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得好不好,和吃得好不好關系密切,所以,家長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有營養(yǎng)的食物。而對于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不僅僅需要從食物中獲得營養(yǎng),也需要從食物中體會酸甜苦辣咸等各種味道,享受美味帶來的愉悅感受。
開啟健康的美味之旅
文|盛曉陽(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發(fā)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醫(yī)師)
孩子的口味喜好有與生俱來的,也有后天習得的,而孩子喜歡吃什么,又與家庭的口味相關,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各種食物的味道,除了在他的味覺敏感期讓他品嘗各種食物之外,家庭的飲食習慣也需要做一些調(diào)整。
味覺的成長
當我們描述某種食物的味道時,常會有這樣一種說法——小時候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為什么那么讓人著迷?除了略帶成長的傷感以外,確實是來自人們內(nèi)心真實的反應使然。人們對于味道的感受最早始于孕后期,而出生后第1年的體驗更是對終身的食物喜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小時候的味道可能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最難忘的記憶。
人們所體會的食物味道,不僅僅是味蕾中的味覺細胞所體會到的甜、酸、苦、咸、鮮,還包括鼻腔的嗅覺細胞所感受到的上千種不同氣味,以及口腔神經(jīng)肌肉等所感受到的食物冷熱、粗細、辛辣等觸感,所有這些感覺結(jié)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妙不可言的好味道。
胎寶寶已經(jīng)能品嘗味道了
胎寶寶的味覺細胞在孕早期即妊娠第8周時就已形成,到孕中期即妊娠第17周時,味覺感受器已經(jīng)能感受不同的滋味,而胎寶寶的嗅覺感受器也在妊娠第24周時開始工作。另外,在妊娠第12周時,寶寶已能吞咽羊水。因此,孕后期的胎寶寶就能通過羊水品嘗到媽媽所吃食物的味道了。研究發(fā)現(xiàn),孕媽媽的飲食會改變羊水的成分和味道,進而影響胎寶寶,并影響出生早期寶寶的味覺喜好。
味覺敏感期,各種味道都要嘗試
寶寶出生后,通過母乳能繼續(xù)感受媽媽飲食的味道,到寶寶滿6月齡添加輔食后,更能通過不同食物而感受到各種食物的味道。
研究顯示,4~6月齡可能是寶寶味覺發(fā)育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讓寶寶接觸到不同的食物,嘗試到不同的味道,能讓寶寶更容易接受各種味道,從而減少兒童期的挑食和偏食,并對終身的食物喜好都有影響。
味道喜好,與生俱來+后天習得
喜歡甜味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孩子都愛吃糖,剛出生的寶寶就對滴入口中的糖水表現(xiàn)出享受的表情,而對苦味表現(xiàn)出強烈的抗拒。其實,在大自然中,甜味往往來自碳水化合物,代表著能量,而獲得能量是繼續(xù)生存的基礎;苦味則代表著有毒、有害,需要回避。因此,喜愛甜味、厭惡苦味是人類的天性。
但是,人類有學習的能力,通過不斷嘗試、反復體驗,人們就可以接受不同的味道。孩子都不喜歡吃略帶苦澀的蔬菜,尤其是西藍花、甘藍等十字花科的蔬菜,但如果反復嘗試,孩子也就逐漸接受了。
相關鏈接:
● 曾有研究者讓臨產(chǎn)的媽媽吃大蒜,結(jié)果在羊水中聞到了濃郁的大蒜味。
● 還有研究者讓孕后期的媽媽喝大量的胡蘿卜汁,寶寶出生后哺乳媽媽繼續(xù)喝大量的胡蘿卜汁,讓寶寶通過羊水及母乳感受胡蘿卜的味道。這些寶寶到4~6月齡添加輔食時,相比媽媽不喝胡蘿卜汁的寶寶,更愿意接受胡蘿卜味的米粉。
● 其他研究也同樣發(fā)現(xiàn),孕媽媽或哺乳媽媽多吃蔬菜水果,她們的寶寶也更愛吃蔬菜水果。
美味和健康如何兼顧
在吃這件事上,家長和孩子似乎總不在一個頻道上:家長想讓孩子吃的,孩子意興闌珊,而孩子心心念念的美味食物,家長卻因為它們沒有營養(yǎng)、對身體不好而想讓孩子遠離。難道美味和健康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嗎?做到以下3點,美味和健康就可以兼顧。
重在搭配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鹽,少油,這是健康飲食的總體原則。但健康飲食并不等于只能吃蔬菜水果、粗糧雜豆,奶蛋肉禽魚等動物性食物也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孩子來說,適量的油脂必不可少,控制脂肪不必如成人般嚴格,因為孩子還處于生長期,對能量的需求相對高于成人,需要適量的脂肪提供能量。同時,油脂里的亞油酸、α-亞麻酸等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尤其是腦發(fā)育有重要作用。
