是起到修飾的作用,沒有具體的數(shù)量。

        P.2858V《吐蕃酉年(829?)索海朝租地帖》:

        1 索海朝租僧善惠城西陰安渠地兩突,每

        2 年價麥捌漢碩,仰海朝八月末已前依數(shù)

        3 填還了。如違不還,及有欠少不充,任將此

        4 帖掣奪家資,用充麥直。其每年地子,三分

        5 內(nèi)二分,亦同分付。酉年二月十三日,索海朝立帖。

        6 身或東西不在,仰保填還。見人及保弟晟子

        7 見人及保兄海如

        8 見人□□

        9 見人

        10 見人

        11 見人(24)沙知錄?!抖鼗推跫s文書輯校》,第319-320頁。

        引上可見,在吐蕃時期的敦煌,索海朝租僧善惠的地畝年租金的換算關(guān)系是:

        8漢碩(80斗)÷2突(20畝)=4斗

        也就是年租金是每一畝麥四斗。另外也有附加條件,就是索海朝還要替僧善惠交納“其每年地子,三分內(nèi)二分亦同分付?!本褪且患{該地塊每年的地子稅的三分之二。(25)“地子”所交納的都是糧食,種類有粟、小麥、青麥、豆等,由部落中的某些人專門負(fù)責(zé)收集,再向官府交納?!暗刈印背霈F(xiàn)于唐朝,最先是唐朝的“義倉稅”,按畝計征?!短屏洹酚涊d:“凡王公已下,每年戶別據(jù)已受田及借荒等,具所種苗頃畝,造青苗簿,……畝別納粟二升,以為義倉。”[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3《尚書戶部·倉部郎中員外郎》,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4頁。如果把唐朝的標(biāo)準(zhǔn)作為參考,那么,索海朝除了向僧善惠付出年租金“麥捌漢碩”以外,另外還要替后者向官府交納地子的三分之二,大約是:

        20畝×2升(粟)=40升×0.67=2斗7升。

        年租四斗的標(biāo)準(zhǔn),到了歸義軍時期也還沒有多大的變化,由于這一內(nèi)容已經(jīng)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疇,不贅述。(26)根據(jù)筆者對S.5927V《唐天復(fù)二年(902)慈惠鄉(xiāng)百姓劉加興出租地契(習(xí)字)》(沙知錄校《敦煌契約文書輯?!?,第324-325頁。)的統(tǒng)計和分析,文書中,樊曹子佃種劉加興“四畦共十畝”三年的租金計算公式如下:120斗÷(10畝X3年)=4斗??梢?,盡管過去了數(shù)十年,敦煌地區(qū)的地畝租金尚無多少變化,仍然是每一畝4斗。當(dāng)然,這件文書也有另外的附加條件,就是樊曹子還要另給劉加興“麥粟五石,布壹疋肆拾尺,又布叁丈。”這與前件文書說,索海朝還要替僧善惠交納每年的地子稅的三分之二性質(zhì)是相同的,數(shù)量也是相近的。

        通過以上數(shù)件文書的分析以及地畝租金的換算,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即吐蕃時期的所謂“漢碩”或“漢石”,就是該時間段前后唐朝和歸義軍時期的“碩”或“石”。因為吐蕃時期為了把蕃制的度量衡與唐朝的度量衡相區(qū)別,所以官府文書或民間契約均把后者冠上了“漢”,而吐蕃統(tǒng)治之后的量制又恢復(fù)了唐時的稱呼,即不再冠以“蕃(番)”的修飾。

        三、漢斗、漢升(rgya bre)與蕃升(bre)

        檢索敦煌西域所出的漢、藏文書,暫未發(fā)現(xiàn)有“蕃(番)斗”一詞。前面說過,“蕃馱”之下就是“蕃升”,那么根據(jù)前面討論的結(jié)果,一“蕃馱”等于二十“蕃升”,也就等于二十斗,一蕃升就相當(dāng)于一斗。所以漢文文書中有“漢斗”,而沒有“蕃斗”,藏文文書中也暫時未找到“蕃斗”的對應(yīng)詞,蕃制中一蕃馱直接就等于二十蕃升。王堯只是把吐蕃的馱(khal),有時譯作“馱”“蕃馱”或“克”,有時又譯為“蕃豆斗”,實際上它們指的是同一種量制單位。(27)關(guān)于“蕃斗”,王堯、陳踐認(rèn)為即吐蕃的計量單位,在藏文文獻中稱為“克”,“克”在敦煌漢文卷子中又作“番豆斗”,與漢斗相對。王堯、陳踐編著《吐蕃簡牘綜錄》,第33頁第32條注釋①。故此,本節(jié)只討論漢文文書中的漢斗和藏文文書中的蕃升(bre)與漢升(rgya bre )。以下先說“漢斗”。S.2228《吐蕃辰年巳年(9世紀(jì)前期)麥布酒付歷》:

        (前缺)

