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巍
作者單位: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
變應性鼻炎(AR)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1]。發(fā)病時患者常表現為鼻癢、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嗅覺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3]。若病情無法及時得到控制,可能引發(fā)其他疾病,會加重患者心理與經濟負擔。因AR是一種鼻腔黏膜的炎性反應,若鼻腔黏膜因空氣污染的原因造成氧化損傷,可能進一步加重AR 癥狀。目前,臨床對AR的治療多用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類藥物以控制臨床癥狀,在藥物治療同時,使用鼻噴劑可達到清潔鼻腔、改善癥狀的目的[4-5]。常規(guī)的0.9%氯化鈉溶液噴鼻劑在鼻腔內的作用時間較短,且無法起到中和炎性反應產生的作用。丙酮酸鈉噴霧劑中的丙酮酸鈉成分不僅利于修復纖毛,還具有抗氧化作用,目前已廣泛用于AR 的治療中。本研究旨在探討丙酮酸鈉鼻噴劑聯(lián)合氯雷他定、孟魯司特鈉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2018 年8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變應性鼻炎患者95 例,納入標準:(1)符合與《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 年,天津)》[6]中相關診斷標準;(2)病程>1 年;(3)既往2 個月內未使用過本研究所用藥物。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器官功能疾病者;(2)存在惡性腫瘤者;(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表方法分為對照組45 例,觀察組50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2~60 歲,平均(46.0±5.7)歲;病程1~7 年,平均(3.74±1.25)年。觀察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4~60 歲,平均(44.1±5.8)歲;病程1~6年,平均(3.53±1.42)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氯雷他定片〔拜耳醫(yī)藥(上海)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70410,規(guī)格:10 mg〕,1 片/次,1 次/d;孟魯司特鈉片(杭州民生濱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83239,規(guī)格:10 mg),1 片/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丙酮酸鈉鼻噴劑,使用0.22%丙酮酸鈉〔每江蘇長泰藥業(yè)生產,注冊證號: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3 第2640760 號〕,每側鼻孔噴2 次/次,4 次/d。2 組均持續(xù)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1)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2 組空腹晨血5 ml,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血清指標,包括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集落刺激因子(CSF)、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通過染色后在高倍顯微鏡視野下觀察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EOS)。(2)比較2組鼻部癥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月后借助VAS 評分評估患者各項鼻部癥狀,包括鼻塞、鼻癢、流鼻涕、打噴嚏。具體評估方法為:取一張長度為10 cm 的紙,紙的起始表示無癥狀,記為0;另一端表示癥狀嚴重,記為10;患者針對各癥狀自行在紙上做記號,表示其癥狀嚴重程度。(3)比較2 組臨床療效,依據VAS 評分改善百分比進行評估,癥狀改善百分比=(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癥狀改善高于65%;有效:癥狀改善百分比為26%~65%;無效:癥狀改善<2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00%,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17,P<0.05)。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血清指標 治療前2 組ECP、ICAM-1、CSF、EOS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ECP、ICAM-1、CSF、EOS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鼻部癥狀VAS 評分 治療前2 組鼻塞、鼻癢、流鼻涕、打噴嚏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鼻塞、鼻癢、流鼻涕、打噴嚏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AR 也稱過敏性鼻炎,近年來,AR 的發(fā)病率隨環(huán)境問題逐漸上升。因患者除疾病常見癥狀外,還可能發(fā)生眼癢、嗅覺障礙等癥狀,對患者情緒及精神影響嚴重[7]。此外,多數患者還可能感受到身體疲憊,繼而出現睡眠障礙,嚴重者還可發(fā)生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因此,積極探討合理有效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癥狀、促進康復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目前,臨床常采用脫敏治療、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AR。藥物治療中主要使用糖皮質激素與抗組胺類藥物。氯雷他定作為一種長效三環(huán)抗組胺類藥物,其對組胺H1 受體起到競爭性抑制作用,以達到抗過敏的目的,對緩解AR 的常見癥狀有一定作用[8]。在AR 患者的治療中,除了使用藥物脫敏,還可通過拮抗白三烯受體達到治療效果。孟魯司特鈉是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在變應性鼻炎的治療中,通過抑制白三烯發(fā)揮藥效,降低炎性反應,也可有效改善AR 的臨床癥狀[9]。因AR 為鼻黏膜發(fā)生的慢性炎性反應,在治療中,需要長期服藥。但有調查表明,使用藥物治療的AR 患者依從性僅為67%[10]。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患者自身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不足,不清楚按時按規(guī)律服藥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能為患者擔心長期服藥所發(fā)生不良反應。因此在藥物治療中,聯(lián)合鼻噴劑外用治療,在促進康復的同時,也可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丙酮酸為葡萄糖代謝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而丙酮酸鈉為其鈉鹽,兩者均可在人體唾液及體液中檢測,是代謝過程的中間成分。丙酮酸不僅可通過為細胞提供能量以參與葡萄糖的代謝,還有利于鼻黏膜的纖毛運動;此外,其還可通過過氧化氫、氧自由基、炎性因子及過氧亞硝酸鹽的裂解而產生抗氧化作用,進而使患者機體的炎性反應與吸入分子造成的活性氧自由基得以中和[11]。因此,丙酮酸鈉不僅可使鼻腔清潔,修復鼻黏膜,還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抗氧化作用。AR 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有研究發(fā)現,患者血清ECP、ICAM-1、CSF、EOS 水平與疾病關系密切,可反映AR的病情進展[12]。因此,ECP、ICAM-1、CSF、EOS 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治療效果。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表3 2 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VAS 評分比較(,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ECP、ICAM-1、CSF、EOS 水平低于對照組,鼻塞、鼻癢、流鼻涕、打噴嚏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丙酮酸鈉鼻噴劑聯(lián)合氯雷他定、孟魯司特鈉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ECP、ICAM-1、CSF、EOS 水平,改善鼻部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