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嘉慶年間京師古文交流與評點研究
        ——以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廿九家評語為中心

        2021-02-01 08:40:22陳健煒
        北京社會科學(xué)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用光法式文集

        陳健煒

        (南京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南京 210046)

        明清兩代的詩文評點文獻不可謂不夥,學(xué)界對評點這一文學(xué)批評方法的研究亦相當深入。然遍邀同時代文壇勝流為己品題,又將諸家評語匯刊于刻本之上如法式善《存素堂文集》者,仍較為罕見。不同評者的衡文門徑非一,趣味萬殊,不同的文學(xué)觀點在評語“場域”中既有融通,亦有碰撞,呈現(xiàn)出嘉慶年間(1796-1820)京師豐富而生動的古文批評風貌。

        一、《存素堂文集》品評與嘉慶年間的京師古文交流圈

        《存素堂文集》(又《續(xù)集》三卷),[1]為清代文人法式善所撰。法式善(1753-1813)原名運昌,字開文,號時帆,因筑梧門書屋、詩龕,故又號梧門先生、詩龕先生。其先為蒙古伍堯氏,內(nèi)務(wù)府正黃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法式善一生以結(jié)交名流、提攜后進為好,又因其國子監(jiān)祭酒的身份,成為乾嘉時代主持京城文壇風會的重要人物。

        關(guān)于《存素堂文集》的點評時間,大致是從嘉慶五年(1800)前后開始,持續(xù)到法式善去世之前?!洞嫠靥梦睦m(xù)集》稿本第四卷目錄上標有“庚午”“辛未”,距法式善去世僅一年,故法式善文集的品評持續(xù)到其去世前沒有疑問,而評語的起始年代,則須作考察。

        首先,從《存素堂文集》的序跋來看,最早的序跋為嘉慶五年冬趙懷玉所做,其序言道:“頃以所著《存素堂文初鈔》見示。”未言及抄本上有各家評語,則現(xiàn)存評語應(yīng)為嘉慶五年后產(chǎn)生的;其次,從《存素堂文集》的整理來看,各家所作序跋均為嘉慶五年至六年之間,在此前,法式善似乎并沒有將文集作過一定的整理;其三,從法式善與參評者如秦瀛、張船山、王芑孫等人的交往來看,其在嘉慶六年到十年間的往來更為密切,這一點在存素堂詩集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四,法式善與袁枚、羅聘素來交好,袁枚還為其詩集作過序跋 。然而文集中卻無二人的只字片語,很可能是因法式善請朋舊品評文集時此二人已不在人世(按袁枚卒于嘉慶二年(1797),羅聘卒于嘉慶四年。)

        《存素堂文集》及《續(xù)集》最大的特色在于每篇文章末尾都附有法式善時人的評語,評語數(shù)量分別在一至六條之間。據(jù)筆者統(tǒng)計,《存素堂文集》《續(xù)集》共收錄了29位文人的評語,列之如下:

        《存素堂文集》:王芑孫(50)、陳用光(46)、秦瀛(20)、吳鼒(20)、洪亮吉(19)、孫星衍(17)、石韞玉(11)、阮元(11)、趙懷玉(10)、楊芳燦(10)、初彭齡(9)、吳錫麒(9)、汪廷珍(7)、謝振定(7)、何道生(2)、張問陶(2)、翁方綱(1)、何元烺(1)、王蘇(1)。

        《續(xù)集》:秦瀛(19)、阮元(11)、陳鶴(8)、吳嵩梁(6)、馬履泰(6)、陳希曾(5)、李保泰(3)、言朝標(3)、朱文翰(2)、王澤(2)、初彭齡(2)、蔡之定(1)、趙懷玉(1)、葉紹楏(1)。

        合《文集》《續(xù)集》來看,評語超過15條者共有6人,分別為王芑孫(50)、陳用光(46)、秦瀛(39)、阮元(22)、洪亮吉(19)、孫星衍(17)。上列品題者既有名公巨卿如阮元,更有翁方綱、孫星衍、吳錫麒、王芑孫等一批乾嘉時代最負盛名的文人才士,反映了法式善在當時文壇的號召力。

        據(jù)學(xué)界相關(guān)研究,法式善與時人的文學(xué)交往應(yīng)是建立在詩歌唱和(詩龕、西涯唱和)基礎(chǔ)之上的,但法式善平生交游極廣,僅據(jù)其詩集統(tǒng)計,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嘉慶十五年(1810)間,就有30人過訪、留宿詩龕,若加上法式善在京城參與的各項唱和活動,則其平生交往朋舊人數(shù)當在700人左右。[2]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對比可知,法式善的文學(xué)交往與其生平的詩歌唱和有一定差異,他在選擇朋舊為文集作評語時,可能經(jīng)過了一定的選擇。那么問題由此出現(xiàn),法式善會選誰來給自己的文集作評語呢?

