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
電影《1921》的“野心”從開頭3分多鐘的紀錄片表達就昭然若揭。這段從清王朝覆滅到共和失敗的歷史早已通過中學歷史課本完成全民普及,主創(chuàng)仍然要冒著觀感拖沓冗長的風險,在寸秒寸金的院線大片開場不緊不慢的講述一遍,這種明顯“反商業(yè)”的做法,為的就是完成“重大歷史事件”的橫斷面敘事。
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讓“公元1921”在歷史深處熠熠閃光、家喻戶曉,但是普及歷史和讓觀眾“認清歷史”,從而內(nèi)心同頻共振,這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1921》在時間、空間上多維度出擊,力圖高度融合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通過兩個多小時的影像,在時間的縱軸上高度濃縮了百年黨史,在空間的橫軸上,圍繞中共一大召開的主線,不僅為觀眾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工人運動的風起云涌,馬克思主義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還剖開了世界共產(chǎn)主義運動面對帝國主義圍追堵截的艱難曲折、險象環(huán)生,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包藏禍心、無孔不入,讓岌岌可危的舊中國出現(xiàn)一個馬克思主義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歷史必然性呼之欲出,讓革命者奮斗的心路和足跡每一步都堅實地邁到觀眾心里。
“橫斷面敘事”出現(xiàn)在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文學中,在電影中使用無疑是主創(chuàng)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難度在于,故事剖面太多考驗觀眾近代史、世界史的知識儲備,挑戰(zhàn)觀眾按時間線前進的欣賞習慣。雖然有很多網(wǎng)友表示,對影片中的內(nèi)容跳躍感到不理解、不接受,我們?nèi)匀豢梢哉f,《1921》為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交出了一份負責任的答卷。
解決難題總要找出能使出巧勁兒的解題“金鑰匙”,《1921》的這把鑰匙就是人物塑造。“橫斷面”的展現(xiàn)就像一副徐徐展開的全景畫面,縱然繁雜的事件容易讓部分觀眾對信息量“過載”,重大歷史人物的成功塑造可以讓這副多維度的畫面生動鮮活,可親可感,拉近和普通觀眾的距離。
《1921》是一部歷史人物眾多的群像戲,包括李大釗、陳獨秀等革命先驅,見證過中共一大的眾多革命先烈,以及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等等。如何在尊重客觀史實的前提下,在藝術上適當?shù)胤糯?,既實現(xiàn)眾多革命者“豐碑式”的形象樹立,又避免落入“臉譜化”“口號化”的窠臼?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重要人物的塑造依然沒有捷徑可走,不能依賴觀眾對人物的熟悉程度高就把人物符號化,唯有通過故事構建讓人物達到“知行合一”,即從心理和行動兩方面進行目標統(tǒng)一的刻畫,才能讓劇中人物在觀眾心中能真正立得住。該片中青年毛澤東的表現(xiàn)頗為成功,在心理層面,首先切入陳獨秀對他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的重大影響,銀幕細節(jié)切合了后來毛主席對陳獨秀的評價“又聽他說世界上有馬克思主義。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倍蟮搅恕靶小钡膶用?,毛澤東在湖南與新民學會成員蕭子升展開論戰(zhàn),短短幾句臺詞,既傳遞了“暴力革命”在當時的必要性,又在駁斥蕭子升的同時,暗合了毛主席后來揮斥方遒、膾炙人口的詩篇“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自然而然地向觀眾傳達出偉人青年時代就勵志獻身革命的宣言詩。“行”的層面還需要深化出一個“動機”,把人物做成一件事情的推動力形象化地展示給觀眾。片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法租界內(nèi)的法國國慶日熱鬧非凡,高墻之內(nèi)是穿著華麗的法國貴族趾高氣揚的欣賞焰火,高墻之外,衣衫襤褸的中國人被警衛(wèi)阻攔、驅趕,這份屈辱讓毛澤東逆人流狂奔,奔跑中他回想起自己兒時逃離封建家庭的情景,還有曾在愛人面前“為理想奮斗,為真理獻身”的內(nèi)心剖白。這段內(nèi)容凝煉了青年毛澤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人生格局和革命理想,也為波瀾壯闊的中共百年黨史埋下了一個偉大的伏筆。對青年毛澤東“知行合一”的塑造符合歷史的邏輯性,實現(xiàn)藝術了的抒情性,堪稱電影《1921》群像戲中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