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三類歷史課程是基本關聯(lián)的,高一學段的必修課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fā)展大勢,高二開始的文科班要完成歷史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學習,它們應該是對必修課程的遞進和拓展。選擇性必修的三個模塊由若干學習專題構成,各專題下具體內容依照時序表述,呈現中外歷史多方面的重要內容。高二文科班在進行選擇性必修教學時,必須強調知識的聯(lián)系和能力的突破。教學中可以對高一必修中的部分專題進行再“加工”。這種再“加工”是整合、提升、拓展的過程。本文以明朝對外關系為例,談談如何區(qū)分高一、高二不同的教學側重,提升文科班歷史教學的層次。
關鍵詞 必修課,文科班,選修課,明朝對外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1-0053-1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了高中三類歷史課程的基本關聯(lián),必修課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fā)展大勢;歷史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是對必修課程的遞進和拓展,采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歷史的發(fā)展與變遷,強化學生的史學專業(yè)基礎。①這些要求具體落實到教學中,高二與高一的歷史學習,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要求都是不同的。本文以明朝對外關系為例,談談如何區(qū)分高一、高二不同的教學側重,提升文科班歷史教學的層次。
高一歷史必修課程設《中外歷史綱要》模塊,內容包含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部分,在時序的框架下,每個部分的內容分為若干學習專題。每一課的時間跨度都很大,學習要求是“通”和“清”,即通曉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和厘清重要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課標的“教學提示”中,建議教師在進行本模塊的教學設計時,要在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和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對重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帶動對整個學習單元以及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探討和認識,進而“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xù)、繼承與發(fā)展、原因與結果,構建歷史發(fā)展的聯(lián)系,認識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②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高一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這一尺度,重點不清,線索不明,把整節(jié)課的內容上得七零八落。
高二文科班學生要在高一的基礎上,進行更專題、更系統(tǒng)的學習。根據課標要求,理論上文科班的學生要進行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選擇性必修課程是學生根據興趣、升學需求去選擇修習的課程,有三個可選的學習模塊;選修課程是進一步拓展、提高、整合性課程,課標為其提供了兩個模塊,但也可以是各校自主開發(fā)。實際操作中,高考升學的需求使學生幾乎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從高二開始,文科班學生必須完成對選擇性必修課程三個模塊的學習。
選擇性必修的三個模塊由若干學習專題構成,各專題下具體內容依照時序表述,呈現中外歷史多方面的重要內容,引領學生從政治、經濟與生活、文化等不同視角深入認識歷史。由此,可以看出文科班教學中,必須強調知識的聯(lián)系和能力的突破。例如,在課標的模塊1“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的“教學提示”中,建議教師可通過“情境—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綜合考察歷史現象;在模塊2“經濟與社會生活”部分,“教學提示”建議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經濟與社會生活是一個逐步發(fā)展、不斷進步的過程,這一過程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充滿延續(xù)與變遷、偶然與必然、局部與整體的互動,讓學生嘗試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角度認識歷史問題。也就是說,高二文科班的學習要求強調的是“變”和“整”,變化角度,調整認識歷史的不同側面,整合內容,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和闡釋。它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要求,都是在高一基礎上延伸和拓展。
所以,高二文科班在進行選擇性必修教學時,可以對高一必修中的部分專題進行再加工。這種再加工顯然是整合、提升、拓展的過程。
一、分析不同的知識側重,轉換認知視角,引導學生探尋歷史事件的內在關聯(lián)
