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就渴望自然,也一直試圖把自然元素引入庭園,早在宋代《宋人十八學士圖軸》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盆景的蹤跡。這種習慣延續(xù)至今仍未間斷,只是在形式、內容上更豐富,不再局限于放幾盆花的模式。這些表明人們雖身處居室卻對自然還是抱有無限偏好。將景觀要素山水假石、花鳥魚蟲、植物園林小品直接引入室內形成具象的景觀,人們則可以在其中親切的接觸自然、在沁人心肺的花香中勾勒一幅山水輕妙的畫面。天井則是我國幾千年來的理想住宅,但如今人們擠在嘈雜的城市里,再難感到那種“明月時至清風來,形無所牽止無所泥”的生活趣味。曾經(jīng)給人無限趣味的天井成為奢求,因為傳統(tǒng)天井給人樂趣的同時也會占據(jù)城市資源和空間。面對這種局面,我們何不去追尋一種詩意的居住空間,融合我們的情感而富有靈氣,使用同時還伴隨著情感交流,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確保密度的情況下,合理規(guī)劃設計天井,讓天井進入我們日常生活,使其使用價值和人文價值得以延續(xù)和回歸。
何為天井,是庭院中房間與房間或房間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空間,一般面積較小,因四周高墻圍堵狀如深井,故稱之為天井。天井可以通風納陽,可以疏水,在老庭院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深宅大院中,動輒要置十幾或二十個小天井。對設計者來講,這可不是擺設,而是院落的心和眼睛,是庭院這座古棋盤上的氣眼。天井在美化環(huán)境上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在其中布置假山湖石,種植石榴芭蕉,一個天小井就是一副立體的畫作,充滿詩歌的意境。在強調其功能時,亦不可忽視天井在思想層面的作用——精神上的需求。如今,人們大都客居異鄉(xiāng),多少會缺乏一些對城市的歸屬感,而天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歸屬感不強,在自己精心構造的小天地中,可以近距離地和自然親密接觸,為人們搭建了一塊精神空間,暫時排解來自外界環(huán)境的不安因素。
除了上述的功能外,天井還有相應的美學意義。在中國,藝術的最高層次是追求意境,“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1]。如王昌齡的“物境、情景、意境”,鄭板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及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亦如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中指出,“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景,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與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人對景色由眼中直接觀察到的客觀的“物境”,到經(jīng)過頭腦改造而形成審美意象,滲透主觀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的“情境”,然后根據(jù)自身審美情趣使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強化和改造從而引發(fā)“意境”。由此可見,意境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冷靜分析,結合自身主觀的思想情感,又經(jīng)過一定的藝術加工,達到情與景的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境界。作為一種建筑藝術,天井也不例外,其強調情與景的統(tǒng)一,認為天井的美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客觀環(huán)境,而是其中體現(xiàn)出的情趣,從而激發(fā)出人們的情感,注重的是淡然、寧靜的意境。其重視人內心情感,使欣賞者產生各不相同的人生感悟,注重氛圍營造,給人無限遐想,是心靈體驗無所羈絆的情緒。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意境是以“虛”代“實”,以“無”喻“有”,是室內外空間的交融,也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有限的空間里,借助自我感覺體會到的景象,根據(jù)自身的審美認識,在主觀升華,達到“蕭條澹泊,此難畫之意”,是虛實遠近的結合,形成若渾然一體。
任軍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傳統(tǒng)庭院》一書中提到傳統(tǒng)庭院中的自然并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人們根據(jù)自身主觀情感再造的典型的“提煉自然”,是“心態(tài)自然”[2]。而“提煉”角度不同的,所構造出的庭園也各不相同。文章結合中外庭園,類比坪庭、中庭等,來闡述天井自身獨特的“提煉”特點。天井和庭院之間在結構上似乎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建筑學上認為天井不同于庭院,明顯的差異之一是基于其長寬尺寸。文章認為,庭院是一個休閑的享受場所,是室外開敞空間,占地面積大也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尤其在放松身心這方面的作用。在空間性質上天井是室內空間的一部分,講究內在含蓄、情景交融,是人與空間情感的融合,它不僅是物質的空間,更像是一個精神的空間。坪庭是一種日式庭園,坪在日語中是面積單位,一坪約是3.3平方米。坪庭在建筑中的位置不限制在某一特定的位置,可以在建筑的間隙中規(guī)劃建設。日語中,“坪”與“壺”同音,壺自成天地,也寓意著坪雖然面積很小,卻也五臟俱全。坪庭所表達的意境是淡雅節(jié)制、深邃禪意[3]。它的風格與自然融為一體,以靜謐為特色。中庭相對于天井來說,加了一個“蓋子”,有了一個頂。中庭是現(xiàn)代建筑的一種構造模式,旨在營造建筑內部的戶外空間,它對其底下空間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如采光、克服人為心理因素、外部視野的控制、掌握方向感等許多優(yōu)點,因此在企業(yè)建筑中頗受青睞。
