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敏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臨床對于慢性乙肝的治療多采取常規(guī)性抗病毒方式,由于其病程過長,因此患者治療依從性成為能否獲得療效的決定型因素。有研究提出,延續(xù)性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方式,有助于患者于出院后仍然繼續(xù)接受護理干預,并提高其治療依從性等[1]。
1.1臨床資料 選擇從2019年3月到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126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慢性乙肝的有關診斷標準;(2)年齡≥30歲;(3)患者對此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其他類別的肝臟病變者;(2)有惡性腫瘤者;(3)資料數(shù)據(jù)缺失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各63例,其中觀察組有男32例,女31例;年齡23~68歲,平均(48.52±1.3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46例,高中及以上者17例。對照組有男34例,女29例;年齡25~71歲,平均(48.60±1.4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49例,高中及以上者14例。兩組上述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性護理:常規(guī)給予服藥醫(yī)囑,發(fā)放與疾病有關的健康知識宣傳手冊,告知出院注意事項。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實施延續(xù)性護理:(1)成立延續(xù)性護理專項研究小組,并對組員進行高效專業(yè)相關知識培訓,經考核過關后方可繼續(xù)后續(xù)工作。組織組員學習有關患者心理變化的專業(yè)知識,并且確保各成員均能夠單獨性對患者實施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以及對患者心理進行疏導治療,排解患者不配合治療的負面情緒。(2)患者在院期間,充分了解其病情特征及臨床療效等,并且關心患者心理變化情況。邀請患者配合完成心理健康評估工作,全面掌握其心理特征。并在患者出院前3天為其建立健康檔案,涉及身體及心理等多個方面。對患者身體恢復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重點標注患者治療依從性以及自護能力等,以便日后對其實施延續(xù)性護理。(3)在患者出院前有規(guī)劃的對其進行健康相關知識施教,使患者充分了解其自身疾病特征以及后續(xù)治療所需注意事項等。尤其是使患者明確中途擅自中斷治療的危害性,鼓勵其主動配合后續(xù)治療以及提高自護能力等。(4)患者出院之后,需由護理小組專員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詳細了解患者當前狀況以及配合用藥情況。期間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則需告知患者嚴重性,并要求患者立刻來院接受復查。(5)患者出院之后,護理小組專員需按照每2周1次的頻率,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關心其近期身體及心理狀況,指導其如何合理飲食,幫助消毒不良情緒。鼓勵患者堅持用藥,防止其擅自中途停藥,提升其治療配合度以及自護能力等。
2.1兩組治療依從性的對比 觀察組的依從度是98.41%,較對照組的87.30%明顯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的對比(n,%)
2.2兩組自護能力的對比 干預后兩組自護能力評分較干預前明顯更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也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護能力的對比(分,
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依從度更高,提示了觀察組使用的延續(xù)性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依從度。原因主要在于延續(xù)性護理通過多項護理措施,實現(xiàn)患者在醫(yī)院及家庭等多個環(huán)境中均能得到較優(yōu)質護理的模式。該護理模式不但使護理工作在患者出院之后仍得到有效延伸,同時提高了護理整體效果[2]。本文顯示,觀察組的自護能力更佳。原因考慮是因為觀察組所用護理方案既能夠確?;颊叱鲈汉笾委煹玫接行嵤?,同時能及時掌握患者心理狀況,對存在心理障礙類型患者進行有效疏導,以防止其治療配合度下降等不良情況發(fā)生[3]。同時,患者治療依從性得到有效提高之后,自護能力進一步增強,其生活質量也能夠得到合理改善,進一步促進患者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