課標中,《中外歷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內容按照歷史時序分為24個專題,其中與教材第四單元第13課對應的是第6個專題,其主題是“明至清中葉中國版圖的奠定、封建專制的發(fā)展與社會變動”,從中,我們可以抓住本專題的兩大主體內容: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專制政治的加強與社會變動。課標的目標要求是: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tǒng)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①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兩個“認識”上。其中的主線索是“版圖的奠定”、專制加強中的“危機”?!鞍鎴D的奠定”應該包括內陸邊疆和沿海島嶼,分別指向明朝北部、西北民族關系的發(fā)展,以及清朝前期疆域的奠定。
教材的第四單元前言與課標直接呼應,也強調了兩個“認識”。在知識體系上,本單元共分為三課,明、清的政治統(tǒng)治史各占一課,明清的經濟、文化綜合為一課。其中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陳述了明朝政治史,設置了三個小專題,分別是政治制度、對外交往與民族關系。其中“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兩個專題緊扣單元的主線索。所以,這兩部分內容應該是高一教學的主要知識線索和知識重點?!昂I辖煌ê脱睾P蝿荨睂n}陳述了明朝對外關系的三件大事,相對而言,不能體現單元主線索,加上高一課時緊張,必修教學中,教師無須對此細致地一一展開,可以借初中的基礎,以師生問答的方式加以處理,引導學生構建明朝整體歷史框架。
高二文科班教學則不然。從知識屬性上看,明朝對外關系涉及中國東南沿海的領土主權、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往的朝貢貿易、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對外交通與交流以及社會轉型中東西方的沖突與交流等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是選擇性必修教材的重要主題線索。例如: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有“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專題;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有“古代的商業(yè)貿易”和“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題;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有“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這些專題中都包含了明朝對外交往的內容。因此,文科班教學對必修教材再“加工”時,可以選擇與選擇性必修教材相契合的一些內容,調整認知視角,進行通史下的“專題教學”。
“明朝對外關系”這一主題,可以明朝“對外關系發(fā)展史”,或者明朝“對外貿易發(fā)展史”“對外交通發(fā)展史”“對外文化交流史”等主題,展開學習和討論。
從目標要求來看,不同的知識側重,培養(yǎng)的目標也不同。如果從“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勢”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學生必須了解明朝經營東南沿海的舉措,了解世界形勢變化對中國海防的影響。如果從“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角度來分析,課標在選擇性必修1中,要求學生“認識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顯然后者強調的認知視角要高得多。簡言之,高二文科班教學要從“明朝對外關系體制”來分析“明朝的對外關系”。這樣的認知角度直接影響到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分析的高度。其中,教學的關鍵是要加強同時代歷史的聯(lián)系:包括基于時序框架的縱向聯(lián)系,基于空間框架的橫向聯(lián)系。聯(lián)系的過程就是對不同時間的事物進行縱向梳理,尋找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同一時間不同歷史事件橫向分析,發(fā)現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的過程。文科班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在縱橫分析中,探尋其內在的邏輯關系。
如何尋找明朝對外關系專題中三大事件的邏輯呢?筆者在閱讀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料和探尋明朝對外關系發(fā)展中的因果時,發(fā)現了一些關鍵詞:“貢藩”“天朝體制”“朝貢”“中華秩序”等,說法不一,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界線不明,給筆者啟發(fā)最大的是選擇性必修1教材的表述:明朝“對外關系體制”是“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①什么是朝貢體制呢?要解釋這一概念還得從“朝貢制度”著手?!俺曋贫取币辉~出自西方學者,即“tributary system”或“tribute system”,通常有“朝貢制度”“朝貢體制”“朝貢體系”等譯法,西方學者使用的這一概念,其內涵包括朝貢關系及其相關制度在內的一個體系。