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峭
摘要:云南,是一片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同樣富足多樣的紅土地。千百年來,其莽野而神秘、幻美且詩意的氣韻孕育了25個各具特色的世居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云南各民族同胞在積淀并存養(yǎng)了厚重的精神文化慧命的同時,也存蓄了眾多充滿智慧與哲思的手工藝門類。本文以設計與文化的視野,用實踐的方式,實驗性地解析、梳理與重構了祖先們關于“文明與造物”的基因密碼。
關鍵詞:文化基因 本土設計 民族精神
2019年10月,云南藝術學院產(chǎn)品設計專業(yè)師生團隊受邀參加了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的“舊與新——首屆亞洲設計論壇工作坊”,并于2019年11月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2019亞洲設計論壇”上進行了主題匯報并舉行了工作坊作品展。本次論壇由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許平和韓國設計振興院原院長李淳寅共同發(fā)起,邀請了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設計界學者、教育研究機構和亞洲文化研究學者參與,力圖從亞洲生活經(jīng)驗深層發(fā)掘其文化基因,把握其根本特質與思維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分享亞洲設計文化基因的信息集成模式和傳播應用方式,發(fā)掘關涉亞洲未來設計更新的觀點、方法與路徑。同時,論壇還啟動了“亞洲設計文化基因在線平臺”建設計劃。該計劃力圖在對亞洲各國文化史及當代設計發(fā)展中的文化基因進行梳理并數(shù)據(jù)化的基礎上,建立可供各國設計師檢索、交流、創(chuàng)新和應用的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本文就是基于工作坊與“2019亞洲設計論壇”的所思所得而撰。
一、文化基因的學理表述
“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種子,這種種子保留在里面。就像生物學里面要研究種子,要研究遺傳因子,那么,文化里面也要研究這個種子:怎么才能讓這個種子一直留存下去,并且要保持里面的健康基因。也就是文化既要在新的條件下發(fā)展,又要適合新的需要,這樣,生命才有意義。”[1]
文化基因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洛依伯(Alfred Kroeber)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文化基因”的存在構想。[2]1976年,英國生物學家和行為生態(tài)學家R.道金斯(RichardDa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生物遺傳基因(Gene)相對應的關于“文化復制”的詞匯——Meme(中文音譯為“覓母”或“謎米”)?!癕eme”概念的提出旨在確定“一切生命都是通過復制實體的差別性生存而進化的定律”[3]。值得一提的是,1988 年道金斯的學生蘇珊·布萊克摩爾在其著作中試圖建立一種謎米學理論。首先,布萊克摩爾具體化了謎米的概念,即認為“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相互拷貝、相互模仿,就必然有某種東西在我們不同的人之間被傳遞著,不管這種東西是如何地微妙而不能被我們直接感知到——這種東西就是謎米”。其次,布萊克摩爾認為謎米與生物基因僅是類比概念,二者是不同類型的復制因子,生物基因是編碼于 DNA 中的生化信息,謎米是編碼于人類大腦中或者諸如圖畫、書籍、橋梁等人工制品中的文化信息。謎米學理論強調謎米作為一種復制因子對人類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從一個人通過模仿傳播至另一人,期間謎米會發(fā)生變化,從而產(chǎn)生差異性。所以謎米毫無疑問可以算作一種復制因子”。因為作為一種復制因子,謎米具有變異性、保持性和選擇性的進化規(guī)則。[4]但這種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與爭議,如謎米學強調謎米為了使自身得到傳播而進行復制,這一點承襲了道金斯的基因自私論,強調人是謎米的復制機器或者是對謎米起選擇作用的環(huán)境存在,淡化了人在文化傳遞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認為情感、情緒不具有作為謎米的條件。
在中國,雖然“Meme”被翻譯為“文化基因”,但卻走上了與西方不同的研究道路。中國的文化基因研究主要有兩種路徑:一種是Meme 的路徑,以中國哲學家為研究主體;一種是沒有 Meme 的路徑和借喻,以民族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為主體。就研究內容而言,“第一種研究中也有贊成 Meme 的文化基因復制學說的。而第二種研究注重文化的結構構成,探尋在這樣的結構中有沒有類似于基因的結構,并且以此來論述人類文化最為深層次中的普遍性,一般不會涉及文化傳統(tǒng)和傳承與基因復制的類比”[5]。
現(xiàn)如今,國內學者們基于不同學科視野從宏觀概念到微觀實踐對“文化基因”這一概念進行了大量的論述,一方面將文化基因歸納為集體人格、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另一方面則通過微觀的個案研究來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與路徑。