        考察留下評語最多的幾個文人(王芑孫、陳用光、秦瀛)生平,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背后存在著一個小型的京師古文交流圈。如陳用光為秦瀛所作墓志銘提到:

        君(秦瀛)于詩、古文及制舉業(yè)皆力追古人風格,而能有所自得,少時為齊次風、杭堇浦所知,既得舉,則見重于竇東皋。官京師,與王惕甫、魯山木先生以文字相質(zhì),及見姚姬傳先生,而彌有契合焉。[3](P521)

        引文中提到的王惕甫即王芑孫,魯山木(魯九皋)為陳用光舅父,陳用光自幼傳其古文之學(xué)。又如王芑孫在《惕甫未定稿》中的回憶:

        旋為北游,忽忽二十年,士大夫類以詩歌相取質(zhì),莫言古文,惟無錫秦小峴(秦瀛)、建昌魯君絜非(魯九皋)、閩縣龔君海峰(龔景翰)、偃師武君虛谷(武億)謬以相推,每見磅礴無晝夜,不參他語。[4](P249)

        王芑孫自序署為嘉慶三年(1798),而魯九皋(魯絜非)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武億卒于嘉慶四年(1799),故王芑孫與上述諸人的交往則大概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到了嘉慶初年,魯、武先后凋零,作為后輩的陳用光在進士及第后加入了這個圈子中。此外關(guān)于陳、秦、王三人以古文相切磋之證據(jù),亦在在皆是:

        公嘗曰:吾文自不及秦侍郎、王學(xué)博,況前人乎?謂秦瀛、王芑孫也。(梅曾亮《禮部左侍郎陳公用光行狀》)[3](P417)

        足下山木之甥,又學(xué)于姬傳先生,宜文體之正,有異乎時輩之所為文者……山木后,江右之能為古文者,舍足下而誰?”(秦瀛《與陳碩士書》)[5](P479)

        值得注意的是,王、秦、陳三人均與桐城派有著或深或淺的關(guān)系。其中,陳用光(字碩士)“自少好為文章,及壯師姚郎中鼐”,[3](P417)為姚鼐得意弟子。作為研究姚鼐文論重要文獻的100余篇《與陳碩士札》,便是在姚鼐與陳用光的信札往返中產(chǎn)生、并由陳用光整理刊刻而成的。秦瀛雖不曾拜入桐城門下,但正如凌鳴喈《小峴山人詩文集序》中提到的,“(先生)其文出入韓歐,大約于震川為近,而義法簡嚴則得之于望溪方先生”。[6](P136)亦可列于私淑桐城的文人之中。[6](P17-23)王芑孫雖與姚鼐在關(guān)于詞章與考據(jù)問題上有過爭論,但其自述古文啟蒙即從望溪(方苞)遺書處來,[7](P249)故也深受桐城派的影響。

        除了王芑孫、秦瀛、陳用光等人相對“小眾”的古文圈之外,當時在京師,還有一個涉及人數(shù)更廣的古文交流圈子。正如吳嵩梁《雙藤書屋詩集序》中提到:

        乾隆五十六年(1791),余(吳嵩梁)因梧門(法式善)與君定交,是時王述庵先生(王昶)方以詩、古文提倡后學(xué),而秦侍郎小峴(秦瀛)、吳祭酒谷人(吳錫麒)、王通政葑亭(王友亮)、洪編修稚存(洪亮吉)、李編修介夫(李如筠)、王典簿念豐(王芑孫)咸在京師。[8](P3)

        這個范圍較廣的京師古文圈不僅包括王芑孫、秦瀛等人,還加入了吳錫麒、洪亮吉、何道生等古文愛好者,并且法式善也參與其中。但在這個“廣義”的古文圈中并不存在一個如桐城派一般共同信奉的古文理念,其中人物如吳錫麒、洪亮吉、何道生等更是有清一代著名的駢文家,顯與王芑孫、陳用光等奉秦漢散文為圭臬的“泛桐城派”大異其趣。因此,在這個范圍較大的古文圈子中,古文與詩歌一樣,更多是作為交游傳閱的“藝術(shù)品”。

