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曦
有一次在食堂吃飯,同學夾起一條綠葉蔬菜問我:“雪里紅為什么不是紅色的?”我笑了,正如紅樹林不是紅色的,而是綠色的,這雪里紅也不能望文而義。與紅樹林不同的是,紅樹林以前是紅色的,只因人們?yōu)榱颂崛〖t色染料把紅色灌木砍光了,現(xiàn)在培植的就只剩綠色的了。這雪里紅本名叫雪里蕻,不是紅綠的紅,我用食指在空中比劃著字形,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左邊一個放肆的肆左半部分,右邊一個共同的共。同學問那個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一種野菜的統(tǒng)稱,我們的先民們很早就開始觀察自然界中哪種野菜可吃,并不斷培育改良它們作為自己的食物來源。
由此我想起去年夏天去北京看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事來。一大早我們從天津濱海新區(qū)乘城際高鐵到達北京南站,經(jīng)過多次倒車和中途堵車,來到延慶園區(qū)外已是中午了。諾大的園區(qū)宛若迷宮,各個國家在此布展,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快樂生活。來到中國館,看了各省各具地方特色的園藝、花卉,花香四溢,色彩繽紛,讓人美不勝收。
作為熱愛文學的文藝青年,不虛此行的是我看到了《詩經(jīng)》里的植物特展。幽暗的環(huán)境中,人們仿佛走過一條時光走廊,左右墻上嵌著一個個帶背光的小方塊,最顯眼的是那一個個植物名,有的我認識,比如蒹葭,有的我不認識,一看下面的標本又覺得熟悉,就是叫不上名字。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蔽倚臒o旁騖,完全沉浸于春秋先民們詠物托志、擊節(jié)有聲的詩意生活中。震撼,絕對的震撼,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多么璀璨的文化成果,而這可以遠溯到西周初年的詩歌典籍正是來自于山野水鄉(xiāng)零星散布的小小植物啊!它的觸動,它的生發(fā),它的搖曳,它的榮枯,怎不令我心旌搖蕩,思歸曠野?我邁不開步,踟躕著,盤桓著,仰望著,嗟嘆著,吟誦著,這短小華章令人齒頰留香,仿佛咀嚼著來自大自然的恩物了。這精神食糧喂飽了我們的腦袋,填充了我們的心靈,與我們的腸胃一起,構成了炎黃子孫的食物記憶和文化圖騰。
轉(zhuǎn)過幾個彎,來到了唐宋時期,布展方通過全息投影的方式讓蘇軾來到我們身邊,我知道他除了文化巨匠這個標簽,還是吃貨一枚呢,東坡肉就是他發(fā)明的。他給弟弟講過一個笑話,講述了他流放到邊遠之地,沒有銀錢,只能撿當?shù)厝瞬辉趺磹鄢缘膸し守i肉,回去用瓦罐慢慢煨,沒想到異香撲鼻,軟糯酥香,滴滴汁水入味,塊塊肉臠方正,肥肉似水晶,瘦肉如層云。在黃州發(fā)明了東坡肉,在惠州他把沒人要的羊脊骨做成了羊蝎子,調(diào)皮的蘇軾說你可別告訴那些在朝中做官的人啊,讓他們知道了,非爭著搶著要求流放不可。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蘇軾一路向南,在西湖留下了蘇堤,在惠州留下了小西湖,在澹州留下了書院,治理水利,美化環(huán)境,教書育人,蘇軾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全才。利用暑假,我到過杭州,泛舟西子湖,穿過柳浪聞鶯、三潭印月,抬頭看到了西泠印社、樓外樓。在惠州的小西湖畔,我漫步于蘇軾的詩碑排列成行,一步一景,一步一詩。蘇軾多么勤奮啊,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得讓身處中原的皇帝老兒、朝中佞臣多么生氣?。∥覀兪亲屇闶芸嗳チ?!誰讓你享受去了?愛嘚瑟的東坡老人不出意外,跨過瓊州海峽,接著往南貶,再往南,過了曾母暗沙,他就要出國留洋了??!
《富春山居圖》活起來了,山泉淙淙,飛瀑喧騰,百鳥爭鳴,翎飛翅動,草木潛滋暗長,幾度枯榮。我們知道這幅畫的命運暗合著海峽兩岸的命運,前半卷剩山圖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藏于中華臺北故宮博物院,畫在這里活過來了,祖國統(tǒng)一還會遠嗎?這幅畫展現(xiàn)的勃勃生機,不正喻示著歷經(jīng)戰(zhàn)火造成分裂、終將合二為一走向光明的美好明天嗎?黃公望會欣慰,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會欣慰,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蘇軾會欣慰,詩經(jīng)里的植物會欣慰,這就是炎黃子孫的共同企愿。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從中山南朗翠亨村的中山故居而來,在天安門廣場,仰望孫中山和毛澤東的畫像,兩個偉人之間,是百年的風云激蕩,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