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燕
隨著“知識大爆炸”時代的到來,知識網絡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利用網絡和智能手機學習,成為學生們主要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不僅使各種名校、名師的課程得到廣泛傳播,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還讓沒有機會面對面上課的學生獲得了學習機會。雖然各種網課的出現給學生提供了便捷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和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和負面影響。
一、警惕網絡學習的危害性
1.如今網絡學習的便利性,讓學生一遇到問題就上網搜索,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喪失自主思考的能力。任何知識都是要在認識、理解、思考、應用的一系列過程中,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記在大腦里的,如果不通過思索就去找答案,也不清楚為什么會是這個答案,那就不太可能真正記住這個知識,當然也就不會應用這個知識去解決復雜的問題。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也就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從而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甚至會在無意識中吸收一些不良信息,影響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2.網絡碎片化的學習無法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習沒有成效。網絡上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驗證性、推理的邏輯性,會導致我們吸收一些錯誤的信息。同時,碎片化的信息讓人不停地變換接收的內容,這也會影響我們吸收有用信息的效率——80%的信息都是無用的,只有20%的信息是有用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用80%的時間只獲得20%的有用知識,既耽誤了時間,也沖淡了重要學習內容的連貫性和有效性。
3.網絡學習容易被打擾和分心,降低學習的專注度。人的潛意識喜歡趨利避害,喜歡追逐快樂的感受。在用網絡進行學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其他娛樂節(jié)目吸引,或者被網站上不斷彈出的游戲窗口、廣告窗口、新聞窗口誘導去看與學習無關的內容,打亂了原定的學習計劃,往往等回過神來,才意識到大好時光都被消耗掉了。如果不學會及時調控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我們習慣性拖延、習慣性不完成任務,從而導致我們學習成績下降。
4.長期在網上被動地接收信息,大腦的腦電波就會變成睡眠時的那樣,此時大腦主動思考、選擇、判斷的能力就會減弱,原有的自我思考、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就會退化;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前額葉活躍程度減低,就無法進行理性思考。更糟糕的是,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分神,只要外界輕微的打擾或內部的分心,注意力就會被帶走,無法完成相對比較復雜、比較困難、需要長期專注的任務。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復雜、困難、需要長時間專注和主動思考、積極創(chuàng)新才能完成的任務。
二、網絡學習,我們可以這樣做
要想利用好網絡上的學習資源,實現卓有成效的學習,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建立學習計劃。學習前,我們可以把要學習的所有內容都列在表單上,完成一項就劃掉一項,并給自己一個鼓勵“你真棒,又完成了一項”,體驗學習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遇到有疑問或有困難的題目,就記錄在某個地方,讓自己先往下學習,直到所有任務完成,再回過頭思考這個問題。如果還無法找到答案,就去尋找一下手上的資源:書本,網絡信息。一旦找到答案后,要馬上停止使用網絡,還要思考網上的答案為什么是這樣、是否正確,讓自己通過思考獲得更深入的學習。
其次,養(yǎng)成時間管理的習慣,用番茄時鐘控制自己的用網時間,用任務列表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每天學習前,列出一天要做的事情,最好不超過5件,優(yōu)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每個番茄時鐘都是25分鐘專注于學習,5分鐘休息,再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鐘。在這個25分鐘之內要完全投入,深度專注于學習內容;在5分鐘的休息時間里判斷下一個番茄時鐘要做哪個重要的事情?!疤ь^看路,低頭干活”,腦子里時刻記得問自己:“我現在做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嗎?”“這是我的目標嗎?”對不自覺看到的娛樂信息要及時喊停,不沉迷其中。這樣即使一時被吸引,忘記了自己當下的任務,也最多浪費25分鐘。
最后,對需要通過網絡學習的內容進行選擇性關注,對與學習無關的內容要盡量屏蔽。在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之前,我們要思考五個問題:1.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內容?2.我想從中獲得哪些信息?3.學好了這些知識對我有什么好處?4.我要用多長時間完成這項學習?5.這些輸入信息要轉化成哪些輸出信息(比如思維導圖、筆記、應用解題、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學習的目的,時刻有時間限制,有成果轉化的目標,讓頭腦保持清醒、警覺,不容易被打擾或分心。
只有做到這些,我們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