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露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的爆發(fā),暴露了體育賽事在應對公共安全事件時的脆弱性,全世界范圍內體育賽事大面積停擺,體育賽事在疫情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特別是東京奧運會的延期舉辦造成的“多米諾效應”,給全球賽事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2020年5月29日國家體育總局統(tǒng)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體育工作領導小組發(fā)布了《關于有序恢復體育賽事活動的指導意見》[1],意味著我國體育賽事已經開始逐步恢復。體育產業(yè)的核心是體育賽事,高質量發(fā)展是我國體育產業(yè)在當前時期已確定的發(fā)展思路[2],促進體育賽事高質量發(fā)展對實現體育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yè)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后疫情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在疫情重壓下緩解對體育賽事沖擊,減少傷害,尋找契機,推動發(fā)展并且反思問題,成為我們值得深思的議題。
受疫情的影響,國內外賽事組織紛紛宣布賽事延期。首先,東京奧運會遭到延期,這是歷史第一個因疫情導致賽事延期的奧運會,在奧運會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除國外體育賽事遭到延期,國內賽事也被迫延期或取消,例如原定于2021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辦的首屆擁有24支參賽隊伍的世俱杯因疫情不得不由延期轉為取消,造成了我國賽事資源的巨大浪費。成都大運會也將賽事延期至2022年6月舉辦,意味著2022年將有三場國際重大綜合性體育賽事在我國舉辦,分別是北京冬奧會(2022年2月)、成都大運會(2022年6月—7月)和杭州亞運會(2022年9月)。此外,東京奧運會、羽毛球世錦賽、蘇曼迪杯、湯姆斯杯等四項世界羽毛球大賽都聚集在2021下半年扎堆舉辦。因此如何保證賽事的關注度、傳播力以及影響力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這對賽事主辦方和承辦方提出更大的挑戰(zhàn)。
疫情尚未結束,體育場館的封閉性使其可以成為培育任何病毒的實驗床,人口的聚集可能帶來極大地感染風險,因此觀眾入場觀賽隱藏著難以預料的風險,疫情的不確定因素限制著觀眾入場觀賽。例如東京奧組委在奧運會開始前對觀眾入場政策一直不斷調整方案。2021年6月24日,經過多方會談,決定允許一部分觀眾入場觀看比賽,但將觀眾限制為日本國內觀眾,持票觀眾人數限制在不超過10000人,且不能超過比賽場地容量的50%,到2021年7月10日東京奧組委又發(fā)表聲明,允許觀眾入場觀看的比賽調整到只有三個,這意味著東京奧運會將以幾乎空場的方式舉辦比賽。相比東京奧運會,我國2021年9月舉辦的陜西全運會雖允許觀眾入場,但對進場觀眾有著嚴格規(guī)定,要求疫苗接種、核酸檢測甚至隔離等防疫措施,國內疫情防控的總體形勢雖十分穩(wěn)定,但不能排除疫情境外輸入、國內反彈的可能性。此外,疫情使人們公共衛(wèi)生安全意識有所提升,所以即使在疫情過后,體育賽事活力恢復到疫情前,大多數理智的觀眾心理仍會有所顧忌,并未做好重返現場觀賽的準備。
全球疫情沒結束或防控不穩(wěn)定,全球體育賽事重啟就成問題,賽事經濟收益遭到極大負面影響。首先對于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賽事而言,賽事延期或取消致使其浪費大量資源且經濟難以實現回報,而后續(xù)的重啟和恢復同樣需要超高的賽事成本,除了基本的賽事準備,還要考慮國際實時疫情現狀,以及考慮賽事贊助公司對賽事回報的考量,若賽事回報難以落實,贊助商則會大概率的通過減少贊助資金,甚至更改贊助計劃,因此造成賽事經濟成本的投入增加和贊助損失;其次對于如期舉辦的賽事而言,為避免人口的大量聚集,賽事則以空場或限制觀眾的方法進行比賽,因此依靠觀眾產生的門票以及周邊產品的收入來實現創(chuàng)收的渠道遭到破壞,導致賽事經濟收益受損。
疫情防控下,與國外相比,中國體育賽事較早的從疫情中恢復,這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能力與擔當,還體現了中國有能力幫助體育賽事回到國際舞臺。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對比鮮明,呈兩極分化趨勢,在體育賽事供給上體現為國內各大體育賽事相繼恢復,國外賽事卻接連被迫取消延期。例如全球疫情形勢下的首個由國際賽事組織批準,允許境外選擇參賽的國際體育賽事(2020年國際乒聯世界杯)在我國的成功舉辦以及2021年陜西全運會允許觀眾入場的行為就是很好的事實證明。隨著國內賽事火熱重啟,國外賽事恢復情況難料,之前把業(yè)務重心放在國外的體育企業(yè)將會把重心更多的轉回國內,加上后期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和成都大運會都將在國內相繼舉辦,全球賽事營銷需求都將向中國市場傾斜,有望將全球賽事資源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提升國家體育賽事知名度,為中國賽事帶來更高的發(fā)展平臺。