食物多樣是健康飲食的根本,不同種類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yǎng)成分,只有多樣化的食物才能提供均衡的營養(yǎng)。當然,對于孩子來說,尤其是2歲以下的孩子,飲食安排與成人要有所不同。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孩子,強調(diào)奶類、雞蛋、肉魚禽等動物性食物的攝入,可讓他多嘗試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以熟悉不同的味道,但不必過多攝入。孩子長大后,飲食安排才可以接近成人,并逐漸增加粗糧、雜糧以及蔬菜水果的攝入。
相比蔬菜水果、粗糧雜豆,糖果、油炸食品、精米、白面的口味更好,更容易被接受??茖W研究也證實,當孩子嘗試過糖果、蛋糕、炸雞之類的食物后幾乎都能馬上愛上,而蔬菜水果、瘦肉則往往需要反復嘗試才能接受。不過,如果孩子自幼習慣于健康飲食,充分享受過食物的天然美味,再加上家長的合理搭配、精心烹飪,孩子也會很樂意接受健康飲食的。
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吃炸雞等油炸食品或者糖果等高糖食品,認為這些是“垃圾食品”,但這種稱謂并不合理。因為這些食品也能提供能量及營養(yǎng)素,只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而已,如果能控制進食量,并與蔬菜水果、粗糧雜豆等合理搭配,同樣能達到讓孩子飲食平衡的目的。
選對零食
一說到零食,家長就會想到糖果、冰激凌、薯片等高糖、高鹽的食物,所以不愿意讓孩子吃零食。但是零食并非只有這些,奶制品、新鮮水果和堅果也可以作為零食。孩子生長發(fā)育快,對營養(yǎng)的需要量高,胃容量又有限,一日三餐無法滿足孩子的營養(yǎng)需求,在兩餐之間吃點零食正好能補充能量。所以,孩子吃零食是有正當理由的,只是要盡可能選擇水果、奶制品等健康的零食,并在兩餐之間吃。
把握度和量
健康飲食最講究的就是均衡,而所謂的均衡就是要把握度和量,合理搭配多樣化的食物,精心烹飪,健康和美味就可以兼得。家長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膳食寶塔,合理制定食譜,安排全家人每天的飲食。每天都應有谷物、蔬菜水果、蛋肉禽魚、奶類以及適量的油脂。盡量選用新鮮的食物,多用蒸、煮、炒的方式制作食物,少用炸、煎、烤的烹調(diào)方法。
當然,飲食均衡也并非每一餐、每一天都必須刻意達到,可以將時間延伸到一周、一個月,但必須注意把握度和量,達到飲食均衡。
相關鏈接
中國營養(yǎng)學會于2018年頒布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建議6~12歲的兒童青少年課間適量加餐,優(yōu)選水果、奶類和堅果,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并且注意吃零食的衛(wèi)生。
對于6歲以下的嬰幼兒,兩餐之間的零食或加餐更是必不可少。在中國營養(yǎng)學會婦幼營養(yǎng)分會發(fā)布的《中國7~24月齡嬰幼兒喂養(yǎng)指南》《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中都強調(diào),除了一日三餐,嬰幼兒需要加餐2~3次,奶類、水果是上上之選。
給孩子“傳承”良好的飲食習慣
孩子的飲食習慣與家庭的食物喜好、口味偏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孩子在出生前就已通過羊水感受到了媽媽飲食的味道,出生早期通過母乳喂養(yǎng)繼續(xù)感受著媽媽飲食的味道,而當孩子添加輔食后,就會對家庭食物充滿好奇,而且孩子最終會逐漸習慣家庭的食物,飲食習慣與家庭飲食習慣趨于一致。因此,要想讓孩子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需要從改進家庭飲食習慣著手。
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只針對孩子
很多家長非常認真地執(zhí)行讓孩子少吃鹽的倡導,1歲以內(nèi)的孩子絕對不給吃鹽,但是卻忘了還需要減少自身食鹽的攝入。事實上,少吃鹽有利于健康,需要終身執(zhí)行,只有長期保持低鹽攝入才能獲得健康效益。如果家長自己不能做到少吃鹽,而孩子遲早會與家人一起吃飯,孩子鹽的攝入量終歸也會超標。
因此,家長除了不在孩子的輔食中額外添加鹽以外,還應該注意減少全家人鹽的攝入量。這樣,當孩子對家庭飲食感興趣時,就可以讓他適量嘗試并逐漸學會吃家庭食物。
挑食的家長幾乎不可能培養(yǎng)出不挑食的孩子
家長的飲食行為對孩子有強烈的示范作用,當家長表現(xiàn)出不愛吃某些食物時,孩子也不會愿意嘗試。同時,孩子的飲食往往由家長安排,家長自己不愛吃的食物通常也不會讓孩子嘗試。所以,挑食的家長幾乎不可能養(yǎng)出不挑食的孩子。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挑食,首先要克服自身的挑食行為。
出現(xiàn)這些問題,是沒吃好嗎?