        在這個古文圈子中流轉(zhuǎn)、品題的古文當然不止一部《存素堂文集》(圖1)。潘重規(guī)先生舊藏一部裕瑞親筆手書《萋香軒文稿》(圖2),潘先生跋語提到:“此稿凡史論、游記雜文廿余篇,篇末多綴當時名士法式善、楊芳燦、吳鼒、張問陶、謝振定諸家手評,自序成于嘉慶八年三月,蓋裕瑞中年以前作也?!盵9]楊芳燦、吳鼒、張問陶同時出現(xiàn)在《存素堂文集》的品評者名單中,正說明在當時的京城,文人間有傳閱文集并題寫評語的風氣。在《萋香軒文稿》中的評語均由品評者自書,并鈐有鑒藏印,如圖中法式善評語后即鈐有“詩龕借觀”之印。

        《存素堂文集》附刻的評語展現(xiàn)了它在文人圈中的流通、評閱痕跡,亦體現(xiàn)出嘉慶年間京師文人對古文的接受效應(yīng)。對于王芑孫、秦瀛、陳用光等人而言,古文是他們傾注心力的名山事業(yè),而對于更多的文人而言,古文與詩歌、畫作類似,更近似于圈子內(nèi)部流通的“藝術(shù)品”,以供玩賞之用。以上因素,都展現(xiàn)在如今所見《存素堂文集》近30家評語之中。

        圖1 《存素堂文集》

        圖2 《萋香軒文稿》

        二、拓展與反駁——眾家爭鳴與評論策略

        文學(xué)的評點猶如布爾迪厄所建構(gòu)的“文學(xué)場域”,在這個特殊的文學(xué)空間中,不同的品評者首先需要進入作品(以及背后的作家)所建構(gòu)的文學(xué)語境之中,以一套被共同接受的“游戲規(guī)則”展開競爭。[10](P134)而具體到《存素堂文集》的品評上,每一位品評者如何“發(fā)聲”,以及“發(fā)聲”背后所蘊含的批評范式(“游戲規(guī)則”),都是需要關(guān)注之處。首先簡要對各類評語的基本內(nèi)容進行分類,筆者在綜合比較《存素堂文集》《續(xù)集》《萋香軒文稿》各家評語后,將評語分成三類:掌故類、文法類、風格類。

        掌故類指評語主要敘述的是和文章內(nèi)容有關(guān)的見聞?wù)乒?,如王芑孫在《宋元人集鈔存序》后評道:“吾鄉(xiāng)顧俠君《元詩選》《初集》《二集》《三集》皆已刊行于世,晚歲續(xù)纂《四集》百有余家,亦已寫成潔本,尚有一二爵里缺考未及刊行而遽捐館舍,今其本流落人間,經(jīng)三四轉(zhuǎn)折乃歸于我。此吳下先賢未竟之業(yè),應(yīng)歸吳下后生料理,究竟其事。仆藏其本,徒增忉怛耳?!睌⑹稣乒?,與上文所論文集作為玩賞之物的性質(zhì)有著重要關(guān)系。

        文法類指的是有關(guān)文章章法、句法等方面的評語,如“繚而曲,如往而復(fù),此乃真有得清微淡達之境者也”(秦瀛評《吳云樵編修時序》);“用墨不豐而意義有余,短制所貴也”(王芑孫評《槐廳載筆序》)。此類評語多見于王芑孫、秦瀛、陳用光等古文家筆下,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古文章法的關(guān)注與造詣。

        風格類指的是對于文章整體風格及其源流的判斷,如“是虞文靖、楊文貞一派文字”(阮元評《同館試律匯鈔序》);“直敵永叔《集古錄序》”(吳鼒評《存素堂印簿序》);“用筆處純是北宋大家文字”(初頤園評《成均課士錄序》)。

        以下將重點討論品評者如何在多條評語中確立自己的評語策略。評者進入到“評論場域”,面對之前的評語,最主要的兩種策略即為正承與反承。所謂正承,便是從正面回應(yīng)、拓展前人的評語。在正承中,后來者往往根據(jù)前人的評語加以拓展、深化,如《成均課士續(xù)錄序》(《存素堂文集》卷二):

