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300)
國產(chǎn)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是2019年暑期最火爆的電影,講述的是哪吒雖“生而為魔”卻逆天改命的成長故事。國產(chǎn)影片的英譯字幕質(zhì)量關系到西方觀眾能否領略到電影本身和中國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能否得到進一步宣揚。本文基于語言順應論,將《哪吒》原版中文字幕與其北美版字幕進行對比,指出其詞匯層面以及句子層面的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建議,并嘗試提出順應論指導下的翻譯策略,以期為國產(chǎn)電影字幕英譯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些許建議,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順應原是生物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杰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在1987年發(fā)表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把順應論這一概念首次引入到語用學研究中[1],并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完善了該理論。他認為,使用語言實際上就是選擇語言的一個過程,語言的使用要從四個研究視角來描述和解釋:語境關系順應(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語言結(jié)構(gòu)順應(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動態(tài)順應(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順應過程中的意識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個方面的運用絕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需要相互依托、互相聯(lián)系[2]。換句話說,在每一個成熟的譯文中,都能看到這四個方面的綜合應用。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語言結(jié)構(gòu)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筆者認為,譯者在英譯字幕的過程中,必須順應英語的表達習慣,從詞匯、句子和篇章的層面做出動態(tài)順應,同時須考慮影視字幕翻譯的即時性與大眾性[3],才能將原文的本義和美感忠實地傳達給觀眾。本文對《哪吒》英譯字幕詞匯層面和句子層面的順應進行探討。
詞匯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本研究將從語言結(jié)構(gòu)順應的角度分析《哪吒》字幕中典型漢語文化負載詞以及方言詞的英譯。
“文化負載詞是標志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盵4]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極為深厚,而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意義完全相對應的詞,因此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對譯者來說,毫無疑問是困難重重。為了選擇相應的表達,需深度了解文化負載詞本身的含義,以順應英語表達?!赌倪浮返淖诮瘫尘笆堑澜?,而道教文化負載詞是漢語文化負載詞下的一個主要部分?!赌倪浮分械牡澜涛幕撦d詞對于譯者而言確實是很大的挑戰(zhàn),例如:
例1:師尊早已跳出三界外,通過此門才能找到他。
譯文:The Supreme Lord entered a realm beyond the three worlds, so this door is the only way we can get to him.
道教對“三界”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天、地、人三界;天、地、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雖然可以從三個層面上解釋“三界”的含義,但是道教認為在“三界”范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但是在《哪吒》北美版字幕中,“三界”卻被直譯為“the three worlds”,“三界”本身的文化信息被完全省略,即沒有順應詞匯真正的意義,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會使不了解道教文化的譯入語觀眾迷惑。張培基將“跳出三界”理解為“與現(xiàn)世一刀兩斷”,并譯之為“make a clean break with this mortal world”[5]。限于道教文化負載詞翻譯的難度,張培基也并沒有完全譯出其內(nèi)涵,但相較于《哪吒》英譯字幕中的“beyond the three worlds”,張培基的譯法似更為妥帖。還有一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也還可以考慮改進,如:
例2:說是閉關編撰封神榜什么的。
譯文:Probably attending to godly matters.