后 疫情時代,線下體育賽事參與、消費活動受到全面限制的情況下線上觀賽需求被極大限度地激發(fā)出來,體現了線上比線下產業(yè)模式更靈活,致使體育賽事從業(yè)者開始意識到布局線上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紛紛開始著力于線上產品及服務的開發(fā)和運營,通過互聯網、大數據、5G等高新技術在體育產業(yè)上的運用,以及融合線上直播、培訓、營銷等消費手段促進體育賽事多元化發(fā)展,體育賽事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發(fā)展將進一步強化。體育賽事線上發(fā)展模式,是對傳統(tǒng)線下體育賽事發(fā)展模式的有效補充,因此體育賽事應大力推進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發(fā)展,通過線上為線下賦能,線下為線上支撐,發(fā)展體育賽事新業(yè)態(tài),促進體育消費結構優(yōu)化升級,推動體育賽事高質量發(fā)展。
疫情期間,大眾健康意識和健康理念得到強化與轉變,大眾的體育賽事消費需求雖被極大地抑制,但大眾對賽事消費的熱情只是暫時延后并沒消失,甚至會出現增長勢頭,因此在后期體育賽事恢復常態(tài)時,大眾消費熱情被大大釋放,參與、觀賞體育賽事欲望和熱情都將得到提升,而且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理念和結構的提升與完善,未來居民的體育賽事消費支出將不斷增長,給未來體育賽事帶來可期的增長潛力。為應對疫情,中央以及各級政府都在積極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強化民眾體育消費需求,釋放體育消費熱情,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二十三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4]釋放出鼓勵和促進消費的積極信號,不僅對沖擊了疫情對體育消費的影響,激發(fā)體育消費市場活力,恢復體育消費市場信心,從長遠看來,能為體育消費市場帶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
體育賽事的人員聚集性容易成為疫情傳播的載體,因此籌備舉辦賽事時要密切關注全球疫情形勢,科學研判疫情防控風險,做好疫情防控下的賽事組織與籌辦。首先要確保賽事體育場館及其配套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以保障賽事舉辦順利進行。其次要做好賽事風險評估與管控工作,特別是做好疫情及其衍生風險的防控措施方案,并加強演練。最后賽事組織人員要牢固樹立疫情防范風險意識,細化疫情防控計劃與組織細節(jié)。在賽事舉辦時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賽事相關人員的疫情防控,將疫情防控措施嚴格落實到位。首先,嚴格執(zhí)行入境人員防疫政策,做好境外人員醫(yī)學隔離觀察。其次,科普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嚴格遵守執(zhí)行防疫規(guī)定,加強裁判、運動員以及工作人員的防疫培訓,嚴格把控辦賽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最后,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調整入場觀眾人數,全面采集觀眾信息,利于賽后疫情跟蹤。另外應該學習借鑒近期重大賽事疫情防控有效方法。
疫情暴露了體育賽事在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風險事件能力的脆弱性。由于公共衛(wèi)生事件風險難以預測和監(jiān)控,風險防范措施難以落實,體育賽事活動中人員、環(huán)境復雜,使得體育賽事活動容易成為風險傳播的載體,給體育賽事風險防范與治理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5]而此次疫情無疑是現下體育賽事危機的風險源,因此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應對能力刻不容緩。首先,體育賽事組織要積極吸收積累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經驗,反思并優(yōu)化賽事組織管理經驗,轉變風險治理理念,做到“防范于未然”。其次增強體育賽事風險識別能力,不能忽視任何潛在風險,全面找出各類風險源,針對各類風險展開風險等級和程度評估,并及時制定風險應對方案和預案,通過提前演練查驗風險應對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加強賽事組織人員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防范意識和應急管理能力,降低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體育賽事的損失。最后,建構體育賽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體系,預防公共衛(wèi)生事件威脅人民群眾健康。