朝貢制度建立于雙向交往、溝通之基礎上,包括朝貢一方的“稱臣納貢”和宗主一方的“冊封賞賜”雙重內容,故稱“朝貢—封賞制度”或“封貢制度”。②選擇性必修教材將明朝的對外關系體制,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zhèn)戎胤謩e闡釋為“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這正是我們尋找的這一主題的主體線索。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推翻了元朝統(tǒng)治后,急需爭取“萬國來朝”以樹立真命天子的形象,從而穩(wěn)定新朝建立后的人心不穩(wěn)局面。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專門制訂了詳細的外國國王和使節(jié)來華的“朝貢”禮儀,“萬國來朝進貢,仰賀圣明主,一統(tǒng)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遷圣德,勝堯王,保護家國太平,天下都歸一”。③“朝貢體制”以“懷德”和“懷柔”為核心理念。然而這是理想的交往模式,明初,隨著東南沿海倭寇侵掠的加劇,明政府只能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民間貿易,導致私人走私的發(fā)展,為此也影響到了中日關系的發(fā)展;明成祖時,積極發(fā)展“朝貢體制”下的海外關系,派鄭和船隊下西洋,保證官方“朝貢貿易”的同時,推行嚴格限制民間海上貿易的“海禁”政策;至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在海禁之下走私更猖獗,與倭患混雜,造成巨大破壞,這樣就有了戚繼光等人的抗倭斗爭;明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勢力的覬覦,明政府仍然堅持“朝貢體制”的思想,消極對待西方勢力,導致澳門、臺灣遭到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的入侵。
“朝貢體制”直接影響到了明朝“朝貢貿易體系”,使明朝對外貿易包含了三種形式:朝貢貿易、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不同時段,這三種貿易受明朝對外政策的影響有強弱、盛衰交替,反過來又作用于明朝對外政策的調整。文科班教學要引導學生認識“朝貢體制”下對外政策的主動與被動;“海禁”政策的緊與松,官方貿易與私人貿易的發(fā)展與緊縮等,隱含的幾條線索,分析這些線索的變化及導致變化的原因,促使學生融會貫通。
二、分析不同的能力側重,調整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多側面、高層次的探究
高一是高中基礎性學習,在能力要求上,要求具備初步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高二文科班教學承接高中基礎教學與大學專業(yè)學習,課標對三本選擇性必修的“教學建議”中,幾次提到多渠道、多層面、多側重、跨學科的探究。所以,文科班教學更要重視能力突破。怎樣找到適宜文科班教學的能力層次,筆者覺得可以參考課標中設置的“學業(yè)質量水平”,水平3~4應該是針對面向高考的文科班學生的要求。
可將“明朝對外關系”專題的教學目標設置為:能夠結合明朝前期的內外形勢,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特征等方面進行探究;能夠結合明清的形勢綜合分析下西洋的客觀影響;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分析是倭患引發(fā)海禁還是海禁引起倭患,在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做出自己的歷史解釋;在評述鄭和下西洋時,能夠對鄭和寶船尺寸的相關史料進行科學的考證、適當的評判,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能夠在正確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全面、客觀地論述明朝中日關系以及當今對歷史人物王直的客觀認識和科學評價。
1. 以恰當的時空尺度分析“朝貢貿易”的典型事件——鄭和下西洋,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論述的能力。
受傳統(tǒng)的對外關系史視角影響,許多教師對鄭和下西洋的分析大都側重于政治層面,對經濟因素的分析會相對弱化,教學中會突出下西洋的政治性目的和影響。例如,利用《鄭和航海路線圖》,以及鄭和7次遠航訪問30多個亞非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的史實,分析打開中國與亞非國家交往的新局面。如果高中文科班還這樣教,就與初中簡單重合,學生會感覺寡淡無味。事實上,“下西洋”是“朝貢體制”下明朝對外政治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明朝前期的對外經濟關系中“朝貢貿易體系”的表現,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影響。所以,文科班教學時,對學生已經熟知的政治影響無須過多著力,而應從經濟的角度拓展。
首先從引導學生理解“朝貢體制”入手,探尋鄭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分析事件的性質。
呈現材料:
材料1:中國古代文獻中“朝”“貢”常常合在一起使用,“修奉朝貢,各以其職”。①“朝貢制度”在我國起源很早,最早系統(tǒng)記載這項制度的是《尚書》中的“禹貢”,即所謂“禹別九州,隨山峻川,任土作貢”。
——摘編自《漢書》
