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張洪軍,馮 颯
(1.中水君信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成都 610091; 2.四川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成都 610072)
渡槽作為典型的水工結構,在我國的農業(yè)輸水灌溉工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1-3]。隨著早期建設的渡槽結構逐步進入性能退化期,渡槽結構的安全運行和養(yǎng)護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4]。因此,強化渡槽結構安全監(jiān)管,防范突發(fā)安全事故,進一步提升灌區(qū)既有渡槽結構安全運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5-6]。
沈曉明[7]等利用有限元軟件 ANSYS 對某渡槽結構進行計算分析發(fā)現(xiàn),該渡槽內外表面受壓應力為主,僅局部產生較小拉應力。黃濤[8]等采用理論分析和數(shù)值計算方法研究已建渡槽槽墻表面有豎向長裂縫、流白膏、堿蝕滲水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槽墻表面裂縫和內部空鼓縫是積水凍脹造成的。張建偉[9]等對渡槽結構風振響應進行了分析, 并將單跨、跨間無連接等模型的風振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劉帥[10]等利用有限元模型計算渡槽在運營期應力和應力分布規(guī)律,給出渡槽應力和位移的變化云圖,發(fā)現(xiàn)在縱向和環(huán)向預應力作用下內表面基本為壓應力。
本文選取菩提寺矩形渡槽為研究對象,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該渡槽進行靜動力有限元分析,旨在研究不同運行條件下該矩形渡槽的結構安全狀態(tài),從而達到指導菩提寺渡槽結構安全加固設計的目的。
菩提寺渡槽位于東風渠總干渠47+950~47+995(km+m),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柏合街辦東華村,跨蘆溪河,渡槽以上控制集水面積26.9 km2,渡槽以上河道長13.1 km,平均坡降29.7‰。菩提寺渡槽由左右兩個渡槽組成,右側為鋼筋砼半圓薄殼渡槽,建成時間約為1965年,支承形式為漿砌條石重力墩;左側為鋼筋砼矩形渡槽,建成時間1973年,支承形式為漿砌條石重力墩。根據(jù)管理部門提供的安全鑒定報告,菩提寺渡槽表面出現(xiàn)局部風化,對渡槽的正常運行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評估菩提寺矩形渡槽結構的安全狀態(tài)。
根據(jù)相關設計文件,本次的研究對象為菩提寺矩形渡槽,設計跨度16 m,寬度8 m。本次數(shù)值模擬計算按空間體系采用三維有限元法計算復核,采用有限元軟件ANSYS建立了渡槽數(shù)值模擬計算的有限元模型,根據(jù)規(guī)范明確模擬計算工況和相應荷載等計算條件[11]。圖1為矩形渡槽三維實體有限元計算網(wǎng)格模型,模型共分為18 834個節(jié)點,22 598個三維實體單元。選取整個矩形槽作為計算模型,考慮為簡支梁結構,即計算模型的約束條件是在支座段底部施加水平向及豎向約束。同時,考慮渡槽為多跨結構,渡槽支座段兩側外表面施加法向約束。槽身其余各部分自由。取矩形渡槽左側支座段橫斷面中軸處與底板內側交點作為坐標原點,三軸的方向確定如下:X軸為垂直水流方向,順著水流方向指向右側為正;Y軸為水平方向,沿水流方向,指向下游為正,符合右手螺旋定則;Z軸為豎直方向,向上為正。
圖1 菩提寺矩形渡槽三維有限元網(wǎng)格模型Fig.1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sh model of Putisi rectangular aqueduct
鋼筋混凝土的等效處理: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由不同材料屬性、不同力學性質的混凝土和鋼筋兩種材料組成的,計算將鋼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屬性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等效處理,即理論上對鋼筋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容重等材料特性進行等效處理;把不同材料、非均質的結構轉換為均質模型結構[12-13]。
構件所受合力:
Ncr=Nc+Ns
(1)
即:
Acsσcs=Acσc+Asσs
(2)
由縱向變形協(xié)調條件得:
AcsEcs=AcEc+AsEs
(3)
整理上式得:
(4)
由Ac+As≈Ac,可得:
(5)
同理可得:
γcs=γc+μγs
(6)
式中:Ecs、Acs、γcs分別為鋼筋混凝土的等效彈性模量、等效面積、等效容重;Ec、Ac、γc分別為混凝土的彈性模量、面積、容重;Es、As、γs分別為鋼筋的彈性模量、面積、容重。
本次計算中,菩提寺矩形渡槽槽身及拉桿采用C40鋼筋混凝土結構。渡槽中C40鋼筋混凝土結構及鋼筋的材料參數(shù)及抗拉、抗壓強度等計算參數(shù)見表1。渡槽的特征水位見表2。