體育運動產業(yè)鏈發(fā)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于體育賽事的發(fā)展,關系到整個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程度。從我國的體育賽事發(fā)展路徑來看,過渡依賴引入國外賽事,缺乏本土化賽事。國內體育賽事雖然規(guī)模較大、數量豐富,但缺乏賽事影響力,因此主要通過引入海外賽事,特別是依賴海外著名職業(yè)聯賽來吸引觀眾眼球,來培養(yǎng)國內體育賽事消費群體。[6]“疫情常態(tài)化”,國內體育賽事扎堆重啟,賽事同質化現象不可避免,如何使體育賽事從眾多賽事中避開同質化,脫穎而出,因此需要打造獨特個性,差異化明顯的體育賽事IP,這是賽事運營的關鍵。疫情使得國外體育賽事進入“空窗期”,國內體育賽事引進雖然出現困難,但這為國內體育賽事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絕佳機會。國內體育賽事應該牢牢把握機會,積極創(chuàng)造真正具備中國特點并有深遠影響的國際IP比賽,為中國體育賽事的“走出去”積累力量,以改變中國體育事業(yè)結構,促進中國體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根據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來看,疫情對現場體育賽事的影響還將持續(xù)一段時間。體育賽事難啟,成本巨增,收益甚少,資金鏈難以維系,賽事公司迫切需要新的資本引入,賽事運營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新的賽事運營模式將會更加強調合作的重要性,探索多元合作,實現多元收入成為賽事公司渡過疫情難關的法寶。一方面可以通過企業(yè)戰(zhàn)略協(xié)作,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實現價值共創(chuàng)和風險共擔,能提升體育賽事競爭力。例如體育賽事公司與贊助商的合作,雙方合力打造開展賽事活動。對贊助方而言,親自參與賽事項目的組織與開發(fā),賽事回報和贊助價值能更好的落實與實現;對于賽事運營方而言,既能得到贊助商的傾情支持,又能開發(fā)新賽事項目,增加賽事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引入企業(yè)資本,壯大經濟實力,吸收利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能更好地應對疫情風險。例如引入私募股權基金。擁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合作伙伴,不僅能帶來資金上的全力支持,而且還能借助其管理優(yōu)勢,創(chuàng)新升級賽事運營模式。
體育場館是中國體育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主要依托,隨著數字經濟的在不同場景的廣泛應用,體育場館與數字經濟的結合是推動體育場館轉型升級的利器,未來體育場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7]對處在疫情期間的體育賽事,智慧化場館的優(yōu)勢被極大地發(fā)揮出來,例如可以利用AI機器人為體育賽事進行無接觸安全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理,降低疫情感染;超高清、沉浸式、互動型的VR智慧觀賽體驗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對賽事進行深度體驗,吸引更多的觀眾觀賞比賽。而后疫情時代則更強調體育場館智慧化發(fā)展,智慧化體育場館建設與運營的意義在于提升場館商業(yè)價值,提升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優(yōu)化資源配置。[8]運動場館通過搭建智慧化信息平臺,能夠及時掌握體育場館的客流量、場館預訂、賽事活動、應激事件處理等信息,體育場館的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結合利用大數據平臺系統(tǒng),掌握分析用戶消費習慣和需求,并針對其消費特征設計特色化的營銷策略,全方位的提升場館運營成效,實現場館增值創(chuàng)收。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手段的成熟,為運動場館智能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保障,運動場館智能化已成了運動場館發(fā)展謀求突圍的新途徑。
疫情全球蔓延的環(huán)境下,暴露了體育賽事在應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風險的不足,全球體育賽事的損失不可避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在后疫情背景下我國體育賽事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何緩解疫情給賽事帶來的傷害,恢復賽事活力,成為體育賽事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同時,此次疫情也給體育賽事企業(yè)帶來不少機遇,疫情加快了線上與線下體育賽事的融合發(fā)展,推動了全球賽事資源向中國轉移的進程,國內體育賽事消費市場空間將更加廣闊。因此未來應加強各類風險識別應對能力,優(yōu)化賽事運營管理模式,借助應用新時代信息科技,打造一批精品賽事,提高賽事品牌知名度,推動我國體育賽事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