明成祖在其《皇帝敕諭》中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爾等祇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薄?431年)鄭和《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文中有:若誨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zhí)贄,重譯來朝?;噬霞纹渲艺\,命和等統(tǒng)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中冊)》②
材料2:夫貢者,夷王之所遣,有定期、有金葉勘合表文為驗,使其來也以時,其驗也無偽?!鞔O立司船司在于)通華夷之情,遷有無之利,減戍守之費,又禁海賈,抑奸商,使利權在上。
——《續(xù)文獻通考》③
材料3:朝廷歲令天下有司鑄銅錢,遣內官賚往外蕃及西北買馬,收貨所出常數十萬,而所獲取曾不及其一二。且錢出外國,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與之,可謂失其宜矣。
——《明史》④
閱讀材料思考:(1)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結合明初形勢分析明成祖的“朝貢體制”。(2)材料1中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對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有什么作用?(3)結合材料3分析材料2中對明朝“朝貢貿易”的評議是否正確?結合所學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第(1)小問比較容易,學生閱讀材料1就可以得出答案: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政治依附色彩明顯,“朝”與“貢”是一種雙向政治關系,它是中央王朝與各地諸侯保持君臣貢藩關系。
這種貢藩關系中的秩序觀也就是后來中原王朝的“朝貢體制”。明太祖面對新王朝的鞏固壓力,試圖樹立中原漢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秩序觀來討舊元勢力,鞏固內陸和海防。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材料1中的“敕諭”表明了朱棣極力構建華夷秩序觀,為了“共享太平”,繼續(xù)推行“德化柔遠”的“朝貢貿易體系”。
第(2)問是從政治角度的分析。學生首先會關注材料引注中的時間,從中推算這是鄭和下西洋時期(1431年應該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在福建長樂駐泊期間,于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命人雕刻的碑文,材料中的“德化而柔遠”體現了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旨在威震四方的同時,令藩外之國四方來朝、和平共處。
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加以分析。也可以適當讓學生回顧性地講一講初中教材補充的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說明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的目的。然后教師進行總結:正是這“揚國威”的政治目的,明朝將這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的對外政策推廣到海域世界。從結果上看,鄭和下西洋的“揚國威”目的確實實現了,每次“鄭和還,西洋諸國皆遣使者隨(鄭)和入朝”。①鄭和下西洋既是傳統(tǒng)“朝貢體制”的表現,同時也是明朝前期社會經濟政治形勢使然,它進一步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朝貢”和“冊封”的政治關系。
第(3)小問是從經濟角度設問的。問題中包含因果的分析,要求學生必須讀懂兩段材料中“朝貢貿易”的不同評論才能抓住問題的中心。這是高考中經常出現的一類題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段,將材料2分為前后兩段,前半段是對“朝貢貿易”的嚴格管理,后半段指出管理的目的為“使利權在上”。材料的中心在后半段,指出了“朝貢體制”的經濟目的。學生讀懂材料,就能理解“朝貢貿易”的“厚往薄來”的特征,造成實際的結果是遠方的物產遠遠抵不上巨大開銷,所以,經濟不能作為“朝貢貿易”的主要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材料2的評議是不正確的。
教師接下來沿著歷史的邏輯分析:“朝貢貿易”既然不是以經濟為目的,它會造成怎樣的經濟影響呢?
教學中如果直接說出結論——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學生會以此生疑:不是以經濟為目的的行為就一定會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嗎?顯然沒有說服力,歷史教學中還得以事實說話?!俺曎Q易”帶來的經濟影響可以從其管理和經營來分析。
朝貢貿易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外國使節(jié)帶來送給明朝皇帝的貢品(或方物),在入京朝貢時上交,明朝皇帝以賞賜的形式給予價值抵償。另一種是私貨,是外國使節(jié)成員帶來的私人貿易貨物,一般在市舶司港口與京師同會館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從材料2中可以看出明朝對“朝貢貿易”是控制的?!岸ㄆ凇北砻饔袝r間限制,明朝的朝貢貿易有二年一期,有三年一貢或五年一期,或十年一貢。還有對朝貢船只與人員的數目以及入貢港口(地點)的限制。例如: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通西洋諸國。明朝時,在京師有禮部之主客司,兵部之會同館,在地方有市舶司機構來管理。但是,這種管理不是為了達到利用“朝貢貿易”來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為什么呢?再來看一看明朝朝貢貿易的貨物種類:
材料4:《明會典》中記載了明前期的進口貨物,詳見表1、表2。
教師呈現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兩張表格,分析明朝進口貨物有哪些特征?說明了什么?
教學中引導學生區(qū)分表格中引進貨物的種類,通過了解貨物屬性,分析商品可能的去向。表1中明朝進口貨物種類繁多,大多是軍需品和奇珍異寶等奢侈品,甚至還有很多沒有實際用途的物品,是為滿足軍事或戰(zhàn)爭所需以及為貴族享樂服務的。對表2的數據進行解讀,可以看出各國間朝貢規(guī)定價格與實際收買價格間存在巨大差異,往往為十倍或二十倍不等,甚至高達數十倍,而且同一物品,對不同國家也執(zhí)行不同價格,這種差距和差異表明,朝貢貿易完全是一種政治性的制度,雖然密切了與亞非國家的政治關系,加強了文化交流,但是,它對明朝政府財政來說,不但沒有經濟價值,反而造成嚴重的負擔。這正是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朝貢貿易成為歷史絕唱的重要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對表格縱橫對比解讀,對鄭和下西洋的政治影響、經濟影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內容進行辯證地分析。
2. 對“抗倭”和“海禁”中人和事進行客觀的分析,提高學生史論評析和歷史解釋能力。
同樣,歷史事件中的人和事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歷史上,對海禁與抗倭斗爭之間的因果關系存在很大分歧:是倭患引起海禁?還是海禁導致倭患?因果的倒置直接影響對明朝抗倭歷史中的人物評價。每一種評論中,評論者都會提供一定的史料依據,似乎都是可信的,關鍵是找到問題的癥結。
教學中,教師先呈現矛盾性觀點,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矛盾的焦點是什么?學生在討論中會把視線逐漸集中到是先有倭患再有海禁,還是先有海禁才有倭患?這時,教師再補充史料:
材料5:早在元代時倭寇已經開始在大陸沿岸進行劫掠活動,如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洪武二年四月,“先是,倭寇出沒海島中,數侵略蘇州崇明,殺傷居民,奪財貨,沿海之地皆患之”。①
明太祖幾次遣使日本南朝政府(當時日本分裂,倭寇的聚焦地在日本南朝),“修書特報正統(tǒng)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奉表來庭;不臣,則循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載?!惟王圖之”。到洪武二十年左右,明太祖下令斷絕與日本的一切關系,停止其朝貢,同時加強海防,抵御倭寇侵掠。為了防止“奸民”與倭寇勾結,明太祖下令嚴禁沿海居民及守衛(wèi)官軍“私通海外諸國”,禁止私自出海與貿易,實行海禁。①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元朝時中國東南沿海就出現了倭寇,明初開始倭患不斷加重。明太祖對日本的態(tài)度反映了“天朝體制”下的和平外交,在倭患加重的情況下,明太祖才下令海禁,而且海禁的內容是單向的,是禁止中國沿海居民及官軍私自出海貿易。
在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史中,明代以前中國并沒有海禁傳統(tǒng),唐、宋、元都鼓勵發(fā)展對外貿易。明代以前,日本武士、商人、海盜對中國沿海雖有騷擾,但未成大患。倭患是因日本國內因素和中國海防形勢變化而逐漸加劇的。隨著日本國內政權更替、戰(zhàn)爭頻繁,武士地位下降,大量淪為“浪人”,一些大名組織浪人、商人到中國沿海地區(qū)走私、搶掠。此時,元朝社會也處于矛盾激化狀態(tài)。元政府的禁寇政策被人利用加劇了社會矛盾,出現了中國一些流民與倭寇勾結侵擾中國和朝鮮半島沿海地區(qū)的情況,直至元軍在山東蓬萊打敗倭寇。明代倭患是元代倭寇侵擾的繼續(xù)與發(fā)展,因倭患而導致明朝實行海禁的因果關系很清楚。雖然倭患形成及加重的原因十分復雜,但倭患的源頭在日本,這是新教材強調的,需明確。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侵掠異常猖獗,釀成了嚴重的海防危機。這一時期,明朝任用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平定倭寇。著名的“戚家軍”“俞家軍”英勇殺敵,蕩平廣東、福建等地的倭寇。至此,元末明初以來侵掠中國東部沿海的倭寇之患基本平息。
教師在簡單陳述后,進一步反問和追問:為了海防而禁止民間貿易當然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沒有海防,沒有抗倭的勝利,開放民間貿易如何保證東南沿海和平安定?以“倭寇”自稱的中國人王直,②是因從商不成而成倭寇,還是他要借倭寇之名來從事海盜行為的呢?
像這樣有爭議的歷史問題,正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本課教學中,可以進一步結合“王直新論”展開討論。
材料6:復旦大學的樊樹志教授認為:“不應該完全否定他(王直,明朝時被政府捕殺的倭寇首領)”,③其依據是,王直曾要求明政府放棄海禁政策,使私人貿易合法化。樊教授認為:“真正解決‘倭患的關鍵之舉,并非戚繼光、俞大猷的平倭戰(zhàn)爭,而是朝廷政策的轉換,即隆慶元年(1567年),政府宣布取消海禁,允許人民下海前往西洋、東洋貿易,既然民間海上貿易合法化了,所謂‘倭患也就煙消云散了?!?/p>
——《國史十六講》④
其中涉及對“倭寇”首領王直的重新評價,這就是所謂的“王直新論”,并由此產生了對王直該不該重新評價的“王直問題”。事實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樣的評論并不少見。可以引導學生從評論者的立場出發(fā)分析不同的評論。
補充以下兩段評論,提示學生結合材料5、材料7、材料8、材料9,以及明朝社會形勢分析材料6的觀點是否正確。
