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鵬,周志剛,李莉明,高劍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鄭州 450052)
上皮樣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多位于深部軟組織,發(fā)生于尿路系統罕見,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誤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1例尿道海綿體EA,現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73歲,因“前列腺電切術后4月余,發(fā)現尿道腫物5 d”入院?;颊?月前因前列腺增生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術后出現尿頻、尿痛、尿不盡。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無家族性遺傳史。查體:陰莖根部腫脹。實驗室檢查:尿紅細胞33.62個/μL,尿白細胞972.18個/μL,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25.42 ng/mL。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尿道海綿體體積增大,平掃CT值約45 Hu(圖1A),增強后動脈期CT值約73 Hu,靜脈期CT值約86 Hu(圖1B),呈漸進性均勻明顯強化,邊界欠光整。雙肺內見散在多發(fā)高密度結節(jié)(圖1C),縱隔內淋巴結增大。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尿道海綿體區(qū)間團塊狀T1WI等信號、T2WI稍高信號、DWI呈高信號,病變邊界不清,最大截面大小約4.3 cm×3.5 cm。膀胱鏡檢查:前尿道狹窄,黏膜異常,觸及尿道腫物,質地硬。穿刺病理:鏡下上皮樣腫瘤細胞腺樣排列,核分裂象多見,異型性明顯。免疫組化檢測:Vimentin(+)、F-Ⅷ(少數+)、CD34(+)、CK(+)、Ki-67(20%+)、ERG(+)。病理診斷:上皮樣血管肉瘤(EA)。全身麻醉后行核素組織間介入治療及筋膜組織瓣成形術,術中見尿道球部硬性腫塊包繞尿道、陰莖、海綿體,質硬,活動度差,腫塊侵犯尿道及周圍組織,于腫瘤組織不同層面中均勻置入核素粒子30枚(圖1D)過程中避開尿道。術后化療使用表柔比星0.1 g+異環(huán)磷酰胺11.5 g+靶向藥物(阿帕替尼),化療2周期后患者出院。電話隨訪10個月后,患者全身多發(fā)轉移死亡。
A:平掃示尿道海綿體體積增大;B:靜脈期矢狀位示漸進性均勻明顯強化;C:雙肺內散在多發(fā)高密度結節(jié)(箭頭);D:患者行核素組織間介入治療的CT圖像示腫瘤組織中均勻核素粒子。圖1 原發(fā)性尿道EA患者的CT圖像
血管肉瘤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管內皮細胞,是種少見的高度惡性軟組織腫瘤,EA作為血管肉瘤的亞型,侵襲性強、易轉移,好發(fā)于老年男性患者深部軟組織,如四肢和腹膜后,位于尿路系統罕見,僅有少數位于膀胱的報道,臨床癥狀多為無痛性肉眼血尿,偶見尿路刺激征[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危險因素包括長期的慢性淋巴水腫、放射治療、二氧化釷造影劑、動靜脈瘺等[2]。本例尿道出現無痛性腫物,易誤診,發(fā)病是否與前列腺電切術后創(chuàng)傷有關仍需進一步探究。EA診斷依靠病理,腫瘤細胞呈上皮樣、多邊形,以巢狀、腺樣排列,異型性明顯,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見,血管上皮可圍成相互吻合的大小不一的迷路樣血管腔[3]。免疫組織化學檢測CD31、CD34、ERG及F-Ⅷ等血管源性標志物陽性[4]。本例上皮樣內皮腫瘤細胞浸潤性生長,異型性明顯,F-Ⅷ、CD34、ERG陽性,與文獻報道相符。
尿道EA的影像征象未見報道,本例CT特點為尿道海綿體體積增大,邊界欠光整,增強呈明顯漸進性均勻強化,符合EA富血供的病理特點。患者既往無呼吸系統疾病史,CT見雙肺內散在多發(fā)高密度結節(jié),有文獻報道EA早期常出現淋巴結和實質臟器的轉移,尤其是肺、骨和軟組織,雖未行穿刺確診,臨床考慮肺內結節(jié)為轉移灶。MRI表現為尿道海綿體區(qū)間T1WI等信號、T2WI稍高信號腫塊,DWI呈高信號,MRI可以提供病變大小、形態(tài)、內部結構、生長特征以及對周圍軟組織的浸潤情況,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EA治療方式目前首選手術切除,輔以化療可適當延長生存期,有文獻報道靶向藥物能延長EA患者生存的時間[5],由于EA侵襲性強,大多數確診時已發(fā)生轉移,絕大多數患者難以獲得完整切除,預后很差。本例病患因位于尿道,部位特殊,故行核素介入治療,但仍無法改善預后,患者從確診到病死僅10個月,預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