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姜中金 孟兆新
(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
對于木材零部件的曲線鋸切加工,國內采取的方式大部分均是由人工在送料平臺上用手推送工件進行;為了減少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對其送料平臺進行改造,采用多軸聯(lián)動運動控制,通過設計的控制策略實現(xiàn)送料平臺仿人工送料動作,勢在必行。由于許多因素會致使送料平臺姿態(tài)的準確性較差,從而影響送料平臺的精準送料。已有研究[1-2]闡述了建立補償控制策略、減少系統(tǒng)誤差、提高送料精度,進而實現(xiàn)木材的精確加工。雖然這些方法能夠有限補償系統(tǒng)誤差,但是因為本平臺的并聯(lián)機構有很多支鏈,有相互干擾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不能完成精準地送料動作。
傳統(tǒng)控制理論的重點,是最小化每個軸上的跟蹤誤差。但是許多研究指出,減少輪廓誤差才是獲得良好加工質量的關鍵。輪廓誤差是期望輪廓與當前刀具位置之間的最短距離[3]。輪廓誤差的顯著特點,是將所有軸的誤差表示為一個標量值。然而,與跟蹤誤差不同的是,通常沒有直接的辦法計算輪廓誤差。因此,許多學者已經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估計和補償輪廓誤差[4-5]。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輪廓誤差估算:以鋸切木材平臺的仿人工送料姿態(tài)為研究對象,依據神經網絡的實時更新算法估計輪廓誤差,并結合改進的貓群算法對PID參數進行優(yōu)化,設計了多軸聯(lián)動的運動控制策略,按照規(guī)定指令做出更加精準送料動作,補償送料平臺的系統(tǒng)誤差;運用多體動力學軟件(ADAMS)、矩陣實驗室(MATLAB)軟件進行建模仿真,分析補償前傳統(tǒng)PID優(yōu)化算法與改進后優(yōu)化算法的差異,檢驗改進后優(yōu)化算法的有效性。旨在為提高鋸切木材送料平臺仿人工送料的運動姿態(tài)精度提供參考。
1.1.1 輪廓誤差
跟蹤誤差與輪廓誤差如圖1所示。由于系統(tǒng)的輪廓誤差解不存在,進而導致不能通過計算直接得出,因此提出了一種輪廓誤差矢量估計算法,該算法的特點是能夠實時估計出任意輪廓的輪廓誤差。
Pa為實際位置;Pd為期望位置;ε為輪廓誤差;εe為輪廓誤差估計值;e為跟蹤誤差向量;t為期望位置處期望輪廓的單位切向量;n為期望位置處期望輪廓的單位法向量。
計算輪廓誤差的相關變量:
(1)
式中:
由于估計輪廓誤差十分困難,因此,估計算法的真實目的是估計出εe的值,當跟蹤誤差非常小時,εe可很好地逼近ε,此時的單位法向量(n)可定義為:
n=α1t+α2e。
(2)
由此可得α1=-α2·
α1=
(3)
α2=1/[‖e‖2-
(4)
使用計算出的單位法向量(n)和跟蹤誤差向量(e),估計輪廓誤差的大小可以近似為:
‖ε‖=
(5)
1.1.2 神經網絡與輪廓誤差預測方法
在上述估計算法基礎上,利用估計的輪廓誤差訓練神經網絡,以達到實時估計出輪廓誤差的效果。該算法所用到的神經網絡結構,由一個輸入層、非線性隱含層、線性輸出層組成(見圖2)[6]。
用于估計輪廓誤差的神經網絡訓練信號:
(6)
對于神經網絡,使用雙曲正切函數作為激活函數,表示為以下2個公式:
f(x)=2[1/(1+ex)]-1;
(7)
f′(x)=[1-f2(x)]/2。
(8)
結合圖2可知,神經網絡的輸出可以表示為:
ul為控制輸入;rl為期望軸位置;yl為實際軸位置。為估計的輪廓誤差。為第一層權重;為第二層權重;為隱含層偏置的第j分量;為輸出層偏置的第k分量;為第j分量隱含層神經元的輸出。l=1、…、n,n為送料平臺的軸數。
(9)
(10)
式中:j=1、2、…、nh;i=1、2、…、nI;nh為隱含層神經元的數目;nI輸入層神經元的數目;xi為神經網絡輸入的第i個成員。
