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仄炯
高逸圖。
古代的中國畫家表現(xiàn)人物的題材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寫真的肖像畫,是描繪人物的特寫,另一類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物畫,這里人物畫不以個人的具體面貌為刻畫的主要內(nèi)容,而是畫中的人物,展現(xiàn)的是各類社會階層的人物形象,而且在群體階層中反映出社會的倫常價值、時尚風氣和文化理念。所以在中國人物畫中分為:仕女圖、高士圖、釋道人物圖、帝王將相圖等不同類別的人物畫題材。
孫位是唐代著名的宮廷畫家,他的《高逸圖》,就是一幅典型的高士圖,也就是以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男性形象為主題的人物畫。
《高逸圖》描繪了四位高士席地而坐,他們身邊有四位侍者,其間又有湖石樹木,把四人間隔成四組。畫中的四人可不是普通的高士,經(jīng)過對人物造型、服飾、道具的研究,可以確定,他們應該就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
全圖原本應該有七位高士,他們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和王戎。但是大家能看到的為什么僅有四位呢?原來此圖年代久遠,流傳到北宋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殘卷了。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是七賢中的四位,從畫面右側數(shù)起,分別是山濤、王戎、劉伶與阮籍。其他三位高士的形象,可惜已經(jīng)飄然逝去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大氏族集團的黨爭日趨激烈,官場的腥風血雨讓不少有識之士對朝堂喪失了信心,社會精英們無力改變現(xiàn)狀,只有選擇逃避,于是他們躲進了山林之中,在大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這樣的歸隱思想與行為,在當時那些志趣高潔、學識淵博的士大夫階層中蔓延開來,其中最為有名的一個群體就是竹林七賢了。
據(jù)畫史記載,東晉南北朝時畫過竹林七賢的畫家就有很多,比如鼎鼎大名的顧愷之、陸探微等。從那時起,竹林七賢作為士大夫階層隱逸山林、崇尚自然之美的一種風尚,成為了中國人物畫中高士圖的母題。
唐代安史之亂后,時局動蕩頻繁,更多士大夫仿效竹林七賢,逃避現(xiàn)實,歸隱山林,過著暢神逍遙的生活,這或許是孫位畫這張《高逸圖》的重要契機吧。孫位作畫時運筆流暢、遒勁,線條在繼承顧愷之的行云流水的風格上,加強了提按、頓挫的力度,以顯現(xiàn)圓勁、有力,這可以從人物的衣紋上清晰地看出來。在花毯和花墊的物件上,作者用了鮮艷的赭、紅、青等顏色,以顯現(xiàn)其貴族的身份。人物的服飾注重明暗的渲染,尤其是白粉的巧妙運用,表現(xiàn)出絲織品的柔軟和透明的質(zhì)感。
《高逸圖》背景中的樹石,雖然是點綴的配景,但實際上體現(xiàn)了晉人在山水中自我覺醒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自然之美。這里的竹石、喬木是繼《洛神賦圖》中出現(xiàn)稚拙的山水形象之后,又一次向獨立的山水畫表達邁出了成熟而堅實的一步——畫中的樹干、湖石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勾勒,明顯有了用墨色皴擦的痕跡??梢娮屛簳x名士得以暢神臥游的真正意義的山水畫,在《高逸圖》的樹石表達中已經(jīng)初見端倪了。
魏晉名士們雖無力改變現(xiàn)實世界,但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的心靈的世界,此時無論文學、音樂、繪畫、書法都產(chǎn)生了質(zhì)的變化,并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興盛,這是他們個人才智與創(chuàng)造力在藝術世界中大爆發(fā)。孫位的《高逸圖》是魏晉時期時尚先生們的群體寫真,但在畫面的深處,我覺得他表達的也許是魏晉時代高士們對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與熱愛。
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shù)占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此次在程十發(fā)美術館的展覽,集中展示了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使觀眾能夠?qū)ι虾V袊嬙簹v史中的女性藝術景觀一覽無遺。這十二位女畫師分別是: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龐左玉、吳青霞、江圣華、陳佩秋、吳玉梅、徐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