各種類型的庭園,其深層次的思想內涵是不同的。庭園的本質不是山水花木等物質表現(xiàn)手段,而是其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中外各種“庭園”的區(qū)別,正是其表達的“精神內涵”不同。西方表現(xiàn)的是抽象的自然,以抽象的幾何化形式表達自然。日本的庭園表達的是象征的自然,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相似之處,但其追求的是主觀的靜思和頓悟,把人的內心以三維的形式表達,這是運用象征的手法。而天井,是一種寫意的自然,對意境的含義有豐富的闡述,是中國畫精神一定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意蘊、意志,是意味、意境,是詩意大于客觀對象本身,達到虛實相近、情景交融的狀態(tài)[4]。
天井空間勢必肩負了許多功能,根據(jù)天井的功能作用,將其分為功能性天井、景觀性天井和綜合性天井。顧名思義,功能性天井突出使用價值,以功能空間為主。景觀性天井是以觀賞性為主要目的的,講究的是詩畫風情。綜合性是融合上述兩種優(yōu)點,即實現(xiàn)了功能需求,又強調了自然在其中的重要性。在徽州古宅里,根據(jù)空間的私密度,將天井分為“入戶天井”和“轉折天井”[5]。“入戶天井”是主建筑的入口空間,是室外與室內之間的過渡,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稗D折天井”主要用與于生活區(qū)域,通過組織靈活多變的空間改變空間屬性。其區(qū)分天井的形式亦有像我們如今所講的圍合空間、半開敞空間和開敞空間?,F(xiàn)今社會,住宅用地緊張,四面高墻的“圍合”天井是不現(xiàn)實的,文章探討半開敞或開敞的與其他建筑元素互為關聯(lián)的天井空間,巧妙利用天井來組織建筑的單體或群體空間,把天井做成一個節(jié)點,讓生活圍繞其散開,整個家庭的節(jié)奏都會每天在天井中匯聚,使其充滿人性化,富有生活氣息。天井不應是一兩面單薄的墻體和幾件孤零的布置,而應是一種空間藝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寄托。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復興天井,而是賦予其生命,用新的方式使其融入我們的生活。
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即便在創(chuàng)作技巧的方面達到較高水平,但根本上會是蒼白無力的,更不可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以下從天井的使用價值分析,探討天井對現(xiàn)代建筑的積極作用。天井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內光線,可以作為一種解決建筑采光不足的方法。但由于氣候影響,許多建筑在天井上加裝“蓋子”,這反而又影響到光線進入室內。文章認為,可以通過現(xiàn)代的技術,對“蓋子”進行改造,將其做成可以折疊的,根據(jù)天氣光線情況選擇是否打開,或利用透光材料,做成上方鏤空,行似“凹”字形的玻璃合圍,將傳統(tǒng)天井,用現(xiàn)代的建筑形式表達出來。天井也起到結合不同空間的作用,可以提供良好的過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與室內其他裝飾的矛盾,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在一起??梢栽谶m當?shù)奈恢眠M行點綴,體現(xiàn)舒適性,講究生態(tài)性,求精而不濫。亦可滿足空間完全分割和半分隔需求,融合了室內、景觀和建筑,創(chuàng)造一個更契合我們審美的室內環(huán)境。雖然天井住宅優(yōu)點良多,但并沒有大范圍的被采用,這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土地資源緊張與歷史上寬松的傳統(tǒng)庭院有了較大區(qū)別。現(xiàn)代天井式住宅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人覺得其與普通住宅相比,成本高,衛(wèi)生條件差,施工建造復雜,對防盜性不利等,這些觀點部分是正確的,有些則要視情況具體分析。
隨著生態(tài)觀念加強,人們對室內設計更偏向空間性與生態(tài)性。室內設計早已不像以前那樣,盲目崇拜奢華的效果,人們更傾向于自然元素。把自然風景引入室內的概念早就已經(jīng)被運用,讓沒有時間接觸自然的人們也能充分享受自然。而天井顯然是更適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可以滿足人的需求,生活、工作和休息都可以在其中開展。其亦充滿詩歌的意境,居住在充滿詩意的環(huán)境,追求符合傳統(tǒng)審美特征的空間形象,更能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喚醒人們的回歸情節(jié)。盡管天井會占用一定空間,但其給我們帶來審美、精神上的滿足,是其他形式所達不到的。就像《園治》中“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傾之汪洋,收四時之浪漫”的情境,不經(jīng)意抬頭,或就看到精心的布置,或許有井,一座假山,上面爬滿了金銀花的藤蔓,夏天時,房間里的每個人都可以聞到濃郁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