材料7:倭寇隊伍中有為數不少的中國人,像王直之流在倭伍中還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日本領主支持下組織起來,初以日本薩摩等島為據點,采用日本的武器裝備來看,都說明倭患是日本海盜勾結喪失民族立場的中國奸商等,侵擾中國的侵略行為,因此,平定倭寇是完全正義的。王直等人是民族的敗類,戚繼光等人才是民族英雄,值得后人敬仰。
——《明代的海禁與倭寇》⑤
材料8:16世紀中葉東亞海域武裝林立、秩序混亂,除了明朝官方的武裝力量外,還有葡萄牙武裝,以劫掠為生的海賊武裝,各路亦商亦盜的混合武裝以及真正的倭寇,等等。為維持海上貿易秩序就不得不推舉出一名有公信力、有實力的領袖。這些商人……今天不能容忍的惡行,恰恰是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發(fā)展所必需的。①
材料9:而(王直)“曾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蝠仌r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旒w等官軍打著“除寇”的旗號,將沿海各路海商一網打盡。各路海商雖然反抗或逃逋,始終敵不過強大的朝廷武裝,最終慘遭屠殺和囚禁。朱紈最后的結局也是以“濫屠”被治罪。
——《開欄寄語》②
材料8是站在所謂的全球化的角度,為王直等人不法行為辯護。材料9是站在明朝東南沿海商人的立場評析的。以朱紈等官軍打著“除寇”的旗號濫殺和囚禁商人,甚至欺壓百姓為由,認為部分居民(其主體應是商人)稱王直等人為英雄是合理的。其實,類此的“新論”網上還有很多。一些日本人崇拜、紀念王直,為其修建神廟“明人堂”,還舉行“王直節(jié)”。其理由是因為王直促進了日本的海外貿易,推動了日本造船技術、火藥及火器技術的進步,對日本頗有貢獻。日本福江市派人到安徽歙縣尋訪王直祖墓,是因為王直在日本的后代現在福江市。
王直為首的勢力在明朝的實際影響還有哪些呢?從史料中可以看出,評價王直是“倭寇”的“證據”為:①王直的確和日本人進行商業(yè)活動,包括雇傭日本人。②王直本人在進行貿易活動中,不在意官府和民眾將其視為“倭寇”。③與王直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沿海武裝,的確有過類似于“倭寇”的劫掠行為。④王直的武裝與明朝官軍有過交鋒的記錄,王直擁有一支稱霸東亞海域的武裝力量。這些是從王直勾結外國人侵擾中國海疆,嚴重擾亂了東南沿海的社會秩序的視角評判王直的。所以說,在中國土地上為王直歌功頌德,顯然刺痛中國人的自尊心和民族感情。無論王直對日本是否有貢獻,面對中國他還是千古罪人。
學生學習歷史,需要對史料(材料)進行分析和理解,但是,即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評論者本身由于受到時代、經驗、理念、材料充足程度等限制,會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歷史材料,在解釋歷史時難免會發(fā)生偏差。但是有些涉及國家利益、民族關系的關鍵問題,還是要引導學生徹底辨別。
例如,分析海禁與倭患關系時,要引導學生最后總結出:由倭患加重導致明朝政府推行海禁,而且海禁政策在東南沿海實施,主要針對日本,沒有斷絕與東南亞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朝貢關系。
教師在此基礎上適時延伸,在平倭戰(zhàn)爭勝利后,明朝放棄海禁政策但仍然禁止與日本通商,說明倭患給當時明朝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的一段時間,明政府實際放棄海禁,倭患并未因此而緩解,反而加劇。所以,認為只要政府放棄“海禁”,就可以平倭,不僅抹殺了戚繼光等民族英雄的歷史功績,也將中日民族矛盾,倭患中日本的責任完全歸結到明朝統(tǒng)治者一方,這是偏激的歷史解釋。
3. 利用課外探究對下西洋寶船進行辨析和考證,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論證能力。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基礎的要求是區(qū)分史料,獲取史料,搜集信息,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高層次的要求不僅是教學中大量運用史料,而是要能夠辨別史料,并學會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為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問題更全面、更豐富的解釋。
鄭和下西洋是“朝貢貿易”的典型事件,也是我們引導學生認識“朝貢貿易體系”及明朝對外關系的重要史實。所以,了解并探討其航海規(guī)模,是十分必要的。而這其中,鄭和寶船的大小是典型表現。教學中,若能結合“寶船”模型講解,圖文并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寶船的尺寸爭議很大,這恰是老師想講而不敢講的。筆者參加過一次初中教學研討,聽過一位老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故事,特別隆重地介紹鄭和7次遠航的規(guī)模,詳細地解讀《鄭和航海路線圖》上所到的地點。但是鄭和寶船(模型)在PPT中卻一閃而過,教師沒有做任何介紹。課后研討中,這位教師很難為情地解釋:有爭議的問題不敢講。筆者在想,對這些有爭議的歷史問題,高中教學中能不能講呢?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怎么講。高中文科班更應呈現這些爭議,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求證意識。
[方案一]課堂探究。教學中可以呈現材料,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問題:
材料9:(南宋)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余人。