文|盛曉陽(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發(fā)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醫(yī)師)
當孩子出現(xiàn)肚子疼、腹瀉、便秘等問題時,家長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沒給孩子吃好。那么,這些常見的表現(xiàn)只是沒吃好嗎?是否還有別的原因?我們一起來找找。
腸絞痛
腸絞痛的表現(xiàn)
少數(shù)5個月內(nèi)的寶寶會出現(xiàn)腸絞痛的情況,寶寶會因為肚子脹疼表現(xiàn)為小腿蜷縮著哭鬧不止,可以持續(xù)哭鬧2~3個小時甚至更長。當寶寶出現(xiàn)腸絞痛時,家長常會懷疑是不是和吃的奶有關系,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懷疑是自己的母乳有問題,如果是配方奶喂養(yǎng),家長則會不斷地更換配方奶。
如何應對?
少數(shù)寶寶出現(xiàn)腸絞痛是因為牛奶蛋白過敏,大多數(shù)寶寶的腸絞痛則被認為只是情緒的發(fā)泄行為。因而,應對腸絞痛,家長不能只關注寶寶的飲食,而是應該提升養(yǎng)育能力,放松養(yǎng)育心態(tài),不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寶寶。
對于腸絞痛的寶寶,母乳喂養(yǎng)仍然是最佳喂養(yǎng)方式,如果要更換配方奶,最好先咨詢醫(yī)生。采用袋鼠式養(yǎng)護,給寶寶進行腹部按摩,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聽有節(jié)律性的音樂等方式可能有助于改善寶寶的哭鬧。絕大多數(shù)寶寶因此而產(chǎn)生的哭鬧會在滿5月齡后消失。
腹瀉
出現(xiàn)腹瀉的原因
腹瀉對孩子的營養(yǎng)消化和吸收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孩子患急性腹瀉1~2天后,眼看著就能瘦一圈。孩子腹瀉后,家長常會錯誤地認為是吃得不對,要讓孩子餓一餓,才能讓腹瀉更快痊愈;或者認為應該使用抗生素、止瀉劑。
造成孩子腹瀉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感染性腹瀉、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孩子的胃腸道功能較弱,抵抗力低,很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侵犯,如輪狀病毒、沙門氏菌等,造成胃腸道感染,引起急性腹瀉,另外,孩子患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時也會伴有腹瀉。食物過敏由免疫功能異常引起,常會有腹瀉、嘔吐、便血、濕疹、喘息等多器官系統(tǒng)的癥狀。乳糖不耐受也以腹脹、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多因急性感染性腹瀉導致腸道上皮細胞受損、乳糖酶分泌不足而引起。此外,濫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失調(diào)也會引起腹瀉??梢姡篂a的原因多樣,必須針對不同原因進行治療、干預。
如何應對急性腹瀉?