在宏觀概念方面,國內學者對文化基因的闡述以提升構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為目標。劉長林先生在《中國的系統(tǒng)思維文化基因透視》一書中,把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定義為“那些對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的心理底層結構和思維方式”,并認為“思維方式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對民族文化和其他實踐活動的一種抽象”“貫穿于一個民族文化和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6]。王東教授則認為“文化基因是人類文化系統(tǒng)的遺傳密碼,核心內容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特別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國與國、心與物這四大主體關系的核心理念”[7]。畢文波教授認為文化基因是“內在于各種文化現(xiàn)象中,并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xiàn)形式的基本風格”。此外,他還指出談論文化基因問題離不開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不能空談,并強調文化基因具有內向性的特點,如“哲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藝術的具體作品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化基因,而內在于其中的反映某一時代本質特征的時代精神,以及諸如作品中的語言運用或藝術結構方面的民族特點,均應視為文化基因”[8]。徐杰舜教授則認為“文化基因是文化內涵組成中的一種基本元素,存在于民族或族群的集體記憶之中,是民族或族群儲存特定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9]。吳秋林教授對文化基因的新論沿襲了西方學者對文化基因復制性的論調,他認為“文化基因之所以稱為文化基因,就是它一定具有可復制(傳遞)的性質。這種復制是潛在的和相對自主的,一旦啟動,就會自主凝結一切文化能量,最終形成一個文化形式的機制存在,而且是不可逆轉的”[10]。
在微觀實踐方面,基于本文的寫作背景主要以設計學學科實踐研究為例。首先,必須要提到的是劉沛林教授的著作《家園的景觀與基因:傳統(tǒng)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深層解讀》。他認為“聚落景觀基因是傳統(tǒng)聚落‘遺傳’的基本單位,即某種代代傳承的區(qū)別于其他聚落景觀的因子,它對某種聚落景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11]。他運用結構表達、基因識別、圖譜編輯的方式展開分析,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一種基本的研究范式。以劉沛林為代表的建筑景觀基因理論對其他文化基因的研究有很大啟發(fā),即“從微觀的視角研究相對宏觀的建筑、住區(qū)以及城市在其壽命周期內與其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之間的影響與響應協(xié)調機制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方法學和技術工具”[12],最終揭示建筑系統(tǒng)的個性與共性規(guī)律。對于手工藝的文化基因研究,桑振在《陜西皮影歷史文化基因流變與設計研究》一文中將陜西皮影的文化基因特征構建為由Vc(Visual culture,視覺文化)、Ec(Emotional culture,情感文化)、Bc(Behavior culture,行為文化)三種文化綜合而成的T2hc(histor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傳統(tǒng)手工藝歷史文化)模型體系,通過幾種文化在陜西皮影流變發(fā)展中的比重探索結論,結合設計應用提出創(chuàng)新模型體系。[13]另外,王敏還通過對玻璃套料工藝的研究,提出工藝也是一種基因,工藝技法因特定的技術內核而顯示出自身的特征,類似于生命細胞中的基因。眾多“工藝基因”集聚排列成“工藝鏈”,并構成一個技能系統(tǒng)。如同基因的遺傳和變異一般,工藝也是在傳承中變化發(fā)展的。[14]
二、對文化基因的感性認知
日本近代小說家、唯美派文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谷崎潤一郎先生在他的評論集《陰翳禮贊》里這樣描述:“也許有人說,只要能度過寒暑饑餓,管他什么樣式不樣式。事實上,不論如何堅忍‘下雪的日子最寒冷’,只要眼前有了便利的器具,再也無暇顧及什么風流不風流。喋喋不休講述這些東西的恩惠,雖然已成為一種不得已的趨勢,但依我看,假若東方獨立發(fā)展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科學文明,那么我們的社會狀況也就會和今天迥然相異吧?這個問題時常引發(fā)我的思考。例如,假設我們有獨立的物理學、化學,我們也就能獨立完成以此為基礎的另一種發(fā)展,日常使用的各種機器、藥品、工藝品等,就會更加適應我們的國民性,不是嗎?”
