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珍
一天吃罷晚飯,我給兒子悠悠剝了一根香蕉,他吃了一口便放在茶幾上到一邊玩兒去了。我以為他不吃了,就隨手拿起香蕉吃掉了。誰知過了一會兒,他回來找他的香蕉。得知被我吃掉了,他大聲哭喊:“我要吃,還給我。”還撲上來摳我的嘴,非要我給他吐出來。
我跟他講道理:“媽媽已經吃到肚里了,吐不出來了?!彼摁[不休,堅持要我還他香蕉。婆婆剝了根新的給他他也不要。
兒子剛3歲,近來似乎有些反常,不像以前乖巧聽話,越來越執(zhí)拗,不聽勸,不講理。他這是怎么了?我滿心疑惑。
為解開疑惑,我上網搜索相關信息,這才知道,原來兒子的變化屬于正?,F(xiàn)象——他任性、不講理,并不是故意搗蛋或跟我作對,而是因為進入了一個成長關鍵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開始萌芽。心理學家把孩子2~5歲期間出現(xiàn)的逆反行為稱為“第一反抗期”。美國著名親子作家約翰·羅斯蒙德還專門就此寫了一本書《可怕的兩歲》。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認定的秩序動不得、愛和父母對著干、情緒不穩(wěn)定、脾氣倔。
幼教專家認為,孩子的這些“反常行為”是促進他們各項能力發(fā)展的心理動力,家長需要更加耐心、智慧地加以應對。首先,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即使孩子情緒激動,父母也不能被孩子帶偏了。應保持理性,接納孩子,而不是威脅、嚇唬孩子,強迫孩子聽話。其次,當孩子發(fā)脾氣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對孩子而言,父母的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無條件地愛他,這份安全感會化解他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而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倔強不接受擁抱的孩子,父母不妨陪在他身邊,等他哭累了,倒杯水溫和地遞給他,繼續(xù)陪著他,用最大的耐心守護他,直到他情緒平復。再次,多與孩子共情。孩子的事無小事。丟了一顆小石子,對孩子來說可能就跟大人丟了錢夾一樣嚴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會更愿意和大人溝通。最后,選擇時機跟孩子講道理。經過一番安撫,孩子的情緒平復后,父母可以試著和孩子講道理。要以孩子熟悉的人或事為例證,比如孩子聽過的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把道理融入自己編的小故事中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才會理解、明白父母的意思,進而接受道理。但有的孩子思維單一,性格執(zhí)拗,激動情緒很難平復,家長就需另想對策,可以考慮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孩子更感興趣的事物來吸引他,從而讓他放棄原來的不正當要求。比如孩子剛吃完一個冰激凌,哭鬧著要再吃一個,家長就可以采取注意力轉移法,用孩子特別喜歡的一個玩具來吸引他,或者提議和他做一個有趣的游戲。當孩子被更有趣的事物吸引,就會忘掉之前的不正當要求。
但有一點需謹記:要始終堅持原則,對有違原則的事要溫柔而堅定地制止。比如孩子堅持要穿某件衣服、要幫媽媽掃地,就屬于合理要求,應尊重孩子,以保護孩子剛剛萌芽的獨立意識。但對于孩子不正當?shù)囊螅倏摁[也不能滿足;錯誤的行為,更要溫柔而堅定地制止。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