——《夢梁錄》①
《明史·鄭和傳》和明鈔本《瀛涯勝覽》中有:“寶舡63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的記載,但是鄭和寶船到底有多少至今乃是歷史之謎。因為其中“丈”的折算難以確定。如果按現今計量單位折算,一丈=3米,則寶船長132米,寬54米。若按明尺(這里是工部尺)計算,可知鄭和寶船的最大長度為123米,寬約50.3米。這兩種古今的折算,寶船的長度遠遠超出120米,寬50米……在研究中,有人就造船業(yè)而論,明初不可能造出長度在100米以上的寶船,人們逐漸對用什么尺來換算產生了懷疑。近代著名的史學家梁啟超認為馬歡記錄的寶船尺寸所用是工部尺。②還有人提出用元尺、淮尺、福州墓尺、河北的漢墓尺等,計算出來的鄭和寶船大小相差很大……
2010年6月,在南京祖堂山發(fā)現隨鄭和船隊出使西洋各國的太監(jiān)洪保之墓。出土的石碑銘文中有“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赍捧招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之語。③
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船只大小的度量單位有哪幾種?目前史載中最可信的你認為是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在歷史考證中,最佳的史料選擇是實物的,或者當時人或當事人記錄的一手文字史料,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一些后人轉載的文獻資料。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和資料不足。張廷玉編撰《明史》中記敘鄭和的內容很少,明代社會上流傳最多的是關于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的小說故事、戲劇,這就為后人研究鄭和下西洋增加了許多困難,包括對鄭和下西洋的船只尺寸的研究?!睹魇贰む嵑蛡鳌分杏嘘P于鄭和寶船記載,它與馬歡的《瀛涯勝覽》的記錄對應,人們相信數據的真實性,因為馬歡的特殊身份,他是鄭和下西洋的親歷者。據史載:馬歡在永樂十一年(1418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3次隨鄭和船隊遠航“西洋”(第4次、第6次、第7次),任翻譯,先后到過天方(今阿拉伯半島)等20余國,歸國后寫成《瀛涯勝覽》,④記敘各國政治、人文、物產、風俗等。因為馬歡的當事人身份,所以史學研究中往往以此作為一手史料。
教學中可以選擇這兩則材料,闡釋中必須進行折算后解讀,現在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度量單位是米,所以,對寶船的大小也最好要以“米”來折算。問題就在當時的1尺究竟是多少米?
通過呈現史學界圍繞馬歡筆下的“丈”的度量單位問題的分歧,引導學生關注史料來源,從中認識應該對史料的真實性進行更嚴謹的考證,激發(fā)學生課后繼續(xù)探究的熱情。
事實上,關于鄭和寶船的考證資料并不難找,因為它一直是史家關注的焦點問題。
中科院院士、著名造船專家楊槱等先生,從造船和航海的角度出發(fā),多次撰文指出這樣的尺度不合實際。①楊宗英根據南京發(fā)掘的大舵桿,估計寶船為長18丈(61.56米),廣4.4丈(15米),排水量為1200噸左右的沙船。傅朗、龍村倪將此尺度與明清的冊封舟、太和殿、現代的足球場等做比較研究,認為寶船尺度大得離奇。張箭先生認為用木材造不出萬噸帆船。
鄭和寶船尺度在學術上的爭論不休的原因是:質疑派對其大尺度難以因史籍記載絕對否定;維護派對其木結構與工藝又難以說清,雙方都難以提出確鑿的證據來說服對方。但是,2018年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胡曉偉的一篇《鄭和寶船尺度新考——從泉州東西塔的尺度談起》,從側面揭開了鄭和寶船的尺寸研究的新一頁。他從泉州東、西塔、當陽鐵塔,三座宋塔的尺度來考證寶船的尺寸。因為在明、清史料中有宋塔的記載。三塔所用度量單位1“丈”≈2.50米、與宋、元、明采用之天文尺(1尺=24.5厘米)基本吻合。作者認為,以宋或者明、清的營造尺度去解讀,與實際相差甚遠。若僅以明代營造尺度去解讀鄭和寶船,看似合理,可能會造成訛誤。同時,作者將鄭和寶船與萬歷中荷蘭人的木帆船、紅夷大炮的尺度進行比較,研究推導出三者所用度量單位1“丈”≈1.6米。據此換算鄭和大號寶船,長“四十四丈”為70.4米、寬“十八丈”為28.8米。同時他還對在南京祖堂山發(fā)現的,隨鄭和船隊出使西洋各國的太監(jiān)洪保的墓中,出土的文物——“大明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公壽藏銘”石碑銘文進行考證,認為其中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絕非長度超百米的鄭和寶船?!拔迩Я暇薏啊钡某叨扰c長“四十四丈”為70.4米、寬“十八丈”為28.8米的鄭和寶船更接近。②
這些研究,為中學生的探究、考證提供了更為翔實的材料和論證視角,所以,在以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的文科班中,可以設計課外探究活動。
[方案二]課外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15世紀明朝“朝貢貿易”背景下的鄭和下西洋中“寶船”大小之“證”
活動目標:
1. 深入認識15世紀明朝朝貢貿易體系以及其推行的背景
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并綜合利用各類文獻、水陸考古等歷史資料,了解這一時期中國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
3. 重新認識這一歷史事件,深刻理解朝貢貿易給中外帶來的歷史影響。
[活動過程]
1. 補充材料:呈現史學研究中的寶船尺寸大小的折算方法,設計問題:閱讀下列專家對鄭和“寶船”的折算,結合自己的考證,分析哪一種折算方法更接近實際?