        趙味辛:議論和平,文亦遒潔可誦。

        秦小峴:道峭有介甫遺風。

        何蘭士:淬水湛盧,其鋒甚銳。此種文字直從《戰(zhàn)國策》得來。

        初頤園:立論既正,而一唱三嘆處風神溢出。

        細讀《序》文,此文勝出之處在于后半之議論,姑且錄之于下:

        或曰:“莫子雄于文者也,若王子、陳子不皆雄于文者乎?不皆為先生所津津稱道者乎?何莫子出而世莫攖其鋒,王子、陳子屢戰(zhàn)而屢北,文固可憑乎?”余曰:“莫子之文之雄也,操諸莫子也,出而世莫攖其鋒,不操諸莫子也;王子、陳子之文之雄也,操諸王子、陳子也,屢試而屢北,不操諸王子、陳子也?!笔康闫洳僦T己者而已矣,其不操諸己者,聽之焉。世之愿為莫子而不愿為王子、陳子者,皆當視其所操何如耳,彼王子、陳子之所操,夫何慚于莫子哉?

        對于莫子(莫晉)與陳子(陳栻)、王子(王得新)截然不同的仕途遭遇,法式善認為他們所具有的學(xué)識與才華,是能夠自主把握的(“可操諸己”),而仕途的沉浮,則與自身的能力、操行無關(guān)(“不操諸王子、陳子也”)。讀書人應(yīng)專注于磨礪自己的才學(xué)、品性,至于仕途之高低,豈是評價人的標準?趙懷玉的評語首先即由這段議論入手,“議論和平”,指的是法式善的論點正當,而至于他的行文風格,趙懷玉將其歸納為“遒潔”;到了秦瀛手上,他將這種文風推源溯流至王安石(“有介甫遺風”);何道生則對秦說進行了修正,他認為文章中的設(shè)問、回答以及文字的回環(huán)往復(fù),更來自《戰(zhàn)國策》中縱橫家開合跌宕的文風。

        要之,在古文批評領(lǐng)域,自來有將唐宋八大家散文溯源至秦漢古文之嘗試,如姚鼐在《古文辭類纂》“論辯類”小序中即提到:“蓋退之著論,取于六經(jīng)、《孟子》,子厚取于韓非、賈生,明允雜以蘇、張之流,子瞻兼及于《莊子》。”[11](P1)在一篇文章所構(gòu)成的“評論場域”中,有關(guān)評論正是如此不斷深化、后出轉(zhuǎn)精的。

        與之相反,反承是對于前人評語的回應(yīng)與反駁,也最能體現(xiàn)評語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如《曹景堂制藝序》(《存素堂文集》卷三):

        吳山尊曰:前半曼衍后半奇崛,是老泉晚年文字。

        孫淵如曰:后半乃似荊公。

        吳鼒將法式善此文的風格歸結(jié)為“前半曼衍,后半奇崛”,并將其溯源至蘇洵,而孫星衍則持不同意見,認為后半部分的奇崛之風應(yīng)該溯源至王安石。又《明大學(xué)士李文正公畏吾村墓碑文》(《存素堂文集》卷四):

        孫淵如曰:讀此足以發(fā)思古之幽情。

        洪稚存曰:筆力簡峭似合南豐、半山為一手,不特表章前賢一節(jié)足傳也。

        陳碩士曰:此文是歐陽,非曾、王也。

        此處評語之間產(chǎn)生了較大的分歧。洪亮吉認為法式善此文文風合曾鞏、王安石為一手,其特點在于“簡峭”。而陳用光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此文反與歐陽修“紆徐委婉”之風相近。細讀《碑文》,法式善先敘述了自己多次尋訪李西涯墓不得、最后在一片荒村中覓得的經(jīng)歷;隨后考之文獻,梳理了李西涯一族在畏吾村的繁衍,直至日后的衰落。最后,法式善感慨道:“公之五世之墓聚于一域,身沒而子孫不振,至于屑穹碑為灰塵,夷馬鬣為隴畝,不亦深可喟耶!然以文正之勛德,雖無子孫能使后之人不忘其窽藏之地,而咨于野人老衲,卒得其實,不至終淪于蓬藋,非文正之靈而能若是乎?”全文圍繞作者尋訪西涯荒冢的經(jīng)歷,一唱三嘆,以抒情作結(jié),確實近于歐文“紆徐委婉”之風。

