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寧
河間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河北 河間 062450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作為臨床中十分多見的一類疾病,現(xiàn)在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傳統(tǒng)手術治療將鼻息肉切除術為主,但是對于患者病變組織的清除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所以手術之后患者產生復發(fā)的風險比較高,影響到預后[1]。最近幾年以來,鼻內鏡手術治療在臨床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本文對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取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加以探討。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診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通過病患的入院先后對其進行分組,其中一組接受臨床常規(guī)治療,共計40例納入到對照組,剩余一組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共計40例納入到研究組;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最小30歲,年齡最大64歲,平均44.4±7.8歲,病程時間最短2年,最長10年,平均5.3±1.4年;研究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31歲,年齡最大65歲,平均44.6±7.3歲,病程時間最短2年,最長11年,平均5.5±1.8年。
1.2方法 兩組手術治療之前7天接受曲安奈德鼻噴霧劑進行噴鼻操作,每天1次,同時肌內注射止血劑,手術之前給予患者影像學檢查,依照檢查結果選擇麻醉方案。
對照組接受臨床常規(guī)治療:即鼻息肉摘除、篩竇開放和上頜竇根治術相配合,進行表面麻醉與局部麻醉,首先保持半坐臥位接受鼻腔手術,之后改為平臥位接受上頜竇手術[2]。
研究組接受鼻內鏡方法進行治療:病患保持仰臥位,為其提供全麻或是鼻內鏡下鼻腔表面、蝶腭神經與鼻甲后端開展浸潤麻醉,利用鼻內鏡直視下對病患的鼻息肉進行切除,同時剝離鉤突,將上頜竇開口部位鉤突尾端組織作切除,開放上頜竇開口,如果竇口黏膜產生水腫與粘連,那么需要擴大竇口,如果鼻甲過大,需要切除患者鼻甲部位,保留中鼻甲,進行鼻甲成形術,手術完畢之后為病人提供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做好鼻腔衛(wèi)生工作,選擇醫(yī)用棉棒和凡士林海綿對病人術后鼻腔做好止血處理,依照病患術后具體病情選擇填塞1天至2天之后取出,如果患者出現(xiàn)粘連等相關并發(fā)癥,需要馬上進行處理,確保鼻腔順暢[3]。
1.3評價標準 治療之后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完全消失,通過鼻內鏡檢查表明竇口開放良好,沒有產生封閉與黏膜現(xiàn)象,鼻腔內未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代表治愈;治療之后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獲得改善,接受鼻內鏡檢查表明竇口開放情況良好,存在少量膿性分泌物,代表有效;治療之后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和體征沒有任何改善,或是產生加重,代表無效[4]。
統(tǒng)計研究組與對照組產生并發(fā)癥情況。
研究組與對照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患接受各自治療措施之后的臨床總體有效率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研究組中出現(xiàn)血管并發(fā)癥1例,顱內并發(fā)癥1例,對照組中出現(xiàn)血管并發(fā)癥1例,顱內并發(fā)癥1例,眶內并發(fā)癥1例,兩組產生并發(fā)癥情況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1 兩組臨床總體有效率比較例(%)
鼻內鏡手術作為一類微創(chuàng)手術,通過高分辨率鼻內鏡直視下開展手術操作,手術期間的術野清晰并且開闊,操作醫(yī)生能夠清楚觀察患者鼻內結構,將病變組織進行精確切除,對于正常鼻腔組織做到充分保留,加快黏膜和纖毛組織功能可以極快的恢復到正常水平,促使患者及早康復,治療效果明確[5]。通過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研究組與對照組臨床總體有效率對比差異明顯,兩組產生并發(fā)癥情況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
總而言之,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患提供和鼻內鏡方法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具有推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