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朋友在大學工作了三十多年,至今還是副教授。他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與別人不一樣。其他人忙著爭課題、在學術期刊發(fā)文章,朋友卻忙著寫小說,一本接一本,有的還反復重印。但他所在大學有個規(guī)矩:文學創(chuàng)作不算科研成果,雖然我的朋友已是知名作家,雖然他教的課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吹脚笥崖毞Q沒上去,學術掮客們紛紛找上門來,有聲稱愿意幫他在某個課題上掛名的,有表示愿意奉送某本學術專著的,有包他上學術期刊的,只是其背后都牽涉到一個“錢”字。通俗地說就是:你出錢,我?guī)湍愀愕嘁磺?。每次朋友都嚴辭拒絕了。
我贊賞朋友學術上的風骨,他真的做到了孟子所說的“窮不失義”。所謂“窮”,有人將其理解為貧困,這是不對的,正確的譯法是困窘,即事業(yè)或當官不順利,與“達”(順遂)相對。就像我的朋友,在文學上已具一定影響,有發(fā)表、出版、當評委、開講座等種種賺錢的機會,他在物質(zhì)上肯定不會貧乏,但晉升職稱之路被堵,在學術上絕對可稱為“窮”者。
一個人想做到“窮不失義”,先得有是非心,知道什么事是對的,什么事是錯的,哪里是陽關大路,哪里是歪門邪道。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退避三舍。當年林則徐被奪職流放,覺得再沒有復出的機會,臨行前,他將在廣東時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粵東奏稿》以及西方的炮船模型圖樣全部交給魏源。林則徐說:“愚兄所托著書之事,望賢弟刻意為之,務使大清臣民早開智慧,值此則無可御侮矣!”一個人,以“罪臣”的身份遠赴邊疆,心心念念的卻是國事,這便是一個士人應該有的基本操守。
民國時期,四川中學生畢業(yè),省府派監(jiān)學李宗吾為主試委員。李宗吾要求嚴格,遭到少數(shù)學生痛恨。一天夜里,有學生糾集在一起,手持木棍、啞鈴,將李宗吾拖出來痛毆,臨走時還罵道:“你這狗東西,還主不主持嚴格考試?”李宗吾大聲說:“只要打不死,依然要考?!睅滋旌?,他帶傷監(jiān)考,那些學生不敢再頑抗,老實參加考試。其時的李宗吾不過是個職級很低的監(jiān)學,既然遭受到嚴重暴力攻擊,退出這個崗位有的是理由,但他卻選擇固守教育道義,以實際行動回擊少數(shù)學生的無理要求,體現(xiàn)出一個師者的凜然正氣和知識分子的堅毅擔當。
“窮不失義”是說一個人在處境艱難時,不放棄操守與堅持,使自己的所作所為符合禮義與道德、法紀。一個人做到了“窮不失義”,他的靈魂永遠是“達”的。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