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敬國
“天氣預報”就是氣象工作者根據(jù)大氣變化的規(guī)律,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綜合氣溫、氣壓、濕度、風向、天氣現(xiàn)象等要素,將這些資料進行互相傳輸、搜集、分析和計算,對某地域未來一定時期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和報告。
從時間上劃分,對未來天氣的預報一般為短期1-3天;中期4-10天;長期10天以上,一般指一個月以上天氣的預報。
“天氣預報”是如何問世的?1853-1856年,為爭奪巴爾干半島,沙皇俄國同英法兩國爆發(fā)了克里木戰(zhàn)爭,沙俄戰(zhàn)敗,英法聯(lián)軍損失也不小。天氣預報也正是在這次戰(zhàn)爭中誕生的。據(jù)歷史記載,1854年11月14日,雙方在歐洲的黑海擺開了戰(zhàn)場,可還未開戰(zhàn),一場暴風雨突然降臨,海上掀起狂瀾,當時最大風速超過每秒30米,傾刻之間狂風巨浪掀翻了英法軍艦30多艘,險些導致他們全軍覆沒。他們給這次大風暴起名為“布雷克威夫”,意為“激烈的沖擊波”。
有利出戰(zhàn)的晴朗天氣怎么變臉了?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命令巴黎天文臺調查這場風暴是怎樣出現(xiàn)的。發(fā)現(xiàn)了海王星的天文學家、天文臺臺長勒佛里埃為研究這場風暴的來龍去脈,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部門,向他們收集11月12日至16日這5天內當?shù)氐奶鞖馇闆r。之后他陸續(xù)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據(jù)這些資料,經(jīng)過認真分析、推理和判斷,查明黑海風暴來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東橫掃歐洲。出事前兩天,即11月12日至13日,歐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國已先后受到它的影響。勒佛里埃望著天空飄忽不定的云層陷入了沉思:從表面上看,這次風暴來得突然,但實際上它有一個發(fā)展移動的過程……假如當時在歐洲大西洋沿岸一帶設有氣象臺站,繪制天氣圖,及時把風暴的行蹤告訴艦隊,不就可以避免慘重的損失了嗎?
這個設想可行嗎?隆冬的子夜異常靜謐,勒佛里埃在屋里來回踱步思索,溫度計、氣壓表等氣象科學儀器已廣泛使用,人們對太陽幅射、溫度、氣壓和地球自轉對氣流、天氣的影響已有認識,1837年又發(fā)明了電報和應用……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他認為建立天氣預報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向法國科學院提交報告,并得到了法國政府的支持。
勒佛里埃表示:“建立氣象觀測網(wǎng)、用電報迅速把觀測資料集中到一個地方,分析繪制天氣圖,就有可能推斷出未來風暴的運行路徑,將可能發(fā)生的氣象情況利用電報通知有關部門,以減少風暴等災害天氣給人類造成損失。”這一獨特設想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準確預測天氣,不僅有利于軍事行動,而且對工農業(yè)生產(chǎn)、礦山開發(fā)、交通運輸和日常生活都有極大的好處。
由于社會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積極推動下,1856年,法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具備天氣預報服務系統(tǒng)的氣象網(wǎng)站,用電報傳遞情報的第一張?zhí)鞖鈭D也誕生了。幾年以后,許多國家也都正式開展了天氣預報工作。第一步就是收集各地氣象資料,每個氣象局都是一個“情報中心”,無數(shù)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使用最高科技的設備細致地完成收集、分析情報的工作。
然而,神秘莫測的天氣被古人奉為上天“意志”的體現(xiàn),大旱、暴雨等災禍被看作是上天對世人的懲罰。中國古代很多俚語也道出了天氣變幻不定的狀態(tài),比如“六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二八月,亂穿衣”等等。如果說天氣是老天爺?shù)摹捌狻保沁@脾氣還真是難以捉摸。古代西方人也把天氣看作上帝的心情,并對此奉若神明。氣象學家們往往需要過人的勇氣和堅定的意志,逐漸有所突破:蒲福為風力定義了級別,盧克·霍華德為云朵劃分了體系,福斯特創(chuàng)立了天氣簡述……就這樣,混亂的天氣現(xiàn)象漸漸有了秩序。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從最初給天氣現(xiàn)象下定義、做分級,到在交通和通訊手段并不先進的情況下搜集和分析大范圍的數(shù)據(jù),再到敢于預測天氣,科學家們如同在漫長崎嶇的山路上前行,每一步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氣象系統(tǒng)鋪開了一張覆蓋整個地球的巨網(wǎng),天上有衛(wèi)星、飛機,地面有雷達,高山上有自動觀測站,海面有觀測浮標、觀測船。資料來源廣泛,可謂上天入地。而氣象專家的情報網(wǎng)比任何國家的情報機構都要龐大、復雜,他們的工作關系重大,因為不論在哪個年代,氣象災害中人員的傷亡和遭受的經(jīng)濟損失,都比戰(zhàn)爭造成的要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