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214000)
狄更斯生活在1812年—1870年間的英國,這個時代的英國是富甲天下的日不落帝國,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版圖不斷擴展,但在狄更斯的小說里卻看不到黃金時代的花團錦簇和鼎盛繁華,到處充斥著“濟貧院”“賊窟”“荒涼山莊”“凄涼院”“霧都”,它們勾勒出了英國維多利亞盛世下的“艱難時世”。狄更斯以其深厚的人道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寫出了英國繁華盛世下的苦難呻吟,功利主義社會中人的冷酷畸形,財富世界里社會的矛盾和危機,企圖尋求解救社會的良方,化解積壓人們心中的憤懣和社會對立,用道德感化和社會改良等思想完成時代的救贖,狄更斯最終把英國小說推向了繁榮和鼎盛。
首先,狄更斯以其特有的詩性氣質和戲劇家的構造能力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艱難時世”,揭開了“維多利亞盛世”錦繡帷幕下的黑暗,這里既有“濟貧院”“賊窟”中的霧都孤兒奧列弗,隨劇團流浪演出的尼古拉斯,流落在“荒涼山莊”的流浪兒喬,“再給我一口”表達了底層社會孤兒的饑餓困苦和凄慘可怖的生存困境;又有被困在黑煙彌漫、機器轟鳴的焦煤鎮(zhèn)上的商人葛雷梗和工廠主龐德貝,把公司利益作為衡量萬物中心的資本家董貝,唯利是圖,最終眾叛親離,或破產或家破人亡、走投無路;還有大貴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傲慢恣肆,放縱逸樂,草芥人命,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狄更斯塑造了充滿苦難掙扎的眾多形象,書寫時代的“無情的真實”,維多利亞時代功利主義思潮盛行,工業(yè)社會背景下人類變成了機器,社會追求絕對的個人利益和社會財富,缺乏對人的公正、仁慈和愛,這是極端可悲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狄更斯用他的小說向我們闡明,人活著是否有價值,能否能被稱之為人,不在于擁有財富和權力,而在于是否擁有人類真正的情感,被絕對的利益而左右,缺少了人的溫情、仁慈和愛,這個人是畸形的人,是人間魔鬼,是精神上的“孤兒”,他們最終締造了人間地獄,自己也墜入其中,整個世界成為一座“失樂園”。在《艱難時世》小說里,葛雷梗信奉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把萬事萬物歸結為“一個數(shù)字問題”,他用這種理論教育一雙兒女,扼殺他們的感情,把愛看成是“愚蠢的幻想”,把工人看作沒有情感和靈魂的勞動機器,結果女兒路易莎婚姻不幸,兒子湯姆淪為盜賊,工人起義,造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種種不幸。葛雷梗是焦煤鎮(zhèn)區(qū)域的國會議員,小說諷刺了他“專門講究度量衡、專門會背乘法表,”葛雷梗的“事實哲學”毒害著焦煤鎮(zhèn),這種哲學彌漫危害著整個英國。在《奧列弗·退斯特》的小說序里,狄更斯這樣寫道:“要描寫一群真實的罪犯,不折不扣地描述他們的變態(tài),他們的痛苦,和他們骯臟的受罪日子,我以為,這樣做是一件很需要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他在《匹克威克外傳》序言中聲稱:“希望我原先所披露的各種社會弊端,將來在這一版的每一卷里都能發(fā)現(xiàn)其中某條某項也已根絕……”
其次,狄更斯在抒寫時代的苦難時在召喚人類精神的美善。丹納在論述狄更斯小說時說道,狄更斯全部小說的主題可以歸納為一句話,行善和愛。安德烈·莫洛亞在《狄更斯評傳》中指出,他“表達了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中所有美好的東西?!钡腋沟男≌f具有鮮明的道德色彩,他雖然看到社會政治、經濟原因造成的社會對立,但他對社會的批判更多的從道德維度切入,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小說里,大衛(wèi)與希普的個人奮斗因為道德的對立而形成鮮明的對比,大衛(wèi)經歷了苦難的童年、不幸的婚姻,但他不懈努力,最后成為了知名作家,與艾妮斯·威克菲爾一起建立了幸福的家庭,狄更斯相信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通過努力和道德完善達到協(xié)調,貝西姨婆的教誨傳達了大衛(wèi)的道德追求:“永遠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遠不要作假;永遠不要殘忍?!贝笮l(wèi)成功的過程也是追求道德高尚、真誠和仁慈的歷程,他是狄更斯道德理想的化身,《大衛(wèi)·科波菲爾》也成為作家最喜歡的一部小說。
