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7 年出版于巴黎的《中國哲學家孔子》
“德不孤,必有鄰?!北瓤鬃油砩?00余年的司馬遷,讀了《論語》,曾掩卷感喟:“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如同作者孔子“行行重行行”不曾停止行走的一生,《論語》自從誕生起始亦未曾停止四處“行走”的步履,在這個意義上,《論語》也是一臺播種機,將中華民族智慧撒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思想的影響過程看不見摸不著,不過青萍之末風乍起,卻能夠處處開花結(jié)果,綠樹成蔭?!墩撜Z》的仁、中庸、樂知天命、出世有為等理念,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影響到中國周邊的鄰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今天這些國家之所以屬于東亞儒學文化圈,就是因為從其早期歷史以來深受《論語》的影響,以至在政治、文化、生活各個方面處處呈現(xiàn)濃厚的儒家風格。
越南學者范阮攸1778 年開始編寫、1780 年完成的《論語愚按》,是越南所出版諸多關于《論語》闡釋作品中的代表作。此書卷首語里說:
世之讀書者莫不曰:“吾孔子之徒?!笨计鋵W則大異乎孔子之所謂學焉。嗟夫!孔子往矣,今固不可得而親炙矣,而其言行氣象,載在《論語》,皆為萬世師法者。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鬃尤缃褚巡辉?,但他思想的外衣《論語》依然能夠傳達其言行氣象。讀《論語》如見孔子,孔子是,世界上所有讀書人的老師。作者范阮攸對孔子及其著作《論語》的景仰、崇敬之情力透紙背。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jié)來緣?!敝袊鸵灰聨娜毡镜年P系歷來密切,尤其在唐朝時期曾達到最高峰值。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精髓,《論語》更是深入影響日本社會生活,日語中之所以產(chǎn)生“論語読みの論語知らず”(意為“讀論語而不知論語”)等諺語,無不在闡釋《論語》對日本文化的浸染。江戶時代的著名儒學家伊藤仁齋甚至把《論語》視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16世紀是世界歷史之分水嶺。傳教士是這個時代里的新生角色,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不可磨滅。羅明堅、利瑪竇等最早來中國的傳教士,陸續(xù)以不同的語言翻譯《論語》,由此使《論語》開啟了其漫長而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環(huán)游旅行。
荷蘭是《論語》環(huán)世界之旅首站。1675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專使彼得·侯爾恩在雅加達用荷蘭文翻譯出版一本名為Eenige voorname eygenschappen vande ware deugdt,voorsichtigheydt,wysheydt en volmaecktheydt 的圖書,中文名可譯為《美德、審慎、智慧和完美的一些基本特征》,實際內(nèi)容是介紹《論語》。也許所有的新鮮事物都會經(jīng)歷不被理解的命運,荷蘭文版的《論語》并沒有引起什么影響,但其作為《論語》第一次被亞洲之外的語言翻譯這個里程碑意義將永載史冊。
對《論語》的世界旅行而言,1687 年是特殊而重要的一個時間點。1681 年開始,比利時人柏應理等17 位傳教士用拉丁文翻譯《論語》。為何選擇用拉丁文呢?因為當時拉丁語是歐洲共同的學術語言,歐洲各國皇室貴族和知識分子階層都以會讀、會說拉丁語為榮。
1684 年,柏應理與中國傳教士沈福宗應邀訪問法國時,將《論語》《大學》《中庸》的拉丁文譯稿獻給時任國王路易十四,得到路易十四的高度重視,1687 年以《中國哲學家孔子,或以拉丁文出版的中國學說》(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ne Exposita)的書名刊行。拉丁文《論語》的出版當時成為重要文化事件,在知識分子階層掀起“中國熱”,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的“慕華”情節(jié)可謂其典型現(xiàn)象:伏爾泰在書房里懸掛著孔子畫像,他甚至被譽為“歐洲的孔夫子”。
拉丁文《論語》一時成為暢銷書,緊接著出版了法文版。如今跟風出版的風氣,《論語》早在300 多年前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
