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 225000)
黃庭堅在《小山詞序》中稱晏幾道為“四癡”,“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而不肯作一新進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晏小山生于官宦世家,父列宰相,兄弟入職官場,前半生是在一個相對自由,隨心所欲的環(huán)境下度過的,造就了一個性情純真,不諳世故的“癡人”,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放浪形骸般的生活。在生活并不稱意之時詞便成為他發(fā)泄情感的有力途徑,在詞中或追憶曾經(jīng)歡樂的時光,或傾訴內(nèi)心的悲苦寂寞,以求心靈的慰藉。
從上古時期酒的制造開始就使用在巫祭與禮樂當中。在《詩經(jīng)》《莊子》以及《楚辭》中,除去原始的宗教色彩,開始成為情感的寄托,魏晉南北朝文人借助酒精的作用來激發(fā)靈感,并把酒當做重要的詩歌題材以抒情遣懷,三曹、建安七子以酒彰顯抱負,竹林七賢肆意酣暢,陶淵明將酒與菊作為詩中的靈魂,唐宋時期由于政治與文化的開明,宴飲享樂之風盛行,社會詩酒風流的文化氣息更濃,斗酒詩百篇的李白被譽為“酒圣詩仙”,詩圣杜甫嗜酒成性,大文豪蘇軾把酒比作“釣詩鉤”……晏幾道經(jīng)常和友人一同宴飲作樂,以酒寄托情懷?!缎∩皆~》中出現(xiàn)的“酒”字有54處,其中與酒相關的有“醉”“尊”“樽”“杯”“筵”“觴”“盞”“酌”等字。他在《小山詞自序》中直言“一時杯酒間聞見,所同游者意中事”。
《臨江仙》深情懷人之作: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行云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
描寫的是對已離去女子的懷念。從五月五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保r兩人初次相見,她與伙伴在階前斗草;轉眼到了七夕節(jié)(《西京雜記》:“漢彩女嘗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在穿針樓上再次相逢。兩次短暫的相見在詞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常想起她的情態(tài),那沾滿花叢露水的裙子,那眉間翠黛,粉臉嬌紅。時光像流水,如行云,佳人也失去了蹤跡,詞人只能在夜闌酒醒之后,盼望著還能再次相逢相敘。在“飛雨落花”之時,詞人還在夢中苦苦追尋這位女子,揭示了心中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
《蝶戀花》不單是對佳人的追求,而是前歡舊夢: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詞人又一次酒醒之后記不得所發(fā)生的事情,沈祖棻《宋詞賞析》中評價此句是:“撫今追昔,渾如一夢,所以一概付之‘不記’”,往事已逝不可再得,詞人深刻地認識到這個事實,所以醒后也不愿再去追憶,徒留傷感。春夢虛幻短暫,秋云縹緲易散,悲歡離合又是生活中那么常見的事情。酒后醒來后無法入眠,望著半窗斜月,看著畫屏上描繪的青翠吳山圖,實在是閑的無聊。衣服上還有歡宴上留下的酒痕,在筵席上題下的詩句行行都透露著無限的凄涼意緒。詞人雖是“不記”,但曾經(jīng)歡樂的時光還是刻在腦海中不愿抹去,更襯托出此時郁悶傷感的心境。結尾兩句轉用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兩句,杜詩中的蠟燭能為人惋惜,替人垂淚,而小山詞中的紅燭只有寒夜與詞人相伴,雖可憐他的處境,但只能自憐而無法消除他的凄涼。
除懷舊詞,《小山詞》中還有描寫歌姬舞女生活的作品,如《浣溪沙》:
日日雙眉斗畫長。行云飛絮共輕狂。不將心嫁冶游郎。 濺酒滴殘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彈淚說凄涼。
晏幾道的詞作大部分都涉及到他所熟識的歌女,詞人了解她們的生活,同情她們的遭遇。舞女每日迫于無奈精心勾畫黛眉,雖然行為像“行云飛絮”那樣輕狂,但內(nèi)心深處仍然向往著真正的愛情。她們厭惡那些尋花問柳、輕薄無行的公子哥兒,卻仍要陪他們飲酒作樂:酒漬灑在扇葉上,弄花了題字,還要摘花弄朵,裙衣沾滿花香。強顏歡笑掩藏內(nèi)心的無奈與悲酸,只能將滿心的凄涼通過琴聲表達出來。其實詞人何不是同這些舞女一樣,在生活中都是不自由的呢?同是天涯淪落人,從這些歌姬的身上所折射的是小山自己的影子,既是憐人又是憐己。
同“酒”的意象相同,“淚”在文學作品中也出現(xiàn)甚早,《淮南子·齊俗訓》曰:“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fā)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毖蹨I是情感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發(fā)泄的一種手段。晏幾道的作品主要是描寫他個人由權貴到落魄之后的抑郁及失意后的悲傷,對于往事的回憶及窮困潦倒生活的深愁。在現(xiàn)存256首《小山詞》中,涉及淚意象描寫的詞作多達45首,與淚相關的詞有:淚行、清淚、淚痕、垂淚、彈淚、雙袖淚等等。因此馮煦稱晏幾道為“古之傷心人”,名副其實。酒后入夢,夢醒傷淚。
《鷓鴣天》,表達的是離別之苦: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這首詞所述的是詞人同歌女的離別相思之苦?!白砼拇荷馈笔俏羧找煌顼嬜鳂窌r的場景,“舊香”依存勾起詞人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對佳人的思念,“惜”字更是飽含就舊情的留念。但是世事無常,“已而君寵疾廢臥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與兩家歌兒酒使俱流傳于人間”,往日光景不再。正如《詩經(jīng)·邶風》中的“天實為之,謂之何哉!”時光飛逝,年年日日,飽受離恨之苦,“秋草”和“夕陽”都是即將衰敗的景象,以哀景襯悲情。詞人想要緩解這份相思之苦,但路途遙遠,書信難寄,離愁別恨如渺渺茫茫的云水,無法消逝。但這種相思之情又只能自己體會得到,無法言說,最后一句“莫向花箋費淚行”雖是決絕之詞,卻是情至之語,離愁深重,言語不能表達出來,就不要白白留下相思淚,無奈與傷心躍然紙上。
懷人亦是懷事,思人亦是對昔日生活的留戀,正如《玉樓春》所寫:
東風又作無情計,艷粉嬌紅吹滿地。碧樓簾影不遮愁,還似去年今日意。 誰知錯管春殘事,到處登臨曾費淚。此時金盞直須深,看盡落花能幾醉!
雖寫百花落盡殘春之景,但反襯出的卻是往日歡樂生活的消散。東風無情,又將艷粉嬌紅吹散的滿地都是,滿目的繁華轉瞬即逝。樓臺高遠,簾影層深,但遮不住無盡的憂愁,“又”與“還”字,相呼應,表明這種花飛花謝,春殘春去的景象是年年都有的,這種遮不住的憂愁也是綿綿無期的。春去花落本就是大自然中的規(guī)律,所以詞人轉而就寫道自己惜春是“錯管”,登高游春為花落淚也純屬多余。出身相門,本衣食無憂,但如繁花一樣隨風消逝,回想起往日的時光不免落淚,但詞人又是明朗顯豁的,轉寫今日此時,自解自慰,痛飲美酒,恣賞落花,此時遍地的落花不再是令人哀嘆惋惜的存在,也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殘春之下詞人雖偶爾能夠緩解內(nèi)心的憂愁,但是大多情況下哀景之中所剩的只有哀情,《鷓鴣天》中: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朱顏。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
詞人醉后醒來發(fā)現(xiàn)又是殘春之時,野棠梨上的雨水縱橫,如同眼淚一般。此句應是從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而來,動人心魂。在悠揚的玉笙聲中,孤鸞空自哀怨,羅幕中余香猶存,燕去未歸。下片開導自己歡聚易散,暫且偷閑吧,不要使這種離愁損害容顏,用表面豁達之語來表現(xiàn)哀怨但又無可奈何之情。雖已自解,但在漫漫寒夜,仍希望能夠和佳人一同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