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一個人,得有多少煙火氣才算合適?
一個人身上,有多少煙火氣,是隨著時間而不同的。白衣飄飄的年紀里,出塵脫俗,不染煙火;到了后來,和年歲一起增長的,還有身上的煙火氣。直至最后,整個人沉沒在柴米油鹽的煙火中,令人唏噓。
煙火氣這玩意兒,少了,人便顯得做作。終日高飄于俗世之上,與世界隔絕開來,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便只能孤芳自賞??梢嵌嗔?,渾身銅臭,男的三句不離錢,女的一開口就是孩子婆婆青菜雞蛋,難免招人煩,油膩得可怕。
一個讓人覺得有趣的人,一本令人放不下的書,很多程度上都是因為煙火氣的比例,控制得剛剛好。
一本書,應(yīng)該有煙火氣。俗世煙火,是書中喜怒哀樂的源泉。有了煙火氣,才能與讀書的人產(chǎn)生共鳴。但僅有煙火氣,文字不免流于瑣碎的流水賬,這當然不夠。一本好書,有煙火氣,也得有高于煙火氣的東西。煙火之上,總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超脫于俗世的。高于煙火氣的,是書的精髓;而煙火氣,則是書的基本。兩者,缺一不可。
一個人,也該是如此。
煙火氣,也是地氣。一個人的養(yǎng)分,是從煙火氣中攝取的。故鄉(xiāng)故土,還有故人,那是一個人最初的養(yǎng)分來源。從這樣的煙火氣中,人吸取了足夠的養(yǎng)分,身心漸漸茁壯,才能走出來,到外面的世界尋覓另一片風景。
煙火氣,讓一個人與周邊的世界兼容。但人與周邊,若僅是兼容,千人一面,也就失去了自己。于是,除了兼容,總還得有點什么異于旁人的地方。與旁人不同的,大多是飄的,幻的。但也正是這些,才是一個人內(nèi)心里最根本的所在。
多少合適呢?一個人身上的煙火氣,總歸得多一點,但再多也不能超過七分。一個人身上那些高飄在上的非煙火氣,多少得有點,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氣,三分仙氣,一個人的身上,也就同時兼容了俗味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