表1 菩提寺矩形槽身及拉桿結構鋼筋混凝土力學參數(shù)Tab.1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of Putisi rectangular aqueduct
表2 菩提寺矩形渡槽特征水位Tab.2 Characteristic water level of Putisi rectangular aqueduct /m
為了便于分析不同工況下菩提寺矩形渡槽的應力變形狀態(tài),將菩提寺矩形渡槽結構靜動力分析的主要計算工況分為4種。其中,基本荷載組合包含設計水深和半槽水深兩種工況,而偶然組合包含滿槽水深和設計地震情況等兩種工況。各類工況具體的荷載組合說明見表3。
表3 菩提寺矩形渡槽整體三維有限元分析荷載組合Tab.3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load combination of Putisi rectangular aqueduct
根據(jù)計算工況,菩提寺矩形渡槽在計算中需考慮以下荷載,包括自重、靜水壓力、動水壓力、風壓力、人群荷載及地震力等。各項荷載按《水工建筑物荷載設計規(guī)范》(SL 744-2016)以及《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NB 35047-2015)進行考慮,并施加到模型相應的位置。其中,當用動力法計算渡槽地震作用效應時,地震動水壓力按附加質量法施加,本次計算中動水壓力按正常蓄水位的地震動水壓力考慮。在模型上施加附加質量時,先計算出單位臨水面的總動水壓力,然后折算成與地震加速度相應的渡槽結構內外表面附加質量,平均分配到臨水面的節(jié)點上[14-16]。為使附加質量能計入整個模型的振型和模態(tài)中,附加質量以單元(MASS)的形式計入模型中,見圖2。
經地震部門進行地震危險性分析并經國家地震局批準,場址相應于基本烈度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巖水平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 g,作為設計地震工況,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0 s。反應譜最大值的代表值βmax為2.20、2.30及2.40。豎向峰值加速度取水平向的2/3。其與水平向地震作用的遇合系數(shù)為0.5。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采用設計單位提供的反應譜特征參數(shù),見表4,規(guī)范規(guī)定的設計反應譜見圖3。
圖2 MASS單元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mass unit
圖3 設計反應譜Fig.3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表4 渡槽工程場區(qū)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表Tab.4 Desig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aqueduct project
分析槽身結構應力和位移分布云圖時,相應的符號及數(shù)值正負含義如下:①σx表示橫槽向正應力,σy表示順槽向正應力,σz表示豎直向正應力;Von Mises 應力為范式等效應力;σ1表示第一主應力,σ3表示第三主應力。應力值為正表示拉應力,應力值為負表示壓應力;②Ux表示橫槽向位移、Uy表示順槽向位移、Uz表示豎向位移,Usum表示綜合位移。橫槽向位移中,正值表示與規(guī)定X軸正向相同(指向右側為正),負值表示與規(guī)定X軸正向相反(指向左側為正);順槽向位移中,正值表示順水流向,負值表示逆水流向;豎直向位移中,正值表示豎直向上,負值表示豎直向下。
通過ANSYS對菩提寺矩形渡槽結構進行有限元計算,將各工況下該渡槽結構靜動力工況的位移最大值匯總于表5。分析可知,在各靜動力工況下,該矩形渡槽的位移場分布規(guī)律基本一致:綜合位移的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渡槽跨中底板中段,結構綜合位移表現(xiàn)出跨中變形大、兩端變形小的趨勢。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渡槽橫槽向及豎向位移較靜力工況下有所增大,但不明顯。在偶然工況I(滿槽水深)下,渡槽的綜合位移為各工況下最大,達到1.45 mm。在靜動力各工況下,渡槽結構橫槽向和順槽向的位移均不大,綜合位移表現(xiàn)為以豎直方向的位移為主。
表5 菩提寺矩形渡槽靜力工況位移極值計算結果Tab.5 Results of displacement extreme value of aqueduct under static condition /mm
綜合各工況下渡槽結構的位移情況可以看出,在靜動力各工況條件下,結構的各向變形均不大,說明結構具有足夠的剛度。
此外,根據(jù)計算結果,本文還給出位移最大的工況云圖,即在偶然工況I時滿槽水深下的矩形渡槽位移場分布,見圖4。對該渡槽整體結構位移分析可知,在偶然工況I(滿槽水深)下,槽身位移以豎直向變形為主,綜合位移在0.00~1.4 mm范圍內。最大值為1.4 mm,位于槽身底板中段處,主要是由結構自重及靜水壓力引起的。橫槽向位移分布在-0.20~0.19 mm范圍內,基本呈反對稱分布,最大位移位于槽身左壁外側。順槽向位移在各向位移中最小,分布在-0.09~0.09 mm范圍內,基本呈反對稱分布,最大位移位于槽身首端底板內側。槽身在豎向整體發(fā)生沉降,位移分布范圍為-1.4~0.003 mm,豎向位移以跨中底板區(qū)域最為明顯,最大位移為1.4 mm。