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急性腹瀉的孩子需要補充水分,同時應該繼續(xù)進食,而不是禁食。孩子腹瀉期間,可保持原來的飲食習慣,但需要減少高糖、高脂的食物。腹瀉期間繼續(xù)進食可保證孩子的營養(yǎng)供應,減少因腹瀉而造成的近期及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
便秘
多吃蔬果、多喝水不是萬能“解藥”
便秘在孩子中較常見,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便秘的發(fā)生也有增加。當孩子發(fā)生便秘時,家長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實際上,不同年齡孩子發(fā)生便秘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未必能完全解決孩子便秘的問題。
不同年齡,不同的解決辦法
● 6個月左右:及時添加動物性食物。孩子便秘的第一個高峰期是在滿6月齡、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如果此時只給孩子添加米粉等谷物類輔食,孩子較容易出現(xiàn)便秘。這時改善孩子便秘的關鍵是及時添加肉泥、蛋黃等食物,或者添加適量的脂肪。
● 1歲左右: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孩子滿1歲時,又會出現(xiàn)一個便秘高發(fā)期,此時是因為孩子對探索環(huán)境的興趣增加而忘記排便,或者因排便疼痛而拒絕排便,造成腸道中的糞便沒有被及時排除,其中的水分會被過度吸收,造成大便干硬,孩子更害怕排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針對這種情況,除了適當多吃蔬菜水果、保證適量油脂攝入以外,重點是要對孩子進行排便訓練,鼓勵孩子在吃飽后15分鐘左右排便,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 剛?cè)胪校憾嚓P注,多鼓勵。剛進入托幼機構(gòu)的孩子會因為不習慣而不愿上廁所,導致因不及時排便而發(fā)生便秘,這時需要老師和家長多關心孩子,鼓勵孩子及時排便、不憋著,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食物過敏
預防食物過敏的方法
食物過敏的發(fā)生率在不斷攀升,尤其是胃腸道功能還不成熟的嬰幼兒,食物過敏尤為多見。
● 家長需要警惕孩子食物過敏的可能,如當配方奶喂養(yǎng)的孩子反復出現(xiàn)嘔吐、腹瀉、濕疹等癥狀時,需要考慮牛奶蛋白過敏的可能,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用氨基酸配方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喂養(yǎng)。
● 給孩子添加輔食時,應當一樣一樣地添加,每添加一種新的食物要觀察3~5天,確認孩子沒有異常反應后再添加新的食物。建議家長做好筆記,記錄孩子輔食添加的情況,以便識別可能導致孩子過敏的食物。
預防過敏不能矯枉過正
食物過敏的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孩子沒有食物過敏,即使是食物過敏的孩子也只是對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食物過敏,因此,家長不能矯枉過正,雞蛋、魚蝦、小麥等易過敏的食物都不讓孩子吃,這樣做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導致營養(yǎng)不良。
相關鏈接
● 隨著對食物過敏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食物過敏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對食物過敏的預防和干預措施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 曾經(jīng)有專家建議,為預防孩子食物過敏,應該1歲以后再添加雞蛋、花生等易過敏食物。而近十年的研究顯示,推遲添加易過敏食物并不能減少食物過敏,反而可能增加食物過敏。比如,孩子4~11月齡間添加花生,比在12月齡后添加花生,反而可減少發(fā)生花生過敏。在孩子4~6月齡時,或許是添加雞蛋的最佳時機。
讓孩子體會食物帶來的愉悅感受
