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池
(平和縣霞寨林業(yè)站,福建 平和 363700)
巨尾桉是巨桉和尾葉桉雜交的速生樹種,其原產地為澳洲大陸,由于其生長速度快,木材用途廣泛,近年來在我國廣西、云南以及福建等地得到迅速發(fā)展。平和縣大面積種植巨尾桉始于2002年,至2017年種植面積達2.87萬 hm2[1],為當地林業(yè)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萌芽更新樣地位于平和縣霞寨鎮(zhèn)紅樓村03大班25、35小班,面積為7.7 hm2,海拔400~595 m,坡度23~26°,坡向西南-南坡。地處東經117°13′46″,北緯24°24′36″,屬亞熱帶大陸性和海洋性兼有東南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9~21 ℃之間,極端高溫為39.2 ℃,極端低溫為-2.5 ℃;無霜期310 d,年平均降水量為1750~1900 mm,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屬于磚紅壤性紅壤,土層平均厚度為80~100 cm,腐殖質層較薄,林下植被主要有五節(jié)芒、五指毛桃等。
巨尾桉品種為無性系DH32-29,首次造林時間為2004年2月,第一代采伐時間為2010年10月;經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培育萌芽條成林,第二代采伐時間2018年12月;經再次萌芽更新,培育第三代巨尾桉。
該樣地于2004年2月初次人工植苗造林,按株行距2.0 m×3.0 m挖穴整地造林,每畝種植110株。采取挖明穴、回表土細致整地,植穴規(guī)格為長×寬×深=50 cm×40 cm×30 cm,基肥采用桉樹專用肥0.5 kg/穴。
造林工資(當時價錢)情況:含開設防火路、煉山、清雜、挖穴、施基肥、回土、防治白螞蟻、種植、補植、定植追肥等工序,160元/畝。種植后15 d補植1次,確保成活率達98%以上;補植后15 d進行定植追肥,距每株苗木根部15 cm處穴施磷酸二銨25~50 g。據調查分析,P元素對促進巨尾桉苗木前期根系生長效果明顯[2]。
撫育投入情況:①種植后當年下半年第一次撫育。因巨尾桉早期根系不發(fā)達易倒伏,時間選在臺風期過后的10月,進行割草劈雜及施肥(工資每畝95元),每株施氮磷鉀復合肥0.5 kg或桉樹專用肥0.75 kg。在樹冠滴水線處開挖半環(huán)形溝,將肥料均勻施入后覆土壓實(下文涉及施肥的,操作要求相同)。每株肥料款按1.8元計算,1畝投入1.8元/株×110株+95元/畝=293元。②種植后第2年2~4月、第3年2~4月分別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撫育。施肥要求、投入情況與第一次相同。
2010年10月第一代采伐,伐前林木調查采用標準帶調查法,調查得到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巨尾桉第一代生長情況
采伐前,因山上集材及下山交通條件較好,該片桉樹林經評估1畝價值5128元(12.82 m3×400元/m3),扣除造林及撫育管理成本1畝約1500元(含林地運輸道路開設及維護費用、7年的林地使用費),1畝收益3628元。
采伐結束后,為提高跡地有機質養(yǎng)分含量采取不煉山[3],但應進行耙?guī)?,即沿種植行上下1 m開展伐樁帶狀除草、移除覆蓋物,把清理的雜草、采伐剩余物堆在上下兩行間,以利于促芽萌發(fā)[4]。鑒于平和縣夏季(5~9月)臺風較多,巨尾桉萌芽條抗風能力又極差,第一次撫育(含除萌定株、劈雜、施肥)選在當年10月后進行。萌芽條待處理留這么長時間也有如下好處:一是萌芽條木質化程度更好,樹干更堅硬,以順利度過臺風期;二是經歷較長時間自然環(huán)境考驗,長勢強、弱分化已定型,除萌定株可一步到位。具體措施:邊割草劈雜邊除萌定株,每個萌芽伐樁保留健壯、樹形筆挺的萌芽條2株,并砍除多余的萌芽條,每畝保留株數180株左右。之后,每個萌芽伐樁施氮磷鉀復合肥0.75 kg或桉樹專用肥1.0 kg。2013年2~4月、2014年2~4月分別開展第二次、第三次撫育,施肥要求同上。
2018年12月第二代采伐,伐前林木調查采用標準帶調查法,調查得到的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巨尾桉第二代生長情況
采伐前,該片林木經評估每畝價值4798.8元(11.16 m3×430元/m3)。成本計算:耙?guī)?0元/畝;3次撫育費用:雇工150元/畝·次×3次=450元,化肥款100株×2.7元/株×3次=810元;林地使用費(8年)、山上運輸道路維護每畝須分攤200元。合計每畝生產成本1510元??鄢杀荆慨€收益3288.8元。
采伐跡地采取不煉山耙?guī)謇矸绞?。次?0月,開展第一次撫育,除萌定株、施肥操作要求與上代同。
接下去還應開展撫育施肥至少2次。
至2020年10月,該樣地林分林齡已近2年。采用3.26 m樣圓隨機調查,調查得到的數據見表3。
表3 第三代巨尾桉生長情況
(1)巨尾桉第二、三代萌芽更新成林快、產量高。綜合表1、表2、表3,在同一立地及管理水平條件下,萌芽條更新林整體上(特別是后期)樹高、胸徑生長比不上植苗造林,且呈逐代降低趨勢。但我們能通過以下措施增加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①利用其伐樁根系發(fā)達、萌芽條生長快,通過留用2株健狀萌芽條,增加單位面積成林株數;②加大撫育管理力度,適當增加施肥次數、單株施肥量;③延長林木生長年限。如本塊樣地,第一代6年多開始采伐,平均每畝林木蓄積量14.41 m3;第二代萌芽更新8年后采伐,平均每畝林木蓄積量12.40 m3;在與上代同等管理水平條件下,第三代萌芽更新林8~9年后,平均1畝林木蓄積量預計可達10 m3以上。
(2)萌芽更新操作簡單。提倡采伐剩余物返還林地,采取不煉山耙?guī)謇矸绞?,促進伐樁萌芽。伐后二個月內,萌芽條可迅速長高至1 m以上,其生長速度明顯強于雜草,不會被遮蔽。
(3)萌芽條更新可降低造林成本??墒∪捝?、整地、種植等工序及投入,目前1畝植苗造林投入(定植前)工資500元、農藥10元、苗木款55元等,計565元。
巨尾桉三代以后萌芽更新問題有待今后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