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軒
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河南 濮陽 4570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中老年人群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多種因素導致的腦部供血障礙會使腦組織大量壞死引發(fā)神經功能損傷和腦代謝障礙,危害性較大[1]。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急性腦梗死常見并發(fā)癥,多與腦梗死后肢體制動較差及長時間臥床等因素有關,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容易導致血栓脫落引發(fā)嚴重后果[2]。目前,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無特效治療藥物,多在急性腦梗死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抗凝藥物控制病情,但治愈效果難以令人滿意[3]。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效果得到肯定。筆者采用自擬疏肝解毒逐瘀方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獲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進行治療的66例病歷資料完整的急性腦梗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3例。觀察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37~72(56.52±6.83)歲。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37~72(56.63±6.9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4]中急性腦梗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西醫(yī)診斷標準,經顱腦CT/MRI檢查、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確診;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5]中中風病風痰瘀阻證的中醫(yī)診斷標準;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血液系統(tǒng)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J20171021),每次100 mg,每天1次,口服;阿托他伐汀鈣片[山德士(中國)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J20150080],每次20 mg,每天1次,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23116),每次75 mg,每天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0191),每次4 000 U,每天2次,腹部皮下注射。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疏肝解毒逐瘀方,具體藥物組成:澤瀉30 g,石菖蒲、郁金、金銀花、山楂各20 g,川芎、玄參各15 g,柴胡、枳殼、紅花各12 g,川貝母、半夏各10 g,甘草8 g,豬牙皂6 g,水蛭3 g。每日1劑,水煎150 mL,兩次混勻后分早晚口服。連續(xù)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yī)證候積分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對患者肢體麻木、患肢腫脹疼痛、言語謇澀等主癥按照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分;氣短乏力、舌苔厚膩、脈沉細等次癥按照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計分。
1.5.2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 評分標準[7]:包括意識水平、凝視功能、語言等8項與神經功能相關的條目,總評分為0~45分,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
1.5.3 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 評分標準[8]:包括上肢和下肢共20項與日常生活活動相關的條目,總分0~6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5.4 血液流變學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變化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
1.6.1 急性腦梗死療效判定標準[9]臨床治愈:NIHSS評分減少>90%,病殘度0級;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90%,病殘度1~3級;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 ~45%;無效:NIHSS評分減少<18%或增加。
1.6.2 下肢深靜脈血栓療效判定標準[10]臨床治愈: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靜脈管腔中血流通暢,血流信號正常;顯效:患肢癥狀明顯改善,超聲顯示靜脈管腔中血流束增寬,血流速度加快,血栓橫截面積縮?。?5%;有效:患肢癥狀有所改善,超聲顯示靜脈管腔中血流束增寬,血流速度略微加快,血栓橫截面積縮小45% ~7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n×100%
1.6.3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中醫(yī)證候總積分下降≥75%;有效:中醫(yī)證候總積分下降35%~74%;無效:中醫(yī)證候總積分下降<35%。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急性腦梗死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75.76%,觀察組有效率為93.94%,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急性腦梗死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87.88%,觀察組有效率為100.0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4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FIB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肢體麻木 腫脹疼痛 言語謇澀 氣短乏力 舌苔厚膩 脈沉細對照組 33 治療前 5.23±0.43 5.05±0.48 4.19±0.91 2.09±0.52 1.9組別 n 3±0.28 1.90±0.25 33 治療后 2.33±0.40* 2.48±0.45* 1.95±0.42* 1.18±0.33* 1.07±0.19* 1.05±0.17*觀察組 33 治療前 5.25±0.47 5.11±0.51 4.22±0.85 2.12±0.48 1.95±0.39 1.89±0.31 33 治療后 1.69±0.36*# 1.62±0.41*# 1.22±0.38*# 0.71±0.21*# 0.61±0.13*# 0.60±0.12*#
表5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5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全血高切黏度/mPa·s-1 全血低切黏度/mPa·s-1 血漿黏度/mPa·s-1 FIB(ρ/g·L-1)7.49±1.41 13.29±2.18 2.19±0.45 9.08±2.01 33 治療后 6.02±1.08* 11.10±1.88* 1.82±0.31* 5.10±1.14*觀察組 33 治療前 7.52±1.37 13.31±2.24 2.21±0.47 9.15±2.07 33 治療后 4.15±0.82*# 8.56±1.24*# 1.23±0.20*# 3.26±0.96*#對照組 33 治療前
2.6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ADL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ADL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分)
表6 兩組ACI合并DVT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NIHSS評分 ADL評分對照組 33 治療前19.12±3.65 27.22±5.63 33 治療后 11.47±2.70* 42.22±6.98*觀察組 33 治療前 19.17±3.43 27.17±5.85 33 治療后 8.15±1.48*# 47.13±7.01*#
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因急性腦梗死發(fā)病后下肢深靜脈內血液出現不正常凝固引起靜脈阻塞、血液回流障礙等,其危險因素較多,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以及急性腦梗死后患肢制動、長時間使用脫水機治療引起的血液黏度增加、血管內皮損傷等自身因素[11]。臨床上首選溶血栓、抗凝血、抗血小板等對癥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防止血栓延展、改善側支循環(huán),但西醫(yī)治療效果仍難以達到理想狀態(tài)。
急性腦梗死屬中醫(yī)學“中風”范疇,該病本虛標實,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肝氣郁滯而致津液代謝失常,形成瘀血,痰濁、瘀血互結而蘊生毒熱,毒熱痰瘀為患,加劇血脈阻滯,終致腦脈瘀阻、氣血逆亂、上沖犯腦[12]。中風患者氣血運行不暢、血行遲緩而致瘀血阻滯,血運失常、惡血瘀阻下肢而致靜脈血栓形成[13]。因此,臨床辨治應針對肝失疏泄、瘀血互結這一關鍵病機,采用疏肝解郁、解毒化濁、逐瘀通絡之方劑進行治療。筆者針對該病的病因病機,并結合多年中醫(yī)用藥經驗自擬了疏肝解毒逐瘀方,方中澤瀉利水滲濕、化濁降脂;石菖蒲開竅豁痰、醒神益智;郁金行氣活血、清心解郁;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炎退腫;山楂行氣散瘀、化濁降脂;川芎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玄參清熱涼血、解毒散結;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川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豬牙皂祛痰、開竅通閉;水蛭破血通經、逐瘀消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疏肝化濁、解毒逐瘀之功效[14-15]。
國內部分研究報道也指出,采取疏肝化濁、解毒逐瘀的中藥配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急性腦梗死,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強斑塊穩(wěn)定性、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大腦缺血區(qū)側支循環(huán)的快速建立以及抵抗自由基氧化和炎癥造成的損傷等方面效果明確[16]。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可見疏肝解毒逐瘀方對改善機體血液高凝狀態(tài)有顯著作用,與上述報道相符。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主要與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神經功能損傷得以逐步修復,日?;顒庸δ苤饾u恢復有關。
綜上所述,疏肝解毒逐瘀方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修復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