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康
C919大型客機。
他是國產(chǎn)飛機設計師。為了設計、研制更安全的大型客機,他一次次登上試飛飛機,將自己置身于風險極大的試飛航程中;為了讓萬千乘客今后能規(guī)避失速飛行狀態(tài),全程更加舒適,他自己一次次親歷失速試飛,以科學設計,加之飛行實踐中的親身感受,去努力找準失速飛行狀態(tài)的臨界點;像他這樣親歷試飛,在我國飛機總設計師的群體中,是突破常規(guī)、沒有先例的。他就是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三級專家、C919大型客機副總設計師趙克良。
趙克良同飛機有特殊的親緣關系。他從小在搖籃里就是聽著飛機起降的轟鳴聲入睡的;還是嬰兒時,一開眼,進入他視野的除了寬闊的機場,就是趴“機窩”里的飛機;除了藍藍的天空,就是正在起降的飛機。他是在閻良航空城職工大院里長大的孩子,有時候飛機還成了他的“玩伴”。
趙克良的父親趙承愛是江西新余人,1956年從南京航空學院畢業(yè),分配到東北哈爾濱飛機制造廠從事飛機設計工作。那里白山黑水,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盒飯經(jīng)常凍得硬邦邦的,但他父親在這個冰雪世界的新環(huán)境里,一直樂樂呵呵,每天上下班,好幾個小伙子要手拉著手一起走,不然就會摔跟頭。他父親是廠里第一代設計師,在哈爾濱飛機廠研究所一直從事飛機結(jié)構設計。當考慮到自己小家庭的組合結(jié)構時,他父親相中了廠里一位青年女工,是一位長相很俊的東北姑娘,她就是趙克良的母親薄淑芝。
C919大型客機副總設計師趙克良。
試驗期間,趙克良檢查C919大型客機艙門結(jié)構情況。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選址在曾有座小型飛機維修廠的閻良籌建西安飛機制造廠。這是國家建設的一個重點項目。1964年,他父親作為這項工程的技術骨干受命到新廠工作。赴西安前,他父母親在哈爾濱辦了簡樸的婚禮,很快就一路風塵來到陜西閻良。
閻良位于古城西安東北部,距市中心約50公里,境內(nèi)有三條河,石川河、清河、葦子河,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閻良現(xiàn)為西安市的一個行政區(qū),人口逾30萬,集聚了西安飛機工業(yè)集團公司、中航工業(yè)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等單位,是集飛機設計、制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于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
但他父母親那會兒來參與建廠時,這里還很荒涼。他父親還是從事飛機結(jié)構設計,一直在西安飛機制造廠擔任副總設計師。
1965年2月20日,趙克良在閻良出生。他是西安飛機廠子弟。這里匯集著飛機廠、飛機場、研究所和試飛基地,整天聽到的看到的都是造飛機的事。航空城里的路名、社區(qū)名很多都關聯(lián)航空:有藍天路、白云路、航空路、試飛院路、西飛大道;有航飛社區(qū)、航苑社區(qū)、興飛社區(qū)、同飛社區(qū)。受大院文化熏陶,從小耳濡目染,飛機是最平常之物?!皺C窩”里停放著的一架架飛機,同人家社區(qū)一個普通設施沒什么兩樣。那些年,沒有什么室內(nèi)停機庫,飛機都散停在停機坪上,周圍用土壘成圍子,大伙都戲稱它“機窩”??粗患芗茱w機起起落落,也如同看馬路上車來車往一般平常。
有些趴窩的舊飛機已經(jīng)廢掉了,更是成了他們這些小伙伴爬上爬下、躲貓貓、做游戲的活動場所。
孩童天生好奇。有時他們會想,飛機為什么像鳥一樣會飛?多少次他們趴在“機窩”邊的草叢里,仔細觀察飛機起飛。對此,孩子們各有說詞,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
趙克良從小挨著“機窩”長大,鉆進飛機玩耍,機場就是他的生活樂園,對飛機的親近和興趣,早已融入了他的內(nèi)心深處。
開蒙讀書,他進了西安飛機制造公司第二子弟小學;小學畢業(yè)后,在西飛二中就讀初中,繼而在西飛一中上的高中,突出的數(shù)學和物理成績?yōu)樗蘸罂既牒娇湛瓢嗝4蛳铝嗽鷮嵉幕A。
當時,他們航空大院的孩子只要成績可以,都將考航空專業(yè)作為最自然的選擇。趙克良父母為老一輩航空人,自然也希望孩子學航空專業(yè),干航空專業(yè),以后學成歸來,就在閻良工作,也能同父母在一起生活。這個想法是很樸素、很自然、很正常的。趙克良的心愿也是這樣,但他心志很高,他選擇的專業(yè)是能授予博士學位的專業(yè)。于是他申填的第一學校第一專業(yè)是北京航空學院飛行力學。飛機如何上天?這正是空氣動力學要解決的課題。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正是關注了這個課題,才成功試飛了人類第一架動力飛機。
1983年,趙克良如愿考取北航。從此,他以不懈的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來實現(xiàn)從夢想到理想,從興趣到信念,從父命到使命,從職業(yè)到事業(yè)的飛躍!
