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南城陽光第二小學 雷偉澤
什么是責任心?有個童話小故事給了“責任”較通俗的解釋。一個叫“彼得”的小天使去尋找“責任”的答案,他在旅行中悟到了:老師鍥而不舍地教育學生是責任,園丁讓草生長得更好是責任,護士照顧非典病人也是責任……上帝最后告訴他:做好你應做的事就是責任。
責任聽起來簡單,履行起來確非易事,而對于小學生,培養(yǎng)責任心更非易事。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差,自覺意識薄弱,加上家庭或學校在此方面的教育不到位,學生很難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如何在班級日常管理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觀察分析我校養(yǎng)成教育“學會值日”的實踐活動,我認為在培養(yǎng)責任心的過程中,班主任是有方法可循的。
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魏書生在做班主任時,用“封官”的做法管理班級事務,其實就是讓每位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職責,增強其責任意識。
我校學生在校午餐午休,各班要在餐后打掃衛(wèi)生,要求在12:30前結束清掃工作,清掃時間一般在20 分鐘左右。觀察發(fā)現(xiàn),時有班級不能按時完成,這里包括高年級的個別班級,而三年級的一個班總是能早早完成任務。筆者有意去了解了這些班級的值日情況。值日表貼在三年級某班教室最顯眼的地方,而五年級某班,教室里沒有值日表,詢問班上學生,說小組輪流值日。午餐后,一個不足十平米的走廊上,有5 人在拖地。據(jù)觀察,地面臟的地方,遲遲沒人去拖。幾個值日生圍在一起,把拖把當玩具玩起了游戲。
很顯然,三年級的那個班,因為有明確的分工,責任到位,所以沒有出現(xiàn)互相推諉的現(xiàn)象;而五年級的那個班因為沒有明確的分工,盡管安排了一個組約10 人做衛(wèi)生,卻不如三年級的3 個人做事效率高。
遵守規(guī)則,認真履責,是十分重要的。一位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告訴我,他班的值日掃地職責會具體到地面上的某塊方磚,而且有清潔標準。這標準是他利用班會,用專門的主題課程和學生一起商定,形成規(guī)則,并告知學生共同遵守的。
我們常抱怨學生不自覺,沒有分工合作的意識。抱怨、說教,甚或“強權”,都不能解決問題。心理學認為:培養(yǎng)習慣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知行合一,行勝于言。教師需要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有一個關于管理的故事,講的是一名員工替另外一個員工做事,不僅沒有得到表揚,反而受到了處罰。上司說:表面看你幫了他,其實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你自己完成任務的質量。
我校一位班主任也曾遇到學生逃避值日的情況,她是這樣做的:她每接一個新班時,在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上,會和家長達成共識。她說,為什么個別學生一次一次地忘記值日或故意逃跑,與班主任沒有堅持認真對待此事是有關系的。遇到這種情況,她會打電話給家長,取得家長的配合,讓家長陪學生回來,讓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正因為這樣一次次的“不放過”,班級學生逐漸明白,每個人都是班級的一分子,每個人都要自己承擔應盡的職責。
培養(yǎng)責任心是一個漸進和反復的過程,21 天習慣養(yǎng)成法告訴我們,培養(yǎng)責任心需要堅持的養(yǎng)成教育實踐。以下兩個方面同樣需要關注。
幾乎每位班主任在制定班規(guī)的時候都會有相應的獎懲措施,但如果不能堅持執(zhí)行,就等于空談,學生就會慢慢把班規(guī)不當回事?!把员匦?,行必果”,只有班主任認真了,學生才會認真。
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校、在家兩個樣。父母是孩子習慣養(yǎng)成的一本教材,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深,父母的責任感會通過生活小事點點滴滴傳遞給學生。所以,只有家庭、學校形成合力,才能促成孩子責任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