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良
面對孩子的黏人現(xiàn)象,要理解他的心理需求,讓他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注和愛,然后再采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發(fā)展獨立性。
小末1歲多了,突然變得很黏人:只要媽媽在家,就會一直跟著媽媽,就連媽媽上洗手間,也要跟著進去,如果媽媽關(guān)上門,他就會在外面使勁敲。這讓媽媽有些不解,又有點生氣,怎么孩子長大了,反而變得“沒出息”了呢?!
黏人有理!
有些父母對于孩子的黏人會感到十分不耐煩,認為孩子長大了,應該獨立了,于是會采用一些自以為是在鍛煉孩子獨立性的方法,比如故意冷落孩子或者是懲罰孩子,這些做法都非常不可取,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在行為上會表現(xiàn)為更加黏人。
其實,1~2歲是孩子出現(xiàn)黏人行為比較明顯的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運動能力提升了,開始會行走,甚至會跑,向外探索的空間更大。同時,他的認知水平也提升了,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有很多好玩的事情,但是他的掌控感又很差,所以此時他會更把媽媽或其他重要看護人看作是自己的“安全基地”,希望時時刻刻獲得安全感。
正確應對
理解孩子黏人背后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就不會對孩子的黏人不耐煩了,而是能正確應對。
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guān)注
孩子在成長中,一直在確認安全感,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持續(xù)的愛和關(guān)注,對于孩子相同的需求,要給予一致性的回復,不要忽冷忽熱。對于黏人的孩子,其實父母要做的是更“黏”他——給孩子很多的抱抱、親親,別擔心寵壞孩子。平常陪伴孩子、和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專注,尤其不要一邊看手機一邊應付孩子。
讓孩子有確定感
如果孩子最近變得特別黏人,父母最好讓生活變得規(guī)律一些,比如每天至少有一個人一下班就回家陪孩子,每天晚上有固定的游戲時間,在固定的時間帶孩子洗漱,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感覺生活穩(wěn)定,增加孩子的掌控感。如果需要暫時離開孩子,可以向孩子解釋一下你要去做的事,并且告訴孩子一些確定的事,比如:“我一會肯定能回來給你講睡前故事?!薄皩殞毾群湍棠趟?,我回來后一定會把你抱回咱們的房間?!碑斎唬改傅倪@些承諾必須說到做到。
保護孩子的獨立性萌芽
孩子1歲后,獨立意識開始萌芽,比如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吃飯,不愿意被別人抱著走。當孩子出現(xiàn)這種獨立性傾向時,父母要及時給孩子鼓勵,如用言語、表情、動作等表現(xiàn)出對孩子這種行為的贊許,比如可以夸贊孩子:“寶寶要自己吃飯,真了不起?!敝蠼o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更大膽獨立地去探索,減少對父母的過度依賴。
用游戲進行漸進式分離
父母不妨用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游戲,采取漸進式的方式改善孩子的黏人。
小游戲:“聽得見”
媽媽和孩子分開一點,然后媽媽說一句話,問孩子是否聽得見;然后再離遠一點,媽媽讓孩子說話,告訴孩子自己能聽見;下一步是讓孩子躲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然后相互說話;再接下來還可以在不同的房間里繼續(xù)對話……
這個游戲會讓孩子理解,即使看不見媽媽,媽媽也和他在同一個空間里。
小提醒:不過要記住,這只是個游戲,如果覺得孩子因為這樣的游戲變得不再那么黏媽媽了,就可以試著讓孩子獨自玩一會兒;如果覺得孩子因為這個游戲變得更加沒有安全感,那么就暫停游戲,繼續(xù)和孩子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