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瀟 李洪玉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湖南省長沙市 41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前往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讓紅色江山世代相傳。2020年9月,總書記在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時特別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
高校作為新時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戰(zhàn)場,應當自覺肩負起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責任,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尤其是紅色歷史底蘊豐富的高校,更應充分賡續(xù)“紅色血脈”,開發(fā)利用好校本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紅色故事的演繹形式,打造新時代紅色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傳承好紅色基因的時代主題和培育好校園文化的特色課題有機融合。
紅色資源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既是珍貴的奮斗歷程史料,也是直觀的崇高精神體現,其內涵主要表現為中國的革命道路、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其載體”。作為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生動教材,高校需要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
紅色資源作為高??梢蕴剿鳌⑼诰?、梳理的一座紅色文化富礦,是高校本身在參與革命斗爭和服務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所遺留和整合的紀念館、陳列館等“物的收藏”,以及進而濃縮和沉淀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論。例如,北京大學的紅樓見證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的誕生;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則是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此外,校本紅色資源還有很多表現形式,可以是諸如河海大學校內的張聞天紀念館,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等圍繞在革命歷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校友建立的陳列館、博物館。還可以表現為在斗爭過程中凝練而成的精神品質,如中國醫(yī)科大學作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所醫(yī)科大學,從紅軍長征到抗擊疫情,“紅醫(yī)精神”始終傳承。
中國故事作為關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真實事件的講述,其內涵豐富、復雜,但又“系統(tǒng)地在一個序列上緊密相連又有一定規(guī)律”?!凹t色故事”作為中國故事序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那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所發(fā)生的革命故事,展現了黨領導人民“尋夢、追夢、圓夢”的歷史。
紅色故事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以及鮮活的教育功能,“反映著黨的百年奮斗史,蘊含著黨的革命精神,承載著黨的紅色基因” 。高??梢酝ㄟ^對紅色文化中“人、物、事、魂”的凝結、整合,進而“通過人物講事跡,通過實際講歷史,透過故事悟精神,透過精神教育人”。尤其對于擁有一定紅色資源的高校而言,在尊重史實、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紅色資源,可以整合凝練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標簽”,讓紅色故事的內涵更加豐富。例如,復旦大學用“真理的味道”講述《共產黨宣言》首譯者陳望道的故事,就是以“人”為線索講述的紅色故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將社會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的品德。近年來,紅色教育因為其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等特點,逐漸發(fā)揮出了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紅色教育是指教育主題利用紅色資源,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進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啟發(fā)和激勵的活動。
高校在深入研究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和顯示價值的基礎上,可以有的放矢地創(chuàng)新紅色教育舉措,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系架構。紅色資源較為豐富的高校通過搭建以校本紅色資源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整合自身優(yōu)勢資源,在優(yōu)化紅色教育表現形式的同時,可以起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四川大學開設“四川大學與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系列主題講座,就是旨在通過將校史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相結合,打造基于校本紅色資源的教育平臺。
