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yè)大學 211816)
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指個體在面臨困境、挫折、挑戰(zhàn)時的積極應對能力1。心理韌性對個體的社會適應、事業(yè)成功和人格發(fā)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心理韌性不足的大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無法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自身的能力與資源順利克服困境,從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不利于其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心理韌性由個人力和支持力組成,個人力由個體自身的能力、認知、思維水平所決定,而支持力與個體的人際交往水平具有較大的關系。當個體具有較高水平的社交焦慮時,其在人際交往當中更易表現(xiàn)為退縮、害羞、被動等特征,不利于建立人際交互網絡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甚至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一直以來,“工科生”給社會留下專注、理性、不善表達、不善人際等性格特點2,這與工科高校大學生的性別比例失衡、學業(yè)壓力較大、理性思維等特征具有較大關系。自尊是自我系統(tǒng)和人格的重要成分和核心因素,能夠對個體的認知系統(tǒng)及行為調控系統(tǒng)產生重要影響。以往研究者并未對工科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和社交焦慮進行研究。本文將從工科高校的特點出發(fā),分析“工科生”的心理任性特點及其與社交焦慮的關系,并進一步探討自尊水平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
選取江蘇省某工科類專業(yè)為主的高校,針對其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1195份,回收有效問卷1119份,有效回收率93.6%。其中,男668人,女451人;理工科900人,文科289人;大一189人,大二613人,大三181人,大四136人;漢族1072人,少數(shù)民族47人;有學生干部經歷819人,沒有學生干部經歷300人;有戀愛經歷619人,沒有戀愛經歷500人。心理韌性的評估采用胡月琴、甘怡群等2008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包含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分量表,其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33。社交焦慮的測量通過選用由 LaGreca 編制的《交往焦慮量表》,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0.854。自尊水平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目前已被廣泛應用。量表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fā)放,數(shù)據經回收和篩選后,通過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檢驗心理韌性與社交焦慮、自尊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總體與自尊的相關系數(shù)為0.678,p值小于0.01;心理韌性總體與社交焦慮相關系數(shù)為-0.451,p值小于0.01。具體維度中,個人力與自尊的相關系數(shù)為0.643,p值小于0.01;支持力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為-0.424,p值小于0.01。社交焦慮與自尊具有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r值為-0.424,p<0.01。
為進一步檢驗心理韌性、社交焦慮與自尊之間的關系,本文根據溫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分三個步驟進行分析5。第一步:以心理韌性為自變量,以社交焦慮為因變量,建立標準化回歸方程:Y=-0.451X (F=-16.892,P<001),表明心理韌性對社交焦慮具有顯著的負性預測效應,可解釋社交焦慮總變異量的20.3%。第二步:心理韌性為自變量,以自尊為因變量,建立標準化回歸方程:M=0.678X(F=30.800,P<001),表明心理韌性對自尊具有顯著的正性預測效應,可解釋自尊總變異量的45.9%。第三步:以社交焦慮為因變量,以自尊和心理韌性為自變量,依次進入回歸方程,此時Y=-0.219M(F=-8.473,P<001),及Y=0.303X(F=-6.123,P<001),二者共同解釋社交焦慮總變異量的22.8%。在自尊作為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之后,原來Y=-0.451X的系數(shù)絕對值由0.451減小為0.219,表明自尊在心理韌性與社交焦慮的回歸模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2.92%[0.678*(-0.219)/(-0.451)]。由此可知,心理韌性對社交焦慮具有直接的預測作用,同時也可通過自尊產生間接的預測作用。
本文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與社交焦慮具有負相關的關系,心理韌性水平越高,個體的社交焦慮水平越低?;貧w分析進一步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對社交焦慮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應,即心理韌性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社交焦慮水平。國外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心理任性對個體的積極情緒具有重要影響,增加個體情緒的靈活性,促進積極情緒6。心理韌性水平較高的個體,其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時能夠調動自身的能力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順利克服困難和挑戰(zhàn),在學習和生活中較為積極、樂觀、主動,在人際交往中具有較高的自信,不容易出現(xiàn)社交焦慮。與此同時,高水平的心理韌性與高水平的自尊相聯(lián)系,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對自尊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應。此外,本文還發(fā)現(xiàn),社會焦慮與自尊具有負性相關的關系。自尊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更加消極,在社交活動中更加關注他人的負面評價,對他人的拒絕和評價較為敏感,從而導致高水平的社交焦慮。而自尊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形成對自我更加積極的認知,自我概念較為情緒,在社交活動中更加自信,對他人的評價和拒絕能夠形成合理歸因,從而形成較低水平的社交焦慮。
研究中發(fā)現(xiàn)工科高校大學生的自尊在心理韌性與社交焦慮中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即心理韌性能夠直接對社交焦慮產生影響,同時也通過自尊對社交焦慮產生間接影響。心理韌性由個人力和支持力組成,指個體同時運用自身資源和人及支持應對逆境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將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順利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有助于提高個體對自我的積極認知和自尊水平,并進一步影響個體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工科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存在特殊性,除了學習難度大、課程單調重復之外,他們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異性交往機會較少,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等問題。而心理韌性能夠影響他們對于人際資源的獲取及人際交往的積極性。心理韌性和自尊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工科高校大學生提高對自我的積極認知及在人際交往中的自信心,從而降低社交焦慮水平。
注釋:
1.Seligman M,Csikszenti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莊曉東.地方高校工科學生專業(yè)思想問題、心理成因及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18,19(4):61-64.
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田[J].心理學報,2008.40 (8):902-912
4.La Greca A M.Social Anxiety among adolescents:Linkages with peer relations and friendship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8,26(2):83-94.
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6.Christian E Waugh,Luma Muhtadie,Renee J Thompson,et al.Affectiv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tress in girls at elevated risk for depression[J].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12,24(2):66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