專家支持|張女奇(美食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應用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家長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食物,遠離不健康的食物,為此會采取各種辦法:堅決不讓孩子吃某些食物;把某些不健康的食物作為獎勵,在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讓他吃一點;夸大某些食物的害處嚇唬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和食物的關系變得扭曲而不健康,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從食物中獲得營養(yǎng),也需要從食物中體會酸甜苦辣咸等各種味道,享受美味帶來的愉悅感受。
可以限量,不要限制
佳慧小時候體內(nèi)鉛含量略有超標,所以爸爸媽媽從不讓她吃爆米花。即使幾年后,佳慧的身體早已恢復正常,但是爆米花依然是她的食物“禁區(qū)”。一次,清清媽媽和佳慧媽媽帶著兩個小朋友一起去看電影,清清媽媽給她們買了一大桶爆米花,佳慧媽媽看著佳慧渴望的眼神,同意佳慧只吃一點兒。可第一次吃到爆米花的佳慧完全控制不住自己,電影還沒正式放映,她已經(jīng)把一桶爆米花吃得見底了……
在飲食上,不建議家長強制禁止孩子吃某種食物。如果這種食物在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中沒有出現(xiàn)過,周圍的人都不吃,那他也不會想吃。但如果孩子接觸得到這種食物,他周圍的人都吃,他自己卻不能吃,就會影響他的心理,而且會增強他對這種食物的好奇和興趣。家長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來控制孩子吃不健康食物的量,降低孩子對不健康食物的渴望度。
量由家長來控制,而不是交給孩子
孩子不知道讓他“只吃一點”是吃多少,而他的控制能力又比較弱,往往會吃多了。家長可以把大包裝的食物分裝成小包裝,一次就給他一小袋,吃完就沒了,不需要多說,孩子就能很直觀地了解多與少的概念。
多準備幾種食物
小朋友一起外出玩?;蚩措娪?,家長可以多準備幾種食物,比如除了爆米花,還可以準備一些水果、酸奶等健康的食物,這樣孩子就不會只盯著爆米花了。
玩正念飲食的游戲
當家長面對不太健康的食物,又不能完全杜絕孩子吃,怎么降低孩子對這些食物的渴望呢?家長可以和孩子玩正念飲食的游戲。
還是拿爆米花舉例,只給孩子一顆爆米花,讓他細細地嚼,認真品嘗食物的味道,體會味覺的滿足感和食物的關聯(lián),這時候孩子會覺得這種食物太好吃了。細細地品嘗完第一顆,再給他第二顆,同樣讓他細細地嚼……等吃到第五顆、第六顆時,他就會覺得這種食物并沒有那么美味了。正念飲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原來有一些食物,多吃還不如少吃味道好,那每次少吃一點好了。
不把不健康的食物當獎品
文文特別喜歡吃甜食,但因為牙齒發(fā)育得不太好,所以媽媽平時很少讓她吃蛋糕。但媽媽跟文文說,只要她在幼兒園拿到了小紅花,就獎勵她吃蛋糕。所以文文每次在幼兒園拿到小紅花都很高興,因為有蛋糕吃,如果沒有拿到,她就很沮喪,因為吃不了蛋糕了。
人類天生就喜歡高熱量、高甜的食物,所以,蛋糕、薯片、糖果這些食物的味道孩子都很喜歡,吃到這些食物,孩子會有愉悅的感覺,起到了生理性的獎賞作用。如果家長再把這些食物作為獎勵,孩子會把這些食物與家長的表揚、積極的情緒、愉快的氛圍、美好的記憶關聯(lián)起來,給這些食物又增加了社會性獎賞的功能,讓它們變得更為稀缺,對孩子的誘惑力更大,孩子對這些食物會從本來的一般向往變成了非常向往,實際上是強化了不健康食物對孩子的吸引力。
那么,家長怎么做才能增加孩子對健康食物的喜愛、弱化不健康食物的吸引力呢?
把積極的事物和健康食物關聯(lián)起來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食物,什么是不健康食物??梢詫⒆用枋鼋】凳澄锏暮锰?,比如吃了能讓你的個子更高、眼睛更亮、更有力量,把一些積極的事物和健康食物相關聯(lián)起來,比如菠菜和大力水手。對于不健康的食物的描述,不要用恐嚇、夸大的方式來形容,而是告訴孩子,這類東西可以吃,但量要少一點,不能常吃。經(jīng)常吃、吃多了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用整體活動代替單個食物
想跟孩子一起慶祝,分享喜悅之情,可以安排一個整體的活動,比如下午茶,多準備一些食物,有水果、蛋糕、果汁,一邊和孩子一起品嘗美好的食物,一邊和孩子講有趣的繪本故事,做一些親子小游戲,這樣,蛋糕的權重就沒那么大了,蛋糕本身對孩子的吸引力也就弱了,孩子更喜歡的是和媽媽在一起的這段時光。
引導孩子品嘗食物天然的味道
家長平時可以引導孩子細心地品嘗食物天然的味道,比如讓孩子品嘗不同種類的葡萄、蘋果,和孩子一起討論是喜歡巨峰葡萄的味道還是玫瑰香葡萄的味道,香蕉蘋果和國光蘋果的口感和味道有什么區(qū)別。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品嘗天然奶油蛋糕和人工奶油蛋糕的區(qū)別,嘗嘗加了新鮮水果的蛋糕是不是更美味,這些有趣的品嘗體驗能讓孩子感受天然食物的味道,體會到原來健康食物的味道也是很好的。