當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持歷史虛無主義論者廣泛在網絡中運用各式錯誤言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進行惡意貶損、嘲弄以及否定,對黨史中的英模人物蓄意抹黑、詆毀。放任此類觀點橫行,將造成大學生政治觀模糊、歷史觀混亂、價值觀扭曲。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過程中,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對此類觀點進行批駁,還應發(fā)揮紅色資源的作用和優(yōu)勢,使其成為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力證。一方面,諸如革命遺跡、紅色遺產等表現為“物的收藏”形式的紅色資源,是粉碎歷史虛無主義謊言的鐵證;另一方面,革命理論和精神譜系作為紅色資源的非物質表現形式,則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高校的校本紅色資源因其與教育對象在空間上的毗鄰,可以充分發(fā)揮“空間接近性”的特質,成為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敖咏浴痹谛侣剬W中是指新聞與讀者在地理上或思想利益上的接近,校本紅色資源與高校大學生之間,就存在這種因空間毗鄰而產生的接近性。高校自身的紅色資源拉近了與大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讓大學生不用走出校園,就可以在一磚一瓦間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紅色精神的賡續(xù)傳承,減少因為時間上的距離感而造成的對歷史認知的偏差。進而幫助大學生看清歷史真相,有效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各類錯誤思潮。
敘事作為一種認知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核心,人們可以通過敘事將自身的時間經驗和個人行動賦予意義。因為故事對人類心智的適配性,以及偉大故事對人們認知、改造現實的影響力,我們可以將故事視作一種終極的“信息技術”,通過故事化的溝通來實現信息的傳遞。尤其是在信息傳播碎片化的今天,與晦澀的政治理念相比,人們對故事化、趣味化信息的興趣更加濃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講好中國故事”,也印證了“講故事”這一古老而有效的話語實踐,對建立現實認知、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意義。
紅色故事作為蘊含革命精神、昭示時代價值的“紅色教材”,紅色故事的敘述者可以用富有親和力、感染力的故事化文本,有效地向的接收者傳遞信息,進而讓大學生更易于接受紅色故事所弘揚的價值觀。
與高校的校本紅色資源的“空間接近性”特質相似,以高校為背景發(fā)生的紅色故事同樣與大學生之間具有接近性,既“心理接近性”。在新聞報道中,這種心理接近性指向新聞事實與人們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鏈接關系,在紅色故事與其接受者之間同樣存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距離”。一方面,以高校為背景的紅色故事的主人公多是革命年代的青年學子,他們的年齡、身份與大學生相似,大學生能夠更直接地從心理上與之共情;另一方面,紅色故事發(fā)生在高校校園內,相應的師生關系、校友關系使得與紅色故事與大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被進一步拉近。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則擔負著不斷提升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并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從而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紅色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載體、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均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本就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結合高校自身的校史、校訓等元素開展的紅色教育,其親和力和針對性也更加明顯。首先,紅色教育可以幫助認知優(yōu)化。高校合理利用自身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氛圍,一方面有助于優(yōu)化大學生對校史校情的認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母校的紅色歷史放在波瀾壯闊的大背景中,優(yōu)化對整體歷史觀、國家觀的認知。其次,紅色教育可以促進信念固化。校本紅色資源和紅色故事背后,一代代革命者關于“初心”的追求,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明晰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從而補足大學生的“精神之鈣”,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接續(xù)奮斗。最后,紅色教育還能夠實現行動活化。教育的目的是傳承,傳承的表現則是實現從認知向行為的轉化。高校在利用校本資源進行紅色教育時,可以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yè)課程教育有機融合,把紅色文化、紅色精神以符合專業(yè)特質的方式融入到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的全過程,進而更好地讓大學生成為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忠實傳承者和踐行者。
校本紅色資源作為承載著高校紅色校史與紅色精神的天然載體,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各高校應當進一步加以重視,由校方統(tǒng)籌深挖“紅色富礦”、賡續(xù)“紅色血脈”,對自身的紅色資源進行“物的保護”和“神的凝練”。
一方面,高??梢杂弥庇^的物質環(huán)境感染人。一來紅色遺產、舊址等作為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需要校方在發(fā)掘、收集的同時,進行妥善保管、修繕。湖南大學早期建筑群,展示了長沙的城市進化史,也經歷了1938 年長沙城的浩劫。保存在湖南大學入口處、老圖書館舊址的石柱,更是抗戰(zhàn)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見證。二來,高校也可以圍繞在校內保存的紅色物品建立主題陳列館、紀念館。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依托學院思政課教師自己收藏的關于共產黨與湖南大學的紅色革命實物資料,結合革命文物收藏、保護和利用工作,設置了紅色文化教育展廳——“正紅館”,既成為了校內師生的紅色革命文物教育展示場所,也是開展“移動”思政課教學的新的重要基地。