        在《存素堂文集》的點評中,陳用光對于在他之前的點評的反駁猶多,梅曾亮《陳用光行狀》言:“然有問者,未嘗詭其說以告。雖年輩相若,或先進成德,言及文章之源流、真?zhèn)?、雅俗,信深于心,矢口不移,不以世俗酬答有所瞻顧?!盵3](P417)這正是陳用光評語風格最貼切的注腳。

        不夸張地說,《存素堂文集》中的29家評語,背后實際蘊含著29種不同的文學(xué)評論觀點。與一般獨立的文論不同,不同的評論觀點在《文集》之下“短兵相接”,在碰撞中不斷融合,極為生動地反映了乾嘉之際文學(xué)批評的互動生態(tài),更大大地開拓了《文集》評論的深度與廣度。就筆者所見,《存素堂文集》所收錄的同時代文人評語數(shù)量,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不包括《史》《漢》、韓柳集等經(jīng)典著作評點),這尤其體現(xiàn)了本書的批評史料價值。

        三、引詩入文——乾嘉之際古文批評中的“神韻說”

        在評語“眾家爭鳴”背后,不可忽視的是評者身后的批評范式之爭。辨別《存素堂文集》評語背后的“話語”體系,是了解乾嘉之際古文批評理論演進的重要方式。其中,“神韻說”這一詩學(xué)批評方式被引入古文批評領(lǐng)域,是《存素堂文集》評語的一個鮮明特色?!吧耥嵳f”這一清初王士禎提出的詩學(xué)理論,頻繁出現(xiàn)在《存素堂文集》與《萋香軒文稿》的古文批評領(lǐng)域:

        以拙勝,以味勝,得詩中三昧,恐入漁洋口中,不能如此了了。(阮元評《谷西阿詩集序》)

        修潔勁煉,深得龍門三昧。(趙懷玉評《許愚溪傳》)

        結(jié)處每能放寬一步,得妙遠不測之神,而無節(jié)外生枝之累,此是得古人三昧處。(孫星衍評《宋庠包拯歐陽修論》)

        觸處圓通,深得禪宗三昧,當與坡仙《前》《后赤壁賦》并傳。(楊芳燦評《書風雨游記后》)

        “詩家三昧”是王士禎常用的詩學(xué)概念,除《唐賢三昧集》外,他在論詩時也常常使用“三昧”的概念。如“予常聞荊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矣,其言曰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12](P86)“南城陳伯璣允衡善論詩,昔在廣陵評予詩,譬之昔人云‘偶然欲書’,此語最得詩文三昧”[16](P84)等等,用禪學(xué)來譬喻神韻詩學(xué)“意在言外”的審美意境。眾所周知,神韻說的思想基礎(chǔ)來源于佛、道兩家,而尤其來自禪宗。漁洋自述:“嚴滄浪以禪喻詩,余深契其說,而五言尤為近之?!盵12](P83)乾嘉時代的古文批評也大量涉及禪學(xué)概念,如:

        善疑善斷,筆足以赴之,《楞嚴》所謂“精真洞然,如觀掌果者”也。(吳鼒評《論涇川叢書張東山史疑高光論》)

        得大解脫,得大自在,坡翁海外文字有此奇特。(阮元評《詩龕圖記》)

        中有所得,言皆實諦,非嚴滄浪以禪喻詩比也。讀之不禁作天際真人想矣。若曰作非非想,正恐無有是處。(何道生評《詩龕圖記》)

        上述引文涉及的評者包括阮元、孫星衍、楊芳燦、法式善、吳鼒等人,那么,何以“神韻說”在清代中期依然風行且進入到古文領(lǐng)域?這應(yīng)當與法式善等人對王士禎的推崇有關(guān)。

        法式善曾提到“于我朝詩人中,則深嗜漁洋先生”。(《王子文秀才詩序》)[13](P1037)其詩作也多次提到“神韻”“三昧”之說:

        誰分兩宋與三唐,我奉蘇齋一瓣香。拈出秋詩寫禪榻,直從神韻識漁洋。(《題翁覃溪先生摹王漁洋徐東癡墨跡后》)[13](P96)

        悠然詩三昧,初不假文字。即以禪喻之,此為第一義。(《笪繩齋孝廉寫詩龕圖見貽》)[13](P170)