        2 斷麥五碩五斗,至秋還。其布納官用。又張老于尼僧邊買布一疋卌二尺,

        3 至斷麥五碩五斗,兩家合買,其布納官用。各半。

        4 弔田秀婦平意布三丈三尺,其布于寺家貸。又寺家取布兩疋,

        5 辰年十月折麥納官用。又于寺家取布一疋,智遠(yuǎn)(?)受戒時告裙衫用。

        6 巳年四月五日,共曹住送路空設(shè)熱布一疋,墨兩挺,已上合當(dāng)家送□子一。

        7 又于索家貸緋紬一疋,其紬四月廿日卻對面分付,惠照上座于車園。

        8 五月十四日于索日榮邊買小釵子一三斗,其釵子斷麥?zhǔn)T,

        9 并漢斗。于陰興興邊付本身麥三馱,又對僧義(?)岸付麥一石八

        10 斗,又對僧道義[付]麥三石,并漢斗,施本身麥六漢斗,云付磑課用。

        11 后五月,付宋澄清酒半甕。廿二日,付王瓢(?)子麥半馱。

        12 廿五日,又付宋澄清麥六漢斗,又酒半甕,付盧(?)朗布□尺,麥三馱,再晟母領(lǐng)。(28)郝春文主編《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1編第11卷,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366-367頁。

        次說“蕃升”(bre)。因為一馱等于二十“蕃升”,又等于二十漢斗,實際上一“蕃升”就等于一“漢斗”或一“斗”,所以在同時期的敦煌漢文文書中不見“蕃升”(bre),而只見于敦煌吐蕃文書。以下引出兩件,足以說明。

        IOL Tib J 844 正面《吐蕃亥年春二月阿骨薩部落張嘉佐將納糧契》:

        1-2、阿骨薩部落張嘉藏(cang ka dzo)將的張昆子(cang kun tse),從去年征收的糧食中,通過上年糧官盧毗贊(lo byi brtsan)借小麥一馱半又四升(bre)。

        2-3、應(yīng)在亥年秋季歸還,經(jīng)節(jié)兒(rtse rje)同意,改變登記。

        3-5、亥年春二月,說堪布土登(mkhan po thub brtan)有一將軍(dmag dpon)頒發(fā)的公文,要求納糧官達(dá)加瑪(dar rgyal ma)和次麥勒(tre mye slebs)等追繳[借出的小麥]。

        5-7、將小麥一馱半又四升,在今年春二月十一日,歸還給上年糧官盧毗贊。

        7、作為毗贊收訖和蓋印的見人,

        7-8、汜達(dá)耒(bam stag slebs)、 曹國珍(dzevu gog tsheng)、張路耒(cang klu legs)等也蓋了印。

        9a、(倒寫:)招來糧官,簽定契約。

        9b、(五枚私印,其中兩枚可能屬于毗贊,其余無法辨認(rèn))。(29)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257-259.

        IOL Tib J 914正面《吐蕃亥年春二月李剛孜借糧契》:

        1-2、先是李康子(li kang tse)從上年〔沙州〕糧官盧毗贊(lo byis brtsan)手中借小麥一馱半又四升(bre)。

        2-4、亥年春二月十三日,和尚土登(ban de thub brtan)返寺之時,還給毗贊。

        4-5、附〔毗贊〕收訖印和納糧官次麥勒(tre mye slebs)、瓊波塔勒(khyung po stag legs)等見人印。

        5-6、原來的造冊目錄在上,再次更新簽訂。

        7a、(倒寫:)招來糧官,簽定契約。

        7b、盧毗贊的私印。(一枚朱砂印記和簽名)(30)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282-284;楊銘、楊公衛(wèi)譯《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278-281頁。

        最后說“漢升”。漢文文書中暫時找不到“漢升”一詞,因為“漢升”實際就是漢文文書中的“升”。用在古藏文文書中的“漢升”(rgya bre),就是要與“蕃升”(bre)相區(qū)別,因為后者實際上是漢制的一斗。引文如下:

        IOL Tib J 0850《吐蕃酉年(829±)春宋三娘借雜物契》:

        1-3、酉年春,軍士(rgod)令狐林六(ling ho ling lu)之妻宋三娘(song sam nyang),與令狐什比(ling ho shib bir)的一名女傭布顯(bevu zhan)聯(lián)系簽約,從什比(shib bir)處借用四個瓷碗、三枚記帳牌,以及用于織布的線團半斤。

        3-4、歸還期限,不晚于戌年春三月初五日,應(yīng)送到令孤什比家門口。

        4-6、如未按時歸還,數(shù)量將翻倍,不管其家中的大麥、銅具(zangs spyad),或瓷碗等,即便悉數(shù)奪走, 也不得有任何怨言。

        6-8、再者,棉布三尺半、大麥四漢升(rgya bre),以門鎖及鑰匙為抵押,必須在戌年春二月初十日以前贖回。

        8、如不按時贖回,門鎖和〔鑰匙〕將一同被沒收。

        8-11、作為見人,附張古古 (cang gu gu)、羅來樂(la legs lod)、高張功(khevu bzang gong)〔…〕等人的印鑒,以及宋三娘及其丈夫令狐林六的簽字畫押,宋三娘的指印。