又如:“聽說紙這東西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對于西洋紙,我們只當做實用品,此外沒有任何感觸,然而一看到中國紙和日本紙的肌理,立即感到溫馨,舒暢。同樣潔白,而西洋紙的白不同于奉書紙和白唐紙的白。西洋紙的肌理有反光的情趣,奉書紙和白唐紙的肌理柔和細密,猶如初雪霏微,將光線含吮其中,手感柔軟,折疊無聲。這就如同觸摸樹葉,嫻靜而溫潤?!薄爸袊艘矏塾袷?,那種經(jīng)過幾百年古老空氣凝聚的石塊,溫潤瑩潔,深奧幽邃,魅力無限。這樣的感覺不正是我們東方人才有嗎?”
谷崎潤一郎先生禮贊的這個“陰翳的世界”從某種意義上描繪了一個并不學理但感性直觀的文化基因“造像”。文末的這段文字值得我們思考:“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勢很難得,不管怎么說,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邁出了腳步,也就只好拋棄老人勇往直前了。然而,我們必須覺悟,只要我們皮膚的顏色不變,我們所承擔的損失將永遠壓在自己肩頭?!盵15]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模糊”地感知到文化基因是不同地域文化下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構建的“集體人格”與“民族精神”的本源細胞,并以精神信仰、行為方式或物質成果等不同形式映照社會的方方面面。這里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即文化基因的存續(xù)方式,是生生不息、積淀存養(yǎng),還是鳳毛麟角更或被斬草除根。
下面從學科發(fā)展歷史來看文化基因,以我國的“中醫(yī)學”為例。中醫(y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氣、形、神的統(tǒng)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jīng)絡關節(jié)、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癥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進而康復。中醫(yī)學萌芽于遠古,理論體系奠基于秦漢,融合發(fā)展于隋唐,百家爭鳴于宋元,集成深化于明清。
相比中醫(yī)學,設計學學科的發(fā)展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歷史沒有給它足夠的時空構建起自己完備的設計學基因系統(tǒng)?,F(xiàn)代設計教育源于1919年建立的德國包豪斯學校(Bauhaus)。它通常也被視為現(xiàn)代教育中設計學科開始規(guī)建的標志。從洋務運動到五四運動時期,現(xiàn)代設計觀念開始在中國傳播。但設計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tǒng)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些歷史上的典故皆反映出中國歷代社會都非常強調造物文明對提升文化自覺、治理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視設計為拓展人類創(chuàng)造智慧的重要資源。
在遠古文明中,人們以“生活圈”的設計方式,如地穴、火塘、爐灶、窯場、墓地等早期的建筑及工藝形式,解決生存與生活的基本需要,支撐著先民們簡單但并不單調的生活,還在彩陶工藝中創(chuàng)造了生動的情感表達方式。三代(夏、商、周)時發(fā)展至高峰的青銅文明記載了那個充滿神秘圖像的時代,而戰(zhàn)國漆器、秦磚漢瓦中保存了大量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在城市營造及造器工藝領域都有精湛多彩的應用。兩漢之際,宮廷設置了專司考工職責的機構,掌管百工諸事。從隋唐到兩宋,中國織繡、陶瓷等眾多工藝爐火純青,創(chuàng)造了中國工藝審美的至高境界。明清以降,器物文明進一步與意識形態(tài)相融合,形成了絢麗多彩的輝煌傳統(tǒng),在陶瓷、金屬、玉石、髹漆、木工、皮革、染織、刺繡等領域,先后形成了堪稱彪炳史冊的座座高峰,造就了集實用與審美為一體的、多民族的工藝傳統(tǒng)與設計傳統(tǒng)。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彼膫€自信的提出預示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正因如此,如何擺脫西方文明對中國設計的影響,承續(xù)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構建中國設計文脈成為我們應該面對的重要問題。但這的確是個困難的事情。從前面的學理解析來看,無論是借用生物學基因模型系統(tǒng)的演算,還是圖譜模型的建立分析,不同專業(yè)對文化基因的研究結果均具有顯性的數(shù)據(jù)類比與呈現(xiàn),那潛藏在內的規(guī)律與氣韻始終難以描述。在“2019亞洲設計論壇”上,內蒙古農業(yè)大學鄭洪奎教授分享了蒙古族兩匹白馬的故事,認為兩匹白馬所象征的“自由”與“忠誠”就是蒙古族人民最根本的文化基因。論壇發(fā)起人在點評里高度評價了鄭洪奎教授的發(fā)言,認為“自由”與“忠誠”恰如其分地彰顯出亞洲設計文化里的“貴氣”,這就是我們需要感知與捕捉的。一個民族歷經(jīng)百年或千年際遇,在天災人禍、艱難困苦或富強輝煌歷程中延續(xù)至今的精氣神,則是文化基因的存蓄。
三、文化基因視角下的設計實踐