這句話里筆者認為需要關注的是“閉關”一詞,來表示師尊已閉關,這是師尊無法出來見客的原因,但是北美版字幕選擇省略這一重要信息。這一信息不妨用“seclusion”一詞表示?!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第八版)對“seclusion”一詞的解釋是“the state of being private or of having little contact with other people”,比較貼近“閉關”的含義[6]。影片翻譯對“編撰封神榜”這一信息處理得很好?!胺馍癜瘛笔侵袊鞔≌f《封神演義》中的寶物,用來分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正神。由于影視字幕具有即時性,并有字數(shù)限制,可以不對“編撰封神榜”進行直譯,像字幕中譯為“attending to godly matters”(致力于與神明相關的事)這樣的處理就很恰到好處。但是“閉關”不可被忽略,所以筆者認為,該句似可譯為“Probably attending to godly matters in complete seclusion”。
漢語中還有很多俗語,筆者認為,要想將俗語背后的意義準確傳達給觀眾,不一定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短語,不妨借用譯入語中原有的習語,順應譯入語觀眾的表達習慣。例如:
例3:還望李大人以大局為重。
譯文:I hope you can 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
這是陳塘關百姓在勸說李靖同意收服哪吒時所說的話。根據(jù)《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大局”指整個局勢、整個局面[7],直譯為英文是“overall situation”。但此句中的“大局”如譯為“overall situation”,就淡化了“以大局為重”的意思?!按缶譃橹亍痹凇冻烧Z辭?!分械慕忉屖恰皞€人或局部的利益要服從全局的利益”[8]。北美版字幕將“以大局為重”譯為“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此詞組由習語“for the greater good”轉(zhuǎn)變而來。“for the greater good”是英語習語,意為“為了更大的利益”,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中,Gellert Grindelwald就常說此話?!赌倪浮穼ⅰ耙源缶譃橹亍弊g為“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借用了英語中原有的表達,既滿足了順應譯入語觀眾表達習慣的前提,又傳遞了該詞組的含義。
筆者認為,針對文化負載詞,不建議采取直譯的方式,相比于其字面意思,詞背后需要關注的功能、特性、用途等意義更應該以譯入語觀眾更習慣的表達形式來傳達給他們?!赌倪浮分羞€有很多成功的文化負載詞英譯,如“障眼法”譯為“disguising spell”,“風火勞務輪”譯為“flaming chariot”,“天劫咒”譯為“heaven-made curse”等,都是很不錯的處理。
另外,電影中太乙真人的四川口音普通話讓觀眾啼笑皆非,他口中大量的方言詞也成了翻譯的一大難題,例如:
例4:你打我撒,你打我撒。
譯文:Hit me now.I dare ya!
這句話是太乙真人的臺詞,十分地道的四川話,具有很強的挑釁性質(zhì),意思是你有本事就來打我呀,其中“撒”是四川方言中的語氣助詞。譯文中的“ya”是“you”或者“your”的口語表達方式,“dare”一詞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八版)中的解釋是“to persuade sb.to do sth.dangerous, difficult or embarrassing so that they can show that they are not afraid激(某人做某事);問(某人)有沒有膽量(做某事)”[6]?!澳愦蛭胰觥弊g為“I dare ya!”既順應了原句的本義以及挑釁的意味,又表現(xiàn)了太乙真人話語的隨意性。另外,原語中方言詞“撒”的元音完全對譯在譯入語“ya”中,達到了語音順應的效果。筆者認為,英譯方言詞的時候,不妨多使用這樣的口語對譯法,即多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或者使用一些截短詞,這樣既可順應譯入語觀眾的語言模式,又可以保留原有口語特色。
漢語與英語造句的規(guī)則和方式存在極大差別。漢語是意合語言,以意義為重,形式是否完整并不是那么重要。英語是形合語言,結(jié)構(gòu)嚴謹,意義受結(jié)構(gòu)的制約,句子的結(jié)構(gòu)與意義之間聯(lián)系緊密。同時,漢語英譯不僅需要順應譯入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也需要順應譯入語觀眾的語言表達習慣。筆者發(fā)現(xiàn),在這一點上,《哪吒》英文字幕的譯者在句子層面的處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漢語通常使用更加委婉的話語來表意,而英語通常更直截了當。為了使譯入語觀眾更易于理解原語的含義,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最好順應譯入語觀眾的語言習慣。比如抱怨語的表達,由于兩種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深層次差異,英漢抱怨語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漢語里更多采用非明顯提及,英語里更傾向于“補償策略”,即采用提出解決辦法的方式要求對方改變行為。例如《哪吒》中有這樣的臺詞:
例5:仙長還不施法嗎?
譯文:The immortal’s spell must be cast soon!