        12a(倒寫:)丈夫令孤林六簽名。

        12b(倒寫:)〔高〕張功(見人)簽名。

        12c(倒寫:)宋三娘指印。(31)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pp.191-193;楊銘、楊公衛(wèi)譯《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202-205頁。

        P.t. 1118《吐蕃申年水磨費等雜據(jù)》:

        1-2 申年孟夏四月十四日,神殿安國寺水磨,由張龔子、周林林二人看守。

        2-4先后向安國寺之張法律交付水磨費,糧數(shù)為:仲夏五月初青稞三漢碩(rgya sheg)又兩漢升(rgya bre),交張法律。

        4-6戶差青稞六漢升(rgya bre),交付東歸之張師。眾比丘在安保溝油房榨油應(yīng)付費青稞四漢升(rgya bre),比丘們已交,水磨費結(jié)清,交付保溝。

        6-7夏季六月……日,建成賈公之亭子,舉行慶典,小米三馱 (khal),交與張法律。

        8-9 ……九日,潘師舅有青稞六漢碩(rgya sheg),交作酥供之順緣。酥供之……原料、小米二漢升(rgya bre),交與師舅和義娘。

        9-11家中用糧,先后……為酥供慶典備辦水果葭昆果,用青稞三漢升(rgya bre)。牧羊人蔡巴青稞……二……

        (背面)

        1 仲夏五月,小米兩漢升(rgya bre),交與張法律。之后,潘成瑪又交小米五漢升(rgya bre)。

        2 大路修畢向沙彌色爾師交占田地費青稞五漢升(rgya bre)。(32)鄭炳林、黃維忠主編《敦煌吐蕃文獻選輯(社會經(jīng)濟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第63-65頁。

        綜上,本節(jié)通過對敦煌漢藏文書的分析,結(jié)論就是:一漢斗 = 一蕃升 = 十漢升 。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從藏文文書記載的量制詞匯出發(fā),結(jié)合同期漢文文書的記載,經(jīng)過分析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

        1馱(khal,又稱蕃[番]馱)= 2漢馱(rgya khal,又稱小馱)= 2漢碩

        1漢碩(rgya sheg)= 1碩(石)= 10漢斗

        1蕃升(bre)= 1漢斗 = 10漢升(rgya bre)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上述結(jié)論充分考慮了吐蕃統(tǒng)治時期蕃漢雙語同時使用的背景。由于統(tǒng)治當(dāng)局強調(diào)吐蕃語為官方使用語言,所以在官府文書中一般不會出現(xiàn)“蕃馱”或“番馱”等用語,而只會出現(xiàn)在民間文書中。同樣,在敦煌吐蕃文書中,一般也不會出現(xiàn)用“蕃”(bod)來修飾khal“馱”、bre“升”的情況,只是在某種情形下用rgya (漢)來修飾 khal、bre,以便與蕃制相區(qū)別。

        如此,我們就能理解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漢文文書為什么會出現(xiàn)“番馱”“蕃馱”與“馱”等不同的寫法,原來這是由于上述官府文書和民間契約書寫背景不一致造成的。所以,“番馱”“蕃馱”其與“漢石”或“漢碩”的換算關(guān)系,應(yīng)該放到具體的文書中去分析。換句話講,如果在某件文書中一馱等于二十斗,這個“馱”就是“蕃馱”,這個斗的就是“漢斗”,而不會是“蕃斗”。到歸義軍時期,文書中出現(xiàn)的一馱等于一石即十斗,這個馱就已經(jīng)是漢馱了。

        敦煌漢文文書中有關(guān)“漢碩(石)”的文獻一覽表

        猜你喜歡
        漢文藏文吐蕃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漢文版)》征稿簡則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漢文版)》征稿簡則
        樂器名稱漢文譯名小議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0
        西藏大批珍貴藏文古籍實現(xiàn)“云閱讀”
        布達(dá)拉(2020年3期)2020-04-13 10:00:07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西夏學(xué)(2020年2期)2020-01-24 07:43:26
        黑水城和額濟納出土藏文文獻簡介
        西夏學(xué)(2019年1期)2019-02-10 06:22:34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0
        《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中TK133敘錄辨正
        西夏學(xué)(2017年1期)2017-10-24 05:32:10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区色婷婷| 在线观看网址你懂的| 免费人成视频欧美|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二区|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麻批免费高清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欧美巨大性爽| 欧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男男做h嗯啊高潮涩涩| 乱子轮熟睡1区|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国内精品对话对白| 日韩女优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 老熟妇嗷嗷叫91九色|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激烈网站| 真人直播 免费视频| www.91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大胆欧美熟妇xxbbwwbw高潮了| 18禁国产美女白浆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视频|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欧美三级免费网站| 日本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免费视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区成人影院电影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亚洲中国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av免费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