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霞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 洛陽 471003)
腦癱(Cerebral Palsy,CP)是一種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障礙、活動受限綜合征,主要因胎兒、嬰幼兒在發(fā)育過程中腦部遭受非進行性損傷引起,導致嬰幼兒感知障礙且伴有語言障礙、癲癇等,給家庭帶來極大壓力和負擔[1]。目前尚無CP 特效治療方案,無法完全治愈,只能通過長期康復治療延緩疾病進展,從而有效改善患兒生活質量。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是一種專業(yè)康復訓練設備,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康復中具有較好應用效果[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CP 患兒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倫審2019(127)號]。前瞻性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62 例CP 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jù)交替分組法分為A 組和B 組,各31 例。A 組男18 例,女13 例;年齡1.0~5.7 歲,平均年齡(3.38±0.72)歲;病程0.3~5.4 年,平均病程(2.81±0.82)年;其中偏癱8 例,雙癱13 例,四肢癱10 例。B組男20 例,女11 例;年齡1.1~5.5 歲,平均年齡(3.12±0.70)歲;病程0.5~5.2 年,平均病程(2.86±0.78)年;其中偏癱7 例,雙癱15 例,四肢癱9 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CP 診斷標準[3];運動障礙均為腦部病變所致;患兒能夠理解簡單指令,且其下肢可觸碰運動儀器;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既往接受過脊神經切斷、下肢矯形手術;正在服用抗痙攣藥物;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癲癇、出血性疾??;進行性損傷引起的中樞性運動障礙。
1.3 治療方法
1.3.1 A 組 采用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將座椅、智能運動系統(tǒng)的腳踏板調節(jié)至合適高度,康復師于患兒身邊站立,根據(jù)系統(tǒng)提示給出相應口令;先進行3~5 min 被動訓練,后進行5~10 min 主動訓練,結束前再次進行3 min 被動放松訓練;訓練過程中依據(jù)患兒實際情況設定智能運動系統(tǒng)參數(shù),速度為15~30 r/min,阻力為0~10 N,觀察患兒狀態(tài),以其耐受為宜。30 min/次,1 次/d,持續(xù)進行3 個月。
1.3.2 B 組 在A 組基礎上聯(lián)合針灸治療,選取頭針(智三針、顳三針、腦三針、百會穴、四神聰穴)和體針(足三針、膝三針、承山穴、承筋穴),對局部皮膚消毒后,采用0.3 mm、1.0~1.5 寸的一次性毫針進行針刺,按下肢體針-頭針的順序,采用平補平瀉法,快速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每15 分鐘行針1 次,行針捻轉1 s/次。1 次/d,持續(xù)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治療3 個月后,以改良Ashworth 量表[4]為下肢肌力的評估標準,評價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其中患兒肢體肌張力降低2 個級別及以上為顯效;肢體肌張力降低1 個級別為有效;肌張力無變化或增加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運動功能:于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5]和精細運動功能量表(FMFM)[6]對兩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其中GMFM 量表共88 項條目,總分264 分,分值越低,粗大運動功能越差;FMFM 共61 項條目,總分183 分,分值越低,精細運動功能越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數(shù)據(jù),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內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3 個月后,B 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GMFM、FMF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MFM、FMFM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B 組高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CP 多發(fā)生于嬰幼兒時期,主要指新生兒在出生后1 個月內的腦發(fā)育早期,因多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以姿勢、運動功能障礙為特征,嚴重影響患兒及其家庭生活質量[7]。該病發(fā)病機制較復雜,臨床研究表明,與遺傳、宮內感染、早產、胎兒腦缺氧等因素有關,致殘率極高,如不盡早糾正,患兒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將會進一步加重,導致其粗大運動功能受限[8]。因此,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GMFM、FMFM 評分高于A 組,分析其原因在于,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系統(tǒng)是一種專為CP 患兒設計的康復訓練設備,可幫助患兒循序漸進地進行肢體訓練,提高運動功能;同時該智能系統(tǒng)對肢體痙攣敏感性較高,可自動識別患兒在主動運動中是否出現(xiàn)痙攣,一旦其出現(xiàn)此類癥狀,系統(tǒng)會停止運動,安全性較高[9]。針灸是中醫(yī)治療CP 的常用手段,具有益腦髓、調陰陽之效,操作簡便、起效較快,且不良反應小[10]。針刺足三針、膝三針具有補養(yǎng)筋骨、通利關節(jié)之效,促使全身精氣運行,調養(yǎng)肢節(jié);針刺承山穴、承筋穴可行舒經活絡、解痙止攣之效[11]?,F(xiàn)代研究表明,針灸對腦組織的腦血流灌注具有改善作用,可激發(fā)腦細胞神經活性,促進腦神經重塑,完善大腦皮層網絡。同時對腓腸肌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具有改善作用,可有效解除局部肌張力過高、肌肉僵硬之癥,恢復肢體關節(jié)功能[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3 個月后,B 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可見聯(lián)合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兩者聯(lián)合應用具有較強的互補作用,可改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及精細運動功能,提高下肢肌力,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MOTOmed 智能運動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CP 患兒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