        不僅如此,舒位在《乾嘉詩壇點將錄》中對法式善的評價即是“前有李茶陵,后有王新城。具體而微,應(yīng)運而興。在歸中吉,張吾三軍。其機如此,不神之所以神”。李茶陵為李東陽,王新城即王士禎,可見法式善對王士禎的瓣香為學(xué)人所認可。

        對王漁洋的推崇也是當時京師文壇的風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活動即是嘉慶十三年(1808)秦瀛組織的“壽王會”,法式善應(yīng)邀參加,并作有《九月六日秦小峴侍郎招,陪翁覃溪先生,暨吳蘭雪、劉芙初、陶季壽,補作新城王文簡公生日,五更驟雨,恐不果行》《雨稍止竟赴小峴之約》二詩。[14]清代文人有為前輩文人賀壽之風,比較有名的是壽蘇會[15]與顧祠。[16]秦瀛、翁方綱、法式善此次紀念王士禎之生日,無疑是漁洋詩學(xué)一次“經(jīng)典化”的過程。因此,神韻詩學(xué)進入《存素堂文集》中的古文批評領(lǐng)域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此類引“神韻說”入古文的理論范式,在此之后的古文批評中極為少見。這首先在于王士禎對后代的影響不斷減弱,而更重要的,則是嘉道之后桐城古文的崛起導(dǎo)致古文批評理論的主體性不斷提高,這種“引詩入文”的批評方式便成了歷史。

        四、文尚簡質(zhì)——《存素堂文集》中的桐城文論

        與上節(jié)提到的神韻說不同,《存素堂文集》評語中還存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那便是新興的桐城派文論,其中以秦瀛、陳用光二人為代表。秦瀛所作評語即大量使用了“謹嚴”“簡質(zhì)”等相關(guān)的評價標準:

        謹嚴有法,詳略得當。(《張新塘傳》)

        簡古矜重,枝辭蔓語,芟刈殆盡。銘幽之文,固宜如是。(《封中憲大夫浙江分巡溫處兵備道例晉通議大夫云南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李公墓志銘》)

        簡質(zhì)詳盡。(《錢南園詩集序》)

        簡質(zhì)有古人之風。(《先妣韓太淑人行狀》)

        此雖小文,具見精潔。(《德定圃師遺稿跋》)

        秦瀛20處評語,提到“簡”“嚴”“潔”等概念的就有11處之多。這正是使用了桐城派文論中“尚簡”“尚潔”的評價體系。作為桐城派的開山始祖,方苞在“義法”中最重“雅潔”,他提到“南宋、元、明以來,古文義法不講久矣,吳越間遺老尤放恣,或雜小說,或沿翰林舊體,無一雅潔者”,[17]后如劉大櫆論“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18](P8)除文論之外,桐城派文人甚至在編纂選本時,也根據(jù)“義法”對前代古文進行刪削,更體現(xiàn)出“簡”作為桐城派古文理論的核心要義。[19](P111-124)

        翻檢秦瀛《小峴山人詩文集》,可證“簡質(zhì)”是其奉行一貫的桐城古文心法:

        余讀先生文高簡質(zhì)實,誠有如范、歐陽之所稱者,質(zhì)與文互勝,而質(zhì)乃文之干,質(zhì)有余者不受飾,文之至者辭不繁。如治金錫,必粗礦去而光潤生。[5](P656)

        望溪論文最嚴,其言曰:“言有序,尤貴有物”,于前明歸熙甫之文猶未肯以有物許之。蓋望溪深于經(jīng)術(shù),講求義理,務(wù)為明體達用之學(xué),故其文簡質(zhì),按之確有義藴可尋,庶幾可謂有物者矣。[5](P668)

        除上文提到的“尚簡”的文章風格論外,在《存素堂文集》評語中,還能看到具有桐城特色的文體論,如陳用光評法式善《武虛谷傳》提到:

        傳金石文字,韓、歐、王三家體各不同。然歐、王固從韓出者也。韓多一直敘去,不立間架;王則于其人之有特立獨行者,或特提一節(jié)敘之于前,而后詳識其生平。傳之體雖不同于碑志,然其法未嘗不可通用。虛谷生平大節(jié)在杖軍役一事,茲文用王法敘之最合體制。要之王雖從韓出,固仍從太史公列傳中來也。其寫生處皆法韓公,則又為介甫所未有。(陳用光評《武虛谷傳》)