為了讓訓練信號保持最小,需要更新神經網絡的權重和偏置,從而滿足估計的輪廓誤差與實際輪廓誤差十分相近。神經網絡的權重和偏置,通常采用反向傳播算法進行更新[7]。反向傳播算法公式:
(11)
(12)
(13)
(14)
i=1、2、…、nI;
(15)
(16)
式中:η為學習速率;α為動量系數。
可以根據期望軸位置以及實際軸位置計算出跟蹤誤差,并通過該神經網絡,實時得出輪廓誤差,從而彌補了輪廓誤差估計算法的不足,并以此輸出作為后面改進貓群算法[8]的輸入。
1.2.1 貓群優(yōu)化算法的改進
標準的貓群算法是一種新型群體智能優(yōu)化算法[9]。為了獲取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該算法是通過結合貓的搜尋模式和跟蹤模式,根據相應的速度以及位置公式進行更新,不斷更新全局最優(yōu)值和局部最優(yōu)值,最終達到優(yōu)化目的。
在傳統(tǒng)貓群優(yōu)化算法的基礎上,本研究對其相關內容進行了改進,具體內容如下:
(1)搜尋模式。在傳統(tǒng)的貓群算法搜尋模式中,雖然擁有不同的適應值個體,但是卻往往只能產生相同數目的變異,使該算法無法充分地通過利用最優(yōu)適應值個體搜索局部最優(yōu)解,進而造成局部最優(yōu)解的精度大幅度降低。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對搜尋模式中的個體復制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搜尋模式可以根據適應值的變化改變個體變異的數量。變異個體數量會隨著適應值變優(yōu)而增多,使得算法搜索局部最優(yōu)解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時提高了全局探索精度。改進后的復制個體公式:
Nk=[1-|Vf,k/∑kVf,k|]Ns。
(17)
式中:Nk為第k只貓的復制數目;Vf,k為第k只貓的適應值;Ns為記憶池中復制的個體總數;k=1、2、…、n,n為種群數量[10]。
(2)跟蹤模式。跟蹤模式中,貓群通過利用更新速度和位置進行優(yōu)化貓的位置,并以全局最優(yōu)位置為基準逐漸向其靠近。公式(18)、(19)分別是速度更新公式和位置更新公式:
(18)
(19)
(3)模式分配。在傳統(tǒng)的貓群算法中,跟蹤模式的貓群數量以及搜尋模式的貓群數量均取決于分組率(RM)的大小,分組率與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搜索能力密不可分[12]。但是,傳統(tǒng)貓群算法的分組率是固定的,將形成在算法初期或者后期平衡效果不高的局面,同時降低了局部搜索能力以及全局搜索能力。如果分組率偏大,迭代后期的局部搜索能力會變得很弱,同時會有許多個體參與全局搜索,無法節(jié)省種群資源,進而造成算法精度的降低。如果分組率偏小,則將會導致迭代初期全局搜索能力減弱,從而使得算法的收斂速度越來越慢。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自適應模式分配的方法對其進行改進(見公式(20))。改進后的方法獲取到的分組率較大,從而提升了算法初期的全局搜索能力;同時隨著迭代次數的增加,分組率隨之變小,搜尋模式中的個體數量隨之增加,算法后期的局部搜索能力也隨之增強;算法的最優(yōu)解的精度有明顯的提高。
(20)
(4)更新步驟。在貓群的進化過程中,傳統(tǒng)貓群算法中的所有貓都會逐漸趨向于種群的最優(yōu)位置,因而降低了種群的多樣性。這將很容易致使在算法的后期陷入局部最優(yōu)。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一種混沌映射改進算法的更新過程。在該算法中,混沌是依據種群個體的更新方程生成的,其特征在于敏感性、有界性、長期不可預測性、遍歷性[13]。因此,本研究在傳統(tǒng)貓群算法的基礎上加入帳篷映射(Tent映射),并利用其隨機性和遍歷性的特點,豐富種群的多樣性,進而防止了貓群算法出現(xiàn)早熟的現(xiàn)象。該算法通過結合混沌映射,促進了全局搜索功能以及局部搜索功能之間的平衡,并且在算法的后期迭代中減少了種群資源的浪費。改進后的位置更新公式:
(21)
(22)
(23)
1.2.2 改進貓群算法的PID控制器原理
根據改進的貓群算法進行PID參數的優(yōu)化,實質上是通過貓群算法強大的搜索能力尋找PID控制器中比例調節(jié)系數(kp)、積分調節(jié)系數(ki)、微分調節(jié)系數(kd)的最佳組合。在該算法中,搜尋模式和跟蹤模式的貓全部可以組合成kp、ki、kd的最優(yōu)參數,根據每只貓不間斷搜索和反復優(yōu)化以及持續(xù)的迭代,完成全局最優(yōu)貓的更新,最后實現(xiàn)該算法中的貓尋找并停留在最滿足被控對象要求的且最具有優(yōu)良PID性能的組合。改進貓群算法的PID控制器原理見圖3。
r(t)為期望軸位置;kp為比例調節(jié)系數;ki為積分調節(jié)系數;kd為微分調節(jié)系數;ε(t)為輪廓誤差;u(t)為補償后輸入信號;f為干擾;y(t)為實際軸位置。
改進貓群算法優(yōu)化PID參數整定流程見圖4。具體步驟:
圖4 改進貓群算法優(yōu)化PID參數整定流程
(2)貓的生成及分配。在PID各個參數的取值范圍內隨機生成若干只貓,并利用第一步貓的初始化隨機給貓群中的每一只貓進行分配模式,具體表現(xiàn)為:利用改進后的模式分配公式(20)、(21),將所有貓的模式標識隨機賦值為0或1,0、1分別為搜尋模式和跟蹤模式。為了讓PID控制器的3個參數,分別獲取到貓群中每只貓的位置分量,將不同維度上的貓進行分配賦值。并且根據系統(tǒng)的性能指標函數計算每只貓的適應值,最終選取最適合的貓的位置和適應值,輸出到算法中并保留。
(3)貓的更新及篩選。針對貓的更新問題,分為以下兩種模式。如果貓?zhí)幵诟櫮J较?,則利用改進后的速度更新公式(18)和位置更新公式(19)進行自身位置的更新。如果貓?zhí)幵谒褜つJ较?,則首先需要運用改進后的復制個體公式(17)進行復制操作,通過該方法結合執(zhí)行變異因子的工作改變自身的位置,同時更新記憶池,并計算出個體適應值的變異情況。其中,當前貓的位置由最優(yōu)適應值的變異個體代替,最終達到最優(yōu)個體更新的目的。完成位置更新后,對全局最優(yōu)貓進行不間斷地比較和更新,從中篩選出最優(yōu)貓以及適應值。
(4)尋優(yōu)迭代獲取最優(yōu)。判斷篩選出的值是否為kp、ki、kd的最優(yōu)參數,如果不滿足,則利用改進后的位置更新公式(21)、公式(22)、公式(23)進行混沌映射變換,重復步驟(2)到步驟(4),進行尋優(yōu)迭代處理。如果滿足,結束該程序的進行,獲取最優(yōu)的輸出結果。
本研究的送料平臺由5個自由度的混聯(lián)機構組成(見圖5)。包括含有A、B、C三軸的旋轉機構和含有D、E兩軸的正交平移機構,其中D軸方向與進給方向垂直(x軸方向),E軸方向與進給方向一致(y軸方向)。為了完成補償控制,本研究在送料平臺上進行了測試,其工作空間為1 100 mm×660 mm×810 mm。對于信號的采集,選用了SMW-GSC位移傳感器(光柵尺)。伺服驅動器與計算機之間建立以太網現(xiàn)場總線(EtherCAT)通信。系統(tǒng)軟件的開發(fā)在Window平臺上使用VC編程軟件進行,為了便于人機交互界面的開發(fā)及縮短程序開發(fā)周期,采用微軟基礎類庫(MFC)編程,并結合PLC編程工具CoDeSys軟件進行動態(tài)鏈接,完成運動控制。
試驗中,本研究首先根據結構簡圖(圖5(a))對送料平臺進行動力學解析,然后通過多體動力學軟件對機構解算,得出旋轉機構的三組螺母滑塊位移關系(見公式(24)),最后利用光柵尺數據實時反饋,再結合上層軟件算法編程完成補償控制。