不夸大、不恐嚇
孩子吃果凍意外窒息的新聞讓寧寧媽媽擔心不已,所以媽媽從來不讓寧寧碰果凍,還一次次告訴她,小孩子吃果凍會死人的。寧寧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家長們?yōu)閹讉€平時是好朋友的孩子舉行了一場聚會,準備了各種零食。當一位小朋友拿起果凍要吃時,寧寧睜大眼睛對小朋友說:“你不要吃,我媽媽說吃果凍會死人的!”小朋友的媽媽告訴寧寧,果凍不能揭開蓋子直接放在嘴里吸,只要用小勺子舀著吃就很安全。即便大人這樣說了,寧寧仍然堅定地搖頭表示不讓好朋友吃。
年齡小的孩子很容易被嚇住,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因為不想讓孩子吃某種食物而夸大這種食物的危險性,甚至是恐嚇孩子,否則會導致孩子的恐懼情緒泛化,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家長需要處理好自己的恐懼心理
媽媽之所以跟孩子說吃果凍會死人,是因為擔心孩子吃果凍出現(xiàn)意外,她把自己的恐懼心理直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不僅承受了自己的恐懼,還承受了來自媽媽的恐懼。對待所謂的危險食物,家長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吃果凍不會死人,吃的方式不對才可能出現(xiàn)意外。其實不光是果凍,如果吃的方式不對,很多食物都可能發(fā)生危險。所以,家長不是杜絕孩子吃某一種食物就能避免意外的發(fā)生,而是要讓孩子正確地吃,這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教給孩子正確的食用方法
孩子已經(jīng)對果凍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怎么幫他克服這種恐懼呢?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之所以發(fā)生吃東西的意外事件,是因為吃的方法不對。然后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果凍,把果凍切成小塊,用小勺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看到以正確的方法吃果凍什么事也沒有,孩子就會慢慢地消除恐懼心理。
特別提醒:
3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吃果凍。3歲以上的孩子要使用小勺吃,而且要有家長在旁邊看護。
不把吃健康食物當任務
豆豆不愛吃蔬菜,媽媽擔心他的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想方設法地讓他吃進去幾口。豆豆特別愛吃薯片,于是媽媽經(jīng)常準備幾片薯片,告訴豆豆,只要他把碗里的蔬菜吃完就能吃薯片,否則就沒有薯片吃。為了薯片,豆豆每次都閉著眼睛把蔬菜吃進去。
家長的本意是希望孩子更喜歡吃蔬菜,不希望孩子吃薯片。但家長這樣做,卻起到了反作用。飲食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做了A,才能得到B,那么A的吸引力會下降,B的吸引力會上升,因為B是放在被獎賞的位置的,而A則放在了任務的位置。所以,豆豆媽媽的做法會導致孩子更渴望吃薯片,更討厭吃蔬菜,甚至以后可能豆豆在沒有人管的情況下是絕對不會吃蔬菜的,因為蔬菜在他的心里是被強迫著當作任務來完成的。所以,如果家長的目標是讓孩子愛上蔬菜,一定不要把蔬菜放在任務的位置上。
蔬菜有微微的苦味,孩子天生就不喜歡。那怎么才能增加孩子對蔬菜的接受度呢?下面幾個方法可以試一下。
多變換蔬菜種類,找到他最容易接受的
孩子的味蕾比大人的要敏感,很多家長吃起來不苦的蔬菜,孩子吃起來是苦的,所以會拒絕吃。家長可以多變換蔬菜的種類,觀察孩子更容易接受哪一種,因為蔬菜之間是可替代的,不必強迫孩子每一種蔬菜都要吃到,比如西藍花、芥藍的苦味比較重,可以換成嫩嫩的小青菜,這種青菜有一絲絲甜味,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加點帶甜味的醬汁
可以在帶苦味的菜里加一點帶甜味的醬汁,比如加一些孩子都愛吃的番茄醬,讓蔬菜的味道變得好一點,他就愿意吃了。
改變蔬菜的形狀和做法
把蔬菜切得碎一點,可以改變它的口感,讓孩子更易于接受,比如用蔬菜做餡、做丸子等。另外,還可以將蔬菜做成風干脆片,比如菇類、秋葵、胡蘿卜都適合做成口感酥脆的蔬菜脆片,孩子會喜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