在各工況下,將菩提寺矩形渡槽結構靜動力工況的大小主應力最大值匯總于表6。分析可知,在各靜動力工況下,該矩形渡槽的應力場符合一般規(guī)律。最大壓應力出現(xiàn)在偶然工況I(滿槽水深)下,值為-6.84 MPa,出現(xiàn)在左側支座段與支墩交接處,滿足混凝土抗壓強度要求(26.8 MPa);最大主拉應力出現(xiàn)在偶然工況II(設計地震情況+設計水深)工況下,值為5.28 MPa,位于支座端右側底部與支墩接觸部位。雖超出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拉強度標準值[σt]=3.48 MPa,但分布范圍極小,屬應力集中現(xiàn)象,相對于鋼筋砼而言,鋼筋抗拉強度較高,一般在200 MPa以上,鋼筋承擔其中的拉力,混凝土承擔壓應力部分,故結構不會因承載力不足發(fā)生整體破壞。
橫槽向正應力σx:由圖5(a)可知,橫槽向正應力值分布在-3.34~2.34 MPa范圍內,最大拉應力2.34 MPa,位于槽身底板中段外側,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拉強度要求(3.48 MPa);最大壓應力為3.34 MPa,位于拉桿梁與槽壁交接處,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壓強度要求(34.8 MPa)。
順槽向正應力σy:由圖5(b)可知,順槽向正應力分布在-3.25~2.33 MPa范圍內,最大拉應力為2.33 MPa,支座端右側底部與支墩接觸部位,分布范圍極小,屬應力集中現(xiàn)象,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拉強度要求(3.48 MPa);整個槽身段以受壓為主,較大壓應力區(qū)主要分布在槽身底板中段部位,最大壓應力為3.25 MPa,位于槽身底板末端外側,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壓強度要求(34.8 MPa)。
豎向正應力σz:由圖5(c)可知,豎向正應力分布在-5.01~2.64 MPa范圍之內,最大拉應力2.64 MPa,位于支座段右側底部與支墩交接部位,分布范圍極小,屬應力集中現(xiàn)象,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拉強度要求(3.48 MPa)。最大壓應力為5.01 MPa,位于支座段左側底部與支墩交接部位,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壓強度要求(34.8 MPa)。
范式等效應力Von Misses應力:由圖5(d)可知,Von Misses應力最大值為5.93 MPa,最大應力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支座段右側底部與支墩交接部位,分布范圍極小,屬應力集中現(xiàn)象。且鋼筋承擔其中的拉力,混凝土承擔壓應力部分,故結構不會因承載力不足發(fā)生整體破壞。
第一主應力σ1:由圖5(e)可知,槽身第一主應力主要在-0.78~3.26 MPa范圍內,拉應力較大值主要分布在兩側槽壁與槽身底板交接處,分布區(qū)域范圍較小,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拉強度要求(3.48 MPa)。第一主應力最大值為5.28 MPa,位于支座端右側底部與支墩接觸部位,分布范圍極小,屬應力集中現(xiàn)象。雖超出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拉強度標準值[σt]=3.48 MPa,但對于鋼筋砼而言,鋼筋混凝土中鋼筋抗拉強度較高,一般在200 MPa以上,鋼筋承擔其中的拉力,混凝土承擔壓應力部分,故結構不會因承載力不足發(fā)生整體破壞。
第三主應力σ3:由圖5(f)可知,渡槽第三主應力值在-5.49~0.44 MPa之間。最大壓應力為5.49 MPa,位于左側支座段與支墩交接處,滿足C40混凝土動態(tài)抗壓強度要求(34.8 MPa)。
本文以四川省東風渠灌區(qū)內菩提寺矩形渡槽為研究對象,采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該渡槽進行了靜動力三維有限元計算分析,研究不同運行條件下該矩形渡槽結構的應力和變形狀態(tài),得到以下結論:①綜合各工況下渡槽結構的位移情況可以看出,在靜動力各工況條件下,菩提寺矩形渡槽結構的各向變形均不大,說明結構具有足夠的剛度;②從靜力應力位移情況上看,該渡槽斷面型式承載能力均能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的混凝土抗拉、抗壓強度要求,局部拉應力較大區(qū)域,鋼筋砼結構不會因承載力不足發(fā)生整體破壞;③從結構抗震安全性上看,槽身大部分區(qū)域的動拉應力與靜態(tài)應力相比,沒有顯著增大,仍在混凝土的動態(tài)抗拉強度范圍內。動力響應較大部分為結構的交接處,但考慮到地震動往復特性和瞬態(tài)特性,主拉應力大值區(qū)域集中出現(xiàn)于剛度較小部位的淺表層部位,不會對結構整體產生較大影響。整體上看,結構在設計烈度(水平向峰值加速度0.1 g)下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