A、B、C、D、E為絲杠傳動組;F、G、H、I、J分別為對應絲杠所在5個軸(A、B、C、D、E軸)的光柵尺(位移傳感器);α為鋸切轉角;α1、α2、α3分別為連接桿LA、LB、LC與絲杠A、B、C之間的夾角;lA、lB、lC為連接桿長度;lD、lE分別為絲杠D、E的長度;l1為鉸接點M到絲杠B所在直線的距離;l2為絲杠A的長度;l3為絲杠A最上方P點到直線S1(過鋸切點Oi作沿x軸方向直線)的距離;ly為鉸接點到直線S2(絲杠A、B、C底部所在直線)的距離;d為鉸接點M、N之間的距離。
(24)
式中:yA、yB、yC分別為A、B、C三組螺母滑塊位移,ly=l2+l3-l1cotα。
本試驗用的神經網絡有15個輸入層神經元、15個隱含層神經元、1個輸出神經元。根據光柵尺讀數和公式(5)估計實際輪廓誤差,并通過公式(16)將計算出的輪廓誤差用于學習神經網絡。為了驗證提出策略的優(yōu)越性,本研究設置目標曲線為y=18sin(0.1x),因此t時刻加工曲線在x、y軸方向的坐標值便可由公式(25)求出。結合以上數據,分別采用常規(guī)PID策略、依據神經網絡實時更新輪廓誤差,并結合改進貓群優(yōu)化算法策略進行控制。仿真模型圖及實物圖見圖6。
圖6 仿真模型及實物
(25)
式中:v為送料平臺x軸方向進給速度;t為送料平臺進給時間。
對于改進的貓群算法,設置采樣時間為12 s,輸入信號為通過神經網絡得出的輪廓誤差,種群數量為50,最大迭代次數為tm=50,參數kp、ki、kd的取值范圍分別為[0.5,0.7]、[0,0.5]、[0.007,0.010]。由圖7可見:經過補償后的最大輪廓誤差從4.5 mm以下降低至1.5 mm以下。
圖7 輪廓誤差示意圖
試驗期間記錄的補償前后x、y軸方向的跟蹤誤差(見圖8)。由圖8可見:雖然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并非刻意地減少跟蹤誤差,但兩個方向的跟蹤誤差都有著明顯的下降。說明雖然輪廓誤差與跟蹤誤差之間的關系復雜,但是往往減小了輪廓誤差的同時,也可以使跟蹤誤差變得更小。
通過誤差曲線對比可知,補償前x、y軸方向的跟蹤誤差分別在-0.6~0.6、-6.0~4.0 mm之間,補償后x、y軸方向的跟蹤誤差分別在-0.2~0.2、-2.1~1.9 mm之間,證明補償后的誤差在木材加工領域屬于允許范圍。
為更好地觀察補償效果,本研究通過控制實物對板材進行加工,并將加工過程中旋轉機構的三軸絲杠滑塊位移變化(即光柵尺讀數,可由人機交互界面中顯示的位姿數據直接得出)用矩陣實驗室軟件生成曲線圖,與利用多體動力學軟件導出的送料平臺理論運動軌跡曲線進行對比(見圖9)。由圖9可見:經過算法補償后的運動軌跡與目標曲線更加貼近。
圖9 A、B、C三軸絲杠螺母滑塊位移變化曲線
最后,本試驗取下加工好的板材,并清理木屑殘渣,把加工軌跡進行劃線記錄,將實際的測量數據進行記錄對比(見圖10)。由圖10可見:補償后的曲線軌跡比補償前的曲線軌跡擬合效果更明顯,滿足補償要求。證明利用改進貓群算法可以有效地優(yōu)化PID參數,驗證了本研究提出的控制器能夠達到最優(yōu)性能。
圖10 送料平臺運動軌跡
為了更好地提高仿人工送料平臺的運動姿態(tài)精度,本研究提出一種依據神經網絡的實時更新算法估計輪廓誤差,利用神經網絡訓練的輪廓誤差與改進的貓群算法結合對PID參數進行優(yōu)化。
本研究提出的算法可以更加精確地對系統(tǒng)誤差進行補償,因為該算法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輪廓誤差,而并非改善各軸的位置跟蹤精度。在極端情況下,輪廓誤差可能為零,但跟蹤誤差較大。所以傳統(tǒng)的PID整定算法不適合減小輪廓誤差。然而,本研究提出的算法直接以減小輪廓誤差為目標,從而提供了更好的加工質量。
利用多體動力學軟件軟件與矩陣實驗室軟件聯(lián)合仿真,并結合實際加工試驗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通過神經網絡的訓練實時估計輪廓誤差并結合改進貓群算法優(yōu)化PID參數的控制方式,可以有效減小輪廓誤差,與傳統(tǒng)的PID控制相比補償效果更佳,運動姿態(tài)精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