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順
運河文化,具有農業(yè)文明和商業(yè)文明的雙重性。
古代中國以農業(yè)為主導, 自夏、商、周三代有歷史記載以來,農耕經濟就是中原地區(qū)主要經濟形式,運河商品交流促進了農業(yè)生產,帶動了我國古代的農業(yè)文明和經濟發(fā)展。運河流域城市的工業(yè)、商貿及手工業(yè)均有比較發(fā)達的商業(yè)文明,物產也很豐富,譬如煙草、鹽、煤、棉麻和建筑材料等。運河流域的蘇州曾有“天下第一碼頭”盛譽。
運河文化釋放著開放精神。我國運河流域的各地,通過運河“流動”,吸入了國內乃至世界文化、物質和文明,促進了沿線文化發(fā)展和經濟繁榮,運河文化以博大的胸懷接納著各地特有的文化。
同時也是通過運河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給了世界各地。從唐朝開始,眾多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通過運河來到中國,介紹自己故土的文化給中國,也將中國文化帶回去。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便是其中之一。之后,馬可·波羅把在中國所見所聞帶回意大利,引發(fā)了一場西方社會的“中國文化熱”。
蕭太后河與通運橋
運河文化體現(xiàn)著包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把大運河的貢獻歸結為:“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xù)不斷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yǎng),這些滋養(yǎng)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得到體現(xiàn)……”運河將燕、趙、齊魯和吳越等地區(qū)的各種文化有機地融合、歸納、傳承和發(fā)展,進而形成了包容的運河文化。運河文化既有北方的粗獷,也有南方的細膩; 既有古老的中國文化, 也有現(xiàn)代的西方文化。它謙虛、它自信、它無私、它包容。
北京將在通州建設一個以運河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未來的通州將以著重弘揚運河文化,在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同時,更加促進具有運河文化推進“通州味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北京的城市發(fā)展與運河有著密切關聯(lián)。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的決策部署,通州作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將加強對接通、武、廊三地。其宗旨是“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運河文化是獨到的中國特色。北京的通州區(qū)將攜手河北、天津武清共同營造未來的運河文化帶。
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通稱為通惠河,是被侯仁之先生稱為“天文歷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師”的郭守敬負責修鑿。古運河北京段水系是自北向東南跨越京城,自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到通州等行政區(qū)。《元史》中有載:“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西南轉,循山麓,與一畝泉、榆河、玉泉諸水合,自西水門入都,經積水潭為停淵,南出文明門,東過通州至高麗莊入白河。”如今,百里長安街東起點的運河文化廣場占地面積800畝,其中綠化面積600畝,人們在“運河文化廣場”牌樓前的廣場上載歌載舞。
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筑。《古塔凌云》詩:“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認通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