周世德認為鄭和寶船用的是淮尺,例如:1尺約為0.342米,③寶船長多少米?
王兆和認為鄭和下西洋發(fā)生在明初,造船匠用元尺是可能的。并根據《中國歷代尺度考》載元朝一尺約合今0.24米,④寶船長多少米?
席龍飛認為鄭和寶船是福船;并根據福州黃升墓出土的一把雕花漆木尺,認為此木尺比較接近海船用尺,測量結果,每尺0.283米,⑤換算寶船長和寬多少米?
劉孔伏等以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一把尺子,一尺合23.5厘米,⑥推算寶船長和寬。
同時,提供考證的依據:《海交史研究》《明史》《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等雜志、專著。
2. 小組探究。①“顏值組”,希望從木船的形狀、大?。ㄩL與寬、噸位、排水量等)展開考證;②“三圍組”,想從船舵、船塢與船比例尺寸展開研究;③“旁證組”:希望從古籍、古遺中關于“丈”的度量標準的記錄考證;④“原偽組”:考查歷史文獻記載中一手資源真?zhèn)畏直娴摹?/p>
3. 運用明代的歷史地圖、《鄭和下西洋地圖》和宋元明海上貿易圖,了解古代中外貿易最遠到達的地點,對照《新航路開辟圖》,研究中外遠洋航行所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
4. 對教師提供的相關史料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可以選擇教師講授、學生主題報告會、圖片展覽等形式,對鄭和寶船具體尺寸進行研究判斷。
[活動說明]
本活動的設計旨在通過了解明朝前期朝貢貿易的情況,了解鄭和下西洋背后強大的政府支撐背景,通過對比考證,遷移考證,培養(yǎng)學生的考證意識和分析問題、辨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一手史料真實性的問題也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鄭和寶船的尺寸折算考證都是以馬歡記錄的真實性為前提的,當事人的記錄是否一定真實呢?近年,由于康有為在《我史》中將“聯(lián)省公車上書”放大,使后人將更廣層面的“公車上書”,作為康有為組織的“聯(lián)省公車上書”的專用名詞,包括康有為所述的上書遭拒等記錄都加以懷疑。此類當事人敘述的史料遭質疑的不在一二,它反而激發(fā)了人們對歷史關注的熱情,這正是歷史教育需要挖掘的價值所在。
課標對必修教學的“教學建議”中就有要求設計探究活動,但是,高一課時的緊張,加上九門學科教學的擠壓,實際的教學中根本無法實施課外探究。高二文科班教學中,學生有興趣,有精力、也有必要進行課外探究,所以,文科班教學必須好好地補上這一課。
教學中,教師無須把自己所知的最新考證的結果告訴學生,而且史學研究的成果也會不斷地推陳出新,教師根本無法窮盡,而且授之以漁的方法、實際考證的過程更重要。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什么角度去思考,去求證,提示學生從中應該得到哪些啟發(fā)。這樣的課堂討論與課后探究在課時充足的文科班教學中是可行的,而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史證意識。
文科班的教學要研究的方面很多,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層次都值得一線教師去研究、反思、改進。本文僅是一孔之見,以期為引玉之磚。
【作者簡介】許春鳳,中學特級教師,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