        在碑傳文體中獨采韓愈、歐陽修、王安石三家,是桐城派鮮明的主張。王芑孫在與陳用光的信札中提到:“至來書金石文字,唯韓、歐、王三家,此外皆不足法,是桐城一家之言也。桐城于此道中最得其傳,然其文境不無小隘,亦正坐此?!盵20]這種桐城派的“一家之言”,早在《古文約選·序例》中,方苞便指出:

        退之、永叔、介甫俱以志銘擅長。但序事之文,義法備于《左》《史》,退之變《左》《史》之格調(diào),而陰用其義法;永叔摹《史記》之格調(diào),而曲得其風神;介甫變退之之壁壘,而陰用其步伐。故于退之志銘,奇崛高古精深者皆不錄。錄馬少監(jiān)、柳柳州二志,皆變調(diào),頗膚近。蓋志銘宜實征事跡,或事跡無可征,乃敘述久故交親,而出之以感慨,馬志是也;或別生議論,可興可觀,柳志是也。于永叔,獨錄其敘述親故者,于介甫,獨錄其別生議論者,各三數(shù)篇,其體制皆師退之,俾學(xué)者知所從入也。[21]

        方苞將碑志文體上溯至《左傳》《史記》,認為韓愈碑傳文無所不包,歐陽修的碑傳吸收了韓愈《馬少監(jiān)墓志銘》一類敘述親故的風格,而王安石的碑傳則發(fā)展了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類在文中別生議論的文風,歐、王各得韓文之一端。這正是陳用光評語中“傳金石文字,韓、歐、王三家體各不同。然歐、王固從韓出者也”的理論來源。同時,陳用光進一步辨析了三家在行文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以為“韓多一直敘去,不立間架;王則于其人之有特立獨行者或特提一節(jié)敘之于前,而后詳識其生平”,對桐城文論進一步拓展與深化。

        從《存素堂文集》中展現(xiàn)出的古文批評范式,能夠看出清代中期的古文理論之消長。王士禎自康熙年間提出神韻詩論之后,被目為詩壇宗主,其流風所及,甚至影響了嘉慶年間的古文批評。而自詡為古文正宗的桐城派諸人,早間雖有康熙年間方苞在京城宣揚其說,但自方苞離世,乾隆中期姚鼐離京南下之后,桐城派在京師的影響急劇下降。吳孟復(fù)《桐城文派述論》提到:

        姚鼐之后,梅曾亮當?shù)拦庵荆白蠲芪?,居京師,京師士大夫日造門問為文之法(吳汝綸《孔敘仲文集序》)”。曾亮亦是陳用光弟子。而光之舅父為新城魯仕驥,亦服膺于姚鼐。[22](P118)

        由此,陳用光、秦瀛乃梅曾亮聲名鵲起之前在京師汲汲以桐城古文自振者,《存素堂文集》即保留了大量他們使用桐城文論與時人衡文、甚至攻駁的記錄。道光以后,隨著桐城派的興盛及駢文派的興起,神韻說在古文批評中逐漸銷聲匿跡,《存素堂文集》中的兩大批評范式的對立也不復(fù)存在。

        與詩話、書信等成篇的專題文論材料相比,文集評點較為瑣碎,因此往往被此前研究所忽略。然而,通過對于《存素堂文集》諸家評點的觀察,我們對乾嘉時代的文學(xué)生態(tài)有了更加具體而微的觀察,發(fā)現(xiàn)更多被文學(xué)史所遮蔽的細節(jié),而這正是評點這一文獻為文學(xué)研究提供的“在場感”。

        猜你喜歡
        用光法式文集
        日常之美
        《熊鐵基文集》出版
        史蒂文·霍爾:用光重新定義建筑
        流量用光了
        對光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漢城文集》簡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法式高腰傘裙,“遮肉與優(yōu)雅”兩得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49:56
        法式新格調(diào)
        車迷(2015年11期)2015-08-23 11:48:12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免费大学生国产在线观看p|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人妻| 亚洲最新国产av网站|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 女同成片av免费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一区黄色大片| 成人免费直播| 国产99r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黄色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不卡| 男人进去女人爽免费视频| 欧美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av在线| 无码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亚洲第一av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亚洲成在人网av天堂|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伦人伦xxxx国语对白|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y| 亚洲国产精品情侣视频|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国产在线不卡AV观看| 91国语对白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少妇xxxx| 牛鞭伸入女人下身的真视频| 日本老年人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三上悠亚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