原語采用了“……還不……嗎?”這樣的句型,雖可以看出不滿,但是用提問的方式大大削弱了抱怨的語力?!癟he immortal’s spell must be cast soon!”這樣的譯法十分直接,提出了解決辦法,要求仙長快去施法。這個例子同時還順應了英語常使用無靈主語(inanimate subject)的語言特性,即使用客觀事物做主語。漢語更常用有靈主語(animate subject),提倡“以人為本”,特別喜歡用人做主語[9]。例5的譯文順應英語語言特性,以咒語為主語,采用被動語態(tài),而不是“You! Cast the immortal’s spell right away.”這樣冒犯性的祈使句話語,譯文也未明確指出“cast”動作的施動者,這樣語氣也明顯沒有如此強硬。漢語主語功能較弱,可以省略一部分甚至可以全部省略,主語可以憑借語境來進行判斷。然而,英語的主語功能極強,十分強調(diào)主謂一致,這也是漢英翻譯中必須密切注意的一點。這方面《哪吒》中就有很好的處理,如:
例6:陳塘關已經(jīng)過了許久。
譯文:A great deal of time has already passed.
原句“陳塘關已經(jīng)過了許久”中主語看似是“陳塘關”,實際上是“陳塘關的日子”,省略了“的日子”這部分,但是仍可以判斷出真正的主語。其譯文則最大限度地順應了英語中主謂一致的要求,完全保留“時間”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譯入語觀眾在看到此字幕時不會糾結(jié)于“Chentang Pass”為什么會“has already passed”,能理解是時光在流逝。片中字幕翻譯體現(xiàn)主語順應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在哪吒快誕生時,有人說了句“時辰快到了”,譯為“He approaches.”,這些處理,使譯入語觀眾在觀影時毫無違和感。
除為了順應英語表達習慣來對抱怨語以及主語進行順應以外,還有很多譯文,也選擇了借譯的翻譯方法,借用譯入語觀眾更為熟悉、習慣的表達,以順應他們的思維方式,從而實現(xiàn)譯文與原語文本的等效。如影片中為觀眾所耳熟能詳?shù)囊痪渑_詞的翻譯:
例7:我命由我不由天。
譯文:I’m the master of my destiny.
這是《哪吒》中最經(jīng)典也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臺詞。英國詩人威廉·埃內(nèi)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命運多舛,他臥病在床時寫下“Invictus”這首詩,詩中表現(xiàn)出的不向命運屈服的頑強精神以及“I’m the master of my fate”使這首詩以及詩人聞名于世[10]。前南非總統(tǒng)納爾遜·曼德拉受此詩激勵,常常背誦此詩,他的傳記片即以此詩題目命名為Invictus(《成事在人》)?!癐’m the master of my fate”在被《成事在人》影片引用后廣為人知。《哪吒》這句臺詞的英譯正是出于順應英語文化的需要,對語言作了這樣的選擇。筆者認為,在英譯字幕的時候,保留原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并不是必需的,重要的是要順應譯入語觀眾的語言習慣,如果譯入語中恰好有與原語文本意義相近甚至相同的表達,那么借譯法就是最佳的選擇,既易于讓受眾理解源語的意義,又使譯文更加自然生動。
綜上所述,《哪吒》譯制片較為成功地遵循了順應論來實現(xiàn)字幕的翻譯。本文從詞匯層面和句子層面闡述順應論指導下的國產(chǎn)電影字幕英譯,就《哪吒》片中一些優(yōu)秀的譯文和有待商榷的譯文做了分析,從分析可以看出,國產(chǎn)電影字幕英譯可對以下三個方面多加注意:(1)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應傳遞文化負載詞本身想表達的意義、用途、功能等。(2)漢語方言詞英譯,可采用口語對譯法或利用英語中的截短詞。(3)在翻譯句子時,為便于譯入語觀眾理解,可以改變句子的結(jié)構(gòu),采用借譯法來順應譯入語觀眾的語言習慣,從而實現(xiàn)原語和譯文的意義對等。希望本文的討論能夠給國產(chǎn)電影字幕英譯提供些許借鑒和參考,以更好地為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