云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而生活在170萬年前的云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人類之一。云南省是一個資源富饒且極具多樣性的省份,從地貌類型來看,分布有平原、臺地、丘陵、山地。全省各地海拔相差很大,最高點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的海拔約為6740米,最低點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紅河交匯的中越界河處的海拔約為76.4米。兩地直線距離約為90萬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從氣候特征上看,云南省基本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然而在一個省區(qū)內,又同時具有寒、溫、熱(包括亞熱帶)三帶氣候,一般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溫度平均遞降0.6至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四季景象別具特色。從動植物種類來看,云南省動植物種類為全國之冠,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從礦產(chǎn)資源來看,云南省地質現(xiàn)象種類繁多,成礦條件優(yōu)越,礦產(chǎn)資源極為豐富,尤以有色金屬及磷礦著稱,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是得天獨厚的礦產(chǎn)資源寶地。從民族文化資源來看,云南省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和傈僳族等25個。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和獨龍族等15個民族為云南省特有。
自然資源的豐饒、民族文化的多樣,加之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促使云南含養(yǎng)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構建出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與手工藝文化圈層。
云南藝術學院產(chǎn)品設計專業(yè)始終致力于自然、人類、工藝、文化、情感的關系研究,主要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地域文化展開的民間工藝發(fā)展流變規(guī)律的研究;二是基于民間工藝的哲學文化和人文情感的研究;三是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云南本土產(chǎn)品設計研究。目標愿景為構建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彰顯云南民族文化魅力,面向未來,專注于人類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域設計教學系統(tǒng)。本文所呈現(xiàn)的實踐案例系云南藝術學院產(chǎn)品設計專業(yè)展于“舊與新——首屆亞洲設計論壇工作坊”上的作品《樹葉情書——愛情密碼》。這套作品獲得了高度評價,因而在此作拋磚引玉之用。
(一)歷史的回想
自“百濮之國”始,到“莊蹻入滇”“滇王金印”“爨寶子碑”“南詔建國”“大理段氏”“三征麓川”“重九起義”“護國運動”“滇緬公路”,直至“云南解放”,云南各族同胞在歷史的洪流中或默默擔當或身先士卒,但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七彩祥云下的這片富饒紅土賦予他們的性格底色?!耙靶U的詩意”“神祇的慈悲”“天地的饋贈”“多彩的幻化”“生命的禮贊”……這些詞組多少都能為我們構建一個朦朧的云南文化的“基因原型”。
(二)眾里尋他千百度
面對豐茂似浩瀚星空,縱貫如蜿蜒長河的云南民族文化,我們秉持虔誠的態(tài)度與多方的思量,選擇了人類永恒的主題“愛情”進行研究。關于愛情,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愛情密碼——樹葉情書,云南紅河州彝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熱情奔放的愛情舞劇——阿細跳月,云南文山州壯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歌詠吟唱的愛情符號——坡芽歌書。
(三)常把漢書掛牛角
要謀通文化基因最難的關隘,就要穿越時空和千百年前的先民們建立聯(lián)系?!凹獱柶澱J為在闡釋中不可能重鑄別人的精神世界或經(jīng)歷別人的經(jīng)歷,而只能通過別人在構筑其世界和闡釋現(xiàn)實時所用的概念和符號去理解他們?!盵16]這種以“文化持有者”的眼界來對他者文化概念進行理解和闡釋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必須細心地領會在曾經(jīng)的時空里,他們是如何思考,又是如何產(chǎn)生和使用這些概念的?!皶r空穿梭”的方法是文獻研究和田野調研,于是我們按照初期選擇的三個主題開始了300本書和2000千米路的旅程。此外,針對文化基因,我們向自己提出了60個問題,希望在“書”和“路”里找到答案。調研結束后,我們選定了“樹葉情書”作為研究主題。
(四)有必要的亦步亦趨
有時候重復先人做過的事、走過的路是很有必要且有意義的。我們按照景頗族先民的思維方式,熟悉了每種植物后重新做了一遍“密碼情書”后,發(fā)現(xiàn)了景頗族文化基因里偏愛的一種形態(tài)——“包裹”。這種形態(tài)對后期設計轉換的啟發(fā)很大。