歐洲人閱讀了《論語》后開始撰寫孔子傳記,介紹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孔子其人其事。1784 年,錢德明神父根據(jù)《孔子家語》《史記·孔子世家》以及諸多相關文獻撰寫《孔子傳》,該書長達508頁,是當時西方最長的一部孔子傳記,詳細介紹了孔子的主要經(jīng)歷。
《論語》在歐洲的火熱傳播過程中,法國發(fā)揮了承上啟下、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在法國漢學研究屬于熱門專業(yè),在整個歐洲地區(qū)處于相對特殊的位置。
2019 年3 月24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會見前,馬克龍總統(tǒng)向習近平主席贈送了一部裝幀精美的圖書,法文名為“Confucius ou la Science des Princes”,是弗朗索瓦·伯爾尼耶1688 年撰寫的首部法文版《論語導讀》,法文標題翻譯成中文即為《孔子與君王之道》。
《論語》歐洲站之英文傳播開始于19 世紀。從一件事情中可以反映出《論語》當時在英國的風靡程度:1685 年,正在幫著柏應理翻譯拉丁文版《論語》的中國傳教士沈福宗應邀出訪英國,受到時任國王詹姆士二世的接見,出席宮廷宴會。英國宮廷畫師克內(nèi)勒爵士還為沈福宗畫下一幅畫像,畫像中的沈福宗身著中式長袍,頭戴清朝官員冬季的暖帽,左手稍稍傾斜地拿著一幅十字架,側(cè)身站立,神情凝重。這幅畫如今懸掛在溫莎城堡國王畫室。
19 世紀是英國的世界。隨著英國的強盛繁榮,英語隨即成為世界通用語言,英文版《論語》亦不斷問世。1809 年,傳教士喬舒亞·馬什曼翻譯出版的《孔子著作,附原文、譯文及漢語漢字研究論述》是第一部英文版《論語》,之后理雅各、韋利、蘇慧廉等傳教士都出版了各自翻譯的《論語》。
《論語》在德國的傳播旅程中有三個人物具有代表性。一是哲學家、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他“贊嘆孔子思想的偉大與高潔,認為東方秩序良好的國家可作為充滿怨恨和仇惡心理的西方國家的模范”。二是黑格爾。不過黑格爾對孔子及其《論語》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黑格爾所指出的《論語》特點正是中西方哲學區(qū)別所在。三是馬克斯·韋伯。韋伯撰寫了研究中國儒教文化的專著《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資本主義沒有在中國發(fā)展?韋伯認為,中國的儒教教導人們要順著這個世界進行調(diào)整和修正。“高等”的人們(知識分子)應該避免追求財富,也因此,中國變成了一個擔任公務員比商人擁有更高社會地位和更高利益的國家。
16~18 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地區(qū),一同帶去的還有被歐洲知識分子高度贊賞的《論語》。確切地說是17 世紀之后,是《論語》在美國的傳播開始之時。
《論語》在美國的影響可謂廣泛而深遠。美國開國元勛如富蘭克林、杰斐遜等曾提議“利用由孔子《論語》等所奠定的中國儒家道德來建立美國的‘新道德’,以達到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的美國公民為國家服務”。
《論語》的人本主義深受諸多美國知識分子的歡迎。愛默生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人物。他盛贊孔子是“世界的榮耀”,他自己的超驗主義一定程度上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1845 年,愛默生在日記中寫道:“孔子,民族的光榮;孔子,絕對東方的圣人;他是中間人。他是哲學中的華盛頓、仲裁人,現(xiàn)代史中的中庸之道?!贝送?,愛默生的學生梭羅和哲學家龐德在儒學方面的研究亦頗具影響力。
以《論語》為主的儒學在美國的傳播和影響中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是多所中國研究中心的成立。二戰(zhàn)后,美國一批學者開始致力于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的研究,多所大學相繼成立中國研究中心,由此美國也逐漸成為世界漢學研究中心,其中費正清教授的作用功不可沒。中國研究火熱的現(xiàn)象極大地推動了《論語》的譯介及其相關研究,“《論語》也因此從一部中國經(jīng)典而變成了世界經(jīng)典,產(chǎn)生了深遠的世界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