1987年秋,以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從北航本科畢業(yè)后,趙克良又考取西北工業(yè)大學繼續(xù)攻讀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1990年4月,趙克良在完成碩士學業(yè),獲碩士學位后,從西北工業(yè)大學分配到位于閻良的中國航空工業(yè)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從事飛機總體氣動設計工作,一干就是15年,先后參與了多款飛機的氣動設計、風洞試驗、氣動特性、機翼設計、性能分析和操穩(wěn)分析等飛機研制工作。他在認真工作的同時,又帶職攻讀博士研究生,終獲工學博士學位。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趙克良滿懷理想,學成歸來,準備在航空領域報效國家之時,誰能想到其時我國剛處于改革開放蓄勢潮起、百業(yè)待舉的階段,特別是作為“現(xiàn)代工業(yè)之花”的我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條件尚不成熟,面臨局面相當困難,員工收入明顯下降。不得已,干線飛機研制項目被迫下馬;有的飛機制造行業(yè)無奈轉(zhuǎn)行謀生;有不少航空人含淚離開自己心愛的專業(yè),南下廣州、深圳下海闖蕩。
有些趴窩的舊飛機已經(jīng)廢掉了,更是成了他們這些小伙伴爬上爬下、躲貓貓、做游戲的活動場所。孩童天生好奇。有時他們會想,飛機為什么像鳥一樣會飛?
面臨如此情勢,趙克良思想上也受到巨大沖擊!但是他沒有動搖!他堅信,我國民機制造行業(y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等國家經(jīng)濟緩過勁來,一定會重新關注民機業(yè)的發(fā)展,我國民機工業(yè)總會發(fā)展起來的。后來,美軍轟炸我駐南使館的嚴重事件發(fā)生后,更加激起了一代航空人的愛國激情,更加堅定了趙克良等優(yōu)秀人才在飛機制造業(yè)堅守的信念!