(五)畫到生時是熟時
直白地講,文化基因就像血脈里的隱藏細胞,讓我們雖然可以接納西方文明,但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總體上還是遵循著東方文明的“隱喻”的,它們絕不是外來文化可以顛覆的。重復先人的經(jīng)歷,只要你生長于一個國度,就多少能與該國文化產(chǎn)生共鳴,并對其產(chǎn)生認同感?;谝陨系难芯拷Y果,我們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時間,用現(xiàn)代人的審美方式重構“愛情密碼”,于是有了以下的內容。
(六)仿形、化意、求神
除教師身份外,我一直不能忘記自己曾經(jīng)的一個身份:玉雕師。學玉雕的時候,一位老師傅和我說過的一句話讓我迄今仍記憶猶新。“三年仿形,五年化意,終生求神?!鄙袷鞘裁??神是境界,是文化、閱覽和天賦的融匯。我想從事過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人會更能理解文化基因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口傳心授本就是基因傳遞的最好方式。那些姿勢、動作、身形、口頭禪和眼神都是傳輸?shù)淖詈眉~帶。以下案例是本次論壇云南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與傳承人合作的作品,無論學理如何詮釋,這兩件作品里都散發(fā)著濃郁的“東方味道”。
面對亞洲設計的文化基因,也許我們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完全準確地尋覓到那份與眾不同,但這個議題引發(fā)的思潮會一直持續(xù)下去。正如美國經(jīng)典影片《聞香識女人》里的經(jīng)典臺詞“靈魂不可能有義肢”,文化也不可能有義肢。
最后借用許倬云先生在《中國的文化精神》一書中的描述:“我所陳述的中國文化還能繼長增高,有益于全球化的未來,有益于人類共同建構一個沒有偏見和沖突的世界文明?!盵16]
注釋: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60.
[2]C.Kluckhohn,A.L.Kroebe.Culture: A Critical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NewYork:Kraus Reprint Co.,1952:125-135.
[3]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盧云中,張岱云,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4]蘇珊·布萊克摩爾.謎米機器:文化之社會傳遞過程的“基因學”[M].高申春,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郎麗娜.文化基因研究的概念和歷史[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
[6]劉長林.中國系統(tǒng)思維:文化基因的透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07.
[7]王東.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學刊,2003(5).
[8]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的內在機制與社會權力結構的歷史演變.[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02).
[9]徐杰舜.文化基因:五論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10]吳秋林.文化基因新論:文化人類學的一種可能表達路徑[J].民族研究,2013(06).
[11]劉沛林.家園的景觀與基因:傳統(tǒng)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深層解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2]趙國超,王曉鳴,何晨琛,李小康.“建筑基因理論”研究及其應用現(xiàn)狀[J].科技管理研究,2016(24).
[13]桑振.陜西皮影歷史文化基因流變與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06).
[14]王敏.工藝也是一種基因——玻璃套料藝術的工藝特征[J].裝飾,2006(07).
[15]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M].陳德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01.
[16]克利福德·吉爾茲(Geertz).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導讀一:對闡釋人類學的闡釋[M].王海龍,張家瑄,譯.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00:6.
參考文獻:
[17]許倬云.中國文化的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1.
[18]王星星.苗族銀飾文化基因研究——基于清水江中上游的田野調查[D].中南民族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