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用革命的精神火種照亮人。對紅色精神的內涵進行時代性的凝練和升華,使其與新時代發(fā)展相適應。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岳麓書院時提出“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深刻揭示了“實事求是”從千年學府的校訓到黨的思想路線的淵源關系。湖南大學迅速響應開展相關研討、學習,梳理“實事求是”的歷史脈絡,凝練“實事求是”的新時代意蘊,教育學子深刻把握實事求是在新時代的意蘊和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备咝;谧陨砑t色文化講述紅色故事時,可以把握歷史邏輯、傳播邏輯、情感邏輯及理論邏輯,從而讓紅色故事為大學生“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
首先,以歷史邏輯“用事實說話”。紅色資源豐富、紅色底蘊深厚的高校,可以由專家學者牽頭查閱歷史文獻,對本校的紅色校史、英雄人物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為紅色故事整理有依據、講史實的故事素材。湖南大學對黨的歷史上涌現出的與本校相關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進行梳理,編錄成《黨史上的湖大人》,展示了湖南大學在黨史上的光輝一頁,也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紅色故事資源庫。
其次,以傳播邏輯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高校在演繹紅色故事時,需要充分把握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接受習慣,把抽象的描述具象化,為紅色故事營造生動感、氛圍感。湖南大學舞蹈團以講述湖大師生用血肉之軀為文物筑起堅固堡壘的故事為背景編排舞蹈《不屈的文脈》,就是在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增強紅色故事的形象感和貼近性。
然后,以情感邏輯見微知著。高校在大學生中講好紅色故事需要善于用細節(jié)豐滿情節(jié),用真情實現共情。湖南大學青聲宣講團以短視頻形式呈現“黨史上的湖大人”,從“資源庫”中選取人物的某一細微事實進行刻畫;“青聲說黨史”則是選取宏大歷史敘事中的微觀細節(jié),避免產生宏大視角下的“說教感”,讓紅色故事的情感更加充沛。
最后,以理論邏輯講“深”、講“透”。在講述紅色故事時,高校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大學生以事明理,了解紅色故事背后蘊含的崇高精神品質和豐厚理論意涵。湖南大學通過組件博士理論宣講團、舉辦“就認這個理”宣講比賽等方式,探索了一條理論武裝的新路子,以故事的方式闡釋理論,將學校紅色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培養(yǎng)經世致用領軍人才的力量。
發(fā)揮高校自身紅色文化資源,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發(fā)揮紅色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課堂”,即作為“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和表現為“主陣地”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
一是轉化優(yōu)勢資源、創(chuàng)新“第一課堂”,優(yōu)化“主渠道”育人效果。一方面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充分了解高校自身的紅色資源,在成為紅色教育的教授者的基礎上,主動成為高校紅色資源的探索者、研究者。提升高校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的關聯(lián)性和匹配性,找準利用高校紅色故事課堂教學相適應的切入點和側重點。另一方面,思政理論課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紅色物質遺產,打破教室的“圍墻”,開展“移動”課堂教學。湖南大學以全國重點馬院為依托,以全國模范教師龍兵教授團隊為基礎,打造“移動”思政課堂,充分利用校內外歷史文化資源,把思政課堂從教室搬到社會,“站在歷史中學歷史”。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也對“移動”思政課堂給予高度肯定。
二是設置生動情景、豐富“第二課堂”,強化“主陣地”育人作用。將紅色教育有機地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有利與創(chuàng)設生動的紅色情境,加深大學生的紅色記憶。特別是以重大紀念日為契機,有主題、有計劃地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湖南大學將建黨百年與鄉(xiāng)村振興相結合,成立“鄉(xiāng)村振興博士服務團”理論宣講分隊走進鄉(xiāng)鎮(zhèn)、農村,以青年學生的視角講述百年黨史,把高校的紅色資源主動帶去基層。在讓基層干部聽清聽懂的同時,也讓紅色理論在學生身上更加入腦入心。
注釋
[1]2016 年4 月24 日至27 日在安徽調研時的講話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3]高校紅色教育的機理分析與對策研究
[4]紅色資源是高校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
[5]張聞天陳列館育人實踐的理論沉思
[6]講好中國故事 塑造國家形象
[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8]講好“紅色故事”應遵循的五重邏輯
[9]新時代在大學生中講好“紅色故事”探析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11]高校紅色教育的機理分析與對策研究
[12]新時代在大學生中講好“紅色故事”探析
[13]紅色資源是高校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
[14]紅色資源是高校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
[15]講好中國故事:國家立場、華語策略與傳播戰(zhàn)略
[1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17]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