閻良——作為著名的中國航空城,多款新型飛機在此誕生。趙克良那些年全身心投入了新型飛機的研制工作,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智慧,就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從開始當下手和助手,逐漸增強實干能力,一步步成長起來,再擢升為一線技術骨干,擔任ARJ21飛機副總設計師,繼而擔任C919大型客機副總設計師。
經(jīng)過苦苦的等待,中國航空人終于在執(zhí)著的堅守中迎來了我國民機制造業(yè)的春天。
ARJ21飛機于2002年立項,之后在推進研制工作中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中國航空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隨即調(diào)集各路強將,組建科研團隊。2004年中航工業(yè)將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和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合并,成立了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對ARJ21飛機研制項目集中攻關。當時趙克良在中航工業(yè)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一紙調(diào)令即赴設在上海的一飛院上海分院擔任總體氣動室主任。趙克良舉家南遷,自此,成了新上海人。
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成立,ARJ21飛機研制項目歸于中國商飛麾下。從2005年起,趙克良就將全部精力投入ARJ21飛機項目的研制上。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總體氣動設計、保障ARJ21飛機的試飛工作,而試飛地點就在閻良。于是他又回到了生于斯長于斯的航空城,更多的工作日是在這里度過的。就這樣,一干竟是十二年,直到ARJ21飛機批準適航,交付使用。
在當年ARJ21飛機研制團隊中,趙克良是此項目的副總設計師。按照航空業(yè)界慣例在飛機研制過程中安排的各種試飛,這個層級的設計師均不陪飛。然而,在ARJ21飛機研制的關鍵階段,為了掌握飛行中遇到自然結(jié)冰的第一手資料,為了盡早解決自然結(jié)冰的飛行難題,2012年3月,副總設計師趙克良,突破常規(guī),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親歷了赴烏魯木齊測試自然結(jié)冰的試飛航程。
ARJ21飛機是2016年交付使用的。2017年11月,趙克良又調(diào)任C919大型客機項目擔任副總設計師。
趙克良從調(diào)到C919項目第一天起,就將自己一顆心交給了C919。在飛機設計方面,他傾全力當好系列總設計師吳光輝和基本型總設計師韓克岑的助手;作為身兼C919大型客機外場試驗隊副隊長,他更是全身心地撲在試飛工作上。
C919大型客機是按照世界先進的安全的飛機研制要求,因而在質(zhì)量和安全性上,自然就瞄準了與國際接軌的適航標準及安全標準。C919大型客機的設計構造非常龐大并復雜,僅其自身的部段、部件就包含數(shù)百萬個小零件,其中成千上萬個技術問題都要通過一次次試飛來測試和檢驗。據(jù)統(tǒng)計,在C919大型客機的研制過程中,總共需要經(jīng)過數(shù)百個科目的試飛,其中四分之一的試飛科目由趙克良負責。
把心交給大飛機的副總設計師趙克良在最關鍵涉及高風險科目的失速試飛時,從容坦然地登上飛機,七次親歷試飛。他心里明白,這是高風險科目,然而在登機時,他卻顯得輕松、坦然。
2005年他調(diào)上海工作后,魔都的神力又使他的藍天航空夢升騰得更高更遠了!
什么是失速試飛?趙克良告訴筆者:就是在試飛過程中,讓飛機在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構型、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處于失速狀態(tài),其時,我們可以即時觀察機翼上的流譜,記錄流線的走向;試飛員則可親身感覺飛機失速的感受。通過失速試飛,我們可以摸清飛機失速的臨界點,科學地找到安全的飛行邊界,在設計中再留個余量,保持安全距離,使萬千乘客在今后航行途中,不會遭遇這種狀態(tài)。
為什么要突破常規(guī)親歷失速試飛?趙克良告訴筆者:一是有些模擬試驗有一定的誤差,我是主管設計團隊的,我登機親歷試飛,可以向我團隊成員和試飛員發(fā)出正面的信號;二是我作為副總設計師,前期做了大量設計分析和地面試驗工作,對每次失速試飛,我是有很大信心的;三是在試飛過程中,我能親身體會我們的設計結(jié)果在實際飛行中的表現(xiàn),哪些環(huán)節(jié)有待改進,也有利于進一步完善設計。
在趙克良親歷的這七架次失速試飛中,在不同高度、不同構型進入失速狀態(tài)共有60多次,從而及時進行了數(shù)據(jù)調(diào)整和系統(tǒng)更改,進一步完善了飛機設計。
閻良是趙克良仰望藍天、迷戀飛機,升起航空夢的地方;而2005年他調(diào)上海工作后,魔都的神力又使他的藍天航空夢升騰得更高更遠了!
2002年,ARJ21飛機立項;2004年,因飛機超重且飛行阻力太大,設計陷入瓶頸,無法進入生產(chǎn)研制階段。
2005年,中航工業(yè)一飛院上海分院為了突破瓶頸,專門成立總體氣動室,趙克良被委以重任,接受令箭,便偕妻攜子一道南遷上海赴任,全力攻關ARJ21飛機的減阻和減重難題。
剛到上海時,他牽頭的總體氣動室設在龍華機場,條件十分簡陋,周邊路況也差,同事們笑言“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