狄更斯的小說世界里也不乏那些卑劣、殘忍、變態(tài)的人物形象,他書寫時代的困苦痛楚,塑造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資本家、驕奢淫逸的貴族、道德低劣的奮斗者,他們給社會帶來災難,自己也深陷不幸。狄更斯在這些人周遭構建其精神意義上的“方舟”,力圖解決社會問題,完成人類苦難的救贖,在他的小說中創(chuàng)造了西絲,露茜、弗洛倫斯、梅尼特醫(yī)生、代爾那、辟果提等人物,這些形象單純而生動,簡單卻深具張力,他們擁有人類美好的心靈,用寬恕、仁愛的精神對待周遭,不僅自己獲得了幸福,最終成為苦難的救贖者。如《董貝父子》小說中,董貝富有顯赫卻傲慢冷酷,他把公司的利益增值看作衡量萬物的唯一標準,女兒不能促進公司的利益,百般冷落而遭遺棄。兒子小保羅是公司的繼承人,董貝為了培養(yǎng)兒子的商人氣質,幼兒時代就讓他到公司接受商業(yè)熏陶,后來在私人學??旃?jié)奏的學習中生病夭折。董貝妻子在兒子出生后不久去世,為了財產繼承人,他續(xù)娶了貴族少婦艾迪斯,艾迪斯忍受不了董貝的冷漠功利,與董貝的經理卡爾克私奔,董貝最后破產準備自殺,溫情脈脈的女兒弗洛倫斯從東方趕回倫敦,在女兒愛的感召下,在小外孫保羅的親情世界里,董貝人性復歸,認識到唯利是圖原則下的世界破敗,人性世界的溫情、善良和愛最后戰(zhàn)勝了冷漠無情的功利世界。弗洛倫斯是狄更斯眾多小說里充滿愛的形象的化身,她保全人類美好的心靈,用溫情、愛、寬恕對待絕望中的父親,成為化解苦難的“方舟”,完成人類絕望、死亡時的救贖。
最后,狄更斯面對英國工業(yè)革命形成的社會分層、貧富對立、罪惡與腐敗等問題,他提出了社會改良的理想,反對暴力革命。雨果和狄更斯都是人道主義作家,雨果贊成暴力革命,他在《悲慘世界》小說里贊揚那些共和革命的英雄們,肯定革命的正義性和社會意義,而狄更斯雖同情被壓迫者,對暴力卻持否定態(tài)度,這一思想在《艱難時世》中可以窺見一斑,在著名的歷史題材小說《雙城記》中表現(xiàn)更為顯著,狄更斯寫《雙城記》時曾經說道,英國雖然沒有爆發(fā)革命,但是在暗中燃起的那種烈火,很容易使人想起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而且很可能從最不緊要的事件中爆發(fā)……狄更斯寫《雙城記》的出發(fā)點和宗旨就是要警告英國社會,他研究了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分析法國革命的起因,認識了法國革命的血腥和局限,從中得到啟發(fā)。狄更斯在小說中寫了得伐石太太一家的深仇大恨,得伐石太太的姐姐被厄弗里蒙第侯爵搶去玩弄,丈夫、弟弟、父親因反抗被逼死,姐姐最終抑郁發(fā)瘋,梅尼特醫(yī)生在治療時了解了慘劇,試圖求得公正,寫信鳴冤,結果被告誣陷坐了十八年的冤獄,厄弗里蒙第侯爵的無惡不作和慘無人道引爆了法國大革命,狄更斯通過露茜、梅尼特醫(yī)生、代爾那和得伐石太太等形象的比較,表達他對革命的看法和社會改良理想。得伐石太太在革命來臨的時候,成為了嗜血成性的復仇魔王,不僅要殺代爾那,還要殺代爾那和露茜所生的孩子,最后槍走火死去;代爾那冒死解救家里的仆人;梅尼特醫(yī)生得知代爾那的真實身份后,以寬容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接受了仇人家的后代,因為代爾那拋棄爵位和財產到英國自食其力,是一個背叛了自己階級的正直善良的青年,梅尼特醫(yī)生最后以寬恕和愛戰(zhàn)勝了仇恨。而以愛、寬恕、公正為代表的露茜讓代爾那獲得幸福,讓梅尼特醫(yī)生療傷,讓卡爾登得到救贖,寫出了愛的精神力量和價值。在此,狄更斯寫出了窮人和富人的對立,彼此的苦難和救贖,暴力的產生以及代價,寬恕和愛的精神力量,這些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非常深厚,狄